天门蒸菜是一道传统名菜,既是菜肴名称,又指菜肴的烹方式。据说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了。最初,居住在
江汉平原的农民们在那灾荒不断、战乱频发的境况下,为了填饱肚子,只好把一点点谷物磨成粉,弄点
食用野菜拌成菜糊充饥;后来,又用蒸笼或蒸熟拌有谷物粉和佐料的野菜(地米菜之类)或自种的蔬菜(
茼蒿、白菜、
青萝卜等);再后来,由于生活的改善,逐步用谷物粉和佐料拌动物的肉(猪、鸡、牛、鱼等)蒸熟了食用。
菜肴名称
天门三蒸,其中的“三”是概数,不是确数,主要原材料必须荤素搭配,种类越多,这种菜肴就更具特色。
天门三蒸的主要原材料一般不少于三种,肉类、鱼类、菜类必需两类以上,而且每一类还可不只一种。将三种以上主要原材料放在一个蒸笼格子蒸出来,就是天门三蒸(也叫蒸笼格子)。如:有用牛肉、
青鱼、萝卜做的天门三蒸,有用狗肉、
鳖科和
莲藕做的天门三蒸,有用猪肉、牛肉、
阳芋、白菜做的天门三蒸等。最地道的是用猪肉(
五花肉)、
家鱼(鲢鱼、鱼)、
茼蒿做的天门三蒸。
起源与发展
天门蒸菜,亦称竟陵蒸菜。其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据《
天门县志》记载,在距今六千多年历史的天门石家河文明的发掘物中,出现的有陶锅、陶壶、陶罐、
陶甑等陶器和其它文物。石家河文明在当时的部落群中,就已经发展到相当于现在的
纽约这样一座占有相当地位和规模的城市。呈现出“长碓捣珠照
地光,大甑炊玉连村香”的景象。
甑是指古代蒸食炊器,底部有许多透蒸汽的小孔,置于鬲上蒸煮,如同现代的蒸笼。
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文明的发掘物中,还出现了稻种的遗留物以及鸡、鸭、肉、鱼的残骨。这说明早在六千多年前,
天门市就用蒸的方法烹制食品,最初的蒸菜是放在饭上蒸熟的。最早蒸菜的烹调方法是“清蒸”。“清蒸”原料不调味或少调味在饭上直接蒸熟。如在饭上放几个
鸡蛋、胡萝卜、腊肉
腊鱼和饭同时蒸熟。
北魏贾思勰在《
齐民要术》中详细地讲述了清蒸的烹调方法和
清蒸鳊鱼的作法。
历史在不断向前发展,据
隶书记载和古老传说
王莽代汉后,天灾人祸频繁,形势每况愈下,民不聊生。公元十七年暮秋,
王匡、
王凤兄弟揭竿白湖,遭地主武装和官兵合击,被困粮绝。尽管农民多靠挖
野荸荠和
食用野菜充饥,闻讯后,仍踊跃献出备渡春荒的一点粮食,以济义军。然杯水车薪,无济于事。于是王氏兄弟命将士将这些粮食磨成米粉,拌合野菜甑蒸,竟使难以下咽的野菜成为可口食品。从此,这种蒸菜法四处传开,人称“匡凤菜”、“绿林菜”。可见,早在汉朝
天门市就有了
粉蒸菜。
到了公元350年,
东晋高僧
支道林驻锡西塔寺时,就以喜食蒸菜而闻名。
到了
唐朝,
陆羽和他的恩师智积禅师,因长住
西塔寺中,朝夕与荷湖相伴,与藕为伍,那“西湖舟十里,一半是荷花”,那“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的景象煞是动人,撩人的荷湖不得不使他们在湖藕上寄情用功,终于烧制成了清新爽腻的藕蒸菜。至今天门仍广泛流传“东湖的鲫鱼,西湖的藕,南门的包子,北门的酒”。从此陆羽藕蒸菜从
