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是为了加强对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管理,履行《
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和《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规定的义务,保护臭氧层和生态环境,保障人体健康,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制定的管理条例。该条例于2010年3月24日由国务院通过,自2010年6月1日起施行。
2018年3月19日,《
国务院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公布。根据该《决定》,删去《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第十一条第一款第三项中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时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98号),自2018年3月19日起施行。2023年12月18日,国务院第21次常务会议通过《国务院关于修改〈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的决定》。12月29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李强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70号),公布修订后的《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自2024年3月1日起施行。
历史沿革
背景
加强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是保护臭氧层和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为推动保护臭氧层工作,国际社会于1987年达成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以下简称《议定书》),《议定书》明确了受管控的消耗臭氧层物质范围以及缔约国分阶段淘汰受控物质的目标要求。中国自1991年加入《议定书》以来,认真履行国际公约义务,积极采取措施淘汰受控物质,大力推广绿色低碳替代技术,履约情况受到国际社会普遍赞誉,树立起了负责任大国形象。
为加强对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管理,更好履行国际公约义务,2010年国务院制定了《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对消耗臭氧层物质生产、使用、销售、回收、再生利用、进出口等环节的管理措施均作了明确规定,构建了全链条的管理制度。《条例》施行10多年来发挥了积极作用,我国对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管理更加规范、有力,成效更为显著。
2016年10月,《议定书》第28次缔约方大会通过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以下简称《基加利修正案》)。2021年4月,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已决定接受《基加利修正案》,同年9月15日《基加利修正案》对我国正式生效。为与国际公约对接,有必要对《条例》有关内容进行修改。同时,根据实际情况,需要通过修改《条例》,进一步完善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措施,提升监管效能,强化法律责任,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条例》修改后,我国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制度将更加完善,有力促进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新的贡献。
条例发布
2010年3月24日,国务院第104次常务会议通过《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4月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73号),公布《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自2010年6月1日起施行。
条例修订
2018年3月19日,《
国务院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公布。根据该《决定》,删去《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第十一条第一款第三项中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时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98号),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2023年12月18日,国务院第21次常务会议通过《国务院关于修改〈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的决定》。12月29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李强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70号),公布修订后的《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自2024年3月1日起施行。《条例》聚焦与国际公约对接、完善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措施、强化法律责任等问题确定修改内容。将消耗臭氧层物质界定为“列入《中国受控消耗臭氧层物质清单》的化学品”,不再保留“对臭氧层有破坏作用”的限定性表述,以便将氢碳化物纳入受控清单;规定生产、使用消耗臭氧层物质数量较大,以及生产过程中附带产生消耗臭氧层物质数量较大的单位,应当安装自动监测设备,与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监控设备联网,并保证监测设备正常运行,确保监测数据真实准确。
政策全文
《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
(2010年4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73号公布 根据2018年3月19日《
国务院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第一次修订 根据2023年12月29日《国务院关于修改〈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的决定》第二次修订)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管理,履行《
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和《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规定的义务,保护臭氧层和生态环境,保障人体健康,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消耗臭氧层物质,是指列入《
