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朗宁M1910手枪
约翰·摩西·勃朗宁研发的半自动手枪
勃朗宁M1910手枪(Browning Model 1910)是由约翰·摩西·勃朗宁于1910年研发的半自动手枪,被认为是致命型袖珍手枪的开创者。勃朗宁是知名枪械设计师,起初由他设计的枪械均由比利时国家兵工厂(Fabrique Nationale,简称:FN公司)和美国的柯尔特公司共同生产,但因柯尔特公司对勃朗宁M1910手枪这款小型手枪毫无兴趣,因此该枪由FN公司单独生产。
勃朗宁M1910手枪是一款小尺寸手枪,在设计上借鉴了勃朗宁M1900、M1903、M1907三款手枪的成功经验,其中参考勃朗宁M1906手枪的部分最多。这款枪全枪长153毫米,宽度不超过100毫米,枪身厚度20毫米左右。主要有7.65毫米和9毫米两种口径,分别使用7.65毫米勃朗宁手枪弹和9毫米勃朗宁手枪短弹。
勃朗宁M1910手枪于1910年推出后在欧洲受到欢迎,被许多国家的军队、警察竞相采用,比利时法国荷兰丹麦瑞典捷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南斯拉夫等国家都曾使用该枪。这款枪的生命周期相当长,全系列产品一直到1983年才正式停产。勃朗宁M1910手枪也是中国军队的装备之一,这款枪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出现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装备序列中。后来大量的勃朗宁M1910手枪被用作党政军高级领导人的自卫武器或装备公安内保机关,部分一直延用至20世纪80年代初。
勃朗宁M1910手枪在历史上被多次用于政治暗杀。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加夫里洛·普林西普以勃朗宁M1910手枪杀害访问波黑首府萨拉热窝的奥匈帝国王储佛朗茨·费迪南夫妇。这次刺杀行动史称“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1932年5月6日,俄罗斯人保罗·戈尔古洛夫在法国巴黎举行的一场募捐性书展中,以勃朗宁M1910手枪对受邀出席书展的法国总统保罗·杜美连开3枪。其中2发子弹击中杜美,他在遇刺第二天与世长辞。
历史发展
研制背景
1900年,约翰·勃朗宁设计出他的第一支半自动手枪勃朗宁M1900手枪,这款枪于同年7月被比利时政府正式采用。此后,勃朗宁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具有独特风格的采用自由枪机式原理的半自动手枪,包括取代勃朗宁M1900手枪、成为比利时制式军用手枪并被欧洲各国大量装备的勃朗宁M1903手枪,以及在民用半自动手枪领域受到欢迎的勃朗宁M1906手枪。
然而欧洲的轻武器市场竞争十分激烈。1902年,德国设计师乔治·鲁格设计出9×19毫米帕拉贝鲁姆手枪弹,并开发出配套的一系列武器,这给约翰·勃朗宁本人和FN公司带来了商业冲击。勃朗宁为迎接挑战,于1908年在7.65毫米勃朗宁手枪弹(7.65×17毫米,也称“0.32 英寸手枪弹”)的基础上,推出新型9×17毫米手枪弹,称为“9毫米勃朗宁手枪短弹”(也称“0.380英寸ACP手枪弹”)。该枪弹与帕拉贝鲁姆弹相比,重量轻但杀伤力大,适合军、警两用,赢得了更广泛的市场。
勃朗宁一直认为,勃朗宁M1900、M1903、M1907手枪都是军用手枪,而勃朗宁M1906则是民用手枪。然而市场上缺乏一种介于军用与民用之间、体积和重量适中的半自动手枪,以作为警察和军官的自卫用枪之用,于是勃朗宁M1910手枪在这种背景下顺理成章诞生了。
