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凤仙花(学名:Impatiens
辐射对称动物 Hook. f.):
凤仙花科,
凤仙花属一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60厘米。多分枝。叶互生,边缘具圆齿,齿间有小刚毛,总
花梗生于上部叶腋,花多数,轮生或近轮生,辐射状,花梗纤细,花小,黄色或浅紫色;唇瓣锥状,花药钝。
蒴果线形。种子倒卵形。分布中国西藏、
云南省、
四川省、
贵州省等地,以及
不丹、印度东北部、
尼泊尔、
锡金王国,生于山坡湿润草丛中或林下阴湿处,海拔2100-3500米。该花适应性强,生长迅速。花形奇特,花如其名。开花时间长,古代即已经关注其观赏价值。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概述图参考:中国自然标本馆)
叶互生,长圆状卵形或
披针形,长6-12厘米,宽2-3厘米,顶端渐尖,边缘具圆齿,齿间有小刚毛,侧脉7-9对;叶柄长1.5-2.5厘米,基部有2个球状
腺体。
总
花梗生于上部叶腋,长可达18厘米;花多数,轮生或近轮生,呈辐射状,每轮有3-5花;花梗纤细,基部有披针形苞片;苞片顶端具腺,宿存。花小,黄色或浅紫色;侧生萼片2,小,卵状披针形,具长尖头;旗瓣近圆形,顶端具短喙尖;翼瓣3裂,下部2裂片小,近圆形,上部裂片伸长,长圆形;唇瓣锥状,基部狭成短直距;花药钝。
辐射凤仙花果实很特别,成熟果实稍遇外力便弹裂开来。喷洒出去的种子,散落于周围,第二年就会长出一颗一颗的
凤仙花,以此扩充地盘和延续后代。
为害症状:斑点病主要为害叶片。初生黄色小斑点,渐向四周扩展为圆形病斑,大小2~5mm。后病斑中央呈浅褐色或灰白色,边缘褐色略隆起,—亡生黑色小粒点,即
病原菌分生孢子器。病菌如从叶尖或叶缘侵入,致叶尖枯死,叶缘焦灼。
锐齿凤仙花,花如其名。
清代康熙皇帝命
内阁学士汪灏等撰成的《
广群芳谱》记述
凤仙花:“间开花,头翅尾足俱翘然如凤状,故又有金凤之名。”其在百花中的地位虽不比梅、兰、竹、菊、牡丹和
芍药,甚至曾被苏门四学士之一的
张耒贬为“菊婢”,但凤仙花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独特的风姿赢得了人们的喜爱。自古以来总有爱花之人对凤仙花情有独钟,更有文人不吝笔墨吟咏凤仙。
唐代诗人
李贺在《宫娃歌》中写道:“蜡光高悬照纱空,花房夜捣红守宫”,又吴仁壁有咏《凤仙花》:“此际最宜何处看,朝阳初上碧梧枝”,再如宋代
杨万里的《凤仙花》:“细看金凤小花丛,费尽司花染作工。”此外,元代
杨维桢、明代
瞿佑、
清代刘灏等均有以
凤仙花为题的诗句。
清人
赵学敏所著《
凤仙谱》是一本园艺特色的著作。在赵学敏的眼中,其它花草如
罂粟、虞美人、
鸡冠花等,“或失之期短,或失之质陋,然凤仙花无二者之病,故当为著专谱”可见其对凤仙的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