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渡口村位于河南
平顶山市郏县冢头镇下辖村,入选第二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
明朝初期
李姓族人从
山西省洪洞县迁入,始称此地为李渡口村。村中一石碑记载,
清同治年间此地为李渡口镇,1934年复名隶属郏县三区,1947年属冢头镇,1958年更名李渡口大队,归冢头公社,1984年复名李渡口村,隶属冢头镇至今。
村庄概况
李渡口村又名列不寇街,隶属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冢头镇,李渡口村坐落于郏县县城东北,距县城8公里,三面沃野,一面依水,一向有“东列黄岗千古秀,西邻蓝河万代青”的美誉。村子地势北高南低,东西相对隆起。寨内中间高四周低,形似龟背,河道和寨墙遗迹环绕村庄。冢头镇现存资料显示,李渡口村位于蓝河岸边,因渡口而形成村落。以李渡口村为行政中心辐射杨庄、安庄两个自然村。组成这个拥有330多户、1400多口人的行政村,村子不大,平时很安静。村内有、古寨墙、护寨河、明清古宅数不胜数。
1. 2009年1月31日【李渡口村】列不寇家族群创建
2.2012年9月:【李渡口村】举行
郏县首届农机安全
世界技能大赛3.2013年7月:【李渡口村】入选第六批省级传统村落名录
4.2013年8月:【李渡口村】鹰城记忆之古村乡韵:曾经繁华的商业重镇
5.2014年5月:【李渡口村】入选第二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
6. 2014年5月:【李渡口村】
平顶山市新闻网刊登题名为李渡口记事
交通
李渡口村位于郏县东北21公里冢头镇西北8公里处
距省会
郑州市107公里、郑州新郑国际机场88公里。
李渡口是一市三乡交界地区,北临禹州市
鸿畅镇寨子贾村,西临郏县
白庙乡老席庄村、郏县
安良镇酸庄村,公路四通八达。S88
武西高速(
武陟县—
西峡县)、省道郑南公路(郑州—
南阳市)金孟线公路,县道李大线和柏堂线(柏坟周—堂街)公路穿境而过。
交通便利可直接与国内各个高速公路接壤,与全国各大城市同步。
公交便利:有通往
郏县的(狮王寺至郏县)的18路公共汽车通往禹州市的(寨子贾至禹州)的公共汽车,每三十分钟一班车。
同时李渡口村还开通有发往省会
郑州市的客车,每天早上 6:00准时从李渡口发车一小时内可到达省会郑州
李渡口村古时就是交通发达,处于许荆古道穿村而过(
许昌市至湖北荆州)
新修安良至郑南路使李渡口村的交通更加便利了。
新上禹平路、落花湖畔风景区待动工。
建筑特色
李渡口村的传统建筑中,明代建筑约四五处,绝大部分是清代建筑,一小部分是民国时期所建。其中有一进二的宅子,也有一进三的宅子,大的有700多平方米,最小的也有200多平方米。保存最为完好的主要集中在李渡口村主街两边,一些商铺的墙壁上至今还留有
拴马石。
据记者所见,李渡口村的明代建筑与
清代建筑风格总体很接近,仅有个别地方不同,比如大门,明朝建筑开门在房屋正中,大门向屋内伸,留下约一米宽的房檐。冢头镇文化站站长王钦正告诉记者,明代建筑屋檐较大,是为了容留流浪乞丐。因为
朱元璋曾经要过饭,所以对乞丐很同情,就要求每家每户的房子都留有很大的屋檐,以备雨雪天气乞丐容身。
从建筑的形制看,部分建筑规格较高,屋顶有五脊六兽,大门口有凤和鹿的图案。王钦正说:“凤和鹿,就是俸禄的意思,表示这家主人是公职人员,吃国家俸禄。”记者还注意到,李渡口村
