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鳍鱲
鲤科鱲属的一种鱼类
宽鳍鱲(学名:Zacco platypus),又称平颌鱲,是鲤科鱲属的一种鱼类。多分布在中国北部至越南北部。多栖息在江河支流、湖泊水库和水流湍急的河流中,尤以山区溪流中为常见,生境底部多泥沙、砾石,对水质要求高。以水生浮游生物、小型甲壳动物、藻类、小鱼和有机碎屑为食。
宽鳍鱲体长扁平,约18cm,最重可达387g,上下颌前端平齐,无须,眼睛较小,位于身体侧面上方,体表有较大的圆形鳞片。雌雄成鱼在繁殖期体色差异明显,雄性颜色鲜艳。宽鳍鱲雌雄异体,繁殖期为5~7月,受水温影响,呈现年周期变化。雌雄性别比例接近1:1。繁殖季节内分批产卵
虽然宽鳍鱲的数量和分布区均在减少,但截至2023年,其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等级为无危(LC)。宽鳍鱲种群数量大,蛋白质含量高,雄性繁殖期时体色鲜艳,具有较高的渔业价值和经济价值,可作为人工养殖的物种,也使水体环境的指示生物。
发现与分类
1846年,荷兰动物学家特明克(Temminck,1778)和德国鸟类学家施莱格尔(Hermann Schlegel,1804)在日本采集到标本,并将描述了宽鳍鱲。将宽鰭鱲被归于雅罗鱼属(Leuciscus),命名为L. platypus。多名生物学者如英国动物学家甘瑟(Gunther,1868)等学者分别对采自日本、中国等多地标本进行了重新鉴定,将宽鳍鱲归为马口鱼属(Opsarichthys),定名为O. platypus。之后,1871年荷兰学者布勒克尔(Blecker,1931)重新修订其属种名,将其置于低线鱲属中(Barilius),定名为B.acutipinnis。1873年甘瑟又将其重新归属于马口鱼属,定名为O. acutipinnis。1879年荷兰鱼类学家布勒克尔(Bleeker,1931)将宽鳍鱲的种名改回为platypus,并命名为Barilius platypus。随后,英国动物学家布林格(Boulenger,1901)认为宽鳍鱲仍应归于马口鱼属,将其命名为O. acanthogenys。
形态特征
外部形态
宽鳍鱲体长扁平,约18cm,最重可达387g。吻圆光滑,上下颌前端平齐,无须。眼睛较小,位于身体侧面上方,体表有较大的圆形鳞片,侧线沿胸鳍上方向下弯曲,沿体侧下方向下弯曲,背鳍没有硬刺,背鳍起点约与腹鳍起点相对,腹鳍稍后。臀鳍连接尾鳍基部,肛门位于臀鳍前方。尾鳍深分叉,下叶稍长于下叶。
雄性腹鳍长于雌性,且性成熟的雄性个体臀鳍鳍条尤为发达,尾鳍分叉,下叶稍长,鱼体侧面有10~13条蓝色竖状条纹。当处于繁殖期时,雌雄颜色差异较大,雄鱼颜色鲜艳闪金色光泽,眼上缘血红色,颊部棕红, 背鳍,臀鰭呈黑色,臀鳍、胸鳍、腹鳍均带红色。 雄性个体各鳍长和鳍基长均增长,且胸鳍、臀鳍、腹鳍特别延长,头高、口裂宽会增长,吻部、鳃盖骨、臀鳍鳍条上会出现锥状珠星。
呼吸系统
宽鳍鱲鳃有5对鳃弓,第5对特化为下咽骨。第4对鳃弓较短,鳃丝数目相对于其他鳃弓减少。有鳔,位于背腔内,葫芦型,分为两室。前室外层银色或银白色,后室透明。后室前端有两条细长管道结构,为鳔管和鳔静脉。
消化系统
宽鳍鱲消化系统发达,由口咽腔、食道、肠、肛门肝胰脏胆囊组成。口咽腔结构,上下颌成角最大可接近30°。口咽腔侧壁上皮是坚韧角质上皮,有褶皱分布,其上有黑色素细胞。具有漏斗状食道,外层排列一层纵行的骨骼肌。宽鳍鱲肠较发达,肠长度接近鱼的体长,直肠小肠不易区分,肠道内无螺旋瓣。但是肛门无泄殖腔,开孔位于生殖导管及排泄导管开孔的前方。另外,肝胰脏呈细长条状,上叶长于下叶,肝胰脏周围伴随脂肪组织。胆囊体积大,呈球状胆管不长,有两条及两条以上的肝管在胆管处开口。
