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为桑科植物(Cudrania tricuspidata)。柘木为落叶灌木,高2~5米,根与小柘树相似,茎直立,圆柱形,褐色,有腺点,有硬棘刺;叶互生,叶柄长0.8~1.2厘米;叶片近革质,卵圆形或倒卵形,长5~12厘米,宽2.5~6厘米,先端钝或渐尖,基部楔形或近圆形,全缘或有3浅裂,上面绿色,下面浅绿色;花腋生,单生或成对,雌雄异株,
花序头状;雄花苞片2或4;花被先端4裂,
雄蕊4;
雌花花被4。聚花果近圆形,肉质,直径2~2.5厘米,成熟时红色,花被、花苞宿存。花期春末夏初,果期夏季,生于向阳山坡、岩石边或岩缝。
柘木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等地,主产于
江苏省、
浙江省、安徽、
江西省、
福建省等地,全年均可采收,砍取
树干及粗枝,剥去树皮,切段或切片,晒干,生用。木材人药时,味甘,性温;主治虚损,妇女
血崩血结,
疟疾。除去栓皮的树皮或根皮(
柘木白皮)味甘、微苦,性平,有补肾固精、利湿解毒、止血化瘀等功效;其果实味苦,性平,可清热凉血,舒筋活络;其茎叶味甘、微苦,性凉,可清热解毒,舒筋活络。
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与上海中药二厂组成抗肿瘤药物协作组制成的柘木糖浆,经上海、
江苏省、
浙江省、江西、安徽、
山东省等省市28个临床单位266例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观察,该药能较明显地使一些病人肿块稳定或缩小,胸腹水消退,梗阻改善,疼痛减轻或消失,并能促进饮食,增加体重,还能使晚期病人抵抗力增强,
恶病质改善,生存期延长。
形态特征
柘树(《
救荒本草》),又名:柘(《
诗经》),柘桑(《
淮南子》
高诱注),文章树(《
清异录》),灰桑树(《湘阴县志》),柘子,野梅子、
鸡嗉子果、老虎肝、黄桑、黄了刺、刺钉、
黄疸[dǎn]树、
四照花、
痄腮树[zhà sāi shù]、刺、九重皮、大丁。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4米以上。
花期6月。
果期9~10月。
柘木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1-7米;树皮灰褐色;小枝无毛,略具棱,有棘刺,刺长5-20毫米;冬芽赤褐色。叶卵圆形至倒卵形,长5-14厘米,宽3-6厘米,全缘,偶为不规则3裂,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至圆形,
叶面深绿色,无毛,背面浅绿色,通常无毛,稀被毛,侧脉每边4-6条;叶柄长1-2厘米,被微柔毛。
柘木花雌雄异株,
花序球形头状,单生或成对腋生,总
花梗短;雄花序小,直径5毫米;雄花花被片4,
苞片附生于花被片上,顶部肥厚,内卷,
雄蕊4,在芽时直立,退化
雌蕊陷入花被片下部,锥形;雌花序直径1-1.5厘米,花被片4,子房深入花被片下部。
聚合果近球形,直径约2.5厘米,肉质,成熟时桔红色。花期4-5月,果期5-6月。
生长环境
分布范围
柘木产
昆明市附近,有时栽培,常生于光照充足的
灌木丛中或宅旁、山坡;我国自中南、华东、西南,北至河北南部均有分布。
日本、
朝鲜有分布。
主要价值
【药材名】柘木
【拉丁名】Cudrania tricuspidata(Carr.)Bur.
