疥疮
传染性皮肤病
疮(scabies)是由疥螨(Sarcoptes scabiei)寄生于皮肤所致的接触传染性皮肤病,又称“闹疮”“疳疮”。人的疥疮由人型疥螨通过直接接触而传染,也可通过患者使用过的衣物而间接传染。。
疥螨属螨形总目、疥螨科,是一种永久性寄生螨。人型疥螨常寄生于人体皮肤较柔软薄嫩之处的表皮角质层内,通过其挖掘隧道时产生的机械刺激及生活中产生的排泄物、分泌物及死亡虫体的崩解物引起的超敏反应致病。导致局部皮肤出现皮疹、水疱、脓疱、结节及隧道,伴有瘙痒症,夜间明显,并可因瘙痒搔抓而发生继发性皮肤感染。皮损若经久不愈,往往发生继发性变化,如抓痕血痂、点状色素沉着、湿疹样变和脓疱。治疗以外用药为主,对瘙痒严重者可辅以镇静止痒药,继发感染时应同时局部或系统用抗生素。
预防疥疮的关键是注意个人卫生。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截至2020年5月31日,全世界至少有2亿人患疥疮。
分型
依据疥疮临床表现,可分为典型疥疮和结痂型疥疮。
典型疥疮:以瘙痒为主要表现,夜间明显,皮损以丘疹、丘疱疹为主,隧道或可见,部分表现为结节。
结痂型疥疮:又称“挪威疥疮”或“角化型疥疮”,多发生于身体虚弱或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主要表现为皮肤干燥、结痂、鳞屑,感染化脓严重,有特殊臭味。
病因
病原体
疥螨蛛形纲螨形总目、粉螨亚目、疥螨科、疥螨属。成虫体近圆形,背面隆起,乳白色,雌螨体长为0.3~0.5mm ,雄螨略小。疥螨的发育过程有卵、幼虫、前若虫、后若虫和成虫5 期 。卵产出后经3~5 天孵出幼虫;幼虫经3~4 天蜕皮为前若虫。前若虫形似成虫,雄性若虫只有1 期,经2~3 天蜕皮为雄螨;雌性有两个若虫期,前若虫经2~3 天蜕皮为后若虫,后若虫可进行交配,经3~4 天蜕皮为雌螨。生活史一般需10~14天。疥螨交配发生多于夜间在人体皮肤表面进行。雄螨大多在交配后不久即死亡;雌性后若虫在交配后20~30 分钟内钻入宿主皮内,蜕皮为成虫,2~3 天后即在隧道内产卵,每次可产卵2~3 粒。雌螨寿命约6~8 周,一生共可产卵40~50 粒。
人疥螨寄生在宿主表皮角质层的深处,以角质组织和淋巴液为食,并以肢和前两足跗节爪突挖掘,逐渐形成一条与皮肤平行的蜿蜒隧道。隧道长约2~16mm。雌螨挖掘隧道的能力强,每天挖0.5~5mm ;雄螨与后若虫亦可单独挖掘,但能力较弱;前若虫与幼虫不能挖掘仅生活在雌螨所挖隧道中。交配受精后的雌螨最为活跃,每分钟可爬行2.5 cm ,此时也是最易感染新宿主的时期。
疥螨的扩散与环境的温度和湿度有关。温度较低和湿度较高时寿命较长,而高温低湿则对其生存不利。在较湿润条件下,有效扩散温度为15~35℃,有效扩散时限为1~6天,在此期间具有感染能力。疥螨离开人体后可存活2~3天,可通过气味和体温寻找新的宿主。
发病机制
疥螨常寄生于人体皮肤较柔软嫩薄之处,通过雌螨挖掘隧道时的机械性刺激及生活中产生的排泄物、分泌物以及死亡虫体的崩解物引起的超敏反应造成机体损伤。
流行病学
发病率
疥疮在世界各国均有分布,任何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世界范围内每年约有 2 亿患者。不同地区发病率从0.2%到71%不等,太平洋地区和拉丁美洲地区的患病率最高,特别是在资源缺乏地区很常见。拥挤的生活环境会增加患病风险;长期群居生活,如监狱、宿舍等可出现爆发流行。在学龄前儿童及卫生条件较差的家庭和集体住宿的人群多发。
疥疮多在在冬季发作和流行,如治疗不彻底,次年冬季仍可发病。
病理生理学
表皮棘层不规则增生肥厚,有较多的海绵状水肿及炎症细胞渗出,形成表皮内水疱。在角质层或棘层上部可见隧道内虫体或虫卵。隧道内可有细胞角化不全,棘细胞水肿、坏死,真皮乳头层水肿,浅、深层血管周围炎细胞浸润。隧道外可有鳞屑微翘,表皮常剥脱。
免疫荧光研究提示,在皮肤血管中有血管炎样改变,并出现IgM 和补体C3 结合物。说明疥疮发病过程中有体液免疫反应,组织学则提示一般疥疮的皮损由细胞免疫反应引发,例如皮肤丘疹、结节等周围的浸润细胞大多为淋巴细胞,主要是T 淋巴细胞。
