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由
炎帝之女转化而成,原名女娃,又名誓鸟、冤禽、志鸟,俗称帝女雀。其形象为鸟,“文首、白喙、赤足”,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精卫故事的起源,有立杆测说,巫女祈雨说,农业祭祀说,太阳崇拜说等。其故事形象最早记载于战国时的《山海经·北次三经》:炎帝的小女儿溺水于东海,化为
志鸟,发誓要要填平大海,常衔西山的树枝和石子,投入东海。之后没有人再提起精卫,直到晋代,
张华在《
博物志》转述了《
山海经》的故事。
南梁时对精卫故事进行了补充,精卫神话的内容确定了下来,少有变化。
早期神话中的精卫含冤而死,是先民在面对自然的“惩罚”时被迫改变命运的象征;
秦汉,人们开始同情精卫,精卫填海是不可能的,精卫成为凄楚忧伤的形象;唐宋时期精卫虽死犹斗,明清时期精卫形象与中国古代妇女形象相融合,赋予她深闺节妇的形象;在现代文明社会中,精卫蕴含百折不挠、人定胜天、勇敢努力等多元解读。在精卫发源地“发鸠之山”,即
至今保留有精卫祠、精卫冢、帝女阁等遗址供人祭拜。
基本概况
名称
精卫名叫女娃。女娃溺亡于东海后,化身精卫。又名誓鸟、冤禽、
志鸟,俗称帝女雀。人们同情精卫,觉得她在东海溺水很是冤屈,把它叫做“冤禽”,意为冤死的鸟。“誓鸟”,意为发下誓言的鸟。精卫溺水后,痛恨大海夺走她的生命,发誓要将大海填平。“志鸟”,意为有志气的鸟;“帝女雀”,是代表此鸟是
炎帝的女儿。
身份
精卫是中华古史传说中的上古部落首领炎帝最小的女儿。在《
帝王世纪》中传说炎帝“人身牛首”,因有火德而被称为“炎帝”。炎帝与
并称为“
”,被视为华夏民族始祖,因其对农业和医药的贡献又被视为农业神和医药神。
形象
《
山海经·北山经》形容精卫“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精卫,其形象是鸟。《
山海经》绘图者把精卫画作人面鸟身,但《
自然志》《
述异记》中都没有说明精卫是否是人面鸟身。
人面鸟身在《山海经》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山海经》中记录的人面鸟身者有《大荒北经》中提到的神禺疆;《大荒东经》提到的神禺,同时又具有珥蛇的特征。在古代民众的观念中,普通人的存在范围受限于自然条件,鸟能翱翔于天空;珥蛇的特质则代表了先民对
螣蛇升天潜渊能力的想象,其往往又是践蛇者或乘龙者。人面鸟身与珥蛇所代表的是一种超现实的神异能力或通神能力。
据现代学者研究,精卫形貌类似现在的
白额雁。白额雁的背、颈、尾等处的羽毛棕黑,与“其状如乌”对应;嘴基与前额都有白色横纹,与精卫的“文首”“白喙”特征对应;跗和脚一般为橙色及淡红色,即为精卫的“赤足”。
原始起源
精卫的故事最早记录于《山海经·北次三经》:“发鸠之山,其上多
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是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于东海。”意思是说
发鸠山上生长着大量的拓树。山里有种鸟,形状像乌鸦,头上有花纹,白色的嘴巴和红色的脚爪,名字叫精卫,这鸟的叫声就是自己的名字。精卫本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字叫女娃。女娃到东海游玩,沉溺在水中,于是变成了
志鸟,常街回西山的树枝和石子,想要把东海填平。关于精卫故事的起源,有以下几种说法:
立杆测影说
精卫神话的创作与测影者在制作晷影盘时的时间和位置有关。
