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氏综合征
一种最常见的染色体病
唐氏综合征是因人体的第21对染色体的三体变异造成的,所以又称21三体综合征,1866年英国医生Down首次报道后,定名为Down综合征,1965年,世界卫生组织将这一病症正式定名为“唐氏综合征”。
唐氏综合征是人类最早被确定也是最常见的染色体病,主要病因是21号染色体数量或结构异常;唐氏综合征在活产婴儿中发病率1/800~1/600,母亲年龄越大,风险越高,>35岁发病率明显上升。
临床主要表现为特殊面容(眼裂小、眼距宽、双眼外眦上斜、鼻梁低平等)、智能落后和生长发育迟缓,可伴有多种畸形。唐氏综合征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通过产前筛查可评估胎儿唐氏综合征的风险等级,无创性产前检查检出率可达99%。
唐氏综合征患儿通过康复训练、长期的教育和培训,可帮助其掌握一定的自理和生活能力。唐氏综合征总体预后不良,多数患者无法存活至成年,部分患者可存活至成年,但在40岁后容易出现老年痴呆性症状。
命名
1838年,法国精神病学家Esquirol首次描述了唐氏综合征表型。1866年,英国医生约翰·朗顿·唐(John Langdon Down)首次系统地描述了唐氏综合征。1959年,法国遗传学家杰罗姆勒琼(Jerome LeJeune)发现了唐氏综合征的遗传原因,是由第21号染色体三体变异造成的现象。1965年,世界卫生组织以约翰·朗顿·唐的名字重新命名为“唐氏综合症”,同时也使用“21三体”。
分型
根据染色体核型分析将唐氏综合征分为以下3型:
患儿体细胞染色体为47条,有一条额外的21号染色体。此型约占患儿总数的95%左右。
患儿染色体总数为46条,其中一条是额外的21号染色体的长臂与一条近端着丝粒染色体长臂形成的易位染色体,即发生于近着丝粒染色体的相互易位,称罗伯逊易位(Robertsonian translocation),亦称着丝粒融合。此型约占患儿总数的2.5%~5%。
由于受精卵在早期分裂过程中发生了21号染色体不分离,患儿体内存在两种细胞系,一种为正常细胞,一种为21-三体细胞,形成嵌合体。此型约占患儿总数的2%~4%。
病因与发生机制
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共23对,从母亲那里获得1条,从父亲那里获得1条,组成1对;其中常染色体22对,性染色体1对,性染色体决定性别。染色体一旦发生畸变,往往导致许多基因受累,使受累基因不能正确表达遗传信息,从而引发机体多系统、多器官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出现异常。唐氏综合征是由21号染色体数量或结构异常导致的。
母亲高龄、遗传因素、接触致畸物质等。
患有唐氏综合征女性生育的孩子。
兄、姐患有唐氏综合征者。
年龄大于35岁女性所生育的子女。
孕期接触过放射线、禁忌药物(如磺胺类)所生育的子女。
标准型唐氏综合征是由于胚胎期细胞分裂过程中多一条21号染色体引起,正常人是46条,而标准型唐氏综合征为47条。
易位型是由于有一个额外的21号染色体易位到另一个染色体(13、14号常见),这种异常的染色体在数目统计上仍然只计为1,所以易位型染色体仍为46条。
嵌合体型唐氏综合征是由于胚胎期细胞分裂过程中发生了21号染色体不分离(染色体未能分离进入单独的细胞内),形成嵌合体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
唐氏综合征主要表现为特殊面容、智能落后和生长发育迟缓,并可伴有多种畸形。
表现为睑裂小、眼距宽、双眼外眦上斜,可有内眦赘皮,鼻梁低平、外耳小、硬腭窄小,常张口伸舌,流涎多,头小而圆、前囟大且关闭延迟,颈短而宽。
是最突出、最严重的临床表现。绝大部分患儿都有不同程度的智能发育障碍,智商约为25~50(正常人90~110),随年龄的增长日益明显。抽象思维能力受损最大。
出生时:身长和体重较正常儿低,表情呆滞,常出现嗜睡和喂养困难。
出生后:体格发育、动作发育均迟缓,表现为身材矮小症,动作笨拙,骨龄落后于实际年龄;出牙迟且顺序异常;手指粗短,小指尤短,中间指骨短宽,且向内弯曲;四肢短小,韧带松弛,关节可过度弯曲,肌张力低下。
生殖器官发育不良:男性阴茎短小,部分可有隐睾,成年后大多无生育能力;女孩无月经,仅少数可有生育能力。
肠道畸形:部分有胃肠道畸形,如肠闭锁、膈疝(膈肌有异常开口或薄弱部位,使一些腹腔器官向胸腔内突出)、脐疝(肚脐突出)。可表现为呕吐、腹胀、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间歇性便秘等消化道症状。
其他症状
手掌常短而宽,出现猿线(俗称通贯手);第4、5指桡箕增多。
轴三角的atd角一般大于45°。(掌纹可分三个主要区:大鱼际、小鱼际和指间区。大鱼际位于拇指下方,小鱼际位于掌的小指侧下方;第二指和第5指间区为a和d;正常情况下在大、小鱼际底端,手掌基部正中部位附近,有个三叉点,称三叉t。从t点向a和d连线得一夹角,叫atd角)。
并发症
患儿可伴有十二指肠闭锁或狭窄、先天性巨结肠症、乳糜泻、膈疝脐疝等消化系统并发症,患儿可没有症状或出现明显的胆汁性呕吐、胎粪排出延迟、不排便、腹胀等症状。