中国受控消耗臭氧层物质清单》的化学品。
《中国受控消耗臭氧层物质清单》由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调整和公布。
第三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生产、销售、使用和进出口等活动,适用本条例。
前款所称生产,是指制造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活动。前款所称使用,是指利用消耗臭氧层物质进行的生产经营等活动,不包括使用含消耗臭氧层物质的产品的活动。
第四条 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管理工作应当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
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统一负责全国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监督管理工作。
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海关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筑遗存等有关部门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和各自的职责负责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有关监督管理工作。
地方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商务等有关部门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和各自的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有关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 国家逐步削减并最终淘汰作为制冷剂、发泡剂、灭火剂、溶剂、清洗剂、加工助剂、杀虫剂、气雾剂、膨胀剂等用途的消耗臭氧层物质。
禁止将国家已经淘汰的消耗臭氧层物质用于前款规定的用途。
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拟订《中国履行〈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国家方案》(以下简称国家方案),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
第六条 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根据国家方案和消耗臭氧层物质淘汰进展情况,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确定并公布限制或者禁止新建、改建、扩建生产、使用消耗臭氧层物质建设项目的类别,制定并公布限制或者禁止生产、使用、进出口消耗臭氧层物质的名录。
因特殊用途确需生产、使用前款规定禁止生产、使用的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按照《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有关允许用于特殊用途的规定,由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
第七条 国家对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生产、使用、进出口实行总量控制和配额管理。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根据国家方案和消耗臭氧层物质淘汰进展情况,商国务院有关部门确定国家消耗臭氧层物质的年度生产、使用和进出口配额总量,并予以公告。
第八条 国家鼓励、支持消耗臭氧层物质替代品和替代技术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
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调整和公布《中国消耗臭氧层物质替代品推荐名录》。
开发、生产、使用消耗臭氧层物质替代品,应当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优惠政策。对在消耗臭氧层物质淘汰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第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有权向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举报。接到举报的部门应当及时调查处理,并为举报人保密;经调查情况属实的,对举报人给予奖励。
第二章 生产、销售和使用
第十条 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生产、使用单位,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申请领取生产或者使用配额许可证。但是,使用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需要申请领取使用配额许可证:
(一)维修单位为了维修制冷设备、制冷系统或者灭火系统使用消耗臭氧层物质的;
(二)实验室为了实验分析少量使用消耗臭氧层物质的;
(三)海关为了防止有害生物传入传出使用消耗臭氧层物质实施检疫的;
(四)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规定的不需要申请领取使用配额许可证的其他情形。
第十一条 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生产、使用单位除具备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条件外,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合法生产或者使用相应消耗臭氧层物质的业绩;
(二)有生产或者使用相应消耗臭氧层物质的场所、设施、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
(三)有经验收合格的环境保护设施;
(四)有健全完善的生产经营管理制度。
将消耗臭氧层物质用于本条例第六条规定的特殊用途的单位,不适用前款第(一)项的规定。
第十二条 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生产、使用单位应当于每年10月31日前向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书面申请下一年度的生产配额或者使用配额,并提交其符合本条例第十一条规定条件的证明材料。
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根据国家消耗臭氧层物质的年度生产、使用配额总量和申请单位生产、使用相应消耗臭氧层物质的业绩情况,核定申请单位下一年度的生产配额或者使用配额,并于每年12月20日前完成审查,符合条件的,核发下一年度的生产或者使用配额许可证,予以公告,并抄送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申请单位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不符合条件的,书面通知申请单位并说明理由。
第十三条 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生产或者使用配额许可证应当载明下列内容:
