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学,前身为创建于1864年的私立育英中学校,位于北京市。学校成立于1955年,成为北京市第一所纯高中校。1956年,高中部独立设校。1961年,学校成为区级重点中学,1962年晋升为市级重点中学,成为完全中学。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学是中国教育学会在北京的一所实验学校。
2019年3月,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学入选北京市首批义务教育标准管理达标学校。2020年5月,学校荣获北京市中小学科技教育示范学校称号。2021年11月,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学被评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
截至2022年12月29日,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学共有40个教学班,180余名教职工。学校拥有以航天科技、电子信息、金鹏科技团为主体的科技特色,故宫课程、红楼课程的人文特色,以及跆拳道、奥林匹克教育为主的体育特色,以及金帆舞蹈团、武强版画为主的艺术特色。校训为“明志、尚德、篤学、创新”。
学校简介
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864年的私立育英中学,1955年高中部独立设校,成为北京市第一所纯高中校,1961年被评为区级重点中学,1962年被评为市级重点中学,现为公立完全中学。学校背靠
故宫,面对皇城根遗址公园,北有北大红楼,南临东长安街,交通十分便利,环境得天独厚。
学校以“明志、尚德、笃学、创新”为校训,坚持“全面、和谐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内涵发展”,突出“特色发展”,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办学特色鲜明。
学校现有40个由中外学生组成的教学班,学生1300余名。学校教职工170余名,专任教师中30%以上达到研究生水平,有特级教师、市、区、校级骨干教师40余名,有全国创新名师、全国教学比赛
一等奖、北京市初、
高中基本功大赛一、
二等奖获得者多名。学校办学成绩显著,历年高考上线率100%,
重点大学录取率40%以上,本科上线率95%左右,多名学生进入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等著名学府。学校拥有金帆舞蹈团、金鹏科技团等北京市最高级别的学生团队,在全国、市区竞赛中多次获得一等奖。
历史沿革
育英学校的创立
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学前身是“男蒙馆”。这是1864年(清·
同治三年)由美国基督教公理会在灯市口地区创办的一所私立教会学校。当时人们“醉心于科举,而视学校为异端,故开办初,生徒寥寥。然校方对学生优待异常,不但不收学费,且择其贫者助以钱而饷以膳。由光绪初,至庚子,二十余年间,毕业者,成绩优美,品德纯笃,渐为社会所信任,校务乃稍有起色”。学生由最初不足三十人发展至一百六十余人,设立了七年制小学及二年制初中。1900年学校遭兵火,其后重建,从
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句中取“育英”二字,更名为“育英学校”。
育英学校的发展
1918年,美国教会委派中国基督徒李如松为校长,美国传教士邵作德为副校长。李、邵两位潜心办教育,在“体、智、德”诸方面都有出色的理念、论述。他们不惜重金聘请名师,组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且非常重视教学设备建设及教材选定,使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在此期间,校园从一院扩大到四院,学制从小学、初中扩展到
高中,学生由百余人增至千余人,生源由本地扩大到全国各省。1934年,在
北平市首次毕业会考中,学生
梁炳文、唐统一分获高、初中组个人冠军,育英学校获团体总分第一。育英教学效果优异,可见一斑。
育英精神的升华
抗日战争时期,育英师生忧国忧民,抵制日货、为抗日募捐、出专刊、南下宣传抗日,积极参加“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1937年北平沦陷,1941年育英学校被日伪接管,改名为市立八中。1939年中共地下党组织深入学校,秘密领导爱国学生进行
抗日活动。
解放战争时期,在地下党组织领导下,育英师生积极参加“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爱国运动,为
北平和平解放做出贡献。在那风雨如磐的日子里,师生们焕发出爱国主义精神和对民族复兴的渴望。1949年新中国接管了
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学,改为公立,1952年更名为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学。
六十五中的诞生
1955年,根据北京市规划,在育英三院建立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学,学校以25中高中部的精英教师为班底,以高中一、二年级学生为主体,成为北京市第一所纯高中校。学校肩负着历史重任,并继承育英传统,取得了优异成绩。1961年、1962年相继被评为区级、市级重点中学。62届学生唐守文获全国首届数学竞赛第一名,在全国引起轰动。学生毕业后,大多成为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中国科学院院士
白以龙、中国工程院院士
马国馨、著名作家
刘心武、著名足球教练
金志扬等就是他们之中的杰出代表。张迅如、杨天恩两位校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六十五中的创新与发展
1968年,六十五中成为完全中学。十年浩劫,学校百废待兴。历任校领导和全体师生为重振六十五中付出了艰苦而不懈的努力,逐步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治校方略,营造出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了良好的学风和教风,办学质量实现飞跃,学校取得长足发展。乘着教育改革的春风,学校提出“全面、和谐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不断开拓创新,在校本课程、艺术、体育、科技、教育科研和国际教育等方面形成了特色。2013年,全体六十五中人在“文化铸魂、实干筑梦”的共识中继往开来,为办人民满意的学校而努力奋斗!
