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中国工程院院士,卫星测控技术和卫星应用技术专家,是我国卫星测控、定位和信息处理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之一。早年从事连续波测速定位系统的研制。主持完成了“101”精密制导雷达研制。作为技术负责人之一,完成
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
微波统一测控系统(含450-1和450-2丙),实现了无国际测控网支持下单站对卫星高精度跟踪与定轨,任气象卫星指令与
数据采集工具站总设计师,为建成我国这一
地面站作出了重要贡献。任
双星定位应用系统总设计师,领导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现正致力于我国导航
卫星系统方案的研究。
人物简介
童 铠 (1931.9.12--2005.8.10 ) 卫星导航测控与卫星应用专家。
泰州市人,1952年毕业于青岛
山东大学,1959年在
苏联圣彼得堡电信工程学院获副博士学位。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从事航天事业近45年,是我国卫星测控、定位和信息处理领域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在国家多项重点工程中作出了重大贡献。70年代主持研制成功反导弹精密制导“101”雷达。作为副总设计师和总设计师,参加和主持研制成功通信卫星微波测控系统,该项目获1985年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97年作为总设计师,首次在国内主持研制成功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指令与
数据采集工具站,获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
三等奖,2004年作为“北斗一号”卫星导航应用系统总设计师研制成功地面应用系统,200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一等奖。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人物生平
童铠,1931年9月12日出生于
泰州市,父亲童植哉在童铠六岁多时病逝,大哥童坚伯供养他上完了小学和中学,但对童铠人生影响最大的是他三哥,三哥不仅资助他上完了大学,还引导童铠成长为一名具有坚忍不拔的探索精神和立志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的知识分子。
童铠的少年时代正值我国抗日战争期间。1937年9月童铠在泰州水桥小学读书,三年级时曾因
日本飞机轰炸,他随家人到乡下避难,以致停学一年,给他幼小的心灵留下很深的记忆,他当时和同学一起以唱救亡歌曲的方式宣传抗日。1943年他升人县立中学读书,1946年9月初中毕业,抗战胜利的消息鼓舞他要为拯救国家和民族而努力学习。为了进一步深造,他考取了苏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电机专业,比较系统地学习了电力和电讯基础知识,培养了实际动手能力。渴求知识的强烈欲望使他从小养成埋头苦读的习惯,后来童铠的大姐童淑仪曾回忆说:童铠中学时读书很刻苦,经常是家里的饭作好了喊他几遍都听不见,心思全在作功课上,有时为了完全成一项小试验,可以埋头忙上几个小时,一定要把原理搞清楚。
童铠上高三时在进步同学和老师的影响下,他返回即将解放的家乡。1948年12月
泰州市解放了。他一面利用晚上时间在家乡的一个小电厂实习半年,一面他插班在省
江苏省泰州中学学习,同时完成了两个学校的学业。他高三毕业这一年接触到许多新事物,当时学校为声援解放大军渡江,编排了反映抗战题材的话剧《第二代》,他在其中扮演一位爱国教授。1949年9月童铠高中毕业。当时在山东
青岛市工作的三哥童辛动员童铠参加革命。从此童铠走出家乡,同年考上了
山东大学工学院继续深造。这段时间他受到三哥的直接影响,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1950年初他加入了
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0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初正是国家建设需要人才的时期,他所在的山东大学工学院把两个学期的课合并为一个学期讲。1952年8月他提前毕业,以优异成绩留校,并随学校院系调整赴济南
山东工业大学任教,在电机系无线电教研室当助教,他作过数学、电工学、电子管电路、电工原理等课程的辅导工作,还参加了学校的教学改革工作。这个时期的工作为他以后从事大型科研工程项目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由于他工作成绩突出,1953年7月山东工学院保送童铠到留苏研究生预备部学习,并到北京俄文专修学校进修,准备出国留学。1954年因改变留学专业,出国计划后延,等待期间他在上海交大电讯系进修一年,从师
