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百先(1896年7月3日-1990年),
湖州市人,
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毕业,河工专业和中国水利工程学会创始人之一。1915年考入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毕业后赴美留学并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在河海工科大学、国民政府导淮委员会等单位任职任教,曾任中国水利工程学会一至六届董事、七至九届会长和国民政府水利部政务次长。抗战胜利后被派往台湾接手水利事业。晚年赴美国定居。
人物生平
沈百先名在善,字百先,其意为“百善孝为先”。沈百先出身于湖州沈氏望族。他的祖父渠汀公继承
典当祖业,对于地方上的公益事业如育婴、养老、救济、修桥铺路等也都很尽心尽力。渠汀公教育子孙要勤俭、和睦、遵循道理,他们家的宗祠内有一副对联,上联是:“言易招尤,对朋友少说几句”;下联是:“书能益智,劝子孙多读数行”。他们家族还定下了“文光在华国,德泽可传家”10个字,作为历代子孙取名的依据,周而复始。小时候,沈百先受祖父的影响最深,他一生的为人处世都是遵循祖训,不敢稍有违背。
沈百先在5岁的时候开始接受启蒙教育,11岁考入
湖州市程安小学,14岁毕业升入
浙江省湖州中学,17岁中学毕业后进入北京工业专科学校,但由于水土不服以致身体不适,于是辍学返回湖州。
1915年,我国近代著名政治家、实业家、教育家
张謇在教育救国、实业救国思想的推动下,力主培养人才、治水导淮,在他出任
北洋政府实业总长兼全国水利局总裁期间,倡导并在南京创建了
河海工程专门学校,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培养水利技术人才的高等学府,也是我国当今唯一以水利为特色的
重点大学——
河海大学近百年办学历史的肇始。这一年,19岁的沈百先以优异的成绩考进河海,成为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成立后招收的首届正科生(正科生读四年,特科生读两年)。
原先,沈百先的父亲积夫公想让他继承典当业,但是沈百先坚持弃商学工。渠汀公不但没有责怪他,而且在他考取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后,亲自把家里珍藏的两本孤本书《东南水利略》和《五种遗规》交给他。《东南水利略》为
爱新觉罗·旻宁13年(1833年)凌介禧所著,详细论述了
太湖流域的来龙去脉;《
五种遗规》是清乾隆八年(1743年)
陈宏谋辑著,是修身、养性、治家、为官、处世的言行准则。
1923年,27岁的沈百先赴美国留学,进入以水利学科著名的
爱荷华大学(现多称衣阿华大学)研究院,主科选修防洪工程与水工设计,副科为道路工程。沈百先是第一个进入这个学校读
水利工程的中国人,后来中国留学生逐年增多,沈百先便联合其他同学筹建中国同学会。由于这所学校的中文译名很不一致,沈百先和同学们一起将这所学校的中文名字定为“爱我华大学”,这样既与英文校名的发音相似,又寓意爱我中华。沈百先自己又取一个英文名字叫Bazin,因为一个名为Bazin的法国人创立了水力流速公式,Bazin发音与百先相近,从此沈百先就以字代名,表示以后要以水利建设服务国家,后人亦以其字百先称之。沈百先用一年半的时间获得了硕士学位后,又到
英国、
法国、
比利时、
荷兰、
德国、
苏联等国考察多项
水利工程,以为投身中国水利建设的借鉴。
从政从教都离不开水利
沈百先从l915年进入
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到1973年退休,58年来,目标坚定,矢志不移,终身从事于水利建设与教育事业。
