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莲鹤方壶(简称莲鹤方壶),中国古代春秋时期文物,1923年出土于中国
河南省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1930年学者郭沫若将其定名为“莲鹤方壶”。
莲鹤方壶共有一对,它们形制、纹饰、重量完全相同,只是尺寸略有差异,一件被收藏在
河南博物院;另一件方壶又名为“立鹤方壶”,被收藏于
故宫博物院。
商周时代,壶是用于祭祀的
青铜酒具。莲鹤方壶作为青铜酒器的一种,其整体呈椭方体,长颈斜肩,垂腹圈足。圈足下有两条吐舌怪兽,腹部四方各附一小型
花尾榛鸡,壶颈两侧附花冠龙形双耳,壶盖被铸造成莲花瓣的形状,两层莲瓣镂空且呈弧形外张,莲瓣中央一只仙鹤昂首而立,展翅欲飞。
莲鹤方壶是国家一级文物,是河南博物院镇馆之宝。2002年,莲鹤方壶被列入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单。
名称由来
1923年,在新郑郑公大墓出土的一批青铜器中,有方壶4件,两两成对。器物全部出土后,
靳云鹗等人在当年编著的《新郑出土古器图志》中将4件方壶定为“大方尊”,其后的相关著述有沿用此称谓者。1930年学者郭沫若首次将4件方壶中的2件带莲瓣状镂空纹饰和立鹤的壶盖之方壶定名为“莲鹤方壶”。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专家陈丽新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莲代表纯洁、高尚,鹤代表吉祥、长寿,莲鹤一词可以表达高洁祥瑞、和平安康的含义,该方壶以莲鹤命名,既形象贴切,又有美好寓意。
文物外观
整体参数
莲鹤方壶是一对两件,两件形制、纹饰、重量完全相同,只是尺寸略有差异。其中一件方壶通高117厘米,口长为30.5厘米,口宽24.9厘米,被收藏在
河南博物院;另一件方壶又名为“立鹤方壶”,尺寸略大,方壶通高125.6厘米,口长31.6厘米,口宽26厘米,被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整体造型
莲鹤方壶整体呈椭方体,长颈斜肩,垂腹圈足,下承双兽,上覆冠盖。壶冠呈双层盛开的莲瓣形,莲瓣呈弧形外扩,与凸鼓的下腹形成“S”形曲线。莲瓣中央一只
丹顶鹤昂首而立,双翼舒展,展翅欲飞。壶颈两侧各有一龙形怪兽构成壶的双耳,龙角花冠形,回首反顾,两角竖起,躯干起伏,尾端上卷,身饰镂空鳞纹。壶颈正被两面各饰一龙形小兽。腹部四方各附一小型
花尾榛鸡,曲颈回首,兽脚花朵形,四肢向上攀附,肩生双翼,长尾卷曲。方壶圈足下有两条侧首吐舌的龙(虎)形怪兽,身饰鳞纹,弓身卷尾,有枝形角。壶身上所有附饰的龙、兽均呈向上攀缘之势,给观赏者壶身轻盈、灵动之感。
纹饰
莲鹤方壶壶身遍饰蟠龙纹,四面中央以正面龙纹为主纹,四周环绕侧面龙纹。正面龙纹有爪形足,口吐舌,如蛇吐信。壶上所有龙身遍体饰以变相蝉纹,相互缠绕,龙首俯仰不一,且有龙首和凤首之别。壶身左右两侧面下方的龙纹,是龙首加凤首,首旁还各加缀一鸟纹。冠盖上的莲瓣均为镂空,每个莲瓣由龙凤合体的蟠龙纹组成,龙身饰以双钩细线。冠盖边缘外壁饰窃曲纹,两兽尾部相连,连接处缀以凸起目纹。圈足四面各有一对浮雕式伏虎纹,虎首相对,其下有细密的双“8”字形蟠蜗纹。
出土发掘
1923年8月25日,
新郑市(今新郑市)南门外李家楼村民李锐凿井时无意中发现了4件青铜器,次日他又挖到了数十件,于是他将三件鼎卖给了
许昌市古董商人张庆麟,获利八百多金,新郑县知事姚延绵得知此事后立即劝阻李锐停止私自挖掘交易,李锐不听劝阻。9月1日驻扎在
郑州市的北洋陆军第十四师师长
靳云鹗因公务寻访新郑县时听闻此事,勒令
李锐交出其挖出的23件铜器、2件玉器、53块碎铜片,还命人赎回李锐贩卖的三件青铜器,将这些文物运往郑州暂存。此外靳云鹗还命人继续挖掘。该古墓规模宏大,是未经盗扰的双墓道大墓,墓深约10米,这在
