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城北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
徐城北(1942年10月20日-2021年10月11日),男,笔名塞外、品戏斋,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学者。生于重庆市,长于北京,肄业于中国戏曲学院戏曲文学系。曾在新疆和河北省工作了15年,“文革”期间被迫在全国游走了22个省。粉碎“四人帮”后调回首都,在中国京剧院担任编剧,后转入学术研究,曾任该院研究部主任。徐城北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兼职教授。他多年来专注于对京剧艺术及其背景进行学术研究,经常进入戏曲实践和民俗背景当中进行探查,在国内外各类报刊发表文章。著有《梅兰芳与二十世纪》《京剧与中国文化》《老字号春秋》《老北京》三部曲以及文化随笔集《紧拉慢唱》等各类著作共40余册,经常进入戏曲实践和民俗背景当中进行探查,经常在国内外各类报刊发表文章,多次获奖。曾获得全国图书评比第一届“金钥匙”奖、全国散文大奖等荣誉。2021年10月11日在京去世,享年79岁。
主要作品
《京剧100题》(1988年,人民日报出版社);《梨园风景线》(1988年,浙江文艺出版社);《梅兰芳与二十世纪》(1990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京剧架子花与中国文化》(1990年,文化艺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品戏斋夜话》(1990年,中国戏剧出版社);《梅兰芳与中国文化》(1991年,台湾商鼎文化出版社);《一鸡三吃》(1992年,广东旅游出版社);《品戏斋札记》(1992年,明天出版社);《品戏斋神游录》(199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梅兰芳百年祭》(1995年,奥运会出版社);《中国京剧》(1996年,广东旅游出版社);《老字号春秋》(1996年,中国商业出版社);《先绿后园》(1996年,宁夏人民出版社);《京剧园地导游》(1996年,教育科学出版社);《第三只耳朵》(1997年,东方出版中心);《红线女速写》(1997年,奥林匹克出版社);《沧海闲情》(1997年,广西民族出版社);《紫禁来归》(1997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寻找风景》(1997年,中国书店有限责任公司,梨园文化雅俗谈之一);《名字就有戏》(1997年,中国书店,梨园文化雅俗谈之二);《坐在台上看戏》(1997年,中国书店,梨园文化雅俗谈之三);《一对石狮子》(1997年,中国书店,梨园文化雅俗谈之四);《标点的世界》(1997年,中国书店,梨园文化雅俗谈之五);《闲说京戏》(1997年,浙江摄影出版社);《书前书后》(1997年,山东画报出版社);《我行我素》(1997年,山东画报出版社);《风景的厚度》(1997年,新华出版社);《沙锅什锦》(1998年,东方出版社);《京城锣鼓》(1998年,华文出版社);《老北京·帝都遗韵》(1998年,江苏美术出版社);《生命秋天》(1998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城北主题散文之一);《旧都新写》(1998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城北主题散文之二);《品味苏杭》(1998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城北主题散文之三);《无糖岁月》(1998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城北主题散文之四);《有家难回》(1999年,河南人民出版社);《京剧与中国文化》(1999年,人民出版社);《梨园走马》(1999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直上三楼》(1999年,宁夏人民出版社);《老北京·巷陌民风》(1999年,江苏美术出版社);《老北京·变奏前门》(1999年,江苏美术出版社)。
出版图书
风景的厚度》是由新华出版社出版,作者是徐城北,类型是小说。
《京剧与中国文化》是1999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徐城北。
《梨园风景线》是1988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徐城北。
《梨园走马》是2000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徐城北。
名字就有戏》是1997年中国书店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徐城北。
《一对石狮子》为梨园文化雅俗谈之四,有丁聪插图。
直上三楼》是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徐城北。
《人文中国:中国京剧》是由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的一部教育作品,作者是徐城北。
《老北京:巷陌民风》是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徐城北。本书是《老北京》三部曲当中的第二部,这部侧重于描绘下层,同时更把一个完整的老北京分解成20多个单项。
《老北京:变奏前门》编辑推荐:全书由变奏的世界、前门忆往、前门区与前门人、国内名城的“准前门”、世界名城文化巡礼、面对新时期六章组成。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鼓楼、景山公园、故宫、天安门等北京各大名胜古迹。本书绝不是单纯的忆旧和怀旧,而是作者企图将老北京特有的京味文化和风俗民情挖掘出来,告诉读者。
人物轶事
上世纪八十年代时,西方一些理论被引进到中国,徐城北也虔诚地读了一些,比方说“老三论”或“新三论”之类,但读着读着,发现它们不是这回事。因为他研究的是“老京剧”,古洋人或新洋人的理论是否在中国大行其道呢?研究老京戏时,它们未必有多大的现实价值。究竟什么东西对他的研究才有用呢?用徐城北的话说,他特别关注原生态的遗存,哪怕是“没文化的老先生”的只言片语,哪怕是碎成纸渣渣的旧时代的记录,他都很郑重地保存下来。此外,他还在文艺圈中混得很熟,经常愿意与一些文化老人谈天吃饭……老先生们很随意,但听着听着,徐城北说不定就一下子有心得了。还比如那时广东省文化人常来北京约稿,经常聚会的地点是景山公园一侧的“大三元”饭馆,“老广”在那里请吃早茶,费不了几个钱,却把北京文化界的名人前辈,几乎一网打尽。徐常在那儿与吴祖光黄宗江王蒙这些人一起吃饭,这就成为他最好的学习场合,跟那些人比,他当然是晚辈;但他仔细学习梅兰芳的榜样,从“熏”中取得“书意”。这样来的学问,比从书本上来的还要直接。此外他在写长文章时,为了改一下文章的节奏,就有意在下一段落的开头位置,用一些亲手改造的文言文或者骈体文。这样,文章就有了起伏变化。曾有熟人问他:“这话是从什么书里引的?”他则笑笑:“是古人写的吧,至于准确的出处,哦,实在想不起来了。”
三十年或闲或忙,徐城北固然也忙于在这座书斋营造自己的天地,但更多时间喜欢出去跑。他“文革”中独自在全国跑过一年半,走了22个省市,这深深影响了他的一生。如今则深深沉浸在京城文化和京剧文化当中,立志今后要做一个“新时期的旧文人”。没有足够和正统的“旧”,也就没有持久与正当的“新”。所以,“我的书房不久要小做调整,增加一个画画的案子,供我写字画画。”真要是那样的话,就更像(一个新时期中的旧文人)了。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主要作品
出版图书
人物轶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