1919年,沈百先从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毕业后,先后就职于太湖流域水利工程处、华北子牙河水利工程处、上海浚浦局、广东韩江水利工程处等单位,赴美留学归来后又先后在河海工科大学、国民政府导淮委员会、中央大学、
清华大学、
复旦大学、
河南大学等单位任职任教,在大学讲授“河工学”以及“治河工程”、“水电工程”、“渠港工程”等课程,其间还担任或兼任导淮委员会高级水利职业学校校长、
江苏省水利局局长、江苏省建设厅厅长、
福建省政务委员会委员兼建设厅厅长、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央大学土木系主任以及代理复旦大学理学院院长和
土木工程系主任等职,并曾担任我国土力学学科的奠基人之一、著名水工结构和岩土工程专家
黄文熙院士在清华大学主修河工专业时的导师,还受
国民政府行政院委派视察和督导全国各地区、各水系的水利建设。沈百先通过教学、考察和管理的实践,对水利建设在治国安邦中的重要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发表了大量呼吁和提倡加强水利建设的言论和著作,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太湖流域水资源开发计划议》、《广东韩江治河概况》、《中国西北水利考察报告》、《江苏省之水利建设》、《导淮为民生建设之首要工程》、《实业计划之水利建设》、《河西视察报告》、《战后导淮工程十年实施计划》、《论水利事业》等。
1931年,沈百先参与了成立中国水利工程学会的筹备工作。同年4月,中国水利工程学会在南京正式成立,沈百先被推选为学会6名董事之一(会长为
河海工程专门学校首任教务长
李仪祉),并连任至六届,期间还主持学会下设的“国父实业计划研究组”的工作;1941年在学会第七届年会上当选为会长,并连任至九届。1945年6月,国民政府水利委员会改组为水利部,沈百先被任命为水利部政务次长,同时兼任水利工程学会副会长。同年,为纪念和表彰沈百先为中国
水利工程学会及中国水利事业作出的贡献,中国水利工程学会设立了“百先奖学金”。
1945年8月,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在坚持八年后终于取得伟大胜利,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并向中国归还宝岛台湾,沈百先被
国民政府派往台湾接收水利事业。
l949年,沈百先应台湾大学之聘任该校教授,时间长达24年,这期间还兼任
台湾中原大学、
台湾中兴大学、台北工专教授,讲授“水工学”等课程,出版了《视察台湾水利报告》、《水资源工程概论》、《中南美各国水利建设述要》、《中华水利史》、《县水利建设》、《水利工程名词》等专著,并主编《台湾水利》季刊22年,直至l973年77岁的时候才退休。
说沈百先,就不能不说另一位
湖州市人、沈百先的大舅子加
亲家陈果夫。民国时期湖州最著名的是陈氏家族,陈氏家族中最著名的是陈果夫、
陈立夫兄弟。人们多知道陈氏兄弟长期处于国民党中央的决策层,有“蒋家天下陈家党”之说,但对陈果夫曾主持国民政府导淮委员会工作多年可能知之较少。自1194年
黄河夺淮入海以来,千里
淮河两岸“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成为洪、涝、旱俱全的重灾区,“数千百万之全淮民众,无日不沦于饥,无刻不泣对洪波”。1929年,
国民政府成立导淮委员会,
蒋介石为示重视亲任委员长,沈百先先后任秘书长、副委员长等职。后蒋介石因实在无暇顾及,遂于1932年又加任
陈果夫为副委员长,具体负责导淮委员会工作。蒋介石为什么要将长期从事党务的陈果夫调去负责