郑韩故城以后的发掘中也是为数不多的大墓之一。墓室中的棺已经腐朽,由于破坏严重,棺中仅存几块墓主人的残骸,墓室内堆放着青铜器、
美玉、珠宝等。自9月5日始,新郑县知事姚延绵与数十位武装将士共同挖掘,至10月5日发掘结束,共得铜鼎、圆壶、大方壶、编钟等大型礼乐器百余件及陶器、玉器、瓦当、瓷器、骨器等,这批文物被称为“新郑彝器”。其中一对莲鹤方壶器身于9月5日出土,当时其上的两件立鹤与器身分离,9月9日才将该青铜器复原。
流传历史
文物出土后,北洋政府教育部历史博物馆、
北京大学先后致电
靳云鹗,提出收藏这批器物的要求,最终因河南为这批文物的出土地,有着天然的优势,所以交由河南古物保存所(
河南博物院前身)保管。1937年7月7日,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华北各地相继沦陷,经
河南省人民政府同意,河南博物院将这批文物分装为68箱运往武汉,将其暂存于法租界内。1937年8月,日军进攻
上海市,随后南京及华东各地失守,于是河南省政府决定将文物运送到
四川省。1938年11月25日,在赵惜时等人的护送下,文物抵达
重庆市,被安置在中央大学磁器口校舍。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
中原地区又爆发了内战,铁路中断,文物一直没有回归的机会。1949年11月,
中国国民党败局已定,于是在重庆被攻克的前两天,国民党下令将这批文物分批运往台湾,38箱文物被运到了台湾,而包括莲鹤方壶在内的30箱文物被人民解放军拦截,留在了重庆。1950年8月,河南省文物保管委员会代表和文化部代表共赴重庆接受河南文物,文化部代表挑选
新郑市、
辉县市两地出土青铜器51件调往北京,莲鹤方壶中的一只被运到了北京,被
故宫博物院收藏,另一只被运回河南,收藏在
河南博物院。
文物鉴赏
造型审美
东周时期冶铸不断扩大,青铜器的铸造更加注重实用性和审美性。青铜器由厚重转向轻灵,造型设计由严正转向奇巧。莲鹤方壶两侧各有一伏龙形耳,龙头上昂,龙尾上卷,龙身起伏成壶耳,龙的形态和壶的造型融为一体,使器物秀美、和谐、稳重而生动。在器型结构上,莲鹤方壶的纹饰线条鲜明流畅,布局有序,纹饰和器形协调、和谐。在造型上,莲鹤方壶注重虚实相生,壶的上方比较厚重,为了缓和方壶的笨重之感,制作者在圈足下方安装了一对龙(虎)形怪兽,与上方相对应,使莲鹤方壶具有空间感和轻灵感。
纹饰特征
莲鹤方壶除了传统的蟠纹、蟠虺纹还出现了极具生活气息的莲瓣和
丹顶鹤等形象。莲鹤方壶中的龙纹构图有单体或复合的作各种形状交缠,排列成繁杂的四方连续形。其次莲鹤方壶更注重
纹饰的动感,纹饰形状变化丰富,构图活泼,体现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和飞动之美。
艺术风格
莲鹤方壶装饰华丽,而壶顶上的仙鹤却简洁、质朴,将华丽之美和简约素净之美共同表现出来,打破了
商周以来繁复华丽的单一的审美追求,凸显了“芙蓉出水”般新的审美理想,在中国审美意识发展史上是一大解放。莲鹤方壶的设计巧妙,将清新活泼和凝重神秘融为一体,体现了
春秋时期解放旧思想的时代精神。此外以莲鹤方壶为代表的
新郑市器中各地风格多元共存,富有地方特色,对后代艺术风格的丰富性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制作工艺
莲鹤方壶的铸造中运用了分铸法和焊接法,而壶身上下采用了圆雕、浅浮雕、细刻、焊接等多种技法铸造出各种精美纹样。分铸法是指将青铜器物的主体与其附件如耳,、足、柱等分开铸造,将一件青铜器物整体经先后两次以上铸造而成的一种铸造工艺。它是对整体造型较为复杂,某些构件不能联体制范或减少整体制范块数,降低浇铸时范块错位所采取的一种制作方法。