炎帝神话创作于烈日下,而精卫神话则产生于傍晚日落时晷影盘的最后一筹插入东南隅之时。“精”为“景”或“经”,指代日景经过晷影的位置;“卫”为“围”或“纬”,指代晷影弧面所围绕的纬度,即经纬线。“精卫”强调了夏至日经纬线跨度最大。“名曰女娃”,“娃”字由“女”和“圭”组成,指的是晷影圈上插入的“圭形”筹码。“女娃游于东海”一句指的是晷影圈上最后一根筹插入遥远的东南方向,表示一年中最末的一根筹,因此被称为“
炎帝之少女”。“溺而不返”表明一旦筹码插完,就不再回去,即一去不返。“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
东海”描述了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插筹的情景,从西山带来木石填满东海,即“精卫填海”。
巫女祈雨说
根据《列仙传》记载,炎帝少女追随神农雨师赤松子离去。因精卫和炎帝少女之间有诸多相似和巧合,且远古以来盛行通过暴巫或焚巫以祈雨的巫术,所以精卫的原型是一个以焚身方式求雨的女巫。
农业祭祀说
精卫象征上古先民对灵魂不灭和图腾崇拜的信念。“精卫填海”神话是在东海举行的一场农业祭祀仪式。女娃在东海游玩,溺水身亡,是上古尸祭文化中与神灵沟通的环节。精卫填海的行为,是移石填海的巫术,是巫师通过“相似联想”来模仿这种行为,以期望消除困难、消除灾难的目的。
太阳崇拜说
《
白虎通义》记载:“其
炎帝者,
太阳也。”指出,炎帝为
太阳神,精卫是太阳神的女儿。在有太阳崇拜的众多部族中,东夷族设计出了太阳神鸟的形象,“日中有三足乌”的说法也归根于太阳崇拜的氏族部落鸟图腾信仰。有学者以为“
金乌”与“精卫”同音异注,由此认为精卫即太阳鸟。“精卫填海”中所蕴含的不仅仅是鸟图腾的思想,其中还渗透着太阳崇拜的思想,凸显出自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历史演变
战国起源
精卫的故事最早记录于《
山海经》。《山海经》是中国最古老的地理书,主要记载古代传说中的地理,也有较多关于神话的内容。作者不详,并非出自一人之手,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
秦汉时后人又有增改。据《山海经》中精卫“其状如乌”的记载,精卫与乌鸦、太阳有同体关系,是与射日英雄羿同体同悲的。又因炎帝族下属有鸟氏族与鱼人族,鱼往往由鸟变化而来。精卫游于
东海,是在东海之中完成由鸟到鱼的转变。她“溺而不反”,表现的是人遭受自然变故的主题。
晋代重提
《
山海经》记载的精卫事迹在晋代
张华《博物志》以前无其他的转述或引用。《博物志》记载:“有鸟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昔
炎帝之女名娙,往游于东海,溺死而不返。其神化为精卫,故精卫常取西山之木石,以填
东海。”本段记载与《山海经》所载的故事
同源,为神话的转述。
梁朝定型
梁代任昉撰《述异记》,使用文学手法对精卫故事进行了补充和演绎。至此以后,精卫神话的内容便确定了下来,少有变化。“昔炎帝女溺死东海中,化为精卫,其鸣自呼。每衔西山木石以填东海,怨溺死故也。俗说:精卫无雄,耦海燕而生,生雌状如精卫,生雄状如海燕。今东海畔精卫誓水处犹存,溺于此川,誓不饮其水。一名誓鸟,一名死禽,又名
志鸟,俗呼为帝女雀。”即炎帝的小女儿在东海淹死,化为精卫鸟,她发出“精卫”“精卫”的鸣叫声。每天飞到西山衔树枝或小石子去填
东海,报溺死的冤仇。精卫都是雌的,她与雄的海燕结成配偶,繁衍后代。精卫在东海畔溺水冤死,她发誓永远不喝东海的水,坚持不懈地衔树枝、石头要填平东海。所以,精卫又有了誓鸟、死禽、
