糌粑
藏族牧民传统主食之一
粑是由青稞经除杂、清洗、晾干、翻炒、磨粉等工艺制成的粉状食物,也被称为稞麦炒面。食用时用少量的酥油茶、奶渣、糖等搅拌均匀,用手捏成团即可。
糌粑源于公元7世纪,藏王赞普因军队给养困难而日夜忧虑时,被格萨尔王托梦,由此出现了便于携带又易于贮藏的糌粑。根据用料,西藏地区的糌粑可分为乃糌、散细以及毕散等。
糌粑作为高原特色食品,具有热量高、营养丰富、酥软香甜、抗旱耐饥、易于保存和制作的特点,便于游牧民们携带及食用。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文化的传承,糌粑成了藏族人家天天必吃的主食。
历史渊源
公元7世纪,赞普经常带兵打仗。但雪山连绵,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军队给养十分困难。为此,藏王日夜忧虑。一天晚上,格萨尔王给赞普托了一梦:何不将稞麦炒熟磨成粉,既便于携带又易于贮藏。赞普醒来,恍然大悟,立即命令部下烧锅磨麦,筹集军粮。青稞炒麦飘香数里,其加工方法简单上手,很快传遍了青藏高原。
藏家人习惯把糌粑装在画有龙、凤、树叶等图案的木制糌粑盒里摆设或食用,有的糌粑盒用金、银、铜来包装,十分昂贵,过去,只有达官贵人才用得起,如今,一般百姓家里也随处可见。为了外出携带方便,藏家人还习惯于把糌粑放在布口袋或皮口袋里,同时带上油、茶、盐及碗,只要有热水就能美餐一顿。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文化的传承,糌粑几乎成了藏族人家天天必吃的主食。
文化寓意
糌粑,被雪域高原的人们认为是吉祥之物。聚餐时,大家都会先吃点糌粑,表示不忘糌粑的恩德,感谢自然的赐予;有些地方,每年播种之前,人们会用右手把糌粑撒到地上三次来祈求丰收;秋收开镰的时候,西藏自治区各地举行望果节,人们穿上盛装,带上糌粑、青稞酒酥油等,成群结队到田野里,撒糌粑、载歌载舞,感谢今年的丰收。当客人离开主人家时,主人会捏一点糌粑点在客人的肩膀上,意为祝其全家幸福,吉祥如意;藏历新年或者重大节日活动期间,人们会选定一个好日子,更换屋顶的风马旗,更换风马旗的时候,就会向天空挥洒糌粑粉,意为吉祥如意。
品种分类
根据用料,西藏地区的糌粑可分为乃糌(青稞糌粑)、散细(去皮豌豆炒熟后磨成的糌粑)以及毕散(青稞和豌豆混合磨成的糌粑)等。
制作方法
糌粑的加工制作分两道工序:一是炒青稞,二是磨糌粑。
炒青稞
将青稞原料进行清理、除杂。青稞原料的杂质主要是瘪麦粒、其他野生植物籽、禾本科杂草、石子、泥土等,在除杂工序中,一般采用比重去石机、磁性除铁装置或人工去除原料中的杂质。用水将青稞进行清洗、润麦。经浸洗过的青稞,炒制后更加酥脆,爆腰率高,色泽也较好,不易产生外焦内生的现象。去皮将青稞进行翻炒。企业采用的炒制设备可在230至240℃高温下对青稞进行爆炒;而传统的人工炒制工艺是将适量青稞盛放在装有细沙的炒锅内,当沙子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青稞爆花率达到90%以上时,用筛子将青稞与沙子分离。除炒锅外民间还有用陶罐爆青稞花,先将粗沙粒倒入罐中加温,直到罐底将近烧红,立即将适量青稞倒入罐中,握住双耳将罐端起摇动。几分钟后,罐内冒烟并发出青稞的爆裂声。待爆裂烈声基本停止,青稞花即爆成,用铁筛将沙子漏尽。
磨糌粑
磨糌粑一般都是用水磨制而成,水磨建在沟渠或自然小溪上。下石磨固定,上杵磨与木水轮轴的杆固接。主轴从下磨中心孔中伸出,下端装有水车,水车通过轮轴带动上磨盘旋转。上部磨石装有进口原料,上部装有一固定皮筒,用来盛放青稞。在漏斗的底部系一根横木,一短棍与上磨的边沿相接触。随着磨盘的旋转,麦子的重量也在不断的增加,大麦慢慢的流进了磨盘的进料口,将糌粑取了出来。昌都地区,将一根棒插入漏斗中,一端悬挂在供料口上,当磨石旋转时,也会使漏斗的嘴部振动。藏族的水磨,是高原上最具效率的谷物加工器具,它体现了藏族人的聪明才智,至今仍然被人们所采用。
加工设备
糌粑在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极为重要,各环节的加工设备对于提高糌粑产品的质量和出品率都极为关键。传统的糌粑加工设备包括装有细沙的淘洗容器、手摇风箱、炒锅、铁铲、筛子、石磨等。传统的加工工艺对于稞麦炒制时操作者的技术含量要求较高,需经验丰富者才能制作出口味地道品质上乘的糌粑。
20世纪90年代末,曲凌夫等研制出可去除青稞原粮中燕麦籽的自动筛分设备以及由电加热、旋转滚筒、机架等组成的青稞熟化设备,并优化了青稞熟化的着水量、砂温、滚筒转数、熟化时间等技术条件与参数,变革了糌粑加工过程中烧牛粪、烧柴火的熟化过程。