清代晚期及民国时期的房屋,其窗户多为石窗,有铜钱图案,也有“万”字形图案。因为石窗缝隙较小且不能移动打开,其透光透气性能很差。可是既然性能很差,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家用石窗呢?据王钦正等人介绍,用石窗是为了安全,清末及民国时期,常有盗匪流窜作案,因此很多人家都装有石窗,防备盗贼,很像防盗网。
总体上看,李渡口村建筑格局以北方四合院为主,以两进和三进院落形式居多,前有门楼,中有过厅,后有堂楼,东西建配房(楼)。红石基础,砖木结构,部分房屋五脊六兽。古楼、古房、古窗,保存完好。建筑结构严谨,气势恢宏,石刻、木刻、砖刻工艺精巧,具有较高的建筑
历史学价值和艺术价值。规模连片的古建筑群记录了明、清至民国时期李渡口村的兴衰。现存建筑的布局、形制、脊饰等及自然理念、风水理念,展现了古代匠师和当时人们的审美理念、心理特点及价值取向。
此外,该村建筑群的木雕、石刻工艺,与房屋建筑相得益彰,具有独特的历史艺术价值。有方形、圆形、古钱币形石窗,有
透雕镂花木门窗,飞禽走兽、人物鸟虫等,无处不在,工艺细腻,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历史村志
在民国以前,李渡口由于蓝河漕运的繁盛,成为区域内东西交通的一条纽带,一直发挥着“渡口”的重要作用。明末清初时,李渡口村逐渐发展成远近闻名的商贸集聚地。
寨内人口逾千,商号几十家,四方陆路,车如流水,
骡马相连。当时寨内既有屠行、酒馆、药铺、花行和染布行。
又有冀中毛和李才娃旅馆,李老陈和王清现银货,以李冠儒为首的卷烟厂以及李风朝煤行,各行各业,生意都很兴隆。据《
郏县志》载,清同治三年(1864年)全县共有25处集贸市场,李渡口为其中之一。
据李付营介绍,古村的龟形是天然形成的,传说其选址为“五龙缠龟”地。“五龙缠龟”是指村寨选址时,以中心街中点为圆心向四周发散的五条
射线状的龙砂层,而这五条带状地质层犹如五条巨龙般将村寨缠绕。
所以有“五龙缠龟”之说。此五条龙砂位于地表三米土质层下,自身又有三米砂层深度,从寨壕或村西蓝河,可找到并挖出龙砂。
传统建筑群
李渡口村现存传统建筑830间,其中明清建筑630间,总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规模不同,形制各异,以中原建筑风格为主,兼容渡口枢纽文化,连片成群,来历清楚。其代表性建筑组群有李和风老宅、李之印故居、李和三故居、贾记清老宅、李奇亮老宅、李氏祠堂、贾同娃老宅、李丙现故居、李朝永故居、李发全老宅、李振仓老宅、李南娃花行、李泽之故居、杨奇风故居、李义仁故居、李冠儒老宅、宏运屠行、兴隆酒行、济世堂、华昌卷烟厂等20多处。不仅规模大,而且其历史街区、古街道、水系、环境风貌等方面基本保持了传统格局。
李和风老宅
明代建筑,现存过厅三间,门前三级红石台阶,门两侧砖墙内切,
半漏木柱两根,木柱上方有横坊两根,横坊间有木雕花卉三组,
红石柱础,过厅正门内凹,青石门墩,内侧左右各置木质方窗,
东西山墙突出墙体约10厘米,小灰瓦覆盖。
李一仁故居
---治黄英雄、车、黄马褂、河工帽子
清代建筑,现有临街房三间,面阔10米,进深5米,上棚已翻修。
厅后有西厢房三间两层,面阔9米,进深3米,砖石结构,五脊六兽,
厢房后有过厅三间,面阔10米,进深8米,砖石结构。门前三级台阶,
屋脊后有堂楼一座,面阔10米,进深5.5米,三间两层,红石窗,上棚小灰瓦覆顶.