等称呼,因为她是炎帝之女所化,人们俗称她为帝女雀。
相关传说
成仙填海
赤松子是神农时期的
雨师,能够入火自烧来求雨。炎帝的小女儿女娃一直追随赤松子左右,最后化仙而去。而在炎黄战争中,
共工、
颛顼为争夺帝位发生战争。最后,共工愤怒地用头撞击不周山后,导致天塌地陷,水灾严重。为了拯救苍生,
女娲炼
五色石补天,而已成仙人的女娃化身为一只
志鸟,日夜衔木石以填海。
打抱不平
一天,
炎帝的小女儿女娃出外游玩,看到龙王的儿子正在欺负别的小朋友,便站出来打抱不平。龙王的儿子因此怀恨在心。后来,女娃一个人去海里游泳玩耍,被龙王的儿子发现了。他现出真身,动用法力,在海上掀起了狂风恶浪,女娃来不及逃脱,最终不幸丧生化为一只鸟。其悲鸣之声好似“精卫”。炎帝知此鸟乃女儿所化,赐名“精卫”。精卫联想到自己被淹死的命运,为了不让大海再夺走别人的性命,便日复一日衔来树枝和石头,想要将大海填平。
为父求药
神农带着
赤松子和女娃在深山老林寻药。经过数年的辛苦探索,神农试验出了几百种药物,其中包括娱松、
蝎子、蛇等多种毒物。一次,神农在试一种毒虫,解毒后,依旧肚子鼓胀剧痛。一位神仙告诉女娃
东海龙宫的还魂草能救活神农。女娃前往龙宫寻求帮助,但遭到了龙王的拒绝。女娃愤怒地指责龙王,却被海水淹没身亡,最终化身为一只小鸟,立志填平
东海。
勇斗黑龙
远古的时候,冀州黑龙作乱,堵住
壶关县口、截住河水,引起水患,差点冲走了
炎帝用来种五谷的五谷。炎帝召集大臣商讨应对黑龙的事宜。女娃自告奋勇,愿意除去黑龙。炎帝把祖传的武器降龙宝交给了女娃。女娃前往泉(在今
长子县),发现黑龙正在吞云吐雾,她大喝一声,将降龙宝绦掷向黑龙。黑龙感到剧痛,惊恐之下腾空而起,最终扎进东海不再出来。从此,女娃每天巡察河岸,白天查看水情,晚上在灵漱泊边过夜,并与教人们耕种五谷的耕柱子的相识相爱。
数年过去,河岸两侧的草木繁荣起来。但黑龙再次出现了。女娃和耕柱子冲上前去,与黑龙在水中搏斗。风浪太大,把上党盆地北边的山冲开一道口子,水冲出豁口,淹没了北边的平原,黑龙顺着水流一路游向大海。耕柱子和女娃在水里斗不过黑龙,双双毙命。女娃感到内疚,化为一只白嘴、花头、红腿的斑鸠鸟,在茫茫的大海上高喊“精卫,精卫。惭愧,惭愧!”她每天从
发鸠山上衔着精木枝和小石子,投向
东海,希望填平海洋,压死黑龙。
日本雁风吕传说
在日本有“雁风吕”的传说,发生在津轻半岛一带。当北国的雁南飞时,会在渡海时用口叼一根小木枝。当飞行很久并感到疲倦时,便将口中的小木枝投入海中,在漂浮海面的小木枝上安歇休息。然后将小木枝留在海里,继续南飞。雁群在日本南端度过寒冬,到第二年春天,它们北飞时,会寻找去年留下的海面上的木枝,叼木枝返回北方。每年春天,雁群经过后,海面上总是留下许多小木枝。这些小木枝象征着去年经过此处南飞、今年却没有随群体返回的雁。它们或者在途中失散,或者被猎人捕杀。津轻半岛的日本人认为那是“不归的雁魂”,他们搜集那些海上漂浮的木枝当作“风吕”烧锅,顺带祭祀“雁灵”。
民间信仰
精卫祠
精卫祠位于
长子县城西约25公里,海拔1646.8米的
发鸠山东麓,漳河源头,亦称泉神庙。
庙宇宏大,殿堂壮丽。宋
政和元年(1111年)奉敕易名为“灵湫庙”。
宣和元年(1119年)《修灵湫庙载记》碑文记载:“灵湫庙,在
发鸠山西麓,浊漳源头,古称泉神庙,祀神农
炎帝之少女,名女娃,当地俗称三圣公主。宋政和初朝廷敕名'灵湫’。”庙内大殿
主像即精卫女娃,殿门楹联云:女娃理水南经北纬汇集神泉山灵湫;漳源泻碧西流东注灌溉
上党郡万顷田。下联的“漳源泻碧”乃邑中古八景之一。至今仍有人前来祭拜。
精卫冢
在
发鸠山的主峰西北坡的森林里,有一座古老的墓,当地人称之为黄姑坟,相传是女娃的坟墓。今精卫祠祭台下有原“精卫冢”被毁时遗留下来的砖雕“大海碧波万丈深”的残块,如今看到的精卫冢为2013年前后重建。