唐氏综合征患儿1%-13%患有神经功能障碍,可伴有语言运动发育迟缓,如患者存活至成人期,常在40岁以后出现阿尔兹海默症,表现为健忘、性情改变、认知障碍,学习能力、表达力、计算能力、思维能力等均差。
患儿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患自身免疫性疾病、癌症和感染性疾病的风险会增加。
唐氏综合征患儿可有75%患听力损失;50%~79%患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50%~70%患中耳炎;60%患眼部疾病,包括白内障15%,严重屈光不正50%;6%患髋关节脱位
检查诊断
该病根据产前筛查和产后典型的临床表现,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可明确诊断。
患儿出现特殊面容、智能落后和生长发育迟缓,伴有多种畸形等临床表现。
唐氏血清学筛查:孕妇唐氏血清学筛查分为孕早期即孕9~13(+6)周筛查和孕中期即孕15~20(+6)周筛查,根据孕妇外周血测定血清中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尿促卵泡素)、甲胎蛋白(AFP)、游离雌三醇(FE3)浓度,结合母亲年龄等因素判断筛查结果,筛查结果分为高风险、临界风险和低风险。
无创产前DNA检测:唐氏血清学筛查结果为临界风险和高风险孕妇可到到有资质的医疗机构,接受遗传咨询,知情选择无创产前DNA检测;无创DNA检测的适宜孕周为12~22(+6)周,是通过从母亲血液中找到胎儿的DNA片段,经染色体核型分析和荧光原位杂交判断是否存在唐氏综合征的核型,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超过99%。无创产前DNA检测筛查结果分为高风险和低风险。
介入性产前诊断包括绒毛活检羊水穿刺、脐带血穿刺、胎儿组织活检等。无创产前DNA检测结果为高风险者,需接受介入性产前诊断及后续遗传咨询,做出产前诊断。无创DNA检测结果不能作为终止妊娠的依据。
可通过对婴儿染色体核型分析和荧光原位杂交进行诊断。
染色体核型分析:标准型核型为47,XX(XY),+21;嵌合型核型为46,XY(或XX)/47,XY(或XX),+21;易位型核型易位染色体以13号与14号染色体最为多见;如14号染色体与21号染色体易位导致21-三体,核型为46,XY,der(14;21)(q10;q10),+21。
荧光原位杂交:细胞中呈现3个21号染色体的荧光信号区。
先天性甲状腺机能低下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有颜面黏液性水肿(表现为面色苍黄,颜面浮肿,反应迟钝,眉毛、头发稀疏,舌色淡,肥大)、头发干燥、皮肤粗糙、喂养困难、便秘、腹胀等症状,可测血清醋甲状腺素(TSH)、T4和染色体核型分析进行鉴别。
治疗
一般治疗
唐氏综合征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可通过医疗和社会服务、家长的综合干预,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和长期教育、培训,以促进患儿身体和智能发育,改善患儿的大运动、精细功能、智能及语言能力,帮助患者掌握一定的工作技能和生活自理能力。
药物治疗
日常应注意预防感染,出现感染症状时应用药物对症治疗,如青霉素类、头孢类抗生素
伴有白血病的患者可应用化疗药物治疗。
甲状腺减低者可用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
手术治疗
如伴有先天性心脏畸形、胃肠道畸形等的患者,可考虑手术矫治。
预后
唐氏综合征患儿婴幼儿时期常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伴有先天性心脏病者,并常因此早期死亡。随着年龄的增长,患儿肌张力可逐渐改善,而生长发育进度与正常儿间的差距逐渐加大。目前80%唐氏综合征患者能存活至10岁,一半超过50岁。通过耐心的教育和训练,在监护下,患者生活多可自理,甚至可做较简单的社会工作而自食其力。超过40岁后,几乎所有患者都会出现老年痴呆症状。
历史
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美国,大多数患有唐氏综合症的儿童在出生后不久被安置在机构中,他们的家长常常被医学界的成员说服,认为他们的家庭将无法抚养这些孩子。这些孩子被“储存”在大型国家机构中,条件非常恶劣,经常被关起来,这样社会其他人就看不到他们生活的恐怖。
1838年,法国精神病学家Esquirol通过对智力障碍和精神表型之间的差异性进行研究,成为首次描述唐氏综合征表型的人。
1866年,英国医生约翰·朗顿·唐(John Langdon Down)首次系统地描述了该综合征,发表了学术论文《对白痴种族分类的观察》。他认为患有这种疾病的人与蒙古族人有共同的面部特征,因此他将其命名为蒙古症(Mongolism)或蒙古痴呆症(Mongolian idiocy)。唐进一步认为,这种情况是向劣等种族的回归。这个词很快就变得令人反感,因为它带有种族色彩,暗示蒙古人是劣等的。