(一)生产或者使用单位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
(二)准予生产或者使用的消耗臭氧层物质的品种、用途及其数量;
(三)有效期限;
(四)发证机关、发证日期和证书编号。
第十四条 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生产、使用单位需要调整其配额的,应当向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申请办理配额变更手续。
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依照本条例第十一条、第十二条规定的条件和依据进行审查,并在受理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符合条件的,对申请单位的配额进行调整,并予以公告;不符合条件的,书面通知申请单位并说明理由。
第十五条 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生产单位不得超出生产配额许可证规定的品种、数量、期限生产消耗臭氧层物质,不得超出生产配额许可证规定的用途生产、销售消耗臭氧层物质。
禁止无生产配额许可证生产消耗臭氧层物质。
第十六条 依照本条例规定领取使用配额许可证的单位,不得超出使用配额许可证规定的品种、用途、数量、期限使用消耗臭氧层物质。
除本条例第十条规定的不需要申请领取使用配额许可证的情形外,禁止无使用配额许可证使用消耗臭氧层物质。
第十七条 下列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规定办理备案手续:
(一)消耗臭氧层物质的销售单位;
(二)从事含消耗臭氧层物质的制冷设备、制冷系统或者灭火系统的维修、报废处理等经营活动的单位;
(三)从事消耗臭氧层物质回收、再生利用或者销毁等经营活动的单位;
(四)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规定的不需要申请领取使用配额许可证的消耗臭氧层物质的使用单位。
前款第(一)项、第(二)项、第(四)项规定的单位向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备案,第(三)项规定的单位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八条 除依照本条例规定进出口外,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购买和销售行为只能在符合本条例规定的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单位之间进行。
第十九条 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生产、使用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规定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或者减少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泄漏和排放。
从事含消耗臭氧层物质的制冷设备、制冷系统或者灭火系统的维修、报废处理等经营活动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规定对消耗臭氧层物质进行回收、循环利用或者交由从事消耗臭氧层物质回收、再生利用、销毁等经营活动的单位进行无害化处置。
从事消耗臭氧层物质回收、再生利用、销毁等经营活动的单位,以及生产过程中附带产生消耗臭氧层物质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规定对消耗臭氧层物质进行无害化处置,不得直接排放。
第二十条 从事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生产、销售、使用、回收、再生利用、销毁等经营活动的单位,以及从事含消耗臭氧层物质的制冷设备、制冷系统或者灭火系统的维修、报废处理等经营活动的单位,应当完整保存有关生产经营活动的原始资料至少3年,并按照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规定报送相关数据。
生产、使用消耗臭氧层物质数量较大,以及生产过程中附带产生消耗臭氧层物质数量较大的单位,应当安装自动监测设备,与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监控设备联网,并保证监测设备正常运行,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具体办法由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规定。
第三章 进出口
第二十一条 国家对进出口消耗臭氧层物质予以控制,并实行名录管理。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海关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筑遗存制定、调整和公布《中国进出口受控消耗臭氧层物质名录》。
进出口列入《中国进出口受控消耗臭氧层物质名录》的消耗臭氧层物质的单位,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向国家消耗臭氧层物质进出口管理机构申请进出口配额,领取进出口审批单,并提交拟进出口的消耗臭氧层物质的品种、数量、来源、用途等情况的材料。
第二十二条 国家消耗臭氧层物质进出口管理机构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予以批准的,向申请单位核发进出口审批单;未予批准的,书面通知申请单位并说明理由。
进出口审批单的有效期最长为90日,不得超期或者跨年度使用。
第二十三条 取得消耗臭氧层物质进出口审批单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的规定申请领取进出口许可证,持进出口许可证向海关办理通关手续。列入必须实施检验的进出口商品目录的消耗臭氧层物质,由海关依法实施检验。
消耗臭氧层物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保税监管场所与境外之间进出的,进出口单位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申请领取进出口审批单、进出口许可证;消耗臭氧层物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保税监管场所与境内其他区域之间进出的,或者在上述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保税监管场所之间进出的,不需要申请领取进出口审批单、进出口许可证。
第四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四条 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和各自的职责对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生产、销售、使用和进出口等活动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五条 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进行监督检查,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要求被检查单位提供有关资料;
(二)要求被检查单位就执行本条例规定的有关情况作出说明;
(三)进入被检查单位的生产、经营、储存场所进行调查和取证;