研制过程
1908年是勃朗宁工作繁忙的一年。他既要对即将进入美国市场的勃朗宁M1906手枪进行改进,又要设计后来装备美国军队长达75年之久的勃朗宁M1911手枪的原型,还要抽出时间设计新型军、警两用手枪。高产的勃朗宁在经过不懈努力后于1908年年底前拿出了新枪支的设计方案,几经改进后于1910年最终定型并生产,这款枪被命名为“勃朗宁M1910手枪”。
勃朗宁在枪械设计上敢于创新,也善于从实践中总结经验,他将之前由自己设计的枪支的成熟设计元素综合运用到勃朗宁M1910手枪上面。该枪在设计上借鉴了勃朗宁M1900、M1903、M1907三款手枪的成功经验,其中参考勃朗宁M1906手枪的部分最多。除复进簧部分外,勃朗宁M1910式手枪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勃朗宁M1906手枪的放大版本。
生产历程
约翰·勃朗宁是知名枪械设计师,但早期由他设计的枪械在美国并未受到重视,FN公司驻美国的一位商业代表发现了勃朗宁的才华,后来他与FN公司签定协议并开始了长期合作。起初由勃朗宁设计的枪械均由FN公司和美国的柯尔特公司共同生产,但因柯尔特公司对勃朗宁M1910手枪这款小型手枪毫无兴趣,因此该枪由FN公司单独生产。
基本设计
瞄准装具
勃朗宁M1910手枪是一款小尺寸手枪,全枪长153毫米,宽度不超过100毫米。为改善手枪握持的舒适性,枪身厚度为20毫米左右,虽然相比勃朗宁M1900、M1906手枪有所加厚,但携行时依然便捷,持枪人还可以在紧急情况下从大衣口袋内直接开枪射击。复进簧套在枪管外部,这一设计在几十年后出现的瓦尔特PPK手枪和苏联制造的马卡洛夫手枪上均可见到。勃朗宁M1910手枪的这些成功的设计被各种自卫式手枪沿用至今。
该枪采用自由枪机、惯性闭锁原理,结构十分简单,只有27个零件,比勃朗宁M1900(32个零件)、M1907(34个零件)和M1906(33个零件)三款枪都要少。枪管下方有4个肋状闭锁突笋,与套筒扳手座上的凹槽相配合,分解结合都非常简单,并且可以迅速地将其不完全分解为套筒、枪管和复进簧、击针组件、套筒座组件、弹匣、连接销等部分。
勃朗宁M1910手枪主要用于自卫,要求出枪迅速,因此十分注意这方面的细节设计。固定式缺口照门和准星全部隐藏在套筒顶端长槽内,扳机则采用平板状,全枪外形相当平滑,没有突出的棱角,出枪时不会因钩挂而影响速度。然而与大多数同时期的手枪一样,勃朗宁M1910手枪没有空仓挂机机构,因此不适合快速射击。
动作原理
勃朗宁M1910手枪的击发机构设计得简洁巧妙,与勃朗宁M1900、M1906手枪一样,都是采用击针平移式击发原理,没有击锤从而避免了外露式击锤对出枪速度的影响。发阻铁与扳机连杆的接触面被设计成平台形,当套筒向后运动时,套筒前部将扳机连杆突起压下,击发阻铁回到原位并在套筒复进时,再次挂住击针突笋,同时击针簧被压缩。当套筒完成闭锁后,扳机连杆斜面再次顶住阻铁与其接触面,形成待发状态。扣动扳机后,扳机连杆带动阻铁下移、解脱击针,击针由击针簧推动向前打击底火实施击发。
叉形板簧
勃朗宁M1910手枪集合各种早期勃朗宁手枪中的设计优点于一身,全枪最为精妙的设计是位于握把后部的叉形板簧。这一看似简单的零件却可以同时起到四种作用:一,板簧左侧上端作为扳机簧,其向前压住扳机连杆左侧,使扳机连杆回位和上顶,套筒后退时将扳机连杆上的突出部压下,解脱其对击发阻铁的控制,闭锁后则顶其回位,再次控制击发阻铁;二,板簧右侧上端作为击发阻铁簧,其向前推击发阻铁到位,保证击发阻铁处于工作状态;三,板簧中间弯曲部分用作握把保险簧,只有在正确握持并将该保险压到位后,扣动扳机才能释放击针;四,板簧下部用作弹匣卡笋簧,此卡笋设在握把底部后方,向后推到位才能取出弹匣,可避免操作时弹匣意外脱落。板簧中间的狭缝则用来让空匣保险的上挑部分向后伸出,既控制空匣保险的运动,同时又使板簧不能上升。
