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印
王兆印
王兆印,山东济南人,1951年10月出生。中国首批博士学位获得者,德国洪堡基金研究员。主要从事泥沙运动规律和江河治理方面的科研工作。
人物经历
学习工作经历
1969.3 – 1975.8:山东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一团兵团战士(排长)
1975.9 – 1976.10:山东地质局第三地质队钻工
1976.10 – 1979.8:中南矿冶学院地质系学生
1979.9 – 1983.5: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部硕士研究生。获工学硕士学位,导师清华大学钱宁教授
1983.6 – 1985.5: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获工学博士学位,导师清华大学钱宁教授
1985.5 – 1989.2:水科院泥沙所工程师,主持三峡大坝泥沙模型试验
1989.3 – 1989.7: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水工研究所访问学者
1989.8 – 1991.1:水科院泥沙所高级工程师
1991.2 – 1992.12:德国洪堡基金会研究员
1993.1 – 1994.12: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校长基金会特邀研究员,水文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1995.1 – 至今: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
1996.6 – 1997.12:英文学术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副主编,代理主编
1998.1 – 至今:英文学术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主编
1999.12 – 至今:清华大学教授。兼荷兰水利研究生院IHE Delft,香港大学外聘教授
2003.1 – 至今:意大利巴利大学外聘教授,国际水利学会(IAHR)会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iver Basin Management”副主编
研究工作经历
1979-1985:在钱宁教授指导下研究高含沙水流运动机理
1985-1991:三峡工程重庆港区泥沙模型试验项目负责人
1986-1987:珠窝水库泄空冲刷粘性淤积物的模型试验研究项目负责人
1988-1991:获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研究非牛顿流体固液两相流运动
1989.8-1991.1:德国大众集团基金会资助研究非恒定水流中泥沙的起动
1989-1991:指导硕士生研究冰盖流及冰盖流输沙
1990-1991:小浪底水库坝前防淤泥沙模型试验项目负责人之一
1991-1992 :洪堡基金会资助在德国研究非牛顿体湍流运动
1992-1994:在卡尔思鲁厄大学指导硕士研究生研究"泥石流运动及其输沙能力"和"人类活动对中国淮河防洪的影响"
1992-1995 :参加欧洲共同体项目"Euro-slope"研究山坡稳定和山区输沙
1993-1994:在德国研究大气边界层模拟以及污染气体的扩散运动
1995-1997:作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治河专家参加黄河三角洲可持续性发展研究 项目“Support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 (UNDP Project No.CPR/91/144) ,为项目组核心专家和主要报告人,负责研究控治黄河尾闾摆动, 水资源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方略, 并负责整个项目组向联合国提交学术报告和进展报告
1995-1998: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首届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研究非恒定流输沙高含沙水流和泥石流,项目编号59425005
1994-2000:与德国著名学者如Prof.E.Plate, Prof.Bechteler, Prof.Ergenzenger等组织德中非恒定流输沙和中德非恒定流输沙合作研究,得到德国大众集团基金会和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支持,在中国举办两次国际学术讨论会和在德国举办两次工作会并出版论文集。德国科学基金会(DFG)已经批准支持第三次德中非恒定流输沙学术讨论会2000年10月在慕尼黑举行,主要资助中方学者参加会议。
1996-1999:指导博士生研究"土地利用的变化对流域产沙和环境的影响以及人工神经网在产流产沙中的应用"
1997-2000:指导博士生研究"泥石流入汇对主河淤积和河床演变的影响" 以及"高含沙水流长距离输沙的稳定性及其在黄河治理中的应用"
1997-2001:指导博士后研究“河口萎缩的机理和防止策略”
1998-20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课题"江河泥沙灾害的发生机制及防治策略"项目第二负责人(项目号:59890200), 项目第三课题“泥沙运动对江河洪水灾害特性的影响机理”第一负责人
1999.3 :主持由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美国自然科学基金联合支持的中美泥沙灾害学术讨论会,与美方学者共同主编论文集
1998-2000:主持国际随机水利学学术大会(大会组委会主席), 86位外国学者20位中国学者参加
2000- :国际水利学会亚太地区分会理事、国际水利学会中国分会副主席
1999-2003:指导博士后研究“环渤海水质泥质以及渤海富营养化和赤潮的数学模拟”,指导博士后研究“我国典型河口底泥污染及水污染研究”
1999-2002: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香港研究资助局重点项目“河口海岸泥沙、水流及污染物相互作用的机理与模型研究--以渤海湾深圳湾为例”
