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填海
中国上古神话
精卫填海,是中国广泛流传的上古神话,关于它的起源,有鱼鸟转换说、立杆测说、巫女祈雨说、农业祭祀说等多种说法。
最早的文字记载则是《山海经·北次三经》,有两个版本,一个是根据《山海经·北次三经》的记载,上古时期,炎帝有个小女儿叫精卫,在东海游玩时不幸溺死,死后怨恨不解,化为飞鸟精卫,其叫声就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它飞到西山衔取木石,再投到东海,常年坚持不懈;另一个是在南朝任昉《述异记》卷上: “昔炎帝女溺死东海中,化为精卫,其名自呼。每衔西山之木石填东海。偶海燕而生子,生雌状如精卫,生雄如海燕。 今东海精卫誓水处犹存,曾溺于此川,誓不饮其水。一名鸟誓,一名冤禽,又名志鸟,俗呼帝女雀。”
精卫填海属于变形神话中的“死后托生” 神话、复仇神话以及道德意识神话,反映了原始先民对征服自然的渴望、对鸟图腾的信仰,以及对灵魂长生不灭的渴望等。精卫是古典诗文中常见的文学意象,常以精卫填海称誉人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勇于同命运抗争、百折不挠的精神。
内容介绍
精卫
精卫名叫女娃,在东海溺亡后,怨恨积攒,化身为飞鸟,名为精卫,又名誓鸟、冤禽、志鸟,俗称帝女雀。人们同情精卫被冤杀于海中,把它叫做“冤禽”,意为冤死的鸟。“誓鸟”,意为发下誓言的鸟;“志鸟”,意为有志气的鸟;“帝女雀”,是代表此鸟是炎帝的女儿。
精卫名叫女娃,女娃溺亡于东海后,化身精卫。又名精卫、冤禽、志鸟,俗称帝女雀。人们同情精卫被冤杀于海中,把它叫做“冤禽”,意为冤死的鸟。“誓鸟”,意为发下誓言的鸟;“志鸟”,意为有志气的鸟;“帝女雀”,是代表此鸟是炎帝的女儿。
形象
山海经·北山经》形容精卫“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而《山海经》中,绘图者把精卫画作人面鸟身,但《自然志》《述异记》中都没有说明精卫是否是人面鸟身。
人面鸟身在《山海经》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山海经》中记录的人面鸟身者有《大荒北经》中提到的神禺疆;《大荒东经》提到的神禺,同时又具有珥蛇的特征。在古代民众的观念中,普通人的存在范围受限于自然条件,鸟能翱翔于天空;珥蛇的特质则代表了先民对螣蛇升天潜渊能力的想象,其往往又是践蛇者或乘龙者。人面鸟身与珥蛇所代表的是一种超现实的神异能力或通神能力。
据现代学者研究,精卫形貌类似现在的白额雁。白额雁的背、颈、尾等处的羽毛棕黑,与“其状如乌”对应;嘴基与前额都有白色横纹,与精卫的“文首”“白喙”特征对应;跗和脚一般为橙色及淡红色,即为精卫的“赤足”。
原始起源
鱼鸟转化说
据《山海经》中精卫“其状如乌”的记载,乌鸦与太阳的同体关系、远古时期先民对太阳的崇拜,以及后羿本身即为太阳的假说,精卫是与射日英雄羿同体同悲的,于是精卫神话从产生之初就带有悲剧的色彩。又因炎帝族下属有鸟氏族与鱼人族,后者往往由前者变化而来。精卫游于东海,实际是在东海之中完成由鸟到鱼的转变。她“溺而不反”,表现的是人遭受自然变故的主题。
唐宋丰富
唐宋时期对精卫志大而不遂,劳久而无功的书写与观照,大体延续了秦汉六朝时的文人士大夫精神,并且在大量的实践中得到丰富。精卫之冤不仅局限于自己葬身东海,而且扩大到了人们现实的生活中,以填海身死喻指边塞将士悲壮情怀;与大鹏同飞感受自身渺小;与东王公王母娘娘神话联系时,精卫代表无能小臣的报国无效;与杜鹃啼血联系,更加渲染悲伤;连缀卧薪尝胆故事,为精卫神话增添屈辱、忍耐和等待的要素;与宋金以来民族矛盾频发、宋朝的覆灭相结合,精卫之悲具有了家国大义、纲常伦理的道德底色。
秦汉定型
秦汉时,冤魂文化开始定型,精卫的冤魂主题也渐渐定位。这一时期的人们用朦胧的笔法给予精卫同情,使之获得了凄楚忧伤的形象;任昉《述异记》对精卫别名的补充表现出精卫蒙冤的氛围,从帝女到鸟雀身份的变化落差和复仇的态度;以庾信为代表的文人认为精卫填海是不可能完成的,并且把它当做评议政治的借喻。庾信认识到,自然不是凭借人力能轻易改变的。挑战未知宇宙的勇气的缺失,加深了精卫神话的冤愁程度。