李一仁局子屋
---举子屋、洋学堂
位于李南娃化行东临,清代建筑,现存有过厅三间,面阔10米,进深9米,
门前两级台阶,檐下两根明柱,红石柱础,
上棚五脊六兽,后又堂楼三间两层,面阔十米,进深5.5米。
砖石结构,红石窗,门前三级台阶,上棚小灰瓦覆盖。
慕名或路过前来拜访的官员车水马龙,来问事办事的人络绎不绝,
李义仁就在这里接待办公,过去把办公的地方称为局子屋(举子屋)相当于现在的县政府招待所。
过去进京赶考的举子都可以到这里免费提供食宿。
直到民国时期,村里还在“局子屋”办公问事,处理村务,解放后,村里在“局子屋”办起了洋学堂。
李朝永老宅
---卐石质防盗窗
位于路北临街,清代建筑,现存南屋三间门楼一间,面阔10米,进深4.5米,砖石结构。
门楼五脊六,进门有过厅三间,面阔10米,进深7米。
门前四级台阶,木质门窗,过厅后有堂楼一座,三间两层,门前九级台阶,
面阔10米,进深5.5米,砖石结构,
一楼窗用红石刻成卐字,二楼门上方左右各设花门楼一个。
李奇兰老宅
---转向楼
这处宅子坐北朝南,一进三,有堂楼,东西楼和过屋楼,结构十分紧凑,不下楼,通过楼花门贯通。
相互周转,因此称为转向楼,在那大刀
长矛的时代,可谓是居家防匪防盗的绝妙设计。
从此楼可看出李渡口村先辈们聪明智慧的结晶。
李奇兰祖上坐拥良田十顷,算得上本地大户人家。
李奇兰之子李永怀现任
河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外科专家主任,经常出国讲学。
李冠儒老宅
现存有西厢房三间两层,面阔10米,进深4米,
过厅楼三间,面阔10米,进深5.5米,出地平二层,红石基础。
后有西厢楼房三间,面阔10米,进深4米,堂楼三间,面阔10米,进深5.5米,砖石结构,五脊六兽。
门前四级红石台阶,坐北朝南,该宅院保存较完整,现为李渡口村委会工作点。
李南娃老宅
建于清乾隆年间,占地500平米,建筑面积70平米,为一进三,
主房为一层大房屋,红石基础,砖木结构,五脊六兽,上棚小灰瓦覆顶
李泽之故居
---中原第一花、文秀才
李泽之故居为一进三宅院,由李泽之(清光绪年间的文秀才)于清光绪年间创建,
占地6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
李泽之故居老宅是
郏县境内保护最为完好的一进三院落,宅院主房、东西厢房,
由此可见古时工匠对于住房质量要求十分高,虽经过百年风吹雨打依旧保留着原貌。
主房为两层楼房,坐南朝北,高10米,建筑面积100平方米,
红石基础,砖木结构,石窗砖雕,五脊六兽,上棚小灰瓦覆顶。
李文秀故居
---济世堂、兴隆酒铺、登封商会会长
坐南朝北,被几座新式房屋包围着。首进是三间临街门面,
往后走还有两进,陪同记者采访的郏县住建局村镇规建办主任傅山峰告诉记者,
与很多明清时期的民居不同,这座一进三的宅院以实用为主,建筑风格相对简单,
初步可断定是
清代末年所建,另外,从房檐上雕刻的“宁”、“寿”两字可以看出,这里当年是药铺。
兴隆酒行
李文秀于1865年下半年创办,聘请
宝丰县皮庄酿酒技术员,用10几名工人,
蒸酒用的是
大麦、小麦、豌豆和高粱,水源是深水井,水质甘甜,酒供不应求。
济世堂药铺
---穷人吃药、富人拿钱
李文秀是清朝光绪年间的文秀才。
他和时任县令的张勇贵结拜为兄弟,因此经常出入县衙,为周边群众排忧解难。
李文秀在村上经营一处酒馆和一个药铺,买卖公平,童叟无欺,生意十分兴隆。
特别是,药铺经营有方,药品质量最好,价格公道,十里八乡的百姓生病都会来此取药,
宗旨是“穷人吃药,富人拿钱”,穷人吃药不拿钱,富人吃药拿药价的二倍或者几倍的价钱,
因此
李文秀在周边百姓中留下了好的口碑,直至今天老人们都还在相互传诵。
济世堂药铺的第五代传人,李纪安,李纪涛,也相继进入医药行业,现在禹州市药城经营中药材,生意十分兴隆。
李魁元老宅
---光利卷烟厂旧址
宅子坐东向西,是个标准的四合院。
民国时期李渡口村创建了卷烟厂,雇工62人,机器数台,小有名气,