循环系统
脾位于肠背侧,发达。心脏在围心腔中,围心腔由动脉球、心室、心房、静脉窦组成。不完全对称,心室壁最厚,质地最致密,颜色浅红,心房壁质地较致密颜色深红。
排泄系统
具有发达的排泄系统,由头肾、中肾、输尿管膀胱组成。
生殖系统
宽鳍鱲雌雄异体生殖腺由精巢系膜或卵巢系膜系于腹腔背壁,并通过系膜与血管、神经相连。精巢位于鳔附近,左右精巢分布在鳔两侧,差异不明显。左右精巢末端分别链接一根输精管,再汇合为一根输精管。卵巢成对分布,其内有卵,繁殖期时卵巢内的卵颜色加深为黄色。输卵管不明显。
神经系统
宽鳍鱲具有发达的脑神经,主要包括端脑间脑中脑小脑。其中,中脑最发达,其次是小脑,间脑最不发达。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宽鳍鱲分布在中国北部至越南北部,在日本列岛、朝鲜半岛、中国北方地区的淡水流域分布较广。
栖息环境
宽鳍鱲多栖息在江河支流、湖泊水库和水流湍急的河流中(如黑龙江省黄河长江珠江澜沧江及东部沿海各溪流),尤以山区溪流中为常见,生境底部多泥沙、砾石。宽鳍鱲对生境水质要求高,喜欢在溶解氧含量高,PH值为中性,并伴有大量浮游植物的上层水体中生活,适宜在温度为10~22℃范围内生存。
生活习性
宽鳍鱲以水生浮游生物、小型甲壳亚门、藻类、小鱼和有机碎屑为食。其会和同属其他物种如纵纹鱲竞争同一藻类作为食物。低温下,宽鳍鱲游泳运动性降低,多躲藏起来,防止被捕食,是较为保守的行为策略。
宽鳍鱲通常与马口鱼集群生活,但随着同一地区食物资源的减少,其游泳活动能力增加,觅食空间扩大。在季节产卵期时,宽鳍鱲成鱼在白天活动能力增强,并在昼夜长度相等时,其体内褪黑素含量呈现节律性表达。
生长繁殖
繁殖
宽鳍鱲繁殖期为5~7月,受水温影响,呈现年周期变化。雌雄性别比例接近1:1,但是在中国海南生活的宽鳍鱲种群雌性个体数量多于雄性。繁殖季节内分批产卵。宽鳍鱲雌雄鱼在非繁殖期外部形态差异不明显。但在繁殖季节,性成熟雄鱼各鳍都特别延长,体色鲜艳。与雄鱼相比,繁殖期性成熟雌鱼体色和外部形态与非繁殖期没有明显变化。宽鳍鱲南、北方种群仔鱼发育速度存在差异,北方种群出膜前发育速度比南方种群快, 但出膜后发育速度减慢。
发育
孵化期
宽鳍鱲孵化期主要包括以下过程:受精卵、胚盘期、卵裂期、桑堪期、囊胚期、原肠期、原肠胚期、眼囊期、尾芽及尾鳍形成期、心跳期、出膜及发育为幼鱼前期。
受精后受精卵卵黄集中在卵的一侧,卵质集中形成胚盘,一段时间后胚盘中央形成分裂沟,逐渐形成两个分裂球,形成卵裂。当分裂球界限难以区分时,囊胚层直立在卵黄体上,一段时间后胚层下降变薄,整个胚胎呈正圆球形,此时进入囊胚末期。囊胚细胞不断分裂,逐渐出现神经板结构,胚孔继续收缩,胚层向深层分化,胚体已明显形成。随后逐渐生长出眼囊,尾芽,心脏等结构后,胚体出膜形成幼鱼前期。
发育期
宽鳍鱲孵化后1天,卵黄囊背面有黑色素斑点,眼囊灰色,晶状体无色,脊柱末端向上弯曲,身体体侧中线处有一列点状黑斑,直至尾鳍部分,这时为弯曲前期仔鱼。当其孵出后第3.5天,晶状体有黑色素沉积,卵黄囊背侧黑斑变大,为星状黑斑,头部有少数点状黑斑,尾鳍鳍条开始形成。孵化后第6.5天,鳃弧形成,体表颜色加深,但鳔管和鳔还未形成,脊柱末端明显上翘,卵黄囊背侧黑斑大且密集,腹部开始出现点状黑斑。头部黑斑向后延伸至尾鳍,但尾鳍鳍条仍未完全形成。
人工养殖
养殖管理
人工养殖过程中,要选择同规格,活力强,运动灵活,健康的鱼苗。前期进行简单消毒,可用一定浓度浓度盐水或高锰酸钾浸泡。注意放养时水温接近运输时的水温。宽鳍鱲幼鱼少食多餐方式进行饲喂,保证正常营养物质需求。大于两个月的幼鱼饲喂次数可减少,并在饲料中添加活饵料,当其长为成鱼后早晚饲喂即可。此外,早晚巡查池塘,观察饲料投喂情况,水质情况等等。及时处理病鱼、死鱼,避免交叉感染,日常管理内容记录在册。