立杆测晷说
精卫神话的创作与测影者在制作晷影盘时的时间和位置有关。炎帝神话创作于烈日下,而精卫神话则产生于傍晚日落时晷影盘的最后一筹插入东南隅之时。“精”为“景”或“经”,指代日景经过晷影的位置;“卫”为“围”或“纬”,指代晷影弧面所围绕的纬度,即经纬线。“精卫”强调了夏至日经纬线跨度最大。“名曰女娃”,“娃”字由“女”和“圭”组成,指的是晷影圈上插入的“圭形”筹码。“女娃游于东海”一句指的是晷影圈上最后一根筹插入遥远的东南方向,表示一年中最末的一根筹,因此被称为“炎帝之少女”。“溺而不返”表明一旦筹码插完,就不再回去,即一去不返。“常衔西山之木石,以于东海”描述了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插筹的情景,从西山带来木石填满东海,即“精卫填海”。
巫女祈雨说
炎帝最小的女儿,未婚而溺死于东海,化为一只名为精卫的鸟。根据《列仙传》记载,炎帝少女追随神农雨师赤松子离去。因精卫和炎帝少女之间有诸多相似和巧合,且远古以来盛行的通过暴巫或焚巫以祈雨的巫术,所以精卫的原型是一个以焚身方式求雨的女巫。
农业祭祀说
“精卫填海”神话被视为在东海举行的一场农业祭祀仪式,反映了中国古代尸祭文化和天人合一观念。精卫的形象象征着上古先民对灵魂不灭和图腾崇拜的信念。女娃在东海游玩后不幸溺水身亡,可以看作是上古尸祭文化中与神灵沟通的一个环节。而精卫填海的行为,在神话中被理解为移石填海的巫术,而实际上则是巫师通过“相似联想”来模仿这种行为,以期望消除困难、消除灾难的目的。
历史演变
发源于战国
精卫故事最早出现于《山海经·北山经》: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意思是说发鸠山山上生长着大量的拓树。山里有种鸟,形状像乌鸦,头上有花纹,白色的嘴巴和红色的脚爪,名字叫精卫,这鸟的叫声就是自己的名字。精卫本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字叫女娃。女娃到东海游玩,沉溺在水中,于是变成了志鸟,常街回西山的树枝和石子,想要把东海填平。
山海经》是中国最古老的地理书,主要记载古代传说中的地理,也有较多关于神话的内容。作者不详,并非出自一人之手,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后人又有增改。晋代郭璞作注,其后考释者颇多,今人袁轲有《山海经校注》。
晋代重提
山海经·北山经》所讲的精卫事迹在晋代张华博物志》以前并无其他的转述或引用。《博物志》记载:“有鸟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昔赤帝之女名娙,往游于东海,溺死而不返。其神化为精卫,故精卫常取西山之木石,以填东海。”本段记载与《山海经》所载的故事同源,为神话的转述。
梁朝定型
南梁任昉撰《述异记》,使用文学手法对精卫故事进行了补充和演绎。至此以后,精卫神话的内容便确定了下来,少有变化。“昔炎帝女溺死东海中,化为精卫,其鸣自呼。每衔西山木石以填东海,怨溺死故也。俗说:精卫无雄,耦海燕而生,生雌状如精卫,生雄状如海燕。今东海畔精卫誓水处犹存,溺于此川,誓不饮其水。一名誓鸟,一名死禽,又名志鸟,俗呼为帝女雀。”
相关传说
成仙填海
赤松子是神农时期的雨师,能够入火自烧来求雨。炎帝的小女儿女娃一直追随赤松子左右,最后化仙而去。而在炎黄战争中,共工、颛顼为争夺帝位发生战争。最后,共工愤怒地用头撞击不周山后,导致天塌地陷,水灾严重。为了拯救苍生,女娲炼五色石补天,而已成仙人的女娃化身为一只精卫鸟,日夜衔木石以填海。“精卫填海”神话的主角可能反映了原始先民部落对鸟图腾的信仰。高朋、李静从人类学、民俗学角度出发,认为“精卫填海”神话展示了原始部族对鸟图腾的信仰。女娃溺死后,化为精卫鸟,而不是其他动物,说明鸟对于原始先民来说有其重要意义。他们认为原始部落人类心理上对鸟的崇拜是不可替代的,“精卫”是鸟图腾崇拜的集中体现和符号象征,所以在先民心中认为鸟的神力可以填平大海。
