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树森(英文名:William Tay,笔名:郑臻),男,1949年3月6日出生,原籍福建厦门,比较文学家,作家,文艺理论家,
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教授。
郑树森从
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毕业。后前往美国留学,获美国圣地牙哥加州大学
比较文学博士学位。1966年,郑树森前往中国台湾,期间任《文学季刊》《现代文学》、环宇出版社等编辑,常以郑臻为笔名译介现代西洋文学。郑树森曾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英文系。1970年,郑树森在台湾环宇出版著作《从地下文学到当代英诗》。1972年出版《风向球》。1981年,在台北远景出版社出版译作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卡内提的作品《耳闻证人》。1990年4月2日,郑树森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发表论文《黑暗传》是不是汉族长篇史诗。2009年,郑树森退休。
郑树森创作文类以论述为主。郑树森研究西洋当代文学理论,从事
比较文学工作,皆有所成。郑树森的作品曾获选联合报读书人十大好书。
郑树森曾任教于
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英文系,期间担任香港比较文学学会主编。郑树森曾任
香港中文大学比较文学研究室主任,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理事,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校区文学研究所所长、香港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国际比较文学学会执行委员,
香港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
1970年,郑树森在台湾环宇出版著作《从地下文学到当代英诗》。1972年出版《风向球》。1979年,与
也斯合编的《香港青年作家散文选》在台湾民众日报社出版。
1980年代,当选国际
比较文学学会执行委员。1980年,郑树森出版与周英雄合编的著作《结构主义的理论与实践》。1981年,在台北远景出版社出版译作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卡内提的作品《耳闻证人》。1982年,在台湾远景出版著作《倪胡子》。1984年,在台湾东大出版《现象学与文学批评》。
郑树森的评论作品有《
从诺贝尔到张爱玲》《
小说地图》《
纵目传声》《
电影类型与类型电影》《
现象学与文学批评》《文化批评与华语电影》、
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文学因缘、从现代到当代、与世界文坛对话、奥菲尔斯的变奏、艺文缀语、
结构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美文学因缘等多种。
郑树森创作文类以论述为主。郑树森研究西洋当代文学理论,从事比较文学工作,皆有所成。他一方面写评介文章,如《文学理论与比较文学》;一方面汇编学界的研究成果,如《结构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与周英雄合编)、《中美文学因缘》《现象学与文学批评》《文化批评与华语电影》等;另一方面他关心两岸三地中文文学,做实际批评工作,如《文学因缘》《从现代到当代》。他参与香港中文大学人文学科研究所的香港文化研究计划,与黄继持、卢玮銮合作,编《香港文学资料册》《香港文学大事年表》及早期中国香港的文学作品选多种,对中国香港文学的整理及研究极有贡献。电影论述则以
比较文学的思考模式,检验电影类型相关的文化意义,并为多部经典名片提供不同角度的诠释。
2007年,郑树森在
诺贝尔文学奖颁发前,整理出获奖者获奖的原因和内幕、生平介绍、作品选译,并亲自与获奖者取得联系进行电话访谈。郑树森预测了五位实力派的作家,分别是
墨西哥作家
卡洛斯·富恩特斯(Carlos Fuentes),
秘鲁作家马利奥·巴尔加斯·略萨(Mario Vargas Llosa),中东阿拉伯诗人
阿多尼斯(Adonis)和
巴勒斯坦诗人
穆罕默德·达维希(Mahmoud Darwish),以及
比利时诗人
雨果·克劳斯(Hugo Claus)。郑树森表示,中国作家中最值得期待的是
李锐,虽然他在英语世界没有莫言那么红,但也获得过“法兰西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郑教授透露说2007年12月李锐会来
香港特别行政区接受香港公开大学的荣誉博士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