春秋时流行的焊接法,是从分铸法发展而来,即先将铸件各部分分铸,随后用熔化后的低熔点金属把主体和附件焊接在一起,一般有锡、铅锡合金、铜等焊料。专家认为莲鹤方壶是用泥土烧焙出原型,随后将方壶的各个零件分别预铸,随后将零件们焊接而成。方壶壶顶的仙鹤、双龙耳与器身主体都可以单独取下,即验证了这一点。而著名文物修复专家华觉民认为莲鹤方壶的制作,是先在壶腹铸上较长的方榫,再将熔铸的焊料倒入先铸成的壶耳附件空腔内,凝固后即与器体连接。分铸法的广泛应用,不仅使产品趋于规格化,还可以更方便的处理形制极为复杂的铸件,创造出气派雄伟、结构复杂的艺术品,而这件莲鹤方壶就是其突出代表,它比之商代和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又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文物价值
历史价值
莲鹤方壶的莲瓣中央立着一只展翅欲飞的仙鹤,奇巧的造型有别于
商朝、西周时期青铜器的神秘厚重。莲鹤方壶的出现,展现了
东周时期青铜器器形由厚重变得轻灵,造型由威严变得奇巧,手法由神秘色彩浓厚而趋向写实的过程,反映了青铜器艺术在春秋时期审美观念的重要变化。
莲鹤方壶构造复杂,设计奇巧,要铸造如此复杂的青铜器,需要先进的铸造工艺和高超的技巧。与商代和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相比,莲鹤方壶的存在说明
郑国的工业科技水平,特别是青铜器铸造工艺,在春秋时期处于领先地位。
文化价值
莲花因风姿绰约,一直被文人雅士称颂,在文人的作品中莲花象征着君子高洁的品质、婚姻的美满、朋友或恋人间的思念之情。在
周代,无论是青铜器、陶器、建筑装饰还是生活器皿随处可见莲花图像,莲花一直存在于人们信仰的美好世界里。莲鹤方壶上的莲花形象就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理想仙界的象征符号之一,对汉代之后升仙图像审美的发展成熟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鹤在中国古代的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中代表着长寿、富贵、高雅。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昂昂溪区文化遗址中,就有原始先民用鹤腿骨制作的乐器和陶塑上的鹤形象。春秋战国时期,贵族社会对鹤的喜爱愈演愈烈,出现了
卫懿公因喜鹤,给鹤品位俸禄从而导致民众不满最终亡国的故事。莲鹤方壶中立鹤形象的出现,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基础。莲鹤方壶的出土,标志着鹤的形象已登上工艺文化的殿堂,反映出古代艺术家的思维已从现实的土壤上升华,赋予作品以强烈的
浪漫主义气息,表现出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即古代人文意象已由“巫、神”向自然物转化,并逐渐向“自然人化”发展。
相关研究
郑韩故城位于
河南省新郑市区,是
东周时期郑国和韩国的
首都遗址。郑韩故城的城墙经过
春秋和
战国两个时期的构筑,将古城分为东城和西城两部分。郑韩故城西城中部有一座疑似宫城遗迹的城址,东城内有埋葬青铜器的祭祀坑、铸铜作坊、制陶作坊等遗迹。城址内外有
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
新郑市李家楼大墓位于郑韩故城西城的东南部,新郑在春秋时是郑国国都,在战国时期是韩国国都,在新郑出土的春秋时代青铜器应为郑器,再加上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的出土器物符合春秋时代国君九鼎八簋的礼仪规制,因此专家确定李家楼大墓为一代郑公之墓。然而以莲鹤方壶为代表的“新郑彝器”在挖掘时缺乏考古学运作的方法,加之出土器物中可资断代铭文资料极少,仅一件铜方炉“王子婴次炉”上有七字铭文:“王子婴次之口炉”,因此这批“新郑彝器”的确切年代无法确定。1924年,国学大师