打抱不平
一天炎帝之女,精卫出外游玩,看到龙王的儿子正在欺负别的小朋友,便站出来打抱不平。龙王的儿子因此怀恨在心。后来,女娃一个人去海里游泳玩耍,被龙王的儿子发现了。他现出真身,动用法力,在海上掀起了狂风恶浪,女娃来不及逃脱,最终不幸丧生化为一只鸟。其悲鸣之声好似“精卫”。炎帝知此鸟乃女儿所化,赐名“精卫”。精卫联想到自己被淹死的命运,为了不让大海再夺走别人的性命,便日复一日衔来树枝和石头,想要将大海填平。
为父求药
神农带着赤松子精卫在深山老林寻药。经过数年的辛苦探索,神农试验出了几百种药物,其中包括娱松、蝎子、蛇等多种毒物。一次,神农在试一种毒虫,解毒后,依旧肚子鼓胀剧痛。一位神仙告诉女娃东海龙宫的还魂草能救活神农。女娃前往龙宫寻求帮助,但遭到了龙王的拒绝。女娃愤怒地指责龙王,却被海水淹没身亡,最终化身为一只小鸟,立志填平东海
勇斗黑龙
远古的时候,冀州黑龙作乱,堵住壶关县口、截住河水,引起水患,差点冲走了炎帝用来种五谷的五谷。炎帝召集大臣商讨应对黑龙的事宜。女娃自告奋勇,愿意除去黑龙。炎帝把祖传的武器降龙宝交给了精卫。女娃前往泉(在今长子县),发现黑龙正在吞云吐雾,她大喝一声,将降龙宝绦掷向黑龙。黑龙感到剧痛,惊恐之下腾空而起,最终扎进东海不再出来。从此,女娃每天巡察河岸,白天查看水情,晚上在灵漱泊边过夜。数年过去,河岸两侧的草木繁荣起来。但黑龙再次出现了。这次,黑龙的力量太强大,最终女娃牺牲了。女娃感到内疚,化为一只白嘴、花头、红腿的斑鸠鸟,在茫茫的大海上高喊“精卫,精卫。惭愧,惭愧!”她每天从发鸠山上衔着精木枝和小石子,投向东海,希望填平海洋,压死黑龙。
日本雁风吕传说
在日本有“雁风吕”的传说,发生在津轻半岛一带。当北国的雁南飞时,会在渡海时用口叼一根小木枝。当飞行很久并感到疲倦时,便将口中的小木枝投入海中,在漂浮海面的小木枝上安歇休息。然后将小木枝留在海里,继续南飞。雁群在日本南端度过寒冬,到第二年春天,它们北飞时,会寻找去年留下的海面上的木枝,叼木枝返回北方。每年春天,雁群经过后,海面上总是留下许多小木枝。这些小木枝象征着去年经过此处南飞、今年却没有随群体返回的雁。它们或者在途中失散,或者被猎人捕杀。津轻半岛的日本人认为那是“不归的雁魂”,他们搜集那些海上漂浮的木枝当作“风吕”烧锅,顺带祭祀“雁灵”。
民间信仰
精卫祠
精卫祠位于长子县城西约25公里,海拔1646.8米的发鸠山东麓,是漳河源头,也称泉神庙。宋政和元年(1111年)奉敕易名为“灵湫庙”。宣和元年(1119年)《修灵湫庙载记》碑文记载:“灵湫庙,在发鸠山西麓,浊漳源头,古称泉神庙,祀神农炎帝之少女,名女娃,当地俗称三圣公主。宋政和初朝廷敕名'灵湫’。”庙内大殿主像即精卫女娃,殿门楹联云:女娃理水南经北纬汇集神泉山灵湫;漳源泻碧西流东注灌溉上党郡万顷田。下联的“漳源泻碧”乃邑中古八景之一。至今仍有人前来祭拜。
文化内涵
在人们的书写中,精卫神话以其溺水前后表现出冤魂主题与英雄主题。
冤魂主题
原初起源
精卫最初是“状如乌”的,如此便与金乌神话、后羿射日相联系起来。精卫与羿具有了同体关系。由于“冤魂”在先秦文献典籍中尚未成为一个专有名词,精卫此时的冤魂形象也不突出,主要表现出的是面对打击时的惊恐无奈。
秦汉定型
秦汉时,冤魂文化开始定型,精卫的冤魂主题也渐渐定位。这一时期的人们用朦胧的笔法给予精卫同情,使之获得了凄楚忧伤的形象;任昉述异记》对精卫别名的补充表现了精卫蒙冤的悲壮氛围、从帝女到鸟雀身份的巨大反差以及复仇的决心;以庾信为代表的文人认为精卫填海是不可能之事,并且把它当做评议政治的借喻。庾信认识到了自然不是凭借人力能轻易改变的。挑战未知宇宙的勇气的缺失,大大加深了精卫神话的冤愁程度。
唐宋丰富
唐宋时期对精卫志大而不遂,劳久而无功的书写与观照,大体延续了秦汉六朝时的文人士大夫精神,并且在大量的实践中得到丰富。精卫之冤不仅局限于自己葬身东海,而且扩大到了现实人生上:以填海身死喻指边塞将士壮志难酬;与大鹏同飞感受自身渺小;与东王公王母娘娘神话联系时,精卫代表无能小臣的报国无效;与杜鹃啼血联系,更加渲染悲伤;连缀卧薪尝胆故事,为精卫神话增添屈辱、忍耐和等待的要素;与宋金以来民族矛盾频发、宋朝的覆灭相结合,精卫之悲具有了家国大义、纲常伦理的道德底色。