寺院传到民间,由
寺院菜向荤素之间转移。
蔬菜
粉蒸,顿除多水弊端,既保持其固有的清香鲜,又增加糍糯,熟时加入适量的佐料,别具一番田园风味。米粉蒸藕,其成熟后,调以
猪油、
酱油、胡椒、味精等佐料,使一种极普通的菜成为紫玉带腻,浓稠芳香的饮食珍品。
天门蒸菜经过辗转相传,代有增益,人们借用“素蒸”的方法进行“荤蒸”,开始
蒸肉、
蒸鱼,并进行荤素“混蒸”。至清而讫,虽然蒸菜仅限于“
三蒸”——蒸菜、蒸肉、蒸鱼,品种比较单一,但它仍然是
天门市人民家家喜爱的菜肴。平常日子,逢有客来,东家就用“三蒸”待客。每到过年,在迎春接福之时,沿袭祖辈相传的习俗,“清香三柱,
清酒三樽、盘列三蒸、祀神祭祖”。“三蒸”,一般指蒸肉、蒸鱼、
蒸青菜,取“鱼”与“余”、“蒸”与“增”的谐音,表达人民年年增收,岁岁有余的美好愿望。
民国以降,经过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稳定期,到了三十年代,天门的饮食服务业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一些综合性的酒楼,如“松茂酒馆”、“春茂酒楼”等。虽然期间历经波折,但它们总是在曲折中发展前进。特别是到了
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今天,更是获得了长足进步。正是这些酒楼的出现和成长壮大,培养出了代代名师:从
天门市名厨倪菊佴、
倪海清到盘笼大师毕骡子。到中国烹饪大师
卢永良、杨同生、梁少红以及现在青年厨师黄志雄、张在祥、袁引军等。他们努力从民间吸取营养,总结继承前人的经验,坚持开拓创新,融合红白两案技术,扩展原料范围,将过去单一的品种原料变成综合的品类原料,让不少山珍甚至一些海味也以佐料的形式入味蒸菜,使局处一隅的“天门三蒸”发展成可“
八珍罗列、水陆杂陈、荤素咸宜、技术融和、交互辉映、互相渗透”的“天门八蒸”。
“八蒸”之名。据古老相传,明代有一个《嘉靖帝一语启八蒸》的故事。故事说
朱厚熜潜龙时由钟祥潜邸取道进京,途经天门多宝,宿店进膳时,因饭店打烊,准备不及,店主乃以蒸笼格所盛之各种蒸菜呈供。嘉靖询问菜名,店主以“蒸笼格”相答。嘉靖以其名不雅,及见蒸笼格中之蒸菜恰为蔬菜、
阳芋、贝肉、猪肉、牛肉和三种淡水鱼类共八种,乃信口名曰“水陆八蒸”。及至嘉靖称帝后,人们又叫它为“天龙八蒸”。解放后,人们又改口称为“天门八蒸”。尽管这个“天门八蒸”与现代“天门八蒸”意义有别,人们还是“用其名,广其意,以光前人”。
烹饪方式
天门三蒸主要是指三类烹饪方式,即
粉蒸、泡蒸、清蒸,
粉蒸
“天门三蒸”之一——“粉蒸”。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
粉蒸茼蒿,颜色翠绿、清香鲜软;
粉蒸猪肉,色泽棕红、滋味鲜美、肥而不腻;粉蒸鸡块,颜色微黄、软嫩味香;粉蒸甲鱼,菜色泽调和,肉质嫩软,胶质味鲜,已被列入《中国名菜谱》,还有一种在
天门市很有名的“竹蒿打老虎”,亦称压桌的菜,就是用
莲藕、猪肉相混后拌上米粉、佐料上笼蒸熟而成。此菜既有莲藕的清香软和,又有猪肉的滑润。