传播机制
传染源​
疥疮患者是主要的传染源;患疥疮动物亦可传染人,但不会引起人传人。
传播途径​
人型疥螨通过直接接触(包括性接触)而传染,如同卧一床、握手等,但疥螨除在人身上活动外,还可在衣服、被褥、床单、枕巾、毛上生存。疥螨离开人体后仍可生活2-3 天,因此也可通过患者使用过的衣物而间接传染。
临床表现
典型疥疮
皮损主要表现为丘疹、水疱、脓疱、结节及隧道,多呈散在分布。丘疹呈淡红色,针头大小,水疱为圆形,直径约2~4mm;脓疱乳黄色,结节呈棕红色,多黄豆或绿豆大小;隧道呈浅灰色或浅黑色的弯曲细线。内有成虫、幼虫、虫卵、空卵壳及排出物等。雌虫常位于隧道盲端,呈针尖大小的灰白小点。隧道外可有鳞屑微翘,表皮常剥脱。疥螨寄生引起超敏反应,导致瘙痒,白天瘙痒较轻,夜晚加剧,睡后更甚,剧烈瘙痒是疥疮最突出的症状。由于剧痒、搔抓,可引起继发性感染。长时间不愈可出现继发性皮疹,如抓痕、血痂、湿疹样变或继发脓疱疮、肿、蜂窝织炎淋巴管炎
部分患者病灶可呈结节样,主要发生在腹股沟、臀部、腋窝皱及男性阴囊阴茎等处。为淡红色或红褐色,直径约5~6mm,瘙痒剧烈。
婴幼儿偶可发生以大疱为主的大疱性疥疮。
结痂型疥疮
又称“挪威疥疮”或“角化型疥疮”,多发生于身体虚弱或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如艾滋病(艾滋病)、人类 T 细胞嗜淋巴细胞病毒 1 型 (HTLV-1) 感染、麻风病淋巴瘤等患者,也可能发生在老年人和唐氏综合征患者,局部长期使用皮质激素者也可发生。皮肤广泛受累,尤其是头皮、手和脚部皮肤更易受感染。主要表现为皮肤干燥、结痂、鳞屑,感染化脓严重,尤其在指(趾)端有大量银屑样鳞屑,指间肿胀,指甲增厚弯曲变形,手掌角化过度,毛发干枯脱落,头皮和面部有较厚鳞屑和化脓结痂,局部淋巴结肿大,有特殊臭味;患处可查到较多疥螨
并发症
典型的疥疮患者可能会出现继发性的葡萄球菌链球菌感染,这种情况可能会引发脓疱病、臁疮、甲沟炎和疖病等一系列疾病。
结痂型疥疮是一种皮肤病,其特点是皮肤表面形成硬痂,常常伴随皮肤裂缝。这些裂缝可能成为细菌进入体内的通道,对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构成威胁。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引发败血症,对患者的健康带来严重影响。
检查诊断
诊断原则
根据传染病接触史和好发部位,尤以指间有丘疹、丘疱疹和隧道,夜间剧痒,家中或集体单位常有同样的患者,一般不难诊断。若在隧道盲端挑到疥虫或虫卵即可确诊。
检查项目
专科检查
皮肤镜检查
皮肤镜观察可看到匐行性隧道,远端可看到圆形疥虫,顶端呈三角翼样结构,紫外线皮肤镜观察到隧道显示间断亮白色荧光。用墨水染色后观察可见到远端的疥虫和隧道里的虫卵。
显微镜检寻找疥螨
刮取皮肤标本,在显微镜下可找到疥螨和虫卵。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升高
组织病理检查
不作为常规检查,一般在考虑排除其他疾病时使用。
诊断标准
为规范疥疮诊断,疥疮国际联盟在2018年制定了疥疮诊断标准,2020年进一步完善。共识标准分三个级别:包括疑似疥疮、临床疥疮和确诊疥疮。
病史特征(H)
H1:瘙痒;
H2:阳性接触史。
疑似疥疮(两条符合1条)
1:典型部位有典型皮损,外加一条病史特征;
2:非典型部位或非典型皮损,外加两条病史特征。
临床疥疮(满足以下 3 条中至少 1 条)
1:疥疮隧道;
2:典型皮损累及男性生殖器部位;
3:典型部位有典型皮损,外加两条病史特征。
确诊疥疮(满足以下 3 条中至少 1 条)
1:皮肤样本在光学显微镜下查见疥螨、卵或粪便;
2:使用高功率成像设备在个体身上观察到疥螨、卵或粪便;
3:用皮肤镜在个体身上观察到疥螨
鉴别诊断
应与寻常痒疹瘙痒症丘疹性荨麻疹阴虱病湿疹等进行鉴别。
治疗
