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尾部藏毛窦(英语:Sacrococcygeal pilonidal disease, SPD),别名“吉普车病”,是一种好发于骶尾部臀间裂软组织内的慢性感染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感染反复发作、破溃、溢脓、内藏毛发及慢性窦道形成。
1830年,梅奥(Mayo)首先阐述这一疾患。1847年,安德森(Anderson)和1854年沃伦(Warren)先后报道此病。1880年,霍奇斯(Hodges)正式采用尾部藏毛窦这一名称。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美军人发病率较高,这些患者都有长时期乘坐
JEEP经历。
骶尾部藏毛窦的病因有先天性和获得性,主要病理表现包括原发管道、窦腔、次发管道以及毛发。该病多发人群为20~30岁,以及肥胖和毛发浓密者。该病的
辅助检查有视诊、直肠指诊、探针检查、影像学检查。西医治疗分为非手术和手术治疗,其中手术治疗有切开引流术、窦道切除一期缝合术、窦道切除部分缝合术等;中医治疗分为内治和外治,其中内治体现为火毒蕴结证、正虚邪恋证。
发展历史
1830年,梅奥(Mayo)首先阐述这一疾患。1847年,安德森(Anderson)和1854年沃伦(Warren)先后报道此病。1880年,霍奇斯(Hodges)正式采用尾部藏毛窦这一名称。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美军人发病率较高,这些患者都有长时期乘坐
JEEP经历,故有“吉普车病”之称。
病因
先天性
先天性骶尾部藏毛窦病因尚不明确,多认为由于骶管残留或骶尾部中央缝发育畸形,导致皮肤的包涵物形成脓肿而成。但在婴儿的中线肛后浅凹部位很少找到骶尾部藏毛窦疾病的前驱病变。
获得性
获得性骶尾部藏毛窦由损伤、手术、异物刺激和慢性感染而引起,其发病有3个主要因素,首先是局部毛发松动,其次为臀裂部皮肤的损伤,最后是毛发被吸入的吸力。当毛发脱落后被吸入后成为异物,伴随臀沟处细菌的滋生,导致骶尾部感染或形成脓肿,脓肿破溃后虽短暂愈合,但其反复发作最终形成骶尾部窦道。
病理
骶尾部藏毛窦主要病理表现包括原发管道、窦腔、次发管道以及毛发。原发管道在皮肤开口,向下延伸3~5厘米,末端有小腔,管道内有毛发,有时伸出管道外。切除后原发管道敞开标本时发现,毛发为游离的,两端尖细,毛根部一般都指向头侧方向,根部未发现有
毛囊、汗腺或皮脂腺。次发管道由深部发出,再向上方经皮肤开口。次发管道和与之相连的深部小腔有丰富的肉芽组织。
临床表现
静止期患者多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一些患者可仅仅有周期性溢脓和间歇性
肿胀不适。这些症状可自行消退,也可在一些诱因下加重,使溢脓、肿胀和疼痛变得明显,骶尾部中线上可见一个或几个小孔,有的可见毛发伸出。病程长且反复发作的患者甚至可能发生癌变。
多发人群
骶尾部藏毛窦多见于白种人,黑种人和黄种人发病罕见。虽在出生后可见此病,但大多在青春期后20~30岁发病,肥胖和毛发浓密者尤为易发。有些危险因素与该病发生呈正相关,分别是肥胖、长期静坐(职业或生活方式)、家族史、骶尾部损伤。
诊断
症状
骶尾部胀痛或间歇性流脓,自行溃破或引流后暂时消退,易复发;感染严重时可伴有
恶寒、发热,周身不适。
体征
视诊骶尾部正中可见一个或几个藏毛窦凹陷,有一小束毛发由窦外口伸出;直肠指检可在肛内后正中或稍偏一侧骶前触及肿物,有时有触痛;探针可从窦口探入,深度不一。
鉴别诊断
肛痿
肛瘘与骶尾部藏毛窦初期发作均出现红肿、疼痛、破溃后流脓等症状,容易发生误诊。骶尾部藏毛窦瘘口位置多在臀沟处,窦道走行多向头侧,很少向下朝向
坐骨直肠窝脓肿,窦道内可含有毛发,在尾骨尖可触及椭圆形肿块,与肛管不相通,肛内无相对应内口。肛痿的外口一般距离肛门很近,肛管内有对应内口,并可在肛内触及一条索状
瘘管,多有
肛周脓肿病史。
骶前畸胎瘤
骶前畸胎瘤无瘘道,为突向盆底及体表的囊实性肿物,若出现感染破溃,则窦道口较大,窦道深,窦道内可有毛发、脂肪等混成一团。其多为先天性
配子源性肿瘤。X线检查可见直肠前移,骶前占位性病变,有骨骼钙化点阴影。
结核性肉芽肿
结核性肉芽肿与骶尾部藏毛窦均可见局部脓肿及压痛,但结核性肉芽肿与骨相连,结核性肉芽肿X线检查可见骨质破坏,同时身体其他部位有结核性病变,通过抗核抗体、T
细胞斑点检测及X线检查较易
鉴别诊断。
辅助检查
视诊
骶尾部中线可见一个或多个窦道,窦道口较小,周围皮肤红肿变硬,常有瘢痕。
直肠指诊
在窦道口附近可摸到长椭圆形或不规则硬结区,挤压时可排出稀淡臭液体。急性发作期有急性炎症表现,有红、肿、热、痛,排出较多脓性分泌物,有时发生脓肿。
探针检查
探针探查可探入3~4厘米,有的可探人更深,远端为盲端,不与直肠相通。
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可进一步帮助藏毛窦的诊断及鉴别。造影可了解藏毛窦的范围、深度及走向。X线检查可鉴别骨质破坏性疾病,身体其他部位是否有