帝女阁遗址
“帝女阁”在抗日战争和“文革”时被毁,迄今尚有遗址。
申报非遗
长子县文化馆、
高平市文化馆申报的《精卫填海神话》入选《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文化内涵
精卫形象在人们的书写中,被型造并包含多种思想情感,表现了冤魂主题与英雄主题(或复仇主题)。如作为道义怨恨的化身,冤魂、复仇者、英雄、志鸟、誓鸟等。在《
三字经》和《
幼学琼林》中,分别有:“愚公志,精卫情。锲不舍,持以恒。”和“以盖测海,喻人之见小;精卫街石,比人之徒劳。”的记录,告诉人们要学习精卫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或告诉人们不要学习精卫做这种徒劳无功、不自量力的事情。她所赋予的文化内涵是丰富而富有变化的:
上古时期
精卫是
炎帝的女儿,继承了炎帝的英雄因子,是炎帝族群在对抗洪水时自我牺牲的英雄。女娃变化成小鸟,通过牺牲变形,继续填平大海,是英雄精神的体现。精卫英雄展现以小胜大、以弱战强的英雄气概。
秦汉
先秦时期,精卫主要表现出的是面对打击时的惊恐无奈。秦汉时,人们用朦胧的笔法给予精卫同情,精卫成为凄楚忧伤的形象。任昉《述异记》表现了精卫蒙冤及复仇的决心;西晋时期的张华在《博物志》中将湘夫人和精卫神话结合起来,借用衔木石的情节,描述精卫为湘夫人衔玉印,精卫变成了被驱使的工具;庾信则将精卫填海和愚公移山进行并列,认为精卫填海是不可能的事,加深了精卫神话的冤愁程度,弱化了精卫英雄形象。
唐宋
唐朝,《霅溪夜宴诗(诸神命丽玉唱公无渡河歌)》一诗中作者用“精卫填海”的精神表达了对爱情至死不渝的坚贞。
晚唐的王睿用精卫作比,在表明复仇之志的同时,也表达了文中女子誓死从夫的决心,精卫的形象逐渐发展演变为“志鸟”与“誓鸟”。
南宋时期,皇室偏安一隅的局面不断激励着士大夫图谋恢复的志气,精卫逐渐成为亡国遗民精神的象征。
文天祥以精卫自比,来表现自己精忠报国、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无数士大夫在亡国之时,都会借精卫来表达国变之际回天乏力的悲哀,表达亡国之际孤臣遗民的绝望和悲怆。精卫逐渐成为一种张扬民族气节和顽强意志、坚韧毅力的文学符号。后人在“精卫填海”故事的基础上将精卫与海燕做配,是期望得到光明的暗示。精卫成为儒家文化悲剧意识的象征,虽死犹斗、不畏强权、敢于抗争的力量,在恶劣自然条件下依然保持生命韧性。
元后
元朝时,俗文学作者以大量笔墨塑造精卫形象。如《
镜花缘》《
海上尘天影》,第一次以完整的叙事文学故事形象描绘和书写精卫冤魂意象。
明清时期,在程朱理学的影响下,精卫故事成为撰写贞烈碑辞的套路,出现了大量歌颂节妇的诗,如明代
高启所作《温陵节妇行》、
陆深《节妇歌》、
清代胡天游《烈女李三行》等,作者都刻画了独守深闺的节妇形象,精卫形象与中国古代妇女形象相融合,成为志鸟与誓鸟的代表。
现代
现代研究者认为“精卫填海”蕴含百折不挠、人定胜天等精神内涵,精卫有着勇敢努力的精神品质和坚定理想信念、积极自信的性格特征。同时提出了一些新的内涵解读:女娃生于
炎帝之家,可看作保护和养育黎民百姓的女神;精卫故事是以母系氏族社会为大背景,随着农牧业的发展,男性的生理优势日趋突出,地位也随之上开,精卫是女性,大海为男性,“精卫填海”是对男权的反抗。
相关争议
神话母题考索
学者们从神话学、人类学、
历史学等不同角度研究、考索精卫神话母题。,“精卫填海”是先民在无法正确认识自然,反映自然的情况下,执着挑战自然的信念,是对“精卫”战天斗地的豪情壮志,或悲壮与坚强表达。
浙江海洋学院人文学院海洋文化研究所学者
