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荚含羞草
蔷薇目豆科含羞草属植物
光荚含羞草(学名:Mimosa sepiaria Benth.,又名Mimosa bimucronata (DC.) Kuntze)是豆科,含羞草属落叶灌木,高可达6米;小枝无刺,二回羽状复叶,叶轴无刺,被短柔毛,小叶片线形,革质,先端具小尖头,中脉略偏上缘。头状花序球形;花白色;花萼极小;花瓣长圆形,荚果带状,劲直,成熟时荚节脱落而残留荚缘。原产热带美洲,中国广东南部沿海地区逸生于疏林下。光荚含羞草适应性极强:可在多种土质条件下生长,且耐热、耐涝、耐旱。2023年1月1日起,光荚含羞草被列入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
形态特征
落叶灌木,高3-6米;小枝无刺,密被黄色茸毛。二回羽状复叶,羽片6-7对,长2-6厘米,叶轴无刺,被短柔毛,小叶12-16对,线形,长5-7毫米,宽1-1.5毫米,革质,先端具小尖头,除边缘疏具缘毛外,余无毛,中脉略偏上缘。
头状花序球形;花白色;花萼杯状,极小;花瓣长圆形,长约2毫米,仅基部连合;雄蕊8枚,花丝长4-5毫米。荚果带状,劲直,长3.5-4.5厘米,宽约6毫米,无刺毛,褐色,通常有5-7个荚节,成熟时荚节脱落而残留荚缘。
分布
原产热带美洲。在中国,除了广东省南部沿海地区,还逸生于福建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海南省等地的疏林下。
生活习性
光荚含羞草常分布于荒废果园、村边路边、沟谷溪边或丘陵荒坡上,尤其偏爱靠近河溪旁的水湿处少乔木或无乔木光照条件好的地段,是一种喜光、喜湿的植物。适应性极强,可在多种土质条件下生长,且耐热、耐涝、耐旱。
主要价值
光荚含羞草具有生长迅速、耐涝的特点,可以作为护坡和护岸堤植物。此外,光荚含羞草还可以作薪炭林。国外有利用光荚含羞草进行热带地区退化生境或绿地恢复的报道,2014年的研究表明其在这方面的潜在应用价值。
危害与防治
入侵原因
人为引种:光荚含羞草最初是作为篱植物被引进的,以及用作薪炭林。还有一些地区将其用于营造和美化绿地。人为引种促使光荚含羞草扩散。
物种危害
光荚含羞草有种子繁殖和营养繁殖2种繁殖模式,繁殖体数量大,传播范围广,生长迅速,繁殖能力强,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单优群落,排挤本地种,再生能力很强,生长迅速,栽后当年就能长到2米左右。种子可在较广的温度范围内(15-40℃)发芽。中原地区南部众多地区都是其可能入侵的范围。
防治方法
⑴ 对光荚含羞草的分布地区进行全面调查,了解其分布区域和危害程度,组织相关部门进行有计划地控制、防治和根除,遏制其向更大范围扩散。
⑵ 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向民众宣传光荚含羞草的危害性,宣传恢复本地物种,增强民众防止外来物种入侵、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避免进一步人为地扩大传播,增强抵御外来植物入侵的能力。
⑶ 增进国内外合作交流,借鉴国外的治理经验,制定更加合理、有效的防御和控制体系。加强检疫、农业、林业、科甬院所等各个部门的合作,提高防御能力和防控技术。
⑷ 综合利用与治理相结合。在进行治理的过程中,加强对光荚含羞草的开发和利用,可以减轻其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危害。利用其经济价值造福民众,是一种合理高效的防治方法。
外部链接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分布
生活习性
主要价值
危害与防治
入侵原因
物种危害
防治方法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