2000-2002:主持第二届国际防洪学术大会(大会组委会主席), 130多位外国学者40位中国学者参加
2001- :国际水利学会冲积水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2003-2006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研究项目”植被侵蚀动力学及其应用”
2004-2006: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香港研究资助局重点项目“河流水沙环境生态综合管理--以东江为例”;主要研究人员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河口泥沙需氧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2004-2008:主持国家科技部973研究项目”长江流域水沙产输及其与环境变化的耦合机理”的第六课题“流域生态与水利工程优化调控”
社会兼职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顾问委员会主席
国际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主编
国际水利学会(IAHR)理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IHP国际泥沙项目(ISI)专家指导委员会成员
世界泥沙研究学会(WASER)秘书长
兼荷兰水利研究生院IHE Delft、香港大学意大利巴利大学外聘教授
国际水利学会会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iver Basin Management”副主编
主要荣誉
曾主持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港合作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国际合作项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级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120余篇,由国际出版社出版英文专著和编著7部,出版中文专著和译注2部。1989年获水利部钱宁泥沙科学奖;1990年获水利部为三峡大坝泥沙问题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奖;1991年获国家教委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的博士称号;1994年 获英国剑桥奖传记中心20世纪个人成就奖;1995-1997年获获水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一次,水利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二次。2004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2011年度汉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奖,这是首位大陆籍华人获此殊荣。
1989年获水利部钱宁泥沙科学奖
1990年获水利部为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奖
1991年获国家教委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的博士称号
1994年获英国剑桥奖传记中心20世纪个人成就奖
1995-1997年获获水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一次,水利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二次
2004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奖项目“泥沙运动力学基本理论”(第3完成人)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泥沙运动规律和江河治理方面的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泥沙运动基本理论、非恒定输沙理论、高含沙水流、植被侵蚀动力学、河流综合管理、泥石流、河道河口演变与整治等方面的理论分析、物理模型与数学模型。
国际交流
作为大会组委会主席,成功地组织和举办了第八届国际随机水力学大会、第二届国际防洪大会、两次中德非恒定流输沙学术讨论会、两次中美环境泥沙学术讨论会。作为河流水利学专题召集人和论文集主编,成功地组织了第29届国际水利学大会(29th IAHR Congress)河流水利学40多分会场次学术讨论。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作大会主题报告;如在12届、13届亚太地区水利学会大会上,第一届国际防洪大会上,第二届国际水论坛上,第29届国际水利学会大会上,代表中国学者作大会主题报告。作为国际水利学会亚太分会理事,在新加坡举行的13届国际水利学会亚太理事会上提出将亚太地区水利学会总部移到中国的建议,得到了多数委员支持,已经成功地将IAHR-APD总部从曼谷移到北京。在第二届国际防洪大会上主持成立了国际防洪大会常设委员会,并在中国水利部防洪抗汛减灾工程技术培训中心设立了秘书处。正在积极筹办国际泥沙学会。
论文与专著
已经公开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在国际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150篇,在国内期刊上发表论文150篇,其中SCI收录期刊论文50余篇。在国外出版编著和专著9部,在国内出版专著译著4部。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学习工作经历
研究工作经历
社会兼职
主要荣誉
研究方向
国际交流
论文与专著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