倪浓水从叙事学角度将其解读为“南北方文化斗争”的一个寓言和象征,“认为它是当时南北历史文化和政治对抗的一种
隐喻性神话叙事”。
郑朝辉认为,“精卫填海”讲述的是上古时期的巫祭习俗,女娃是祭祀海神的巫师,精卫鸟则是导引亡魂的神鸟,其反映了楚地先民的生命观和宇宙观。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学者段玉明认为,“精卫填海”记载的是一个关于太阳沉没的神话,其背后铭记的是商代覆灭的历史事件,并欲藉此激发一种活的复国情绪。
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学者
田兆元认为,“精卫填海”神话反映的是炎帝神农氏率族群向东迁徙时,败在了蚩尤氏手下,就相当一次溺水,化为精卫鸟表达炎帝部落失败后还保持自己的精神理想,填海表达一种复仇对抗的情绪。
泰山学院历史系范正生认为:女娃“游”东海,是对
炎帝女远嫁东海之国——少昊部落集团的描写,女娃“溺而不返”,是由于难以跨海归乡导致的生命悲剧的写照,女娃于
发鸠山化“精卫”,衔西山木石以填东海,是炎帝女思恋故国寄托部族图腾崇拜的精神表现,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和亲”史事的反映。
有学者认为因其发生在上古时期
炎黄部落与东夷
蚩尤部落冲突与融合的背景下,故通篇透露出浓郁的复仇文化氛围。
相关作品
文学
诗、赋、韵文
长期以来,有大量文学作品提及了精卫,诗歌、散文、小说等形式均有较具代表性的作品,仅仅元代涉及“精卫填海”的诗歌就有80首左右,举例如下:
故事绘本
绘画
精卫位于《
山海经》绘图中的北山经部分。除了传统地按照《山海经》勾画精卫形象外,现代漫画作家“一汪空气”创作的《
非人哉》系列漫画中也重新想象了精卫。目前该漫画已被动画化。
手游《
神都夜行录》在2019年推出了一款与《
绘真·妙笔千山》联动的角色,即为精卫,同样是对精卫形象的再创作。
天津站现存一幅“
精卫填海”穹顶画。这幅画受到了
西斯廷礼拜堂穹顶画的影响,是以中国故事为题材,聚焦于
天津市“海上”特质创作而成的。
雕塑
长子县是精卫故里、
炎帝之乡。在
山西省长治市矗立着一尊精卫雕像。
2018年8月18日,
金丝玉亮相
中国国家博物馆“2018——中国当代
工艺美术双年展”。其中一件金丝玉展品就是以精卫填海为主题。
影视
音乐
舞蹈
2003年,
天津歌舞剧院排演的芭蕾舞剧《精卫》,进京首场演出获得成功。2018年,天津歌舞剧院芭蕾舞团启动《精卫》复排、上演。
剧本
2015年,
湖南广播影视集团盛和煜创编剧本《舞剧文学剧本 精卫填海》。
游戏
现代科技
“精卫在线”智慧工地系统在白鹤滩-
江苏省±800千伏特高压工程(白江线路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项目是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落实国家《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重点建设工程,能够满足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用电需求。“精卫在线”管控平台将工程进度和物资供应信息与BIM三维模型相融合,实现对阀厅建设进度和物资的过程管控,并采用“精卫行者”自主巡查无人机、亿级像素复眼全景相机和360°云台可控布控球机,实现了对现场‘人机物法环’五大环节全时段立体化的精准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