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炭疽病
辣椒的主要病害之一
辣椒炭病(Vermicularia capsici,Colletotrichum capsici)由半知菌亚门真菌辣椒炭疽菌和辣椒丛刺盘孢菌侵染所致,在中国各地均有发生,是辣椒上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可以分为黑色炭疽病、黑点炭疽病和红色炭疽病,系由不同致病菌导致。在高温季节,果实如果受灼伤并发炭疽病,可能会完全失去商品价值。
辣椒炭疽病主要危害果实,也能危害叶片和果梗。辣椒炭疽病菌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或以菌丝潜伏在种子内越冬,也可以菌丝体、分生孢子,特别是分生孢子盘在病株残体上遗留在土壤中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来源。发病后病斑上产生新的分生孢子,通过雨水、昆虫等媒介物的传播进行再次侵染。孢子萌发后,其芽管多由伤口侵入,而红色炭疽病菌还可以从宿主表皮直接侵入。辣椒炭疽病发生与温湿度有密切的关系,一般温暖多雨有利于炭疽病的发生和发展。炭疽病菌发育温度为12~33℃,最适温度为27℃ ,相对湿度为95%左右,低于70%的湿度不适其发育。
上海市长江中下游平原辣椒炭疽病的主要发病盛期在5~9月。年度间梅雨期间高温多雨、夏季高温多雷阵雨的年份发病重;田块间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田块发病重;栽培上种植过密、通风不良、施肥不当或偏施氮肥的田块发病重。
不同辣椒品种间抗病性存在一定差异,灯笼辣椒(甜椒)最易感病,杭州鸡爪椒较抗病。辣椒炭疽病的防治措施包括留种与种子消毒;茬口轮作;加强田间管理;清洁田园;化学防治等。
发生规律
辣(甜)椒炭疽病是因半知菌亚门、毛盘孢属真菌侵染所致。病菌以分生孢子附于种子表面或以菌丝潜伏在种子内越冬,播种带菌种子便能引起幼苗发病;病菌还能以菌丝或分生孢子盘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成为下一季发病的初侵染菌源。越冬后长出的分生孢子通过风雨溅散、昆虫或淋水而传播,条件适宜时分生孢子萌发长出芽管,从宿主表皮的伤口侵入。初侵染发病后又长出大量新的分生孢子,传播后可频频进行再侵染。
发病条件
病菌发育温度范围为12-33℃,高温高湿有利于此病发生。如平均气温26~28℃,相对湿度大于95%时,最适宜发病和侵染,空气相对湿度在70%以下时,难以发病。病菌侵入后3天就可以发病。地势低洼、土质粘重、排水不良、种植过密通透性差、施肥不足或氮肥过多、管理粗放引起表面伤口,或因叶斑病落叶多,果实受烈日暴晒等情况,都易于诱发此病害,都会加重病害的侵染与流行。
主要病原
辣椒炭疽病的病原是辣椒刺盘孢[毛盘孢属 capsici (syd.) Butl.]和果腐刺盘孢[C. phomoides (Sacc.) Chest.],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的真菌。分生孢子盘在宿主表皮下形成,后突破表皮呈盘状。辣椒刺盘孢的分生孢子盘上长有暗褐色刚毛,具2~4个横隔膜;分生孢子弯月形,无色,单胞,大小为20~31×3~6微米(图2)。果腐刺盘孢的分生孢子盘刚毛较少,分生孢子圆筒形,无色,单胞,大小为19~29×4~6微米。
分类特征
黑色炭疽病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 (C. gloeosporioides (Penz.) Sacc., 异名:黑刺盘孢菌 (C. nigrum Ell. et Halst)。分生孢子盘周缘生暗褐色刚毛,具2~4个隔膜,大小74~128μm×3~5μm。分生孢子梗短圆柱形,无色,单孢,大小11~16μm×3~4μm。分生孢子长椭圆形,无色,单孢,14~25μm×3~5μm。
红色炭疽病: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C. gloeosporioides (Penz.) Sacc.,异名:辣椒盘长孢菌(G. piperatum Ell. et EV.)。分生孢子盘无刚毛,分生孢子椭圆形,无色,单孢,大小12.5~15.7μm×3.8~5.8μm)。有性阶段为围小丛壳(Glomerella cingulata (Stonem.) Spauld. Et Schrenk]。
黑点炭疽病:病原菌为辣椒炭疽菌(C. capsici, 异名:辣椒丛刺盘孢菌(Vermicularia capsici Syd.)。分生孢子盘周缘及内部均密生长而粗壮的刚毛,尤其内部刚毛更多。刚毛暗褐色或棕褐色,具隔膜,大小95~216μm×5~7.5μm。分生孢子新月形,无色,单孢,大小23.7~26μm×2.5~5μm。