保险机构
勃朗宁M1910手枪在设计上十分重视安全性,全枪设计有三种保险机构。一是握把保险,位于握把后部,只有在射手紧握手枪时,才能解脱该保险;二是手动保险,位于枪身左侧。弹匣中的枪弹被打完后,套筒移到后方位置,此时手动保险卡入前端缺口内则为空仓挂机状态;三是该枪设有“无弹匣”保险。卸下弹匣后,空匣保险失去阻挡,以固定销为轴心整体向前翻转、末端上挑,进而顶住握把保险的实体部分,使其不能向前运动。同时握把保险上部卡住击发阻铁,使其不能下沉而释放击针,从而形成空匣保险。因此,勃朗宁M1910手枪也被人称为“三重保险(Triple Safety)”手枪。
弹药类型
勃朗宁M1910手枪共有两种口径,9毫米口径勃朗宁M1910手枪的弹匣容弹量为7发,使用的是9毫米勃朗宁手枪短弹,7.65毫米口径勃朗宁M1910手枪的容弹量为6发,使用的是7.65毫米勃朗宁手枪弹。这两种子弹都是全金属被甲、圆头、铅芯,但发射9毫米勃朗宁手枪短弹的勃朗宁M1910手枪威力更大、尺寸小巧、后坐力适中,将其隐藏在裤子口袋里不易被人发现,因此非常适合作为隐蔽型勃朗宁M1906袖珍手枪使用。
性能数据
衍生型号
勃朗宁M1922手枪
1922年,约翰·勃朗宁南斯拉夫王国军队的要求,研制出一种勃朗宁M1910手枪的放大版本,即勃朗宁M1922手枪。这款枪在欧洲使用较为广泛,主要用作军用手枪。对比勃朗宁M1910手枪,勃朗宁M1922手枪的枪管、套筒扳手、握把都有所加长,射程及威力也有所增加,照门设计成外露式,并采用新型带有片状准星的枪口帽。这款枪也是有7.65毫米和9毫米两种口径,由于握把加长,两种枪型的弹匣容弹量对比勃朗宁M1910手枪,也相应各自增加了2发。
勃朗宁M1971手枪
勃朗宁M1910手枪有一种为符合美国1968年枪支管控法案研制的后期版本,被命名为“勃朗宁M1971手枪”推向美国市场。这款枪拥有可调式机械瞄具,握把尺寸也进行加大处理,但因破坏了原版枪支的美感,因此市场反响并不好。
其他衍生型号
法国以勃朗宁M1910手枪为蓝本生产过贝耶拿C型、D型手枪,也有7.65毫米和9毫米两种口径。德国DWM公司也曾仿制过勃朗宁M1910手枪,与原版相比将膛线由6条改成了8条,导程也是略有变化。
服役情况
勃朗宁M1910手枪于1910年推出后在欧洲受到欢迎,被许多国家的军队、警察竞相采用,比利时、法国、荷兰丹麦瑞典捷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南斯拉夫等国家都曾使用该枪。日本在1924年2月选择勃朗宁M1910手枪作为警用手枪,其中警视厅装备了400支,东京各警察署均配备3支,这些枪一直使用到1968年。勃朗宁M1910手枪的生命周期相当长,全系列产品一直到1983年才正式停产。
FN公司在1940年之前(即比利时被德国占领前),总共生产了大约46万支勃朗宁M1910手枪。中国在20世纪30年代是FN公司的最大客户,但当中日战争爆发后,在中国政府的强烈要求下,FN公司中断了与日本政府间的商业交往,日本转而通过中间商间接购买FN公司制造的武器。日本在1940年比利时被德国占领前,通过FN公司在比利时列日的武器经销商施罗德兄弟公司签订了最后一笔武器订单,共计3000支勃朗宁M1910手枪。这些枪上均带有“大”字编号,此字被外界认为很可能是代表“大日本帝国”。
