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性湿疹
皮肤性疾病
干性湿疹学名乏脂性皮炎,又称裂纹性湿疹。主要因皮肤水分脱失,皮脂分泌减少,干燥,表皮及角质层有细裂纹,皮肤呈淡红色,裂纹处红色更明显,类似“碎瓷”。可发生于身体多处,但多见与四肢,特别是年老者的胫前部。此病多见于冬季,空气干燥,分泌减少,加之热水烫洗过勤而激发。
干性湿疹主要表现为洗澡后出现瘙痒症状,皮肤干燥、表皮及角质层有裂纹,皮肤呈淡红色,裂纹处发红,可发生于身体多处,但多见于四肢部位,特别是老年人的胫前部。
干性湿疹的病因相对来说则较为简单,主要因皮肤水分脱失,皮脂分泌减少或功能不良导致,像洗浴次数过多、使用强碱性肥皂、洗面奶或洗浴水温过高,也可引起人为性的皮肤脱脂。
病因
表皮角质层含水量降低是本病发病的基础,空气干燥寒冷、热水烫洗过勤、年老等表皮水分丢失,皮脂分泌减少有关。某些疾病如癌症、肝胆疾病、HIV感染、营养不良、药物或接触某些物质致表皮水分减少、皮肤干燥等均可发生瘙痒症,经常搔抓进而出现炎症而发病。
症状
典型症状
多见于四肢伸侧,特别是老年人的小腿伸侧。
冬季多见或加重,常与洗澡过勤或外用肥皂有关,夏季往往减轻或消退。
皮损呈大小不等的淡红色斑片,表面干燥、脱屑及出现裂纹,手指背部亦可出现干燥性裂纹。严重时可侵及身体其他部位。自觉瘙痒,尤以夜晚为著。
临床表现
本病多见于冬季,老年人及洗浴过度者易发。小腿伸侧及手部多发。
由于皮脂腺功能降低引起者多缓慢发病。一般于50岁左右在洗澡后开始瘙痒,随年龄增高逐步加重。过度清洗或使用脱脂剂引起者多起病急,实际上是刺激性接触性皮炎。本病也可见于肿瘤患者、使用利尿剂或Ⅱ型组胺拮抗剂者以及HIV感染者。
检查
主要是视诊,典型的临床表现可作为诊断依据。
诊断
医生根据病史、典型的临床表现即可确诊。
鉴别诊断
需要与丘疹性荨麻疹疥疮、单纯痒疹等疾病鉴别,可通过病史、临床表现等区别。
治疗
首先去除病因。使用润肤剂治疗。比如白凡士林维生素e霜、矿物油等。每日可用1至2次。沐浴后马上使用润肤油。以保住皮肤内的水分不被蒸发。由于皮肤屏障功能已经明显破坏,最好不使用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制剂。
外用药物
外用药物主要包括糖皮质激素软膏、尿素乳膏等,可用于消炎和止痒。
口服药物
皮疹广泛、瘙痒明显者,可口服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危害
干燥性湿疹瘙痒较剧,扰乱正常生活,用力抓挠皮肤还可能导致皮肤破损,可继发感染。
扰乱正常生活
患者瘙痒剧烈,白天可分散注意力,皮损处瘙痒剧烈,夜间加重可影响睡眠。
感染
用力抓挠皮肤可能导致皮肤破损,容易引起感染。
预后
干燥性湿疹可以治愈,经过规范治疗后,可缓解症状,但易复发。
预防
禁忌热水烫洗。
增加空气湿度,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可有效预防干燥性湿疹。
注意皮肤保湿,及时涂抹护肤品。
积极治疗系统性原发疾病。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临床表现
检查
诊断
鉴别诊断
治疗
外用药物
口服药物
危害
扰乱正常生活
感染
预后
预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