植保技术
从无病果留种,减少初侵染菌源。若种子有带菌可疑,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1小时,冲洗干净后催芽播种。
清除病残体,收后播前翻晒土壤;施足优质有机基肥;高深沟种植便于浇灌和排水降低畦面湿度;适当增施磷钾肥;田间发现病果随即摘除带出田外销毁。
种植抗病品种:开发利用抗病资源,培育抗病高产的新品种。一般辣味强的品种较抗病,可因地制宜选用。
选用无菌种子及种子处理:从无病果实采收种子,作为播种材料。如种子有带菌嫌疑,可用55℃温水浸种10min,进行种子处理。或用凉水预浸1~2小时,然后用55℃温水浸10分钟,再放入冷水中冷却后催芽播种。
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使辣椒封行后行间不郁蔽,果实不暴露;避免连作,发病严重地区应与瓜类和豆类蔬菜轮作2~3年;适当增施磷、钾肥,促使植株生长健壮,提高抗病力;低湿地种植要做好开沟排水工作,防止田间积水,以减轻发病;及时采果,辣椒炭疽病菌为弱寄生菌,成熟衰老的、受伤的果实易发病,及时采果可避病。
清洁田园:果实采收后,清除田间遗留的病果及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并进行一次深耕,将表层带菌土壤翻至深层,促使病菌死亡。可减少初侵染源、控制病害的流行。
危害症状
辣椒炭疽病主要危害接近成熟的果实和叶片。果实染病后,最先出现湿润状、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病斑,患病部分会稍显凹陷,叶片染病后,受害初期,病斑为点状淡绿色,后扩大为褐色接近圆形,周围呈黄绿色病斑直径约1毫米。后期病斑中间常破裂病叶早落。在雨后或湿润时,病斑上常产生粉红色分生孢子堆或黑色小点。
侵染循环
病菌以拟菌核随病株残余组织遗留在田间越冬,也能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附着在种子上越冬。田间病株残余组织内的拟菌核,在环境条件适宜时产生的分生孢子,通过雨水反溅或气流传播至宿主植物上,从寄主伤口侵入,引起初次侵染。侵入后经潜育出现病斑,并在受害部位产生新生代分生孢子,借风雨或昆虫等媒介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加重危害。
流行规律
上海市长江中下游平原辣椒炭疽病的主要发病盛期在5-9月。年度间梅雨期间高温多雨、夏季高温多雷阵雨的年份发病重;田块间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田块发病重;栽培上种植过密、通风不良、施肥不当或偏施氮肥的田块发病重。
品种差:线辣椒比甜辣椒抗病差,品种湿杂、退化、也是病害流行的重要原因。
管理不当:栽植密度大、灌水过多,肥料不足或偏施氮肥、排水不良、通风透光差、保护地内高温多湿,可以加快病害的流行。
重茬种植:连年种植,病原积累快,基数高,一旦条件适宜,病害就会迅速扩展、蔓延。清除病叶、病果、残体不彻底,病菌通过风、雨不断向外传播,即使新茬,但只要病原存在、条件适宜即可造成病害爆发、流行。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摘除病叶病果,而后喷药,应掌握在雨前雨后喷药,并可采取灌根与喷雾相结合。可喷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咪鲜胺可湿性粉剂1500-2500倍液,或57.6%氢氧化铜干粒剂1000-1200倍液,或68.75%易保水分散性粒剂1000倍液,或50%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0%灭病威悬浮剂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1:1:200波尔多液等。也可喷2%武夷菌素200倍液、80%炭疽福美800倍液,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苗床严格用药,大田必须连续喷药,方可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发生规律
发病条件
主要病原
分类特征
植保技术
危害症状
侵染循环
流行规律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化学防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