(四)责令被检查单位停止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履行法定义务;
(五)扣押、查封违法生产、销售、使用、进出口的消耗臭氧层物质及其生产设备、设施、原料及产品。
被检查单位应当予以配合,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资料,不得拒绝和阻碍。
第二十六条 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进行监督检查,监督检查人员不得少于2人,并应当出示有效的行政执法证件。
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对监督检查中知悉的商业秘密负有保密义务。
第二十七条 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数据信息管理系统,收集、汇总和发布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生产、使用、进出口等数据信息。
地方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将监督检查中发现的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及处理情况逐级上报至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将监督检查中发现的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及处理情况逐级上报至国务院有关部门,国务院有关部门应当及时抄送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
第二十八条 地方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不查处的,其上级主管部门有权责令其依法查处或者直接进行查处。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 负有消耗臭氧层物质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本条例规定核发消耗臭氧层物质生产、使用配额许可证的;
(二)违反本条例规定核发消耗臭氧层物质进出口审批单或者进出口许可证的;
(三)对发现的违反本条例的行为不依法查处的;
(四)在办理消耗臭氧层物质生产、使用、进出口等行政许可以及实施监督检查的过程中,索取、收受他人财物或者谋取其他利益的;
(五)有其他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行为的。
第三十条 无生产配额许可证生产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由所在地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用于违法生产消耗臭氧层物质的原料、违法生产的消耗臭氧层物质和违法所得,拆除、销毁用于违法生产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设备、设施,并处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一条 依照本条例规定应当申请领取使用配额许可证的单位无使用配额许可证使用消耗臭氧层物质,或者违反本条例规定将已淘汰的消耗臭氧层物质用于制冷剂、发泡剂、灭火剂、溶剂、清洗剂、加工助剂、杀虫剂、气雾剂、膨胀剂等用途的,由所在地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使用的消耗臭氧层物质、违法使用消耗臭氧层物质生产的产品和违法所得,并处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处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拆除、销毁用于违法使用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设备、设施。
第三十二条 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生产、使用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生产、使用的消耗臭氧层物质、违法使用消耗臭氧层物质生产的产品和违法所得,并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报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核减其生产、使用配额数量;情节严重的,并处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报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吊销其生产、使用配额许可证:
(一)超出生产配额许可证规定的品种、数量、期限生产消耗臭氧层物质的;
(二)超出生产配额许可证规定的用途生产或者销售消耗臭氧层物质的;
(三)超出使用配额许可证规定的品种、数量、用途、期限使用消耗臭氧层物质的。
第三十三条 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生产、销售、使用单位向不符合本条例规定的单位销售或者购买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由所在地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销售或者购买的消耗臭氧层物质和违法所得,处以所销售或者购买的消耗臭氧层物质市场总价3倍的罚款;对取得生产、使用配额许可证的单位,报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核减其生产、使用配额数量。
第三十四条 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生产、使用单位未按照规定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或者减少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泄漏和排放的,由所在地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报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核减其生产、使用配额数量。
第三十五条 从事含消耗臭氧层物质的制冷设备、制冷系统或者灭火系统的维修、报废处理等经营活动的单位,未按照规定对消耗臭氧层物质进行回收、循环利用或者交由从事消耗臭氧层物质回收、再生利用、销毁等经营活动的单位进行无害化处置的,由所在地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责令停产整治或者停业整治。
第三十六条 从事消耗臭氧层物质回收、再生利用、销毁等经营活动的单位,以及生产过程中附带产生消耗臭氧层物质的单位,未按照规定对消耗臭氧层物质进行无害化处置而直接排放的,由所在地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责令停产整治或者停业整治。
第三十七条 从事消耗臭氧层物质生产、销售、使用、进出口、回收、再生利用、销毁等经营活动的单位,以及从事含消耗臭氧层物质的制冷设备、制冷系统或者灭火系统的维修、报废处理等经营活动的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所在地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依照本条例规定应当向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备案而未备案的;