水利工程呢?原来,
湖州市一带早年也常遭水灾,汪洋恣肆的大水、船覆人亡的场景在陈果夫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陈果夫的妹妹陈顺夫嫁给沈百先后,陈果夫即经常向沈百先询问水利方面的问题,从而了解到一些水利工程知识,并通过沈百先结识了不少水利专家。1929年,沈百先任职于新成立的导淮委员会后,陈果夫也关注起淮河治理工程,阅读了许多相关书籍,并时常向沈百先请教。有时,沈百先有重大问题要报告
蒋介石,便请
陈果夫代为转呈。陈果夫在转呈时常和蒋介石谈及导淮工程的情况,谈话中既表现出对导淮工程的热心,也显露出对
水利工程的熟悉,使蒋介石下了派陈果夫负责导淮工程的决心。
在陈果夫主持下,导淮委员会先后开展了一系列疏浚河道、建造水闸以及导淮入海工程的建设,特别是1933年后陈果夫兼任
江苏省主席、沈百先兼任江苏省建设厅厅长后使工程大为加快,至1937年大部分工程竣工。这期间陈果夫也积累了一些治水的经验,他在总结中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治水必须达到综合利用的目的,强调“一定要懂得水的三种力量,即渗透力、冲击力、浮载力,这三种力量都要尽量利用,使它发挥最大效用,才算是水利”;
二是治水必须上下游兼治,认为“水与旱相反而实相成,上游患旱,就因为下游患水,反之亦然。所以上游的水能积蓄起来,则上游也不致患旱,下游亦不会成灾,双方都有利益”;
三是建水利工兵,建议在征召民工修建
水利工程的同时,“将军队拿出10万人改编成水利工兵,每师增置技监1人,每旅增置技正1人,每团增置技士1人,每营增置
技佐1人,均各叙以师长、旅长、团长、营长
相等之军职,协同指挥。照此办理,能保持常年有人管水利,也能较快地完成一些艰巨的水利任务”。
陈果夫的这些主张应该说是有一定见地的,但其中恐怕不乏沈百先的影响与帮助。
勤俭温顺的贤内助
沈百先和陈顺夫两人的结合可以说是天作之合,更是名副其实。沈百先孝敬长辈,勤劳善良,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同时又为人大方,待人诚恳,尽力培养和提拔有才干的人;陈顺夫则知书达礼,勤俭温顺,尊老爱幼,自从进入沈家之后,受到上下人的尊敬,尤其受到祖父渠汀公的喜爱。沈百先有三个弟弟和三个妹妹,他们都比沈百先小好几岁,凡是有关弟妹们的教育、就业甚至嫁娶,沈百先夫妇都是悉心照顾,不遗余力。几个小弟妹们跟随兄嫂在一起生活,亲如骨肉。陈顺夫还很关心和爱护别人,受惠之人都很感动。沈百先秉性刚直,但是他不善辞令,常常因此而得罪人,全靠夫人陈顺夫善意规劝,从中周旋,最终使很多事情得到圆满解决,所以沈百先夫妇深得亲友、同事及学生的敬爱与称道。由于陈顺夫勤俭持家,悉心教养弟妹,抚育子女,使沈百先没有后顾之忧,对丈夫的事业和成就帮助极大,是一个典型的贤内助。沈百先夫妇助人为乐的事情很多,这里仅以沈百先在
河海工程专门学校读书时的两位老同学写的诗为例。第一首诗是章光彩(河海工程专门学校1918级正科生,与沈百先共事多年)写的。当时章光彩就职于台中工程处,一次受到诽谤中伤,当局准备将他撤职查办,他的亲朋好友劝他早一点到香港避祸,沈百先认为这样不行,遂仗义执言,为章光彩讨还公道。后来终于查明事实真相,章光彩的冤屈得到平反。章光彩写诗以示感激之情:“几人正义几同情,利害关头各自营。落井无援还下石,见危莫顾任牺牲。当仁弗让圣贤体,仗义不平侠客声。色厉从来多内荏,刚强终究属书生。”
第二首诗是
汪胡桢(
河海工程专门学校1915级特科生,亦与沈百先共事多年,主持修建了我国第一座钢筋混凝土连拱坝
佛子岭水库,后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于l989年在北京面赠沈百先的。汪胡的诗写道:“少时窗友老相逢,万里归来诣更浓。治水江淮成旧梦,梯