病害防治
预防为主,以生石灰化学消毒剂对水体进行消毒。投喂含有维生素和大蒜素的饲料以帮助提高免疫力。秋冬季注意水霉病以及寄生虫病的预防监测。
种间关系
宽鳍鱲以被捕食者身份被其他大型肉食动物摄食,如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同时以捕食者身份以小型水生生物为食。还与其他鱲属鱼类存在竞争关系。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2007年,对北京及其周边地区鱼类资源进行调查,调查过程中发现宽鳍鱲的数量和分布区均在减少,甚至有些河流中已不存在该物种。2015~2018年期间,在绍兴市曹娥江流域捕获的宽鳍鱲数量占当地捕获物种总数的5%左右。
保护等级
2023年11月,宽鳍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无危(LC)。
致危因素
影响宽鳍鱲种群的致危因素主要有三方面,首先,污水排放至河流中,人工修建水坝拦截河水,破坏其生境。其次,引进虹鳟等外来物种,宽鳍鱲在内的土著鱼类的生存构成威胁。最后,人为过度利用野生物种资源导致包括宽鳍鱲在内的鱼类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保护措施
宽鳍鱲在原产地并没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业内对该物种的保护关注度相对较低,不过其分布范围基本都在原产国的自然保护区内。
主要价值
宽鳍鱲个体较小,但在栖居的河段通常种群数量较大,人工养殖具有一定的渔业价值。宽鳍鱲肉质鲜美,蛋白质含量高,可作为经济鱼类,而且雄鱼繁殖期时颜色鲜艳,可作为观赏鱼类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另外,宽鳍鱲还可作为化学水质相关的健康评估的关键指标,如生物需氧量、化学需氧量和营养物质含量等等。
相似物种
宽鳍鱲(Zacco platypus)与马口鱼(Opsariichthys bidens)为同域分布,且外部形态也极其相似,主要差异如下:
参考资料
TaiBNET.taibnet sinica.2023-12-09
Zacco platypus.ITIS.2023-12-09
Zacco-platypus.inaturalist.2023-12-09
宽鳍鱲.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2-09
Zacco platypus.IUCN.2023-12-18
指示生物.智汇三农.2023-12-18
..2023-12-13
水中桃花——马口鱼.知乎专栏.2023-12-13
..2023-12-13
..2023-12-13
..2023-12-13
Opsariichthys bidens.fishbase.2023-12-09
Opsariichthys bidens.ITIS.2023-12-09
Opsariichthys bidens .IUCN.2023-12-09
目录
概述
发现与分类
形态特征
外部形态
呼吸系统
消化系统
循环系统
排泄系统
生殖系统
神经系统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繁殖
发育
人工养殖
养殖管理
病害防治
种间关系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保护等级
致危因素
保护措施
主要价值
相似物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