元后分流
冤魂主题到了元朝时发展壮大,并且在市民文化的冲击下出现了雅俗分流,俗文学作者以大量笔墨塑造精卫形象。宋朝遗民自比为精卫,“精卫难期”成为动荡时节抒发内心不安的重要出口。明清时期,精卫故事又成为撰写贞烈碑辞的套路。
英雄主题
上古时期
精卫炎帝的女儿,是炎帝族群在对抗洪水时自我牺牲的英雄。女娃变化成小鸟象征着她英雄精神的转变。通过牺牲自己并变形,她展示了坚定的责任理念和顽强的精神风貌,这可以被视为民族人格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在变形成小鸟后,她不仅在形态上与她作女娃时截然不同,而且与她曾经与洪水天神搏斗的形象相比较而言更是天壤之别。小鸟填大海的行为是英雄精神的升华和延续。精卫英雄神话与其他中国洪水神话的显著区别和重要意义在于它展现了以小胜大、以弱战强的英雄气概。
秦汉弱化
秦汉六朝时期,精卫神话的故事主要出现在志怪小说中。晋朝时期的张华在《博物志》中将湘夫人和精卫神话结合起来,借用衔木石的情节,描述精卫为湘夫人衔玉印,使精卫从一个主动向自然挑战的弱小英雄变成了被驱使的工具。精卫被用来阐发宗教教义,成为“以暗乱明,以小罔大”的象征。庾信则将精卫填海和愚公移山进行并列,并冷淡地质疑其意义和价值。陶渊明将精卫视为反抗强权的精神写照,表达了自己反对压迫的立场。南陈时期的张正见在《石赋》中将精卫神话用作渲染奇石历史和重要资历的符号。这些作品均不同程度上弱化了英雄形象。
唐宋雅化
唐宋时期出现了新动向,唐宋人把精卫的英雄精神与社会现实中人们的反抗意识融为一体,让精卫的英雄精神为现实的反抗精神招魂;用精卫的顽强意志和毅力鼓舞,激励现实人生。宋代,精卫英雄精神继续被社会化、生活化,被与愚公、七夕捏合。在文天祥等人的书写下,逐渐成为一种张扬民族气节和顽强意志、坚韧毅力的文学符号。
相关争议
神话母题考索
白虎通义》记载:“其炎帝者,太阳也。”指出,炎帝为太阳神,精卫是太阳神的女儿。在有太阳崇拜的众多部族中,东夷族设计出了太阳神鸟的形象,大量考古资料也证实了华族有将太阳视为鸟的历史,“日中有三足乌”的说法也归根于太阳崇拜的氏族部落鸟图腾信仰。有学者以为“金乌”与“精卫”同音异注,由此认为精卫即太阳鸟。“精卫填海”中所蕴含的不仅仅是鸟图腾的思想,其中还渗透着太阳崇拜的思想,凸显出自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学者们从神话学、人类学、历史学等不同角度得出了各种不同的结论。在无法正确认识自然反映自然,以想象、虚构、夸张的手段来描述史事而创造出神话,把精卫填海用执著、矢志不渝的主旨解说为先民战胜自然的信念和理想,歌颂了“精卫”战天斗地的豪情壮志,或者阐释为对精卫悲壮与坚强的神话表达。
浙江海洋学院人文学院海洋文化研究所学者倪浓水从叙事学角度将其解读为南北方文化斗争的一个寓言和象征,认为它是当时南北历史文化和政治对抗的一种隐喻性神话叙事;郑朝辉认为,“精卫填海”讲述的是上古时期的巫祭习俗,女娃是祭祀海神的巫师,志鸟则是导引亡魂的神鸟,其反映了楚地先民的生命观和宇宙观;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学者段玉明认为,精卫填海记载的是一个关于太阳沉没的神话,其背后铭记的是商代覆灭的历史事件,并欲借此激发一种活的复国情绪。
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学者田兆元认为,“精卫填海”神话反映的是炎帝神农氏率族群向东迁徙时,败在了蚩尤氏手下,就相当一次溺水,化为精卫鸟表达炎帝部落失败后还保持自己的精神理想,填海表达一种复仇对抗的情绪;泰山学院历史系范正生认为精卫“游”东海,是对炎帝女远嫁东海之国—少昊部落集团的描写,女娃“溺而不返”,是由于难以跨海归乡导致的生命悲剧的写照,女娃于发鸠山化“精卫”,衔西山木石以填东海,是炎帝女思恋故国寄托部族图腾崇拜的精神表现,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和亲”史事的反映。
相关作品
文学
诗、赋、韵文