办学条件
学校坐落在市中心。背靠皇城故宫,面对
皇城根遗址公园。左有
北京大学红楼,右有
东长安街。交通十分便利。学校现有46个教学班。国际部有4个教学班。2200名中国学生及外国留学生。200多名教职工。专任教师中有30%达到研究生水平。有42名市区校级骨干教师。有外国教师教授口语课。开设双语实验班。学校校园面积17000m2。建筑面积26000m2。有250m塑胶环形跑道的操场。教学设备达到全国、北京市一流水平:拥有全国领先的数字实验室;生态博物馆;理化生实验室;
计算机教室;闭路电视系统、演播室、计算机校园网,礼堂及音乐、美术、舞蹈、管乐、书法等各专业教室和图书馆、阅览室、大型电子阅览室等。教室全部配备计算机
多媒体设备。教师全部配备计算机。并且,我校在12年暑假期间利用政府拨资的150万元翻修了学校操场,给新生一个更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校师资队伍力量雄厚。历年高考上线率100%,
重点大学录取率50%以上。本科生达80%。学校
高中办有实验班、双语特色班。双语特色班由北京市教委管理。学校办学成绩显著。建校以来,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学生。如中科院院士
白以龙、工程院院士
马国馨、著名文学家
刘心武、歌唱家李光伦、足球教练
金志扬、
郭瑞龙等。曾两次参加美国科学与工程大奖赛的少年科学院小院士曹鹏飞2003年保送
清华大学。学生中有北京市“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标兵获得者、2007年北京市十大教育人物、初中学生
袁日涉等优秀学生。
办学理念
【学校文化】“和”文化
【办学理念】全面、和谐推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可持续发展
【校训】明志、尚德、笃学、创新
【办学优势】历史辉煌、校风淳朴、全面发展
【办学特色】校本课程、艺术、体育、科技、教育科研、国际教育
【育人目标】把学生培养成向真、向善、向美、向学、向上的和谐之人
【办学目标】在皇城根脚下办一所国际化、现代化的优质特色学校
学校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全体师生共同遵守和奉行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环境风貌的总和,是学校品牌的灵魂和独特标志。文化是一片土壤,学校一旦形成自己的文化,它的每一个成员就会从这片土壤中吮吸营养,发展成长。哪怕一拨又一拨的人从这里离开,他们带走的仅是个人的智慧,却带不走学校特有的文化,只要这片土壤存在,就会有更多的人从这里成长起来。我们不断打造学校文化建设,就是要让这片土壤更加肥沃,让这里的每一个人都能开出最美的花朵,结出最丰硕的果实。近些年来,我们积极进行校史整理和建设,继承学校优良传统,为凝聚全校师生的价值认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学坚持以一个字“和”,两个字“人和”,三个字“和为贵”,四个字“政通人和”,五个字“校和万事兴”的“和”文化为学校核心价值观;坚持“全面、和谐推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和“明志、尚德、笃学、创新”的校训;把学生培养成向真、向善、向美、向学、向上的和谐之人;在皇城根脚下办一所国际化、现代化的优质特色校,开创学校新的辉煌。
六十五中“和”文化理念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作为六十五中的前身,私立育英学校是一所东西方文化交汇融合的教会学校,体现了两种文化的和;
改革开放初期,侯守峰校长提出了“和,人和,和为贵,政通人和”;今天我们又加上了“校和万事兴”。这既是一脉相承,又是与时俱进。
和,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国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了这个字。《
说文解字-附音序笔画检字》中有“和,相应也”,《
广雅》中有“和,谐也”。“和”是
社会学和美学特别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和”有多重含义,即协调、融洽、匹配。“和”是自然社会不同事物的矛盾统一。“和”是
宇宙自然、社会人生发生的规律,存在的常态,功能的佳境。中国古代先哲认为,“和”就是人要顺应自然,而不要人为地干扰,甚至破坏自然,这是产生万物之美的哲学根据。
人和,出自
孟子提出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里的“人和”是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天、地、人三者的关系问题古往今来都是人们所关注的。孟子在这里主要是从军事方面来分析论述天时、地利、人和之间关系的。他认为只要内部和谐,大家同心同德,就能战胜一切。正所谓人心齐,泰山移。
和为贵,出自《
论语》“礼之用,和为贵”。
孔子提出和为贵,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至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但是,孔子还说“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表明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来节制它,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
政通人和,出自
范仲淹《
岳阳楼记》“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意思是政事通达,人心和顺。形容国家稳定,人民安乐。
校和万事兴,改自“家和万事兴”,清朝
吴趼人《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87回中写到“大凡一家人过日子,总得要和和气气,从来说‘家和万事兴’”。意思是家庭和睦才能做任何事情都能兴旺。
总之,“和”的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哲学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民族待人处事的传统美德,已越来越成为中华民族普遍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正如2014年5月15日,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
六十五中把“和”文化作为学校之魂。一方面是指六十五中人要与自身相和,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在个人的能力与兴趣,知识与技能、智商与情商、行为与认知等都需要协调融洽。六十五中的校训“明志、尚德、笃学、创新”既强调志向、道德的重要,又强调学识、创新的重要,实际上也是一个人需要做到德与才、知与行的协调统一。另一方面,学习生活在六十五中的人要与外界相和,这里包括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无论是干部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都需要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在这两大基础之上,我们才能全面、和谐地推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在“和”文化的引领下,让学校更加开放包容,国际化、现代化的办学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荣誉获得
多年来,中央、市区领导多次视察学校。外国元首多次来校访问。学校因办学卓有成效而受到社会赞誉及各级领导表彰奖励。前国家教委、国家体委授予《优秀学校》、
世界卫生组织授予《健康促进金牌校》、国家教育部授予《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国家体育总局授予《青少年体育俱乐部》、
中国教育学会授予《实验学校》称号、市教委授予《金鹏科技团校》、《中小学科技教育示范学校》、《北京市教育科研先进学校》、市教育工会《师德建设先进集体》;连续三次获
东城区《文明单位》,区教育委员会也授予《模范校》、《达标校》、《文明单位》等称号。多年来,学校办学卓有成效。受到社会赞誉及表彰奖励。国家教委、国家体委授予《优秀学校》、
世界卫生组织授予《健康促进金牌校》、国家教育部授予《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国家体育总局授予《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市教委授予《中小学科技活动示范校》、《电教优类校》、《北京市教育科研先进学校》、市教育工会《师德建设先进集体》等称号;区教育委员会也授予《模范校》、《达标校》、《文明单位》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