日产汽车公司20万支香烟,品牌有“永定门”、“红润”、“胜利、红运和红孩。
1943年李冠儒出任经理,将商号改为“光利”,生产品牌有鸿运、菊花、永定门、胜利等,日产二十几万支,畅销
同时远销山东
青岛市、
老河口市、
山西省、安徽、
上海市等省份,生意十分兴隆。
宏运屠行
李五同于1865年创办,以屠宰生猪为主业,并出售猪肉,兼营熟肉。
非物质文化遗产
雨前庙会
【三月十三会】
玉仙庙的建成,村民主要是祈求雨水、祈求健康、祈求生育,而以祈雨水而被广泛的传播。现在村民还流传着农历三月十三“玉仙奶奶真灵验,不是下雨就是刮风”的说法。遇到干旱时节,周边村民会有组织的打着铜器,抬着礼品(祭品),主要是糖果与猪头,男女老少来到庙里,由庙里的人(
知事)主持祈雨仪式。一般是鸣放鞭炮或火后,由村上知名人士宣读祈雨词,然后去的男女老少跪拜,上香烧纸结束。
每年农历三月十三有大型的庙会。地点就在庙前,约20亩地的空间,吸引了
宝丰县、襄县、禹县等各地做生意的商户前来,大概3---5天的庙会,人流在近4万人的规模。庙会由附近五个村(社)轮流组织,五个社各自花钱请戏,庙会的花费是5个社共同承担,庙会的内容主要有:祭拜玉仙奶奶、上香祈福、唱戏文化活动、物资交流会、耍猴卖艺、算命卖药等。
老人回忆说开始前会由4个人抬方桌,方桌上是祭品,后面有乐队,很隆重的带领大家进行祭拜玉仙奶奶的仪式。玉仙庙毁后,5个社操持的庙会变成了李渡口村一个社来操持,每年庙会花费及出力基本上是李渡口村民来完成,另外庙会地点改在了村中东西、南北大街上,基本上成为当下各地乡村能看到的物资交流会,当然村里也还会请戏,戏台也在村中的新戏台,但是已不再是全体村民参与并欣赏,更多是村里的老年人在欣赏,庙会的时间也缩短到1天。
从庙重建到现在有不断有部分村民上庙上香烧纸,除了开工时、请玉仙奶奶入庙无其他活动,庙未来的发展更多的是配合古村落的开发与发展而进行,问到具体期待时,老人机村民更多的是憧憬庙的建成吸引周围各地人来,促进本村经济的发展。
秧歌舞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李渡口村的秧歌舞是冢头镇民间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秧歌舞成为欢度节日,迎送佳宾、庆贺丰收、增进友谊、开业庆典的礼仪。
纺织
李渡口的纺织在当地很有名气,据老人口述,自明清以至民国,李渡口当初兴旺时,寨内的人口多达千人,店铺林立,商业繁荣。是当地出了名的纺织大村寨,村寨里共安装有
织布机40余张,织出的丝织品大量外销,贸易往来大于海内,颇有盛名,
为古村落带来了丰厚的财富。今村寨内仍保存有织布机,
70岁以上的老人对织布机怀有深厚的感情,织布技艺在古村寨依然传承。
玉仙奶奶庙
历史
(庙会)是围绕玉仙奶奶崇拜而发展起来,这一民间崇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
洪武20年。
玉仙庙位于
郏县冢头镇李渡口村西北方向。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洪武20年李渡口村绅士李忠(本村绅士,有地10多顷)协同方圆5个村的村民(善男信女)自发而建。
爱新觉罗·旻宁五年重修一次,目前已经毁坏尽,但是庙会一直持续到今天还在进行。
一种说法是:经上下几百年的历史变迁,加上兵荒马乱、兵匪骚扰,玉仙庙遭到严重损毁(村中80多岁老人说是
中国国民党驻军为建戏楼而拆庙);另一种说法是1953年为了建李渡口水库拆庙。、最近几年国家美丽乡村建设及传统文化古村落保护的政策与项目推动,萌生了李渡口村借机发展的念头,在各界力量的支持与引导下(华谷美丽乡村建设有限公司、
河南省文化厅、古村之友等),当地几位骨干带头带领村民从2015年3月开始重建庙宇,目前已经建成正殿。
来源
据传说,明朝前
元朝后期,民间得了一种瘟疫传染病,有的村严重到死了都无人埋(整村都死忘)。这个时候,本地祖传中医世家的女子玉仙站出来,亲自到山中采药尝药,还差点中毒牺牲,最后选用一种中草药制住了