张煦教授。1955年童铠在
苏联圣彼得堡电信工程学院作研究生,至1959年6月顺利通过副博士论文答辩后回国。
回国后他被分配到原国防部五院,根据当时的组织安排,他暂时在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任
微波通信教研室负责人。在此期间他先后担任教学科研工作并参加领导教学改革。1960年12月童铠
参军,授予技术上尉军衔。1961年8月调回北京,分配到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一分院12所工作,任无线电控制综合研究室技术副主任,从此开始了他献身航天事业的生涯。
1963年12月在一分院12所他被晋升为技术
大尉。此间他率先开展了我国连续波测速定位系统研究,主持并参加了
远程导弹无线电制导系统研制。
1965年8月他调到七机部二院23所雷达总体室任副主任。主持完成了中近程地地导弹米波横偏校正控制系统大型山地校飞试验。70年代他主持研制成功了自行设计的精密制导101雷达,1978 年获
全国科学大会重大
科技成果奖,童铠为第一获奖人。
1980年3月童铠调航天部450办公室任副主任,担任通信卫星
微波统一测控工程副总设计师,后又担任了这个项目的总设计师,为研制成功通信卫星微波统一测控系统(简称“450工程”)起了重要作用。1986年任航天部五院503所所长,主持完成了
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指令与
数据采集工具站工程。1989年6月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航天工业部五院利技委常委、副主任。1994年9月被国防科工委任命为“北斗一号”导航
卫星应用系统总设计师。
童铠曾担任多项大型航天技术工程的技术负责人或总设计师。1982年9月任
中国宇航学会空间飞行器测控委员会委员,其后任副主任委员;1990年9月至1995年9月任
国际宇航联合会安全与救生委员会委员;1994年在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会任理事;1995年12月任航天总公司军转民科技委委员;1997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8年6月和2000年6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常委。
童铠曾当选为第七届北京市人大代表。他还多次立功受奖。早期获
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国防科委重大成果奖3项;他作为主要参加人获1项国家科技
特等奖;他还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
三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1984年荣立航天部
一等功,1991年秋评为航天部有突出贡献老专家,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在我国通信卫星
微波测控系统研制中,他解决了一系列重大关键技术难题。在
双星快速定位系统的研制上,突破了关系全系统成败的双星定位入站信号快速捕获的难题,达国际先进水平,在我国卫星应用技术发展中作出了重大贡献。
技术成就
60年代初,童铠接受了我国弹道导弹无线电制导系统研制任务。他主持完成了“
远程导弹无线电制导测速定位体系选择”论证,建立了统一的系统精度分析方法,对各种测速定位系统进行分析比较,证明了用连续波测距、测速、多站差分测方向余弦及其变化率体制为最优,进行了方案设计和技术攻关。在我国开创了连续波测速定位的研制工作,锁相环和频率短期
稳定度技术研究取得重要成就。地地
导弹改变制导机制后,该系统改作靶场精密定轨设备,全套技术资料提供给接替研制单位,并亲自赴电子部十院讲课,对我国该项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童铠在二院23所任雷达总体室副主任主持反导弹系统精密制导雷达101的方案制定。当时他政治上受到不公正待遇,接着又进入“文化大革命”十年的不正常时期,他始终坚持科学研究,在方案制定中,他面临很多技术难题需要解决,如:脉冲雷达和控制指令怎样合为一体;在脉冲多普勒相参雷达中怎样利用距离数据来解径向速度的多值模糊;而高精度速度数据又如何被用来提高测距精度;为了捕获从发射架起飞的高加速反导弹目标,如何克服多路径效应对雷达跟踪的严重影响;如何对目标的高速度和高加速实行全数字化检测等等。他逐个问题地消化资料,分析计算,为了解决
导弹从发射架起飞时多路径效应对雷达捕获跟踪的影响,他从理论上比较透彻地分析出雷达跟踪天线在俯仰方向上大起大落的变化规律,为了验证他对很低仰角多路径效应分析的正确性,他组织了外场试验,取得了理论与实践一致的结果,并找到了导弹从起飞时跟踪不丢失目标的措施和条件。又为了求出雷达回波信号数字
