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岩山位于
唐县都亭乡村
宋高和村北,因“山形如磨、大石如箕状”而得名。磨岩山是历史名山,上古时为我国著名隐士
许由的久居之地,唐尧选贤曾到这里拜访他。当前,“唐尧求贤”这一文化已被列入“
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山风景秀丽,“磨岩滴翠”是唐县古八景之一。
磨岩山玉华观又名三皇庙,俗称玉皇阁,是磨岩山惟一的两层建筑,一层为洞穴式,二层为楼阁式,前墙由碎石砌垒,厚有两米,一门二窗皆为石成,上有两个排水沟。门前立有一块盘龙石碑,上刻有重修水云洞和玉华观的碑记,即“重修碑记”;并刻有“唐帝尧始封之地也”的文字记载;碑侧刻有“大明
嘉靖四年六月初九记”,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
故事一:相传二郎神杨劈山救母后,欲用扁担担着老娘灵云公主到
神仙山附近的青虚山安身立命,一天来到了尧的封地
唐县。走着走着,觉得脚有点硌得慌,脱下鞋子一看,原来是几块小石子从破鞋缝儿里钻进鞋里,他急忙在地上磕了磕,顺手倒了出来。谁知,这些石子,连滚带爬,排成一行,而且越长越大,眼看着形成了一个个小山头,并且一个劲儿地往上长。灵云公主在筐里着急地说:“儿啊,前边这山长得神速,这要再长下去,咱娘儿俩可怎么过去呀!”
杨戬说:“娘,您不要着急,看儿使个神通,制它一制!”说着,跳到云端,看准了最高的山峰,也就是山的脑袋,把
手掌运足了神力,抓住山头,用劲儿往下一压,一下子把高高的山尖压得只往里缩,不但不能再长,而且改变了原来的形状,前边山崖成了一坨一坨的磨盘状,后面成了弯腰驼背的罗锅形,山顶一块山体突出酷似帽檐,因此,后人就根据山形给这座山起了个名字叫磨岩山,山背面就叫开了罗锅顶,最高峰叫开了帽檐顶。俗话说,山有多高,水有多高,这山被
二郎神一掌压得山石崩裂,水从石缝中溢出,长年滴洒在山崖上的青松上,恰如雨后甘露,使松枝翠绿宜人,故而被称为“磨岩滴翠”。
故事二:这里有个唐尧拜
许由的故事。相传尧帝葛衣素食,领民抗旱,教民修德,从谏入流,国度昌盛。可随着年事渐高,治理国事已觉力不从心,遂想选一位仁德之人做接班人。大臣们为他推荐了包括他儿子丹朱在内的几个人,他都不满意。后来有人说有个贤人叫许由,博学多才,有治国安邦之能,现隐居在磨岩山水云洞,尧帝听后,十分高兴,决定亲自去拜访。一天,带几个随从直奔磨岩山,到了山下,见一溪清水顺河而下,一中年男子蹲在河边捧水慢喝。尧帝上前施礼,一问此人正是
许由,随说明他禅让天下的来意。谁知,许由是个不贪名利的清高人,他言明不愿接受尧的禅让,便拂袖而去。尧帝见许由不愿意做帝王并不气恼,就命人在附近枣林里搭建窝棚住下,等候许由回心转意。直到现在这里的人们还把尧帝住过地方称为“尧窝”。过了几天,不见动静,尧帝就又派人去聘他做个九州长。许由听了这叫他出山做官的话,怕脏了他的双耳,就赶紧跑到河边去洗耳朵。这时他的好友
巢父牵着一头小牛犊到这里来饮水,见许由在河边洗耳朵,觉得很奇怪,就走向前去问原因。
许由说:“尧帝专程来找我,想把天下禅让给我,我不接受,他又派人来让我去当九州长,我怕他们让我做官的话脏了耳朵,所以就来洗一洗。”巢父听了说:“你本有才能,却不为国出力,还自命清高,真不识抬举,本来我想在这里让小牛犊饮水,可怕你洗耳朵的水脏了我这小牛犊的嘴。”说完便牵着小牛犊,穿过枣树林,到上游饮水去了。后来,许由终身隐居磨岩山,死后埋在山脚下。
邑西十五里为磨岩山,即唐邑八景之一,名磨岩滴翠者也。志称山形如磨,岩中有水,名滴翠泉,泉之前有玉皇阁,许由子州支父旧隐之地。此山绵亘二十余里,实专以泉名也。至山趾有大涧纵横,舆骑屡阻。盘旋而上约二里,至山之腰有寺,隐现新旧三碑,最旧者残缺无年月,首云:磨岩山水泉洞玉华观,乃知志所称
玉皇大帝者误也。一为
康熙帝四十八年重修立,一为
雍正己酉八月重修立,而文字多漫灭不可考。观之,西有如城阙者,广半丈深培之。北有泉从上而下,结成冰,如水精屏风中。更成一月洞,可容人入下,有深井转东,更有一冰洞,可出石上覆泉,从上流滴成冰,因形似而名,此即滴翠泉也。还从阙出西,更有一池,三面皆石,高丈余,上覆大石二丈余,脊微穹,俨如一室,而东西左右皆垒石为墙,中流荡漾成池。不知所称水云洞者即此耶。玉华观系搆石成,左右皆有石穴可入,四而浅级易履,而上则观之顶也。一望全山皆见。此寺在山之胸,左右环抱,形势最佳。上二里余为绝顶,丛石矗矗。又西五里余,一峰尤高,上有姥母庙,闻之住持道人郑来宁云:此岩夏景尤胜,然予观兹山,纯骨无肉,故林木稀少,而石多怪伟,惟以骨胜故有髓,全山窍穴甚众,想当骤雨时,众流奔注涧中,瀑布奚减
庐山,恐不仅以滴翠一泉擅名也。予游适值雪后,与志所称夏月如万斛珠玑、冬月如玉柱冰壶者,适相印证云。
1.
2.
3.
4.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