瘟疫并拯救了老百姓。玉仙在当地威望逐渐提高,后来还扶危济困,惩善扬恶(组织村民一起)。在她去世后,后人为了纪念她,建玉仙庙。
玉仙庙由李忠发起,带动了方圆4、5个村的村民,花了3---5年的时间(老人也无准确的记忆),建成二层正殿一座、东西各一殿,占地2---3亩,供奉玉仙奶奶(正殿)、
关羽、
玉皇大帝。整个建设过程中,采用“富户多捐,有钱捐钱,有粮献粮,有力出力”的方式进行。
成员
玉仙庙建成后,建有功德碑(后来与庙一起被毁),由李忠负责管理,长期有人住庙里。自建成到
庙宇被毁(1953年)期间,玉仙庙崇拜祭祀活动,以李渡口为中心,由周边乡村组成五个社(村),轮流主持。每个社有1名负责人(社长)。
五社各设社长,五名社长成为总社(大社)成员。诸社社长有传袭,有推举。通常只有德高望重、诚实正直、办事公正、不谋私利者当之。当时大部分社长是绅士。各社之下分别有若干不等的头,其负责人今称为小会长。
总社设一名会长,一名副会长,会长和副会长一般通过选举在五名分社长中产生。另设保管、出纳、会计各一名。玉仙大庙设主持一名,负责看管
庙宇香火,归总社领导。
总社会长以及分社社长等,均为村中德高望重者,皆为兼职,无报酬。每年三月十三组织庙会。
重建
玉仙庙因为近些年国家对乡村建设重视,而村里也想借机做好传统古村落发展而重建玉仙庙,当下的玉仙庙及庙会,无论在形式上和功能上与传统相比已有了许多的变化。
目前,玉仙庙在外部力量参与下,提出重建,本村村民李红欣出头请来了周边建庙的大师杨战军,本村老年人协会副会长参与下,推选出另外六名有热情的村民代表组成庙委会,村委会协调村民用地,杨战军负责筹资给占地农户土地款(600元/亩/年),老年协会副会长负责管账,建立出粮、出钱、出物的
台账。从2015年3月开始,2015年9月稳神仪式,到现在建成正殿及文物财神殿,计划玉仙奶奶殿交由
山东省一家古建公司青石雕刻而建,另外东南、西南还有建鼓楼、钟楼的规划,南边建包公殿的计划。到目前为止,整个重建过程中村民是“有钱出钱,有物捐物,有粮献粮,有力出力”,村里的泥瓦匠无偿承揽了整个工程。
再认识与可能性
传统的玉仙庙还是在重建的玉仙庙对李渡口村有重要的影响与作用,尤其是在传统的乡村中,其作用更为巨大与紧密。总结来说,玉仙庙给李渡口及周边村带来了一个平等参与的集体活动的公共空间;其次在集体活动中合作互助及平等的
公正观念影响下形成了有共同价值观的精神认同,产生了地方凝聚力;丰富的乡村艺术文化活动,保留了当地乡土文化,形成了道德约束之下的乡村秩序维护与规范。
当下的玉仙庙,我们可以看到它更多的趋向经济,重建庙是为了配合或说与古村落保护发展带来的当下热衷的乡村旅游收入,而庙会虽然一直未断,但是已经与一个集市无太大区别。庙里祈福还是各种祭祀仪式大大简化,无庄严感,原有的祈福仪式受制于政府的
迷信之
意识形态,也基本消失殆尽,玉仙庙的重建及活动得到默许,恰恰是古村落发展之需要方能在村两委不方便出面而默许下进行。我们也感觉到现在的庙因为集体崇拜活动退到个人空间,而使道德规范作用在逐渐下降,庙里建好的殿里跪拜后,边上就是一个功德捐钱箱,让我感觉不到庙的教化,反而是收钱的印象。庙及庙会管理的组织及机制目前并不十分清楚,这与历史的组织与机制相比弱化了许多。
当然,我们不是在
完全否定今天的庙及庙会,美化历史上的庙及庙会。历史上的庙及庙会是与伦理教化展开道德约束下的活动,对妇女的压迫及人性束缚是不争的事实,另外庙及庙会更多的是绅士或有知识的人在管理,参与主体不复杂,实际庙外并不是平等的。相比今天的庙与庙会更功利性与经济性,个人的权利的诉求更为明显,参与主体更加复杂多元,共同的价值观很难统一,已经不再可能以一个共同体来开展相关活动,而是各个主体间彼此权责利明确探寻合作发展的方式。为此,我们希望开放、包容、理解的态度共建合作机制,而更为重要的是李渡口村村民依托庙能否与当下村里的老年人协会、合作社等先整合成一个一致对外,有共同文化价值的村庄共同体,我们继续观察之,期待之。