(二)未按照规定完整保存有关生产经营活动的原始资料的;
(三)未按时申报或者谎报、瞒报有关经营活动的数据资料的;
(四)未按照监督检查人员的要求提供必要的资料的。
第三十八条 生产、使用消耗臭氧层物质数量较大,以及生产过程中附带产生消耗臭氧层物质数量较大的单位,未按照规定安装自动监测设备并与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监控设备联网,或者未保证监测设备正常运行导致监测数据不真实、不准确的,由所在地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责令停产整治或者停业整治。
第三十九条 进出口单位无进出口许可证或者超出进出口许可证的规定进出口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由海关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消耗臭氧层物质进出口配额、进出口审批单、进出口许可证的,由国家消耗臭氧层物质进出口管理机构、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依据职责撤销其进出口配额、进出口审批单、进出口许可证,3年内不得再次申请,并由所在地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条 拒绝、阻碍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或者在接受监督检查时弄虚作假的,由监督检查部门责令改正,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一条 因违反本条例规定受到行政处罚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记入信用记录,并向社会公布。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二条 本条例自2010年6月1日起施行。
以上参考文献为:
专家解读
解读一
消耗臭氧层物质是对臭氧层有破坏作用的一类化学物质。为保护臭氧层,国际社会达成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对消耗臭氧层物质进行管控。2016年,国际社会达成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将氢氟碳化物纳入受控物质范围。氢氟碳化物对臭氧层无破坏作用,但具有温室效应。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中国高度重视保护臭氧层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国务院关于修改〈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彰显了中国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加强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的决心。
一是《决定》明确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管理工作应当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新时代以来,我们之所以取得生态文明建设巨大成就,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实现“四个重大转变”,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
二是《决定》明确禁止将已淘汰的消耗臭氧层物质用于制冷剂、发泡剂、灭火剂、溶剂等用途。此前,中国已按照国际公约要求如期实现了全氯氟烃、
哈龙、
四氯化碳、
甲基三氯甲烷和
溴甲烷五大类消耗臭氧层物质制冷剂、发泡剂、灭火剂、溶剂等用途的全面淘汰。但是,这些物质仍然可以在原料用途等方面使用,存在流入制冷剂、发泡剂、灭火剂、溶剂等用途的风险。为此,《决定》明确禁止将国家已经淘汰的消耗臭氧层物质用于制冷剂、发泡剂、灭火剂、溶剂等用途,并规定了相应法律责任。
三是《决定》强化了法律责任。对于超出生产配额许可证规定的用途生产或者销售消耗臭氧层物质等违法行为,提高了罚款额度,解决了违法成本低的问题。对于从事消耗臭氧层物质回收等经营活动的单位未按照规定对消耗臭氧层物质进行无害化处置而直接排放等违法行为,增加了责令停产整治或者停业整治的处罚方式,丰富了处罚种类,增强了法律的威慑力。与环境保护法衔接,明确因违反规定受到行政处罚的,记入信用记录并向社会公布。
解读二
《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构建了中国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的核心制度,其确定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配额许可等管理措施,为中国履行《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规定的义务,实现各阶段履约目标、保护臭氧层和生态环境提供了坚实法治保障。目前,中国已累计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生产和使用约62.8万吨,占发展中国家淘汰总量的一半以上,为全球履约贡献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随着《〈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对中国生效,具有温室效应的氢氟碳化物被纳入受控物质范围,中国履约实践进入了新阶段。《国务院关于修改〈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完善了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方面的制度,使得管理更精准、更科学、更规范。
一是调整备案管理范围,完善受控物质管理。此前,根据条例授权,国务院生态环境部门可以规定消耗臭氧层物质使用单位不需要申请领取使用配额许可证的情形,但对这类不领取许可证的单位如何管理,措施不够明确。《决定》除规定对从事消耗臭氧层物质回收、再生利用或者销毁等经营活动的单位等实施备案管理外,亦明确了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规定的不需要申请领取使用配额许可证的消耗臭氧层物质的使用单位应当办理备案手续,进一步完善了配额许可和备案管理体系。
二是规范生产过程中附带产生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行为,实现了管理全覆盖。此前,条例没有专门对生产过程中附带产生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行为作出规定,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主要是通过规范性文件实施管理。例如,2018年,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生产和使用消耗臭氧层物质建设项目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新建、改建、扩建生产过程中附带产生四氯化碳的建设项目,应当配套建设四氯化碳处置设施;2021年,发布《关于控制副产三氟甲烷排放的通知》,要求相关单位不得直接排放生产过程中附带产生的三氟甲。不同受控物质的管理文件出台时间不一,具体管理要求也有差别,且效力也弱于法律、行政法规。《决定》明确了生产过程中附带产生消耗臭氧层物质的单位应当遵守的法律义务,要求其对附带产生的消耗臭氧层物质进行无害化处置,不得直接排放,并规定了相应法律责任,解决了长期以来的管理痛点。