2000年前后,拉萨市桑珠孜区等地区出现了一些自制的滚筒熟化机,这些设备最初是将油料大桶焊接制成手摇滚筒后用柴火加热,后经改良为钢板加工配电动机的专用熟化机,可将栽培二棱大麦的熟化与脱皮过程同时完成。
2007年,王睿等将HACCP体系引入糌粑的生产过程中,对糌粑加工示范企业的生产设备进行了改造。在原料环节,利用圆筒筛、去石机、永磁式除铁装置、去石洗麦机等设备对原料中的杂物进行去除;利用带输送装置的炒制设备将稞麦熟化;在润麦、冷却、磨粉环节利用紫外杀菌灯或臭氧发生器进行杀菌;在终产品杀菌环节采用隧道式微波杀菌仪进行灭菌;在包装环节利用全自动包装仪对样品进行包装。以上措施不仅提高了糌粑加工的效率,同时也提升了糌粑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
2016年,甘济升等报导了一种全新的糌粑生产工艺,使用除尘器、高效节能低噪声风机、平面回转筛、分级比重去石机、洗麦机、强力着水机、自流式转筒烘干机、研压型粉碎机、双仓筛、打包机等全自动化的生产设备,制作出了口感细腻、香甜可口的糌粑产品。
食用方法
方法一
吃糌粑时,用木碗放入奶渣、酥油茶水、白糖和糌粑,用无名指由外及里搅拌,待诸物混合为一体,不湿也不干,能捏成团、摔时成粉为止,用拇指、中指、食指捏成小坨而食。
方法二
吃糌粑时,左手托小碗,倒入热热的酥油茶,加入适量的糌粑,根据个人口味有时还可以加入奶渣、白砂糖等配料,然后左手五指旋转小碗,用右手的食指和中指将糌粑粉慢慢与酥油茶和匀,用右手的指头顺着碗壁搅拌、抓捏,搓揉,将酥油茶和糌粑粉捏成不粘手且软硬适中的面团即可食用了。
糌粑文化
糌粑节
糌粑节是一项保存在高原古村落的民间传统农耕民俗活动,人们通过抛洒糌粑的方式祈愿新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和谐安康。每年4月12日(藏历二月二十二日),在青海玉树称多格察卓木其古村举行。
糌粑节仪式首先由身着传统民族服装的年轻壮汉们扛着神鸟,与13位手持彩箭的属虎男子和13位手捧糌粑酥油团的属龙女子一起,迎请白色神鸟来到村子的广场上,祈愿新的一年村庄能够风调雨顺,丰收吉祥。
“糌粑大战”上,村民们打破年幼之分、尊长之别,只要看到人,都会被糌粑“祝福”。卓木齐的村民认为,抛洒糌粑是一种吉祥的祈福,人们在抛洒的过程中,会喊出自己的祈福和渴望。被抛洒的糌粑越多,这一年越吉祥、越顺意。青年男女互相抛洒是祝福爱情甜蜜幸福;晚辈给长辈抛洒是祝福老人健康长寿;长辈给晚辈抛洒是祝福晚辈健康成长;给正在上学的学生抛洒是祝福孩子们学习进步;给经商的人抛洒是祝福生意兴隆。
藏历新年
过节期间人们还会互相把糌粑献撒在肩膀上,以此表示节日的祝福;藏历新年期间,藏家人每家都要在藏式柜上摆上切玛,里面装着栽培二棱大麦和糌粑,邻居或亲戚朋友来拜年,主人便端出切玛,客人用手抓起一点糌粑,向空中连撒三次,再抓一点放进嘴里,然后说一句“扎西德勒”(吉祥如意),表示祝福。
互撒糌粑
 有些藏族地区,“互撒糌粑”还是一项民俗活动,人们认为,抛洒糌粑是一种吉祥和祝福,糌粑洒在身上,寓意吉祥、庇佑,期盼丰收。但凡身上干干净净的人都会被众人撒上糌粑,献上吉祥的祝福。也可以说,朋友对你吉祥幸福的期望有多大,那你身上的糌粑就有多少。
营养价值
糌粑的营养价值高于稻谷、玉米和一般小麦粉,是藏家人补充维生素与营养的主要食品。糌粑中淀粉、蛋白质、钙、磷的含量都很丰富,并富含多种氨基酸和粗食纤维,长期食用对人体均衡营养大有益处。吃糌粑时藏家人还会加入酥油,所以热量很高,非常适合生活在雪域高原的人们。
糌粑中富含膳食纤维。稞麦粉中总膳食纤维质量分数可达16%,其中水溶性膳食纤维具有调节糖类代谢、降低人体胆固醇含量、预防心血管疾病等功效;非水溶性膳食纤维具有吸收人体水分的特性和良好的预防便秘的效果。另外,糌粑中所含有的黄酮[lèi huáng tóng]具有抗氧化、抗疲劳、降血脂、清除自由基、抗肿瘤、抗菌、抗炎药及抗病毒等多种功效。β-葡聚糖具有调节免疫力、抗肿瘤、降血脂、降血糖、降胆固醇等功效,其在青稞中质量分数可达3.62%至8.66%,远高于大麦、小麦和燕麦等其他谷类作物。
参考资料
西藏的糌粑文化.山南市旅游发展局.2023-10-12
藏族糌粑.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2023-10-12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文化寓意
品种分类
制作方法
炒青稞
磨糌粑
加工设备
食用方法
方法一
方法二
糌粑文化
糌粑节
藏历新年
互撒糌粑
营养价值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