傅里叶变换速度——加速度模糊函数解析解,他刻苦钻研,最后运用数论的方法得到了满意的结果。“101”雷达的研制过程极大地磨练了他在逆境中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1978年“101”雷达获
全国科学大会重大
科技成果奖,他还当选为北京市人大代表。
1980年,用于对东方红二号
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测控的统一
微波测控系统(450工程),进入关键研制时刻,为了加强技术力量,航天部调他任450办公室副主任兼450工程副总设计师,协助专家
任新民、
陈芳允等做系统总体工作,后期任总设计师,技术上主管并亲自参加总体设计。他深入实际进行多项技术攻关,圆满完成校飞试验,从根本上扭转了工程研制的被动局面。他在实现450-1在45000千米范围内对高速目标快速可靠捕获跟踪,精确测定卫星轨道和上行信道对卫星的可靠控制上解决了五项大的技术难题。
该工程在无全球测控网支持下,国内用单站测控通信卫星进入
地球静止轨道,引起国际宇航界震惊,他在夏威夷向国际宇航专家介绍该系统时反应强烈。为此,他作为主要参加人获国家科技进步
特等奖。
我国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指令与
数据采集工具站的研制成功,又一次集中地反映了童铠在我国航天技术上的成就和他所做出的卓越贡献。该站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于1988年年底和中国气象局签订的合同,也是空间技术研究院承包的第一个大型卫星应用项目。该站集
遥感图像接收与实时处理,多种云图广播与数据通信,以及对卫星跟踪、多站测距定轨、遥测、遥控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多载波体制工作的大型综合站,是继美国、
日本、和
欧洲之后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第四大站。
童铠任该工程总设计师,主持了方案设计和研制的全过程。在国产化研制进程中,关系到CDAS成败的核心设备——同步数据缓冲器(C/DB),技术新,难度大,国内无技术储备,国外专利保密。童铠在整个工程尚未开始之前就组织技术人员讨论,S/DB的基本工作原理和技术难点,寻找创新的思路,发挥集体的智慧,制定出“先缓冲存储后重新采样”的独创的全新方案,先于全工程开展技术关键攻关,它使等角度重采样的处理时间由33.3毫秒(原始云图期间)扩展为600毫秒(全卫星
自旋周期),成功地实现了用软件方法替代昂贵的高速硬件电路,并显著提高了等角度重采样的插值运算精度和处理灵活性。CDAS站还创造了几项先进记录:首次在国内采用对卫星进行三点长基线测距定位方式,达到了国内当时最高的确定卫星轨道位置的精度,建立了国内第一套S波段大功率天线发射系统;在国内首次建立数据收集平台系统。全站高度自动化运行,他深入分机解决一系列技术难题。经过长期成功接收和处理
日本气象卫星云图的运行考验,处理
图像质量优越,误码率低于10-7。1997年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卫星一经发射入轨,CDAS站一次开通成功,立即接收和处理出高质量的风云二号卫星云图。
运行的实践证明该站达到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以DS站和童铠的出色工作受到用户单位专家极高的评价。
卫星导航系统在军事、国民经济等各部门具有重要的作用,已成为重要的基础设施,世界主要大国和地区不惜巨资发展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俄美已经建成,
欧洲也即将组建他们自己的系统,我国限于当时的国力和技术水平,为满足军事上的急需,采取先发展与卫星移动数据相结合的双
地球静止卫星的简易导航系统。为了解决国家立项的问题,童铠指导完成了星地大系统技术经济可行的总体方案论证,突破了关系系统全局的
双星定位人站信号快速捕获技术难题,实现1024×6位伪码中、视频积累,在-22分贝
信噪比(即信号比噪声功率弱300倍)下实时捕获突发长伪码信号,专家鉴定达国际领先水平。此外他还指导研究生和课题组完成了一系列关键课题,为获国家立项转入工程研制打下了重要的基础,对此工程起到了开拓作用。1995年又指导研究生首创研制成功全数字式用户接收机,解决了在低信噪比下用序贯检测法快速捕获跟踪伪随机码难题。目前,童铠作为该工程应用系统的总设计师,正在为两颗导航卫星入轨后建成我国的卫星导航系统与测绘局的同志一起努力奋斗。
不断发展的国际战略防御形势,对我国未来的卫星导航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童铠院士受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委托,完成了我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途径与方案可行性论证工作。