玉仙庙的传说
李改新
豫西南,是一片广袤的大地。而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星罗棋布地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小村落。而每一个村落都有她的独特、奇妙和神秘。然而有这样一个村落却有着谜一样的传说。
在平顶山市和
许昌市的接壤处,有一个距
郏县县城约十余公里的小村落---李渡口村。这是一个房古、水美、村绿、人秀、民淳的小村落,也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传统村落。
在李渡口村南,有一个被村民称之为“老寨”的古寨遗址。这里原是寨高墙厚,三面是沟,一面依水。历史上曾是四乡八堡穷苦人躲避土匪的避难场所。寨内的西北方是古老的玉泉庙遗址。老寨子坐落在蓝河东岸,与西岸的北营寺(也叫断梁寺、背阴寺)隔河相望。听世代居住在这里的老人讲,玉泉庙坐北朝南,有大殿和东西两座偏殿构成。大殿雄伟高大,富丽堂皇,里面供奉着雕工精细、慈眉善目、仪态端庄的玉泉奶奶
塑像。紧临老寨西墙脚下是两潭清水(原是一湖清水,后因地质运动把她一分为二),被村民称之为“
大圆坑”和“小圆坑”,即大眼泉和小眼泉,由地下喷出的泉水眼大小而得名,又因水纯如玉得名玉泉。这里清秀荫柔,疏落有致的杨柳散落在玉泉周围。潭面水平如镜,映出东侧高大耸立古老塞墙的倒影,活像巨龙盘踞深潭。神泉碧潭尤以夏季林荫、水丰、草绿、花美为最佳。
相传很久以前,在蓝河畔玉泉神潭内有一座宫殿,宫殿里住着守护玉泉的神---玉泉奶奶。玉泉奶奶不像其他神灵有着伟岸高大的金身。她小巧玲珑,象
维纳斯女神像,美丽得不可思议;她的头发向额上梳拢,面目清秀柔和,宝簪入髻无与伦比;她的衣衫优雅高贵,无可比拟。她的美不止是文静和严肃的美,而是超凡入圣的美。常伴随其左右的是她的几个虾兵蟹将,而其中有一个足智多谋的老鳖精。
玉泉庙紧临古老的李渡口村,而李渡口村又有一个古老的市集曰“三月十三”。每年到三月十三市集曰,方圆上百里的人都要来赶市看戏。有一年的市集曰,为庆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离玉泉最近的几个村庄,每村请来一班艺人,在市集上搭台唱戏。村中有细心的人一数共五台大戏,
可乐坏了十里八村的人们。没到市集正日子,市集就非常热闹了。男的、女的、老的、少的、穿着各种各样的衣衫,拿着各种各样的物品,掺和在一起,揉成一整块似的;你挤我,我挤你,推来拥去;身子瘦小灵巧沾了光,身体胖的,块头大的,再笨拙一点的,那可就倒霉了;不要说挎篮子挑担子的人,不能从市集上通过,就是只背个筐子的,也得举到头顶上去。种种尖锐刺耳的叫唤,组成一阵阵不断的和野蛮的喧嚣。有时候从一个汉子强壮的胸膛里突然吼出一声爆发的声音,或一头系在大树上的老黄牛忽然长号一声,那些喧闹瞬时就被盖住了。
玉泉奶奶听说市集上很热闹,便派老鳖精前去查探。老鳖精出了玉泉神潭宫殿,平静的玉泉水面慢慢地激起许多气泡来,接着又迅速地往上一冒,象是打斜里涌出一块沉在水底的黑炭,飕地腾到水面上来。环顾左右,见四下无人,就摇身一变,变成了一个风度翩翩的书生,向市集走去。就在老鳖精变人之际,刚好一童子在河边草丛中撒尿。童子目睹了老鳖精的变化过程,不禁心中好奇,就跟在后面来到市集上。老鳖精在市集上转了一圈后,回到玉泉神潭边,又摇身一变,恢复鳖身进入潭里。童子回到家里把所看到的情形对家人说了,于是村里人都知道了。
老鳖精回到水中宫殿,把从市集上看到的热闹情形向玉泉奶奶讲说一遍。第二天,正值市集正日子,玉泉奶奶叫两个虾兵变成人形抬一顶小轿,而老鳖精变成的书生在轿旁引路,前去市集看戏。哪知,刚上岸就被村里人跟踪,等到了市集上,人们都拥到轿前看稀奇。玉泉奶奶在轿里被人们看得满脸通红,一气之下拔出宝簪向天上一扔,只见一道闪电过后
雷声大作,狂风呼啸,倾盆大雨从天而降。人们纷纷跑开避雨,玉泉奶奶趁机脱身。