长期以来,有大量文学作品提及了精卫,诗歌、散文、小说等形式均有较具代表性的作品,仅仅元代涉及“精卫填海”的诗歌就有80首左右,举例如下:
故事绘本
雕塑
长子县精卫故里、炎帝之乡。在山西省长治市矗立着一尊精卫雕像。
2018年8月18日,金丝玉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2018——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其中一件金丝玉展品就是以精卫填海为主题。
影视
音乐
舞蹈
2003年,天津歌舞剧院排演的芭蕾舞剧《精卫》,进京首场演出获得成功。2018年,天津歌舞剧院芭蕾舞团启动《精卫》复排、上演。
剧本
2015年,湖南广播影视集团盛和煜创编剧本《舞剧文学剧本 精卫填海》。
游戏
2016年,无尽争霸上线新英雄精卫。
现代科技
“精卫在线”智慧工地系统在白鹤滩-江苏省±800千伏特高压工程(白江线路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项目是国家电网落实国家《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重点建设工程,能够满足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用电需求。“精卫在线”管控平台将工程进度和物资供应信息与BIM三维模型相融合,实现对阀厅建设进度和物资的过程管控,并采用“精卫行者”自主巡查无人机、亿级像素复眼全景相机和360°云台可控布控球机,实现了对现场‘人机物法环’五大环节全时段立体化的精准管控。
后世纪念
精卫冢
根据《山海经·北山经》:又北二百里,日发鸿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像、赤足,名日精卫,其鸣自饺。是炎帝之少女,名日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埋于东海。漳河出焉,东流注于河。其中,在发鸠山的主峰西北坡的森林里,有一座古老的墓,当地人称之为黄姑坟,相传是女娃的坟墓。今精卫祠祭台下有原“精卫冢”被毁时遗留下来的砖雕“大海碧波万丈深”的残块,如今看到的精卫冢为2013年前后重建;而“帝女阁”在中国抗日战争和“文革”时被毁,迄今尚有遗址。
申报非遗
2006年12月18日,长子县文化馆、高平市文化馆申报的《精卫填海神话》入选《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参考资料
精卫填海.千篇国学.2023-10-22
精卫神话.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2-21
..2024-01-29
..2024-01-29
精卫.酷狗音乐.2023-10-06
精卫 (Live).qq音乐.2023-10-06
精卫填海(2005).豆瓣电影.2023-08-19
精卫填海 (2007).豆瓣电影.2023-10-06
网易云音乐.网易云音乐.2023-10-06
精卫.qq音乐.2023-10-06
精卫.qq音乐.2023-10-06
精卫 30年前/50年后.qq音乐.2023-10-06
精卫.酷狗音乐.2023-10-06
精卫 (伴奏).qq音乐.2023-10-06
精卫.qq音乐.2023-10-06
精卫.qq音乐.2023-10-06
目录
概述
内容介绍
精卫
形象
原始起源
鱼鸟转化说
唐宋丰富
秦汉定型
立杆测晷说
巫女祈雨说
农业祭祀说
历史演变
发源于战国
晋代重提
梁朝定型
相关传说
成仙填海
打抱不平
为父求药
勇斗黑龙
日本雁风吕传说
民间信仰
精卫祠
文化内涵
冤魂主题
原初起源
秦汉定型
唐宋丰富
元后分流
英雄主题
上古时期
秦汉弱化
唐宋雅化
相关争议
神话母题考索
相关作品
文学
诗、赋、韵文
故事绘本
雕塑
影视
音乐
舞蹈
剧本
游戏
现代科技
后世纪念
精卫冢
申报非遗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