治疗的目的是杀虫、止痒、治疗并发症。争取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家中或集体单位的患者要同时治疗。
一般治疗
患者应及时隔离,污染物品应煮沸消毒并在日光下暴晒以杀死疥螨
药物治疗
本病治疗以外用药为主,对瘙痒严重者可辅以镇静止痒药睡前内服,继发感染时应同时局部或系统用抗生素。
外用药物治疗
涂抹药物之前,最好用热水、肥皂水洗澡,搽药应从颈部(婴儿包括头面)到足涂遍全身,不要遗漏皮肤皱襞处、肛门周围和指甲的边缘及甲襞。用药期间不洗澡,不更衣,以保持药效,一次治疗未愈者,需间隔1~2周后重复使用。可选下列之一:
系统药物治疗
伊维菌素: 单次口服,适于外用药物无效或结痂型疥疮。
预防
注意个人卫生,一旦确诊应立即隔离,并煮沸消毒衣服和寝具,不能煮沸的用塑料袋包扎1 周以上,待疥螨饿死后清洗。不与陌生人特别是有瘙痒症状的人共用睡床、共用内衣是预防的关键。治疗期间,家庭成员不能与患者共用同一睡床。避免搔抓,热水烫洗。
预后
本病治疗3天为1个疗程,一般1至2个疗程即可痊愈。预后良好时,患者皮损消退,瘙痒缓解,1~2周内无新发皮损和症状出现,无其他并发症。
若在治疗过程中仍出现新发皮疹,提示可能擦药方法不对,也可能是患者洗澡过勤,或有不明显的皮损没有及时擦药。两周后若再次出现皮疹,则需要重新治疗或门诊复诊。
历史
虽然《圣经•旧约》和亚里士多德都有提及​疥疮的存在,但直到1687年才被波诺莫和切斯托尼用光学显微镜鉴定出来。
中国在公元前14世纪的甲骨文中就有疥的记载。新中国成立前疥疮流行于中国广大农村城镇,新中国成立后一度被消灭,20世纪70年代又有所流行。
公共卫生
澳大利亚的公共卫生指南鼓励及早发现疥螨,并在进行第一次治疗之前隔离24小时。为防止再次感染,所有家庭成员和密切接触者应同时接受治疗。儿童应在第一次治疗后返回学校,建议对贴身物品进行消毒,例如在热水中清洗床单、毛巾和衣服。目前没有文献可以评估这些策略在控制疥疮方面的有效性;但是,英国和澳大利亚的国家指南指出,不应阻止环境处理策略,因为这些策略对人体无伤害,并且这些策略可以防止感染。
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疥疮列为被忽视的热带疾病(NTDs)。
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召开非正式会议讨论肯定了群体用药(MDA)在流行率在10%及以上地区的治疗效果。在流行率低的地区,建议使用两剂伊维菌素进行治疗。
2030 年世界卫生组织疥疮全球目标:
研究进展
局部杀螨剂或伊维菌素口服治疗是疥疮的标准治疗方案,该疗法的仍有局限性,主要药物对疥螨卵的生物活性有限,药物半衰期短,无法覆盖螨虫的整个14天生命周期,有研究者为此展开探索。法国卫生部批准一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探究口服双倍剂量0.4mg/kg(MDA)与常规治疗剂量0.2mg / kg的伊维菌素疗效差异。已有证据显示MDA 可降低患病率。
参考资料
疥疮.ICD-10 Version:2019.2023-05-24
疥疮.ICD-11 编码工具.2023-05-15
Scabies.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23-06-26
..2023-08-11
..2023-08-11
..2023-08-11
目录
概述
分型
病因
病原体
发病机制
流行病学
病理生理学
传播机制
传染源​
传播途径​
临床表现
典型疥疮
结痂型疥疮
并发症
检查诊断
诊断原则
检查项目
专科检查
皮肤镜检查
显微镜检寻找疥螨
实验室检查
组织病理检查
诊断标准
病史特征(H)
疑似疥疮(两条符合1条)
临床疥疮(满足以下 3 条中至少 1 条)
确诊疥疮(满足以下 3 条中至少 1 条)
鉴别诊断
治疗
一般治疗
药物治疗
外用药物治疗
系统药物治疗
预防
预后
历史
公共卫生
研究进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