玉泉奶奶回到玉泉宫殿后非常生气大声斥责老鳖精,并要老鳖精将功赎罪,每年的三月十三都要给赶市的人们一个教训。从此,该地就流传着一句谚语:“玉泉奶奶好作精,不是下雨就刮风”。每年的三月十三也真应了这句话。
人们为了在市集曰免遭风雨之苦,在玉泉神潭边上修建一座庙供奉玉泉奶奶,玉泉庙也由此而得名。
名人
李义仁
是
清代乾隆一个监生。清朝乾隆年间,
黄河决堤四十五里,老百姓生命财产遭受很大损失,朝廷下旨修堤治黄,命大臣
刘统勋(
刘墉之父)为总指挥负责水利治理工程。李义仁则担负起郏县段
水利工程重任。李义仁明确分工,各负其责,收购圆木、灌木条和高粱秆,提早为治理工程备足材料。因此,郏县段水利工程较其他县提前一个半月完工。因治理水患立功,李义仁被封为天下“第一监生”任工部侍郎,主管全国的水利治理工程,并因此受赏车驾、黄马褂、河工帽子、玉辇五色鞭、朝天凳。
李文秀
是清朝光绪年间的秀才,他和时任县令张勇贵为结拜兄弟,经常出入县衙,为周边群众排忧解难。李文秀在村上经营一处酒馆和一家药铺,买卖公平,童叟无欺,生意十分兴隆,特别是药铺经营有方,药的品质最好,价格公道,十里八村的百姓有病都会来此取药。他药铺的宗旨是“穷人吃药,富人拿钱”,穷人吃药不拿钱,富人吃药拿药价的二倍或者几倍的价钱,因此李文秀在周边百姓中留下了好的口碑,直至今天老人们都还在相互传诵。记者在李渡口村采访时见到了李文秀家的后人、71岁的村民李廷杰。据他回忆,其爷爷的爷爷即秀才
李文秀在镇上开了一家中药铺,家族中的其他成员挨着药铺开了一家酒馆。药铺一直维持到解放前后。李廷杰记得,小时候老是偷吃药铺里的味道发甜的药材,如甘草和圆肉等,后来家里人就把这些药材放在最高处,让他够不着。
经济文化
经济
李渡口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汉初已成村落,
唐朝修建古寺“关帝庙”,明代开始逐步形成集市,伴随着经济繁荣,这里形成许多传统习俗。据王钦正介绍,李渡口有古刹庙会,其内容包括民间戏剧表演、铿锵铜器舞和威风锣鼓等。李渡口村秧歌舞是郏县冢头镇民间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地人欢度节日、庆贺丰收、迎送嘉宾、开业庆典、增进友谊的礼仪。李渡口还有纺织传统,自明清至民国,兴旺时寨内的人口多达千人,店铺林立,商业繁荣,是当地出了名的纺织大村寨。村寨里安装
织布机40余部,织出的丝织品大量外销,经贸往来达于海内,享有盛名,也为古村寨带来了丰厚的财富。
今村寨内仍保存有织布机,70岁以上的老人对织布机怀有深厚的感情,纺织技艺在古村寨依然传承。李渡口的铜器舞源远流长,每到节日,乡亲们都要打铜器庆祝,还有狮子舞、竹马旱船、高跷等,一时间锣鼓喧天,人流如织。李渡口村有生产卷烟的传统,民国时期李渡口村创建了卷烟厂,岳朝久出任经理,雇工62人,拥有切丝机、卷烟机各一台,
日产汽车公司20万支香烟,品牌有“永定门”、“红润”、“胜利”。1943年李冠儒出任经理,将商号改为“光利”,生产品牌有“鸿运”、“菊花”、“永定门”、“胜利”等,日产二十几万支,畅销青岛、
老河口市等地。
文化
李渡口村还曾经是古人先贤传道讲学之地。清朝时的李荣光,民国时的李永宽、王久成等曾在这里办学讲学,他们以“百善孝为先”为祖训,传授孔孟之道,使李渡口人才辈出——明朝末年有武举人李和三,清朝有武秀才李泽道、李记、李启龙等,文秀才有李泽芝、李已儒、李文秀、李义仁等。
蓝河
蓝河是
北汝河的一条较大支流,发源于禹州市文殊乡宋庄村,上游地处深山区,中游为丘陵区,下游为平原地区。蓝河自禹州市鸿畅乡小赵寨进入
郏县安良镇牛庄村,流经郏县安良、冢头、长桥3个乡镇,到
长桥镇西长桥村东注入北汝河。
兰河全长76.6公里,流经郏县段长23.8公里,流域面积262平方公里,其中郏县境57平方公里。蓝河有支流7条(禹州境4条,郏县境3条),地表水较丰富,常年水流不断。
