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梓(1649—1726),汉族,男,1649年生于浙江仁和(今
杭州市),字文开,号耕烟,
辽东人称其为耕烟先生,
清代火器制造家。父亲名叫戴苍,曾担任明朝监军,擅长制造军械,喜欢绘画,是当时知名的画家。
戴梓11岁时,参与军械制造,研制成功一种铳(即火器),被人们誉称为“天才火器发明家”。
康熙十二年初,戴梓从军打仗。康熙十三年六月,
爱新觉罗·杰书将戴梓礼聘至军中。康熙十五年九月,戴梓招抚马九玉,使其率众归降,回到宫中专事研制火器,并研制成功了“连珠火铳”(俗称连珠炮)。康熙三十年初,举家被流放至
沈阳市长达35年,未能再回故里。最终因病而逝,享年78岁。
戴梓创造的“连珠火铳”对中国军事武器的发展意义深厚,“连珠火铳”为后来中国军事武器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戴梓曾写下了《早行》《春日泛舟沈水》《南塔柳荫口占》《南塔柳荫》等吟咏沈阳风物和名胜的诸多诗篇。今存世《耕烟草堂诗钞》四卷,计诗350余首。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戴梓于清
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出生于浙江仁和(今
杭州市),戴梓刚懂事的时候,就常跟随在父亲身旁,观看父亲绘画和研制军械。在耳濡目染之下,他开始对绘画和军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1岁时,他参与了军械制造,他研读其父亲所珍藏的军器制造图籍,力求精通原理。凭借过人的天分加上潜心的学习的努力下,戴梓在少年时代就研制成功了一种,能发射百步之外。
投笔从戎
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
三藩之乱兴起,
吴三桂首先发难反清,次年,
耿精忠据
福建省反叛,遣将分攻
浙江省、
江西省等地。
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派
爱新觉罗·杰书讨耿精忠,进屯
杭州市。二十六岁的戴梓投笔从戎,以布衣为康亲王
师爷。他曾向康亲王“讲述天下大势”,并献上他研究的“连珠火铳法”,还附有他精心绘制的构造图式。
班师还京
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十月,浙江、福建之乱基本平定,戴梓随康亲王班师还北京。戴梓因功受到康熙皇帝的召见,被任命为
翰林院侍讲。康熙二十五年,荷兰政府遣使来华。在荷兰使节带来的礼品中,有“蟠肠
鸟铳”。奉
康熙之命,戴梓很快就仿造了10支,并由康熙回赠
荷兰来使,令后者大为吃惊。
比利时传教士
南怀仁曾向康熙夸耀他们国家发明的“
冲天炮”(又称“
子母炮”)威力无比,但他花了一年时间也没造出来,而戴梓只用了8天就造成了。康熙亲率大臣观看试射。试射之时,戴梓监造的“冲天炮”火力威猛、弹无虚发。康熙把这门炮封为“威远将军”,并下令把制造者的姓名镌刻在炮身上以示纪念。
流放沈阳
由于成功试制“冲天炮”,戴梓在无意中得罪了南怀仁。南怀仁嫉恨在心,他在
康熙面前诬陷戴梓“私通东洋”。康熙轻信谗言,将戴梓流放到了盛京(今沈阳)。在那里,戴梓艰难地生活了30多年,被迫以卖字画为生,生活极其困苦,冬夜中拥败絮卧冷炕,凌晨还要踏着
冰霜进山拾
榛子用以充饥。
人物去世
康熙四十三年(1704),戴梓在被赦免回乡的途中,不幸病逝,享年78岁。
个人作品
戴梓一生写过很多诗,大多散失,今存世《耕烟草堂诗钞》四卷,计诗350余首。其中有《早行》《春日泛舟沈水》《南塔柳荫口占》《南塔柳荫》等吟咏沈阳风物和名胜等诗篇。
家族成员
轶事典故
连珠火铳
戴梓更利用自己研发
火器的专长,创造和仿制出了不少先进机械工具,尤其是兵器。据说后者用于实战,很见效果。《
清史稿》戴梓本传记载,戴梓创制的连珠火铳(又名“连珠炮”)能连续射击,解决了旧式火铳用火绳点火、容易受风雨潮湿影响的缺陷,极大地提高了士兵的战斗力。直到乾隆朝中期,连珠火铳还在被使用。戴梓的研发,在当时竟没能受到足够重视,更遑论及时推广使用。
相关争议
戴梓发明的连珠火铳,已不是明火点燃,一次发射完毕再重新装置
发射药、弹丸的前装旧式火铳。据《清史稿》记载:其铳形似琵琶,“火药铅丸”(已类似现代弹丸)贮于铳脊(类似
弹夹),以机关开闭。铳有两机轮相连,扳动第一机轮时,火药铅丸自动落入筒(
枪膛)中,同时第二机轮也随之转动,摩擦
燧石发火,点燃火药,将铅丸发射出去。装填一次,可连续发射二十八发铅丸,
有效射程在百步(约160米)以外。其性能与后世的
半自动步枪枪发射性能相似,但其原理则与现代半自动枪迥然不同。可惜由于清王朝当局过度重视其传统的骑射,对新的
火器的发明并不重视,以致到
乾隆(公元1736—1795年),这种火器和它的制造工艺、构造图案资料就失传了。更由于史籍的记载过于简略,以致这种连珠火铳究竟是否曾批量生产和用于实战,都已不得而知。但从“器藏于家”的记载来看,已经试制过样枪应是肯定的,否则也就没有“器”可以藏之于家了。如据戴梓曾在
康熙帝十五年(公元1676年)因功升
道员的事实判断,也有可能曾经批量生产并用之于
浙江省战场,但这只是推测,还无可靠资料予以证实。
据
清代乾隆、
爱新觉罗·颙琰时期的著名学者
纪昀的《
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戴梓所研制的连珠火铳“形若
琵琶,凡
发射药铅丸,皆贮于铳脊。以机轮开闭。其机有二,相衔如牡牝。扳一机则火药铅丸自落筒中,第二机随之并动,石激火出,而铳发矣,计二十八发。火药铅丸乃尽,始需重贮”。从这一描述中可知,扳动第一机是装填弹药,第二机随动是发射弹丸;依次再扳再射,可连续28次,发射28弹,可见这是一种连扳连射的隧发枪。
关于戴梓发明连珠炮的这类记载还见于1890年李桓编的《国朝耆献类证初编》第120卷中,说戴梓向
爱新觉罗·杰书进献了“连珠火铳法”。可见当时戴梓在部队兵器中,发明和制造“连珠火炮”,确有其事。
人物评价
戴梓创造的“连珠火铳”对中国军事武器的发展意义深厚,“连珠火铳”为后来中国军事武器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戴梓将“连珠火铳”造出来之后珍藏在自己的家中,因为戴梓做了一个不好的梦,所有戴梓没有在军队中应用“连珠火铳”。如果戴梓将戴梓发明的“连珠火铳”大规模在军队推广,中国近代的历史很有可能就此改写。(齐鲁壹点评)
戴梓虽然在严格意义上没有发明出机关枪,但是戴梓发明“连珠火铳”依然是十分难得,可以说,戴梓是世界上第一个造出类似机关枪的人。戴梓的成就很大,虽然戴梓晚年因为被人诬陷而流放,但是戴梓身上的光辉是永远都不会减弱的。(齐鲁壹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