清蒸
“天门三蒸”的另一种蒸法——“清蒸”,是把食物放入调好佐料的汤(水)中,再入笼蒸熟后食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清蒸全鸡和清蒸鱼,这两种菜形态完整,原色原味,肉烂脱骨,醇香可口;
清蒸甲鱼,汤清汁鲜、鱼裙软柔、
肉松味美;
清蒸鳝鱼,肉质滑嫩,香味浓郁,已被录入《中国菜谱》。
泡蒸
“天门三蒸”还有一种方法——“泡蒸”。这种方法,现在只有在
天门市还有厨师会做。据说是在
粉蒸无鳞鱼类时,用滚烫的食油处理其表皮,使其表皮形成一些泡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泡蒸鳝鱼,该菜又以干驿地区做得最佳,真是滑腻爽口,鲜醇开胃,回味无穷。至于我们经常接触到的,甚至有的“三蒸馆”广为宣传的“
蒸肉、
蒸鱼、蒸菜”或“荤蒸(肉鱼类)、素蒸(蔬菜类)、
混蒸(肉、鱼、蔬菜合在一起蒸,现在流行于多宝、胡市等地,‘甩蒸笼格子’就是最具特色的混蒸菜肴)”这些只是粉蒸所用的原料或成品,而不是“三蒸”的全部内涵。
如今,“
天门市三蒸”除了“泡蒸”外,其他两种方法,可以说现今在天门几乎每一个家庭都会做,并且都很地道。可见“天门三蒸”名副其实。愿“天门三蒸”永世飘香。
做法
天门三蒸的做法非常简单,只要按照菜谱步骤一步一步您来一定会享受到一道美味菜肴,天门三蒸是
中国菜系湖北菜菜系中很有特色的菜式之一,天门三蒸以
五花肉 为主要材料,烹饪以蒸菜为主,口味属于咸鲜,跟着每日甘肃网站美食频道为您提供菜谱试试看,相信您一定会成功!
原料:
五花肉、
草鱼、米、青菜(根据季节不同,口味不同,自由调配)、盐、酱、
南乳汁、姜末、
绍酒、
鸡精、
白糖、
肉桂、丁香、八角各适量。
制作方法: 1、粳米洗净控干,放入炒锅,在微火上炒三分钟,微黄时,加桂皮、丁香、八角,再炒三分钟出锅,磨成鱼子大小的粉粒。
2、将五花肉和草鱼切成长5厘米见方的厚片,用布干水分,加精盐、
酱油、红腐乳汁、姜末、绍酒、鸡精、白糖,一起拌匀,腌渍十分钟。
3、将青菜(可选
老鸦谷、芋头、豆角、南瓜、
青萝卜、同蒿、藕)等洗净切段,或切块,和鱼、肉一起拌上五香米粉,与米饭入一甑蒸,蒸具是
杉木小桶。
4、米饭放在最下面,蔬菜均匀铺在其上,
鱼块、肉片又次第放于蔬菜上。盖紧甑盖,
旺火蒸40分钟左右。
地理环境
蒸菜与当地环境有关
湖北省楚文化学会副会长晟琳说,
沔阳州一带蒸菜盛行,这与当地的环境有关。
在古代,天(包括现在
洪湖市)一带湖泊众多,当地居民多以打鱼为生,大多数时间都生活在
渔船上。如果是炒菜,很容易冷,而蒸菜则具有保温、省时、香味独特的优点。随着时间的推移,蒸菜慢慢变成了当地的特色美食。
晟琳说,天沔一带号称“无物不可蒸”,比如鱼类中的
蒸鲫鱼、鳊鱼、
草鱼、
黄鳝等,肉类中的
粉蒸肉(猪肉、牛肉都可蒸),素菜中的
茼蒿、
青萝卜、
莲藕、南瓜、
阳芋等等,都可以做蒸菜。正因为取材容易,制作方便,口味独特,所以现在
天门蒸菜才得以走进《
舌尖上的中国》。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