勃朗宁M1910手枪也是中国军队的装备之一,其来源除缴获和接收中国国民党军警的枪支以外,还有少量是抗战期间来自日军的战利品。这款枪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出现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装备序列中。后来大量的勃朗宁M1910手枪被用作党政军高级领导人的自卫武器或装备公安内保机关,部分一直延用至20世纪80年代初。因9毫米勃朗宁手枪短弹只在欧洲较为流行,因此中国国内普遍使用7.65毫米口径勃朗宁M1910手枪。
别名与轶事
20世纪的前30年间,中国国内因战事频繁,对武器的需求量大,包括勃朗宁M1910手枪在内的各型勃朗宁手枪通过各个代理洋行大量进入中国市场。当时中国有“一枪二马三花口”说,分别指代比利时产勃朗宁M1900手枪、美国产柯尔特M1903手枪以及勃朗宁M1910手枪。一枪是指比利时产勃朗宁M1900手枪握把上面的“手枪”图案;二马是指美国产柯尔特M1903手枪上面的“立马”图案;三花口是指勃朗宁M1910手枪的枪口帽上的一圈放射状的防滑纹,该枪因此特征又被人称为“花口撸子”或“菊花口手枪”。
“一枪二马三花口”形象地反映了由约翰·勃朗宁设计的这三款枪各自的特点,但并不表明勃朗宁M1910手枪实际排名第三,只是这种说法更顺口好记一些。而无论是从设计、加工质量还是实际使用情况来看,勃朗宁M1910手枪在三者中至少是居于第二位的。当时使用勃朗宁M1910手枪的中国人主要有三类:一是军队中级别较高的军官;二是警察与侦探,特别是租界的警察部门;三是各种政界要员、富商豪绅等。那时拥有一支价格昂贵的勃朗宁M1910手枪,往往是使用者身份的象征。
相关事件
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佛朗茨·费迪南夫妇访问塞尔维亚控制下的波黑首府萨拉热窝,他们的车队在街头遭遇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加夫里洛·普林西普的袭击。普林西普以一支9毫米口径勃朗宁M1910手枪朝着王储夫妇连开7枪,一发子弹打断了佛朗茨的颈静脉,另一发子弹则穿透了王储妃索菲娅的腹部,夫妇二人几分钟之后双双身亡。这次刺杀行动史称“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保罗·杜美遇刺案
1932年5月6日,在法国巴黎所罗门·罗斯柴尔德酒店举行的一场募捐性书展中,潜藏在人群中的俄罗斯人保罗·戈尔古洛夫以一支勃朗宁M1910手枪对受邀出席书展的法国总统保罗·杜美连开3枪。其中一发子弹击中杜美的后脑部位,另一发子弹击中其右侧腋下部位。杜美被人迅速送往医院救治,但在遇刺第二天与世长辞。
流行文化
以勃朗宁M1910手枪为原型的道具,出现在电影《除暴》、电视剧《亮剑》等作品中。
整体评价
约翰·勃朗宁M1910式手枪是勃朗宁的又一个划时代之作。该枪问世后,先后被中国、西班牙德国苏联等国家仿造。抗战时期,这种枪因其小巧玲珑的外形,易携带和隐藏,故而成为作战在敌后的特工们的首选武器。(《北京日报》评)
可以说,勃朗宁M1910手枪开创了许多手枪设计的先例,以当时的环境来看,它的设计思想是极其先进的。没有任何一种枪械能像勃朗宁M1910手枪那样,被多次用于政治暗杀,这也从侧面体现出这款手枪的优秀性能和勃朗宁天才般的设计水平。(《轻兵器》杂志评)
目录
概述
历史发展
研制背景
研制过程
生产历程
基本设计
瞄准装具
动作原理
叉形板簧
保险机构
弹药类型
性能数据
衍生型号
勃朗宁M1922手枪
勃朗宁M1971手枪
其他衍生型号
服役情况
别名与轶事
相关事件
萨拉热窝事件
保罗·杜美遇刺案
流行文化
整体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