以童铠为主,由中国工程院和科学院的多名院士组成的小组完成了“关于加速发展我国第二代自主导航卫星系统的建议”,经中国工程院信息电子工程学部常委会多次认真研究和中国工程院院务会议审议后上报国务院,受到中央领导的重视。
童铠在40多年的技术生涯中,主持过多项大型科研项目,在工程的新技术采用上,他敢于大胆创新,他认为只有自己对工程技术融会贯通、成竹在胸,形成正确的概念,才能作出重大技术和管理决策,在工程实施中,多年来他形成了务实求精的工作风格。他非常注重深入基层听取分机同志的意见,发现技术难题,他总是先听取有关设计师的意见,从系统角度出发,再从更深的层次观察存在问题的各种现象,仔细分析试验数据,摸规律、查电路,找出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然后提出解决的思路和方法,再带领和指导分机同志实施。例如:在CDAS站S/DB云图出现漏行或花道而长期得不到解决的情况下,他经过认真分析,提出了一系列技术措施和建议,从而给分机的同志指出了改进方向。他还曾深入504所解决了窄带锁相环不能满足每行数据信号的独立快速捕获解调问题。1980年在450工程中,他带领总体和分机同志共同攻关,解决了星地双向频率捕获,实现了调相/调相全相参体制,还解决了引导仪用小天线先于大天线捕获跟踪同一目标的技术难题。他夜以继日地工作,累得口吐鲜血,很快圆满完成了北京校飞试验,抢在南方雨季前进基地安装设备,保证了卫星发射任务的按期完成。
在研制工作中他既是战斗员又是指挥员,既能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到理论高度来解决,又能指导实践解决具体问题,因此练就了他对专业问题的特殊洞察能力,而身为一名技术帅才,更重要的是他以坚韧顽强的探索精神,正派清新的治学风格,高超的理论水平和为人师表的谦逊态度,影响着周围的人们,同时吸引了一群年轻技术人才,在工作中他直接培养硕士研究生12名,通过各种工程实践,他带出多批技术骨干,其中许多人已成长为研究员和
高级工程师。结合型号任务他陆续发表了50多篇亲自撰写的论文,这些理论著作也是我国航天事业一笔重要的宝贵财富。
简历
1949~1952年 青岛
山东大学电机系电信组大学本科毕业。
1952~1953年 济南山东大学工学院无线电教研室助教。
1953~1954年 北京俄专留学生预备部进修。
1955~1959年
圣彼得堡电信工程学院电信专业副博士。
1959~1961年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微波通信教研室主任。
1961~1965年 七机部一院12所制导总体室副主任。
1965~1980年 七机部二院23所雷达总体室副主任,高工。
1980~1986年 航天部450办公室副主任,微波测控工程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
1981年至现在 任
中国电子学会雷达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会士。
1982年至现在 任
中国宇航学会空间飞行器测控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委员。
1986~1989年 航天部五院503所所长,研究员,CDAS站总设计师。
1989年至现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航天工业部五院科技委常委,副主任。
1990~1995年
国际宇航联合会安全与救生委员会委员。
1991年至现在 航天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同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94年至现在 导航
卫星应用系统总设计师,
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会理事。
主要论著
1 童铠. .1985年“空间开发与应用”国际会议,夏威夷。刊于美国 2童铠.FFT在解决脉冲多普勒雷达截获与跟踪高速与高加速目标中的应用.1979年电子学会雷达
信号处理会议,电子学报,1981(9)
3 童铠。我国同步通信卫星目标散布椭圆预报及目标捕获问题。三三一工程技术总结(4)——
微波统一载波测控系统。航天科技
会议文献编辑部,1985
4童铠。
中国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发展途径分析。
卫星应用,1995 (4):18~20
5 [美]M.A.罗思布拉特著。卫星无线电测定业务和标准。童铠,陆文福等译。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1989
6 童铠。
正弦振荡频率短期
稳定度问题及其测量方法.1963年电子学会全国年会
7童铠。风云二号气象指令与
数据采集工具站(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指令数据获取站专辑).中国空间科学技术,1998,18(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