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起义
苏州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后,江苏省巡抚程德全新建陆军军官和当地士绅的支持下发动起义,11月4日苏州市成立江苏都督府,程德全被推举为江苏都督,苏州起义宣告胜利。
背景
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起义。消息传出,全国革命起义风起云涌,革命党人也不断到苏州来运动。驻苏新军第九镇第三十三混成协下辖三个标(即史称的苏联红军),基本已经成为革命力量,其中三十五标归省督练公所指挥,由江苏巡抚程德全兼江苏督练公所督办。
起因
程德全在督练公所倾向革命的新军军官、当地士绅的支持下,决定独立。起义前,程已告知上海市方面的革命党人:江苏省即将择时起义的决定。11月3日,上海起义;4日,杭州起义;这样,苏州起义的条件成熟了。
理解
20世纪初,中原地区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人开风气之先,排除顽固守旧势力的干扰,成功创办新式学校;随后清政府迫于形势压力,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于1905年末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式学堂,西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亦正是这一教育方式的转变,为后来风起云涌的辛亥革命和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思想进步锐意创新的宝贵人才。
辛亥武昌起义前夕,由于中国的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持续不断,革命党人不断发动武装起义。1906年,清廷抛出「预备立宪」,其实质却是加强了皇族的权力,广大立宪派对此极为不满;1908年慈禧光绪帝相继去世,年仅3岁的爱新觉罗·溥仪溥仪即位,其父爱新觉罗·载沣摄政。
延伸
1911年5月,清政府公布的内阁名单中满族有九名(其中七名是皇族),汉族有四名。被人称为「皇族内阁」。立宪派对此大失所望,有少数人参加了革命党。为取得外国的支持,以维护其统治,清廷将广东省四川省、湖北、湖南省等地的商办铁路收为国有,然后再卖给外国,掀起了全国大规模的人民反抗运动——保路运动
革命准备
文学社和共进会两个革命团体在新建陆军中开展革命宣传工作,在新军中发展革命力量,积极准备起义。1911年初,两团体领袖见面秘谈,准备起义,文学社社长蒋翊武为革命军临时总司令,共进会孙武为参谋长,以文学社的机关为临时总司令部。
发展
筹划起义
1911年11月4日上午操练时,四十五标标统刘之洁就已经将武昌起义的消息告诉了全体官兵,并预先通告“程抚预备今夜召集全城官吏和士绅开一会议,商讨办法,不日即可正式起义,全标官兵闻之莫不兴奋”,下午又开了动员会。
发动起义
11月4日深夜11点,起义的军官和士绅来到江苏巡抚衙门,他们手臂上都扎着起义的标识白布。江苏巡抚程德全当即同意起义,并且召开了会议,向所有官员宣布这一决定,并告知,不愿意参加革命的可以离开。会议上成立了江苏省都督府,公推程德全为江苏都督。
起义成功
这天都督府内整夜都在为苏州市新的一天作准备,发布命令通知各店各户,第二天一律门悬白旗。程德全亲自拟定了“兴汉安民”的口号,用红字书写在白旗上,在9声炮响中,高悬于都督府大门口和旗杆上,门口还挂上了“安国军政府江苏都督”的巨型木牌。第二天一早,不仅苏州城里大街小巷挂满取代清皇朝龙旗的白旗,有的旗上还写上新汉、大汉、光复等字样。就这样,兵不血刃,民不受惊,苏州光复了。但为了表示“革命必须破坏”,程德全令人用竹竿挑去了抚衙大堂屋上的几片檐瓦,以示除旧布新。
结果
光复后,程德全就任江苏省都督,当日组织江苏都督府。同时,发出六言简明安民布告:“仍各安分营生”,“旗满视同一体”,“大家共享太平。” 11月6日程德全“通令新属遵照,宣布光复”苏南苏北沿江地区除南京及其附近地区外,在四五天内都先后宣告光复。
社会评价
因为苏州市是当时的省会,程德全等成立的不是苏州的新权力机构,而是江苏省新的政府,因此他即以江苏都督的身份,通告全省所属府县,限令到即反正。这一通告,对江苏全境脱离清政府控制,起到了积极作用。据学者王玉贵在其《挑瓦革命的末代江苏巡抚程德全》一书中说,“省城苏州的光复,推动了苏省其他地区的相继光复”。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背景
起因
理解
延伸
发展
筹划起义
发动起义
起义成功
结果
社会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