结核性病变等;
骶尾部畸胎瘤,多为实性组织,X线可见肿瘤内有骨,牙阴影;腔内超声可
鉴别诊断骶尾部藏毛实和
肛瘘。
治疗方法
西医治疗
非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包括酚溶液注射、激光脱毛、纤维蛋白胶黏堵术等,保守疗法易操作,患者痛苦小,短期拥有比较好的效果,但复发率极高,一般只用于手术的辅助治疗,保持局部清洁,如发生再现脓肿,应进一步行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
手术目的是切除全部藏毛组织和窦道,切到骶尾筋膜和臀筋膜,尽量保留正常组织和皮肤。应根据窦道的部位、范围及感染程度,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
急性脓肿形成时,在局部麻醉下行十字切开引流术。化脓性骶尾部藏毛窦采用十字切开引流术并不能得到根治,因此在感染控制后,如窦道范围较小,可以切开所有原发和继发窦道,清除肉芽组织,外敷防腐生肌药物,等待二期愈合或行根治性手术。
窦道切除一期缝合术适用于中线上的小型无感染的窦道。手术切除全部实道,切至骶骨筋膜,将所有病变组织切除,如骶骨筋膜受侵,也要切除,有时需要切除尾骨。游离两侧肌肉和筋膜,完全缝合伤口,使其一期愈合。缝合中为了消除深的间裂、避免伤口裂开,可采用“Z”形缝合术或
菱形缝合术。
窦道切除部分缝合术适用于窦道口及窦道较高者,实腔较大、有很多实口和实道者。切除全部病变组织将切口两侧皮肤和肌肉在中线上缝合于骶骨筋膜,中间留一间隙引流,使大部分伤口一期愈合,中间部分伤口由肉芽组织愈合。效果与窦道切除一期缝合术相同,但愈合时间较长。
窦道切除切口敞开术适用于多个窦口伴有轻度感染、创口过大不能缝合和手术复发者。先用探针探查窦道走向、深浅、范围,由窦口注入亚甲蓝,根据窦道走向,做梭形切口,将病变皮肤及窦道底部切除,并将所有亚甲蓝染色组织全部切除,创面压迫包扎。该法手术方式简单但愈合期长,形成的瘢痕广泛,只有一薄层上皮黏于骶骨,如有损伤,瘢痕容易破裂。
袋形缝合术适用于单个窦道,窦道壁似纤维组织者。方法是将窦道顶部的皮肤切除,清理腔内肉芽组织、毛发和皮脂等,创缘皮肤与窦道残腔做间断缝合,若残腔壁薄不能缝合,则可将皮肤缝于底部结缔组织,对侧支窦道亦分别切至末端,再分别袋形化。
中医治疗
中医内治
骶尾部红肿疼痛,周身不适,伴
恶寒、发热等。舌红,苔黄,脉滑数。治疗以清热、解毒、透脓为法,方拟仙方活命饮加减。
骶尾部反复流脓水,局部间歇性胀痛。舌红,苔薄黄,脉细。治疗以扶正祛邪为法,方拟托里消毒散加减。
中医外治
黄柏20克,野菊花20克,大黄20克,
黄连20克,煎水1000~2000毫升熏洗。
护理措施
术前护理
遵医嘱做好血常规、
血型、出凝血时间、尿常规、便常规、肝肾心肺等功能的检查。
术前1天进食少渣半流食,
禁食4~6小时,禁饮2小时。术前排空大便,保证直肠清洁无便,手术当天清洗肛门周围皮肤。
剃除骶尾部及会阴部毛发,注意防止损伤皮肤。
藏毛窦易反复发作,对患者生活和工作造成很大影响,护士应给予心理疏导,详细了解并解答有关疾病知识,减轻患者焦虑。
训练侧卧、屈膝位。
血压、心率控制在正常范围,高热时可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药物降温。必要时可先切开引流。
术后护理
术后1~2天尽量采取仰卧或俯卧位。术后2天后嘱患者自动体位,可以下床活动,暴露伤口,有利于创面愈合。
术后按压伤口半小时,预防出血。观察伤口敷料渗血、渗液情况。渗液较少者,嘱患者尽量平卧位:渗液较多者,及时换药处理。保持伤口周围皮肤清洁,排便时避免污染伤口敷料。如有污染及时更换敷料。伤口未愈合出院的患者,嘱定期复查。
评估患者疼痛的性质及程度,大部分患者术后都有疼痛症状出现,必要时遵医嘱使用镇痛药物。
创面疼痛、麻醉药物作用和术后体位等原因易引起
排尿不畅或尿潴留,可热敷小腹、冲洗刺激会阴部、温水坐浴等诱导排尿,必要时遵医嘱在无菌原则下行导尿术,留置尿管期间应每天会阴冲洗,防止
尿路感染。
手术后6小时可进食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饮食,多饮水。排便后可逐渐增加高蛋白、高
维生素、高
纤维素饮食,保证营养及大便通畅,促进伤口的愈合。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感染。
观察体温变化,防止伤口感染引起高热,必要时给予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
因术后伤口愈合时间较长,患者常因创面疼痛及害怕复发而忧虑、焦躁。应耐心解释病情,分散患者注意力,消除患者对疾病的恐惧紧张心理。
药物预防:遵医嘱静脉输注抗生素,并观察用药后有无不良反应;伤口换药:术后无菌换药,每天1~2次,观察伤口情况,避免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