1959年,法国遗传学家杰罗姆勒琼(Jerome LeJeune)发现了唐氏综合征的遗传原因,是由第21号染色体三体变异造成的现象。这是人类首次发现的由染色体缺陷造成的疾病。
1961年,Lejeune与其他国际专家以及唐的孙子Norman一起请求医学界寻找一个新名字,因为蒙古症(Mongolism)或蒙古痴呆症(Mongolian idiocy)用词不当。同年,“唐氏综合征”一词由柳叶刀杂志的编辑首先使用。
1965年,世界卫生组织蒙古国代表团的要求下终于撤回了这个名字,以约翰·朗顿·唐的名字重新命名为“唐氏综合症”,同时也使用“21三体”。
2011年12月,联合国大会将3月21日定为世界唐氏综合征。
流行病学
唐氏综合征是最常见的染色体病,患病率1/800~1/600。患病率随母亲年龄增大而增高,35岁及以上新生儿的患病率约1/350,40岁约1/100,45岁可高达1/20。但是,近年来国内外均发现母龄有下降的趋势,可能与致畸物及感染等因素有关。提供产前唐氏筛查和产前诊断的城市及地区,可减少唐氏综合征患儿的出生。
根据《中国出生缺陷防治报告2012》中国唐氏综合征发生率约为14.7/万,每年新增唐氏综合征2.3万-2.5万例,每年新出生的唐氏综合征生命周期的总经济负担超过100亿元。
唐氏综合征婴幼儿时期常反复患呼吸道感染,伴有先天性心脏病者常因此早期死亡。目前80%唐氏综合征患者能存活至10岁,50%超过50岁。
公共卫生举措
2022年,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推进妇幼健康促进行动,进一步加强出生缺陷防治社会宣传和健康教育,提升公众优生优育知识水平和健康素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妇幼健康司组织编写了唐氏综合征、血友病、先天性心脏病等3种出生缺陷疾病防治健康教育核心信息。
2022年,为进一步加强唐氏综合征防治宣传教育和知识普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妇幼司组织制发了世界唐氏综合征日宣教材料,分别为2022年世界唐氏综合征日宣传海报、宣传画布和宣传胸贴。
2021年,《北京医保局北京健康委北京人社局关于规范调整物理治疗类等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通知》将无创产前检测纳入医保,这是唐氏综合征的一项重要筛查项目。
人物
约翰·朗顿·唐(1828-1896),英国人,于1866年最早报道并准确描述唐氏综合症患者的症状,并将其确定为一种独特的疾病。约翰·朗顿·唐是最早对唐氏综合症患者进行全面描述的研究人员之一,并呼吁在他那个时代对这种情况给予更多关注。
此外,约翰·朗顿·唐因在厄尔斯伍德庇护所和诺曼斯菲尔德的工作,开创了对精神残疾人士的人道待遇而被人们铭记。
胡一舟,原名胡一舟,晚婚晚育的舟舟父母于1978年4月1日生下舟舟,这一天正是愚人节。舟舟是个唐氏综合征患儿,智力只相当于几岁的小孩子。舟舟从小偏爱指挥,当音乐响起时,舟舟就会拿起指挥棒,挥动手臂,像真正的指挥一样,直到曲终。后来舟舟成为中国残联艺术团的重量级艺员之一,2000年的演出足迹遍及重庆市杭州市深圳市等地。
1997年,湖北电视台记录片编导张以庆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现了武汉交响乐大厅外的胡一舟,并对他无师自通的指挥才能产生好奇和关注。长达10个月的跟踪采访拍摄后,诞生了一部长达60分钟的电视记录片《舟舟的世界》。
电影《舟舟》于2007年上映,胡一舟本人在影片中担当男一号,本色出演成年舟舟;该片是一部社会主义教育片。
艾丽·高斯坦(Ellie Goldstein),出生于英国埃塞克斯郡,是一名唐氏综合征患者,早在2017年便加入了模特经纪公司Zebedee,开启了她的模特职业生涯。并在数年间曾为2019年国际足联女子世界杯Nike,以及时尚摄影杂志拍摄广告。
杰米·布鲁尔(Jamie Brewer),美国女演员,1985年2月5日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患有唐氏综合征,因出演热门美剧《美国恐怖故事》受到关注。作为一位唐氏综合征患者,杰米积极参加唐氏综合征组织的活动,她被推选为得克萨斯州本德堡县红十字分会的主席,后又被派到德州红十字会工作,在执行委员会担任财务主管,并代表德州服务于红十字会的政府事务委员会。
节日
为提高公众对唐氏综合征的认知,2011年12月,联合国大会将每年的3月21日定为“世界唐氏综合征日”(A/RES/66/149),从2012年起每年为此举办活动。大会邀请所有会员国、联合国系统相关组织和其他国际组织以及包括非政府组织和私营部门在内的民间社会,以适当方式举办世界唐氏综合征日活动。
目录
概述
命名
分型
病因与发生机制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
其他症状
并发症
检查诊断
治疗
一般治疗
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
预后
历史
流行病学
公共卫生举措
人物
节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