【别名】原植物柘树,原产河南省
柘城县,又名:柘,
柘桑,桑木,伤脱木,黄桑,文章树,灰桑树,柘子,野梅子,野荔枝,老虎肝,黄了刺,刺钉,黄疸树,山荔枝,痄腮树,痄刺,九重皮,大丁癀
【名称考证】柘木(《本草拾遗》),柘树(《
救荒本草》),柘(《
诗经》)、柘桑(《
淮南子》
高诱注)、文章树(《
清异录》)、灰桑树(《湖阴县志》)
【药用部位】柘树的木材。
【
气味归经】《本草拾遗》:"味甘,温,无毒。"入肝、脾二经。
【功效主治】化瘀止血,清肝明目,截疟。治崩漏,飞丝入目,
疟疾。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l-2两。外用:煎水洗。
【古籍考证】出自《
本草纲目拾遗》,①《
本草衍义》:"柘木,里有纹,亦可旋为器。叶饲蚕曰柘蚕。叶硬,然不及
桑叶。"②《纲目》:"杨,处处山中有之,喜丛生。干疏而直,叶丰而厚,团而有尖。……其实状如
桑葚干而圆粒如椒,名佳子。其木染黄
红色,谓之柘黄。"
【相关选方】
①治
月经过多:柘树、
柳叶马鞭草、榆树。水煎兑红糖服。(《
湖南药物志》)
③治飞丝入目:柘树浆点(目)了,绵裹箸头,蘸水于眼上缴拭涎毒。(《医学纲目》)
【原生形态】
柘子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8米以上。小枝黑绿褐色,光滑无毛,具坚硬棘刺,刺长5~35毫米。单叶互生,近革质,卵圆形或倒卵形,长5~13厘米,基部楔形或圆形,先端钝或渐尖,全缘或3裂,上面暗绿色,下面放绿色;幼时两面均有毛,成长后除下面主脉略有毛外,余均光滑无毛;基部3出脉,侧脉4~5对;叶柄长约1厘米,略有毛;
托叶小,分离,侧。花单性,雌雄异株;皆成
头状花序,具短梗,单一或成对腋生;
雄花被4裂,
苞片2或4,
雄蕊4,花丝直立;
雌花被4裂,
花柱。花期6月。果期9~10月。喜生在阳光充足的荒山、
坡地、
丘陵及溪旁。
【参考出处】《
本草纲目拾遗》、《
本草衍义》、《纲目》
【关键词】化瘀止血清肝明目截疟崩漏飞丝入目疟疾
古人说法
柘木zhe mu(《本草拾遗》)
“柘木”又名桑柘木:桑科植物,为我国历史上著名名贵木料,大多历史文献都有记载,柘木家具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遗存,在中国传统家具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一席。
【来源】为桑科植物柘树的木材。其树叶中国从古至今用于养幼蚕。
柘弓柘木做的弓。柘树枝长而坚,宜作弓。《太平御览》卷九五八引汉应劭《风俗通》:“柘材为弓,弹而放快。”北周庾信《春赋》:“金鞍始被,柘弓新张。”
柘杵用柘木制的杵。汉刘向《说苑·权谋》:“歖[xǐ]日之役者,有执柘杵而上视者,意其是邪?”
柘袍
1柘黄袍。
杨坚始服,后泛指皇袍。唐王建《宫中三台词》之一:“日色柘袍相似,不著红鸾扇遮。”元
欧阳玄《陈抟[tuán]睡图》诗:“陈桥一夜柘袍黄,天下都无鼾睡床。”
2借指皇帝。宋
苏轼《书韩干\u003c;牧马图\u003e;》诗:“岁时刷供帝闲,柘袍临池侍三千。”
柘杓[sháo]用柘木制的杓子。唐
沈亚之《淮南都梁山仓记》:“今待汝访山求材然后用,
何异乎柘杓滂流之语耶?”
柘枝柘枝舞的省称。唐
章孝标《柘枝》诗:“柘枝初出鼓声招,
花钿[diàn]罗衫耸细腰。
”清
吴伟业《赠妓朗圆》诗:“轻靴窄袖柘枝装,舞罢斜身倚玉床。”
范文澜蔡美彪等《
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八节:“
胡腾、胡旋和柘枝都由女伎歌舞。”
檀柘
黄檀与柘树。二木质地坚韧,皆为良材,可做弓干。《
管子·山国轨》:“有竹箭檀柘之壤。”汉桓宽《盐铁论·殊路》:“今
仲由、
冉求,无檀柘之材,隋和之璞。”
柘弹柘木做的弹弓。
南梁何逊《拟轻薄篇》:“柘弹随珠丸,白马黄金饰。”
南陈顾野王《阳春歌》:“银鞍侠客至,柘弹婉童归。”唐
冯贽[zhì]《烟花记·柘弹》:“陈宫人喜於[yú]春林放柘弹。
”宋
梅尧臣《挟弹篇》:“手持柘弹霸陵边,岂惜金丸射飞鸟。”
柘桥用柘树压枝形成的天然鞍桥。
北魏贾思勰[xié]《齐民要术·种桑柘》:“欲作鞍桥者,生枝长三尺许,以绳系旁枝,木钉著地中,令曲如桥。十年之后,便是浑成柘桥。”
注释
贞柘柘树木质细密坚韧,称为“贞柘”。唐虞世南《琵琶赋》:“木瓜贞柘,盘根错节,或锦散而花开,或丝萦而绮结。”
柘黄
传统色彩名,也指染料。
⒈用柘木汁染的赤黄色。自
隋唐以来为帝王的服色。唐王建《宫词》之一:“闲著五门遥北望,柘黄新帕御高。”元
顾阿瑛《天宝宫词寓感》之十:“娣妹相从习歌舞,何人能制柘黄衣。”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三·柘》:“其木染黄赤色,谓之柘黄,天子所服。”
⒉指柘黄袍。唐
杜甫《戏作花卿歌》:“绵州副使著柘黄,我卿扫除即日平。”
⒊柘木上所生的木耳。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菜三·木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