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其国
土壤地理学家
赵其国(1930年2月25日-2023年1月3日),出生于湖北武汉,土壤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土壤地理与资源研究,对热带土壤发生分类、资源评价等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中国红壤具有古风化过程及现代红壤化过程两种对立统一的特征;指出依据红壤渗透水组成、游离铁等作为红壤化过程指标的重要性,为研究红壤的发生与定量分类提出了新的途径;总结了以橡胶为主的热带作物开发利用与红壤分布及土壤性质的相互关系,提出以热量条件、土壤性质为标准的热带作物利用等级评价方案,为制定热带作物发展规划与布局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人物经历
1930年2月25日,赵其国出生于湖北武汉。1949年考入武汉大学农学院农学系,1952年由于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转入华中农学院(现华中农业大学)农学系。1953年华中农学院农学系毕业。1953-1963任云南省、贵州华南橡胶及热带作物宜林地考察队队长,1964-1968驻古巴专家组副组长、组长,1973-1978年任黑龙江省荒地资源考察队队长、副研究员,1983-1995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1990任中国科学院农研委主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同年,创办了英文版杂志《土壤圈》(Pedosphere)。2004年,参加了由中共中央组织部组织的“院士东北行”活动。2019年4月,赵其国院士及团队一行莅临双创基地,同时与江西浩德实业有限公司合作建立院士工作站。曾任南京土壤所所长,中国土壤学会理事长,国际土壤学会盐渍土分委员会主席,国际土壤学会土壤环境委员会第一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科学院农业研究委员会主任,国际山地研究中心理事,南京土壤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
荣誉奖项
1、1999年第四届日经亚洲大奖日本经济新闻社(个人奖)
2、1990年国际道库恰也夫奖国际土壤学会(个人奖)
3、2001年国际山地研究中心“金质奖状”(尼泊尔)(个人奖)
4、2004年中国红壤退化机制与防治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5、1991年中国土壤和《中国土壤图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委
6、1982年橡胶树在北纬18-24度大面积种植技术获国家科技重大发明一等奖,国家科委1982年颁发
7、1988年《中国红壤》专著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科学院
8、1990年《中国土壤》第二版专著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科学院
9、1989年《江西红壤》专著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科学院
10、1986年《中国红黄壤区利用改良区划划》中国科学院星自然科学三等奖中国科学院
11、1996年红壤生态系统综合治理技术及农业持续发展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
12、1994年红壤与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及其与植物生长的关系中科院自然科学三等奖中国科学院
13、1995年黄淮海平原以微量元素为中心的节肥配套技术及示范推广,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科学院。
14、1992年中国1:100万土壤图编制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中科院自然科学三等奖,中国科学院
15、1978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与黑河市地区荒地资源考察及开发利用 中国科学院奖状
16、1984年中国科学院星首届竺可祯野外工作奖中国科学院(个人奖)
17、2005年香港特别行政区土壤及其环境研究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三等奖国家环保总局
18、2005年江苏省农产品清洁生产创新研究与实施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9、2005年江苏省农产品清洁生产创新研究与实施江苏省软科学成果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
人物评价
赵其国院士的四本著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赵院士“立足实际、扎根农业”的工作作风和优秀品质,体现了赵其国院士踏踏实实的做事风格和实实在在的科学精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冷畅俭评)赵其国深耕土壤66年,他爱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更希望这片土地高效高产;他将目光瞄向了清洁生产和功能农业生产等方向,即使步入之年,他仍不遗余力地在祖国大地上奔走。(《新华日报》评)
个人生活
赵其国的老伴也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工作,是他在武汉大学的同班同学。
逝世
2023年1月3日14时10分,赵其国因病医治无效在南京市逝世,享年93岁。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荣誉奖项
人物评价
个人生活
逝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