上游禹州境内建小一型水库柏寨水库一座,中游郏县境建小一型水库水磨湾水库一座(1975年建),1955年在下游冢头镇李渡口村西建成小二型水库蓝河水库,该水库曾浇地2.5万亩,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因严重淤积而废弃。
在肖河、胡河等3条支流上建6座小水库。在蓝河下游建梁庄、天地庙、罗沟、冢头北、龙泉寨5座水力自控翻板闸,并在沿河建15处提灌站。蓝河夏季洪水暴涨,水势猛,流速急,历史上曾出现多次水患灾害,解放后建设了水库及自动闸,控制洪水,变害为利,造福百姓。
戏楼
4月9日,对于李渡口村及邻村的村民来说,是个值得庆贺的日子。因为从这一天开始,由李娥仙女士及丈夫苗银虎先生捐资建设的潞银文化广场就要竣工并投入使用了。
今年43岁的李娥仙女士,早年和丈夫到山西省
长治市创业,如今拥有一家资产达2.6亿元的大型洗煤焦化企业。她的家乡李渡口村是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古老村庄,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三是该村的传统庙会,但村里一直没有一个像样的舞台。致富后的李娥仙女士富而思源。
今年初,她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捐出13.5万元用于建设一个集娱乐、健身和演出为一体的
文化广场。经过工程技术人员的精心设计和施工人员的紧张施工,潞银文化广场终于赶在今年庙会前竣工了。该文化广场包括一个舞台楼和一个标准化篮球场,能满足不同文艺团体的各种演出、排练活动以及群众娱乐、健身的需要。
娱乐
6月17日,夕阳西下,凉风习习。
郏县冢头镇李渡口村的大姑娘小媳妇穿得漂漂亮亮的,像赶集似地来到村戏楼前的空地上,一手拿扇子,一手拿手绢,赶着去扭大秧歌。以前一到农闲,李渡口村的妇女经常凑到一块儿打麻将、玩扑克,时不时地还惹出点 是非来。这引起了村两委会干部的重视。他们认为,虽然生活富裕了,
水泥路也修到家门口了,
村容整洁了,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乡风文明。在村委会主任李付营的张罗下,村里组织开展了扭大秧歌活动。一个60多人参加的大秧歌队组建成了,其中有8岁的孩子,也有60多岁的老人,有的一家祖孙三代都来了,个个精神抖擞,脸上带着笑容,扭得非常起劲。如今,傍晚的李渡口村锣鼓喧天,热闹非凡,充满了欢歌笑语。这样一来,大伙儿白天忙着发家致富,晚上忙着扭秧歌、打篮球,赌钱的不见了,扯“老婆舌”的没有了。
民生事业
网讯(记者王孟鹤)9月6日,
郏县冢头镇李渡口村热闹非凡,郏县首届农机安全技能大赛在这里举 行。这是我市首个农机安全技能大赛。来自郏县9个农机合作社的16名机手在此进行了吊瓶子、扎气球、装卸轮胎3项竞赛。第一个上场的机手靳朋飞在比赛开始后,在规定的行车位内迅速倒车,用固定在拖拉机升降器上的铁丝串起直径5厘米左右的拉环,倒车20多米掉头,将拉环放入指定位置。 “就像拿线穿针一样,操作拖拉机倒车穿铁环真的不容易。”靳朋飞在规定的3分钟内完成了2次任务后,活动组织者对笔者说。 “这孩,装卸轮胎速度比第二名快了将近1分钟,真快!”在装卸轮胎的比赛现场,来自郏县
王集乡辛庄村光大农机合作社的机手刘亚超的成绩让在场的机手、群众为之钦佩。今年22岁的刘亚超在农机合作社里专门负责维修各类农机设备,最终他以10.5分的总成绩获得郏县首届农机安全
世界技能大赛的第一名。 “昨天上午我接到通知,就代表我们合作社来比赛了。”满头大汗、双手机油的刘亚超表示,之前他并没有接受过任何训练,取得此次成绩纯粹就是平常积累的结果。 “此次比赛旨在提高机手农机安全技能水平,以更好地为农民服务。”郏县农机局局长魏龙峰表示,郏县县委、县政府对农机安全工作高度重视,郏县农机局将继续加强农机安全管理,确保农机安全生产。
主要职能部门
李渡口村两委会
老年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