航运道只书空。连年战事天涯隔,不断飞鸿信尚通。最忆犬儿蒙难日,承君援手得成龙。——赠老友沈公百先”。
当时沈百先不知道最后两句所指的是什么事,但又不好意思问汪胡桢。回去后沈百先拿出这首诗问表弟蔡作翔,蔡作翔告诉沈百先,抗战时导淮委员会内迁并驻在
四川省綦江区的时候,
汪胡桢的儿子汪胡熙曾经一个人逃难过境,生活无着,处境十分困苦,幸亏得到沈百先夫妇的援助,休养生息好多天之后,才得以重整行装上路。事情过去了半个世纪,汪胡桢竟然还记得补谢,而沈百先反倒早已忘记。
赴美定居和回国省亲
陈果夫夫妇一生没有生育儿女。1926年,陈果夫的二妹陈敬夫生了一个女儿,这个女儿就过继给陈果夫,取名为陈泽宝。后来陈泽宝嫁到姑父沈百先家,与沈百先和陈顺夫夫妇的过继儿子沈华祝结婚,于是陈、沈两家亲上加亲。
沈华祝生于1929年,字颂,是沈家同祖同宗的一个侄子过继过来的。沈华祝于台湾大学农业机械专业毕业后去美国留学,在
伊利诺伊州立大学获得
机械工程博士学位后,到伊利诺州卡特比突柴油机公司担任工程师,定居
芝加哥并加入了美国国籍。他与陈泽宝有三个孩子,儿子沈国阳、沈国安,女儿沈国美,均在美国。
1975年,之年的沈百先偕夫人陈顺夫离台赴美与儿孙们团聚,共享天伦之乐。那时,沈百先的四弟沈平先一家也已在美国西海岸的
加利福尼亚州州生活了好几年。
1989年5月,沈百先以93岁的高龄,在离开祖国大陆40年后,在沈华祝、陈泽宝夫妻的陪同下回国探亲扫墓,到了北京、
上海市和
湖州市三个地方。在北京,沈百先除了与堂妹沈在馀、表弟蔡作翔以及大妹沈在晓的儿子全家
欢聚一堂外,还应北京水利界的邀请举行了座谈会。在上海,沈百先和五妹沈在义、七妹沈在珍全家欢聚,他住在五妹在义家,
钱家欢(
河海大学岩土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创建人和带头人,第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从南京专程前往上海看望。在湖州,沈百先住在三弟家,二弟沈在仁和三弟沈在和已亡故,三弟媳及6位侄儿女热情地接待了他。祭扫祖墓的那一天,晚辈们专门用一把椅子当作轿子,轮流抬着沈百先上山。到祖墓前,沈百先一一祭拜,实现了他几十年来的心头夙愿沈百先还特别拜访了
湖州市名宿、著名画家
谭建丞,两位老人从小就是好伙伴和“湖中”同学,彼此40余年不见,乍然重逢,抱在一起欢呼雀跃不止。谭建丞请沈百先坐在轮椅上,由他在后面推着行走,并且拍照留念。当时谭建丞也已经是92岁的高龄了,但还是比沈百先小一岁,因此谭建丞对他人说:“今日我见百先兄,犹
孔子之见
老子也。”
在湖州时,亲朋好友用轮椅推着沈百先游览了市容。湖州虽是沈百先的生长之地,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变迁,早已面目全非。他既为整齐宽阔的街道、安居乐业的乡邻、修复一新的陈英士陵园(在民国要人墓地中规模仅次于南京中山陵)感到欣慰,也为位于临月河新开河畔的故居始德堂、达德堂、贻德堂、鸣应档等建筑被占用以及因年久失修而破败感慨万千(更可惜的于1994年被毁)。
湖州市丝绸、王一品毛笔、
诸老大粽子、震远同酥糖、丁莲芳千张包都是湖州的著名特产,沈百先专门到这些门店前摄影留念,思乡之情溢于言表。
个人生活
健康状况
1990年5月21日在美国
芝加哥逝世,享年94岁。
后世纪念
1997年至1999年,本着“叶落归根”之旨,沈华祝、陈泽宝等沈、陈两家后人先后将客逝于美国和台湾的沈百先夫妇、
陈果夫夫妇以及沈积夫(沈百先父亲)、
陈其业(陈果夫父亲)、
陈其美(即陈英士,陈果夫二叔)夫人姚文英及其儿子
陈惠夫、
陈其采(陈果夫三叔)夫妇等亲人的骨灰送回老家湖州,归葬于距陈英士陵园不远的灵安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