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杜笃之参加中影电影技术训练班,学习录音工程技术,1978年,进入中影担任助理。1981年,第一次为电影《1905年的冬天》录音。1982年,正式升任录音师,担任《
光阴的故事》的录音工作。之后,担任许多台湾新电影作品如《恐怖份子》《
悲情城市》《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等电影的录音工作。1988年,在导演
侯孝贤的支持下,在《
悲情城市》一片中首度采用同步录音,开创了台湾电影的同步录音时代。2001年,以《
千禧曼波》及《你那边几点》两片获得第五十四届
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技术奖。2004年,成立声色盒子有限公司。截至2024年3月,杜笃之已录音制作了《风柜来的人》《
油麻菜籽》《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春光乍泄》《
蓝月》《
《花样年华》》《
一一》《
蓝色大门》
不散《月光下,我记得》《天边一朵云》《
翻滚吧,男孩》《
2046》《黑眼圈》《
诡丝》《
刺青》《
最遥远的距离》等上百部作品。
此外,杜笃之曾获得第60届台北金马影展金马奖-最佳音效奖、
第16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音响奖、第25届台北电影节台北电影奖-最佳声音设计奖、
第40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音响效果奖、第21届台北电影节台北电影奖-最佳声音设计奖、
第12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音响奖、第54届台北金马影展金马奖-最佳音效奖、
第10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音响奖、
第54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技术大奖、第38届台北金马影展金马奖-最佳音效奖等荣誉。
1955年,杜笃之出生于
台北市,是家中长子,父亲为杜启贵,母亲为简彩云。杜笃之从西园国小毕业后,考上树林中学初中部,后进入南山商工(今南山高中)电机科。毕业后投入就业。1972年,经父亲好友的介绍进入中影电机室,没多久因
明骥接任中影制片厂厂长,计划招募新人,杜笃之进入录音室担任助理。
1973年,18岁的杜笃之参加中影电影技术训练班,学习录音工程技术,开始其职业生涯。1975年以留职停薪的方式服役,退役后开始独立担当电影录音及音效设计的工作,同时与任职助理期间结识的高佩玲女士结婚。1978年,进入中影担任助理。
1981年,杜笃之参加电影《1905年的冬天》的录音工作,1982年正式升任录音师,开始骑车收集各种声音。同年,担任了《
光阴的故事》的录音工作。杜笃之关于录音技术的观念受到了导演
杨德昌的影响,他在杨德昌的介绍下观看了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电影,为塔氏电影的后期录音技术所折服。
1983年,在杨德昌的第一部电影长片《
海滩的一天》中,杜笃之的后期录音技术表现出极高的拟真度,杜笃之不仅得到杨德昌的肯定,还获得了同期
香港特别行政区导演
徐克的称赞。在这个时期,杜笃之还为
杨德昌的其他两部作品《
青梅竹马》《
恐怖分子》录音,并为
侯孝贤的《
风柜来的人》《
冬冬的假期》《
童年往事》等电影录音。
1988年,杜笃之在
侯孝贤的电影《
悲情城市》一片中首度采用同步录音,彼时台湾的同步录音的技术还不发达,少有电影能完整地录下环境背景声响,但在侯孝贤的支持下,《悲情城市》全程采用同步录音,极大提升了影片的声音品质。次年,凭借该片提名第26届台北金马影展金马奖的最佳音效。
2001,杜笃之以《
千禧曼波》及《你那边几点》两片获得第五十四届坎城影展最佳技术奖。
2004年,南特三大洲国际影展以“向杜笃之致敬”为口号,举办“杜笃之回顾展”,以表彰他对世界电影录音技术的贡献。同年,杜笃之成立声色盒子有限公司,参与台湾新电影浪潮,制作了《
光阴的故事》《恐怖分子》《
童年往事》等作品,开创了台湾电影的同步录音时代,如《
悲情城市》《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等作品。
2022年3月14日,杜笃之担任音效指导的电影《
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在中国大陆上映。4月29日,担任声音指导的电影《
我是真的讨厌异地恋》在中国大陆上映。5月28日,担任音效指导的电影《
五个扑水的少年》在中国大陆重映。7月17日,凭借电影《梅艳芳》获得
第40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音响效果奖。8月15日,担任音效指导的电影《
风再起时》在
香港国际电影节上映。
台湾电影之所以具有一流品质、成为一流品牌,是因为有这个心,有这个兴趣,爱这个东西,想要做好它;你一定会碰到问题,但会解决;好好去做,其他的其实都不是问题,都会过去的,杜笃之就是最佳例证,他已经建立起他的品牌。 (导演
杨德昌 评)
杜笃之善于为写实感较强的影片收音,参与的影片声音真实自然,他对音效的使用十分克制,在杨德昌的电影中表现为一种冰冷,而在
侯孝贤的电影中则增强了影片质朴的诗意。(
时光网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