王国维在《王子婴次卢跋》中提出“婴次”即“公子婴齐”,是
楚庄王的弟弟,他认为楚国的器物出现在郑地是因为
晋楚鄢陵之战时,楚军败逃之际将器物留于郑地,所以莲鹤方壶的主人很有可能是之后的某代郑公。1932年郭沫若在《新郑古器之一二考核》中提出“公子婴齐”是郑子婴,新郑之墓的年份应是公元前675年左右。此后又有学者列出子婴非郑子婴的论点,但对于文物乃楚军败逃遗留的说法也并不认同。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考古学家
郭宝钧研究发现上马村13号墓与李家楼郑公大墓所出铜器形制非常相近,于是推断郑公大墓应处于
春秋中晚期。学者邹衡在《商周考古》中赞同
王国维的说法,认为该文物处于春秋中期。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该文物处于春秋中期偏晚。
郑公大墓所处年代已有共识,但郑公大墓所属何人仍未有论断。学者
李学勤认为墓主最有可能是
郑成公或者郑麓公;也有学者认为
郑灵公是墓主的可能性很大,他认为郑灵公的去世年份与李家楼大墓的时代最接近,此外郑灵公改葬的地点与李家楼相合。但是赵化成认为郑灵公在位一年即被弑,他的墓葬规模不会如此宏大,也不会有时间制造如此多的青铜器陪葬,赵化成认为墓主应为
郑襄公。郑襄公有条件和地位埋葬在该地,郑襄公去世的时间也符合。在最近发表的《新郑李家楼青铜器钩沉》中,作者指出李家楼大墓与
郑韩故城中发现的其他
郑国国君大墓相比,规模较小,因此他认为墓主应是一位非正常死亡的国君。
文物评价
著名学者
郭沫若在《新郑古器之一二考核》中曾评价莲鹤方壶:莲鹤方壶全身附满传统花纹,予人无名压迫。壶盖周围列两层莲瓣,以植物为图案的器物在
秦汉之前仅此一例。而莲瓣之中的
白鹤,翔其双翅,单其一足,此乃时代精神之一象征也。
河南省文物局局长
任伟曾说:“国宝
青铜莲鹤方壶,凝聚着中华文化的匠心技艺和艺术成就,是中国青铜器最为优秀的杰作之一。”
河南博物院院长
马萧林评价:“莲鹤方壶汇聚了南北地域特征,反映着百家争鸣、思想自由的时代特征,是两千六百年前古人思想意识的真实写照。”
馆藏与展出
馆藏
莲鹤方壶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2002年,莲鹤方壶被列入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单。莲鹤方壶现在一件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另外一件收藏于河南博物院,是
河南博物院镇馆之宝。
展出记录
1999年,莲鹤方壶复制品被当作国礼赠送外国元首。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莲鹤方壶相继赴丹麦、
荷兰、美国、
西班牙等地巡展。
2006年4月28日,“国之重宝——莲鹤方壶特别展”在
河南博物院举行,两件莲鹤方壶首次重聚,在河南博物院展出3个月。
2015年12月底,河南博物院的莲鹤方壶自1949年底从重庆返回后,第一次离开河南,与北京的莲鹤方壶一起参加在国家博物馆举行的“大象中原——河南历史文化展”。
衍生产品
1988年莲鹤方壶出现在故宫发行的《国宝》明信片中。2003年,国家邮政局发行的《东周青铜器》特种邮票出现了莲鹤方壶。2023年8月23日,中国邮政与河南博物院共同发行了《莲鹤方壶出土100周年》纪念邮折,邮折以两张“莲鹤方壶”老照片为核心,同时加入河南博物院和故宫博物院的主建筑图案元素。2023年在莲鹤方壶出土百年之际,在
河南博物院的文创商店里,包含莲鹤方壶元素的文创产品有数十种,大到复制品摆件、3D立体拼图、考古盲盒,小到香囊、耳饰、徽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