三是采用自动监测技术,提升了管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受控物质末端管理的难点在于防止非法流出和使用,管理的关键在于识别和控制风险点。例如,2019年,生态环境部开展了消耗臭氧层物质专项执法行动,捣毁一家非法生产三氯一氟甲烷的窝点,并发现16家企业违法使用该物质。三氯一氟甲烷违法生产投资低、占地小、工艺简单,难以发现并查处。对此,生态环境部加强了对三氯一氟甲烷主要生产原料
四氯化碳的源头管控,建设了四氯化碳生产国家监控平台。该平台主要采集并分析企业已有自动监测设备的数据,实现生产全过程监管,控制了四氯化碳的非法流出,三氯一氟甲烷的非法生产得到有效遏制。针对履约风险点,《决定》要求生产、使用消耗臭氧层物质数量较大,以及生产过程中附带产生消耗臭氧层物质数量较大的单位,应当安装自动监测设备,并规定了运行要求和相应法律责任,将四氯化碳生产国家监控平台的管理创新经验上升为法律制度,提高了对受控物质管理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解读三
国务院公布《国务院关于修改〈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2010年施行的《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是中国为履行《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以下简称《议定书》)规定的义务而制定的重要行政法规,为中国消耗臭氧层物质淘汰和管理工作提供了法律基础,在履约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以下简称《基加利修正案》)的签订和实施,《议定书》的功能由保护臭氧层拓展到应对气候变化。在此背景下,《决定》进一步完善了管理措施,提升了监管效能,对石化化工行业绿色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石化化工行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是氟化工生产第一大国,可以生产几乎所有氟化工产品,其中《议定书》管控的
含氢氯氟烃和
氢氟碳化物等氟碳化学品的生产量和供应量均占世界总量的70%以上,是履约国际舞台上的主角。贯彻落实《决定》,严格规范行业的经营行为,持续推进绿色发展是石化化工行业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一是聚焦履约义务,明确行业绿色发展方向。根据形势发展需要,着眼于《基加利修正案》新要求,《决定》调整了受控物质范围,以便于将氢氟碳化物列入《
中国受控消耗臭氧层物质清单》,进一步夯实了法律制度基础,既为今后履约工作提供了遵循,也更加明确了行业绿色发展的方向。石化化工行业应当认真学习贯彻《决定》要求,增强行业履约意识,落实履约责任,在继续完成好
含氢氯氟烃行业淘汰管理计划的同时,严格遵守《2024年度氢氟碳化物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方案》和配额管理相关规定,组织好生产。在氢氟碳化物替代品研发和生产规划方面,应坚持符合《基加利修正案》要求和产品绿色发展的方向。石化化工行业在过去三十多年的履约历程中为保护臭氧层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未来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征程上,也必将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是优化监管措施,提升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效能。《决定》对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措施进行了优化调整,对生产过程中附带产生的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行为作出明确规定,要求有关生产企业安装自动监测设备,采用联网传输手段,确保监测数据真实准确,切实提高监管效能。石化化工行业应积极支持和配合生态环境等有关部门的管理,有关企业要严格执行各项管理规定,按标准采购安装监测设备,并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和监测数据传输准确及时。
三是强化法律责任,保障履约计划实施。《决定》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罚款数额,完善处罚种类。石化化工行业多年来一直在呼吁,政府应加大对违法生产行为的打击力度,净化市场,营造公平营商环境,保护合法企业的权益。可以相信,《决定》一定会对石化化工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和履约工作产生积极推动作用。
解读四
国务院公布《国务院关于修改〈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将温室气体氢氟碳化物纳入受控物质范围,跨越保护臭氧层和应对气候变化两个领域,既是履行国际公约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有力行动。
一是中国为全球保护臭氧层作出了重要贡献。2010年施行的《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为中国替代减排消耗臭氧层物质、与国际社会一道保护臭氧层发挥了积极作用。根据条例规定,中国对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生产和部分使用行为实施配额许可管理,实现源头管控;同时,逐步完善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配套规定,包括《
中国受控消耗臭氧层物质清单》《中国进出口受控消耗臭氧层物质名录》和《
消耗臭氧层物质进出口管理办法》等。在条例和配套规定支撑下,中国通过严格履约,调动企业积极性,替代减排了发展中国家一半以上的消耗臭氧层物质。根据2022年
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署科学评估委员会报告,预计中纬度地区臭氧层将在2045年前后恢复到1980年的水平。
二是《决定》为新形势下中国履行国际公约提供了法律依据。2021年9月15日,《〈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正式对中国生效,开始对温室气体氢氟碳化物进行管控。氢氟碳化物也是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相关协议管控的温室气体,主要在制冷、消防、半导体等行业使用。与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重在管控排放不同,《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的重要任务在于管控氢氟碳化物的生产和使用,从源头设置逐年削减目标,从而达到减少排放的目的。《决定》将氢氟碳化物纳入受控物质范围,不仅落实了履行国际公约的新要求,也是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有力抓手。同时,《决定》调整了备案管理制度,针对生产过程中附带产生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行为提出管理要求,进一步明确了政府监管职责和企业责任,为协同应对臭氧层损耗和气候变化提供了法律依据。
三是《决定》将为全球实现氢氟碳化物减排作出更大贡献。氢氟
碳化物的替代减排,将是中国引领全球环境治理的重要领域之一,直接涉及中国乃至全球制冷、半导体等多个行业的发展。中国是氢氟碳化物生产、使用和出口大国,含氢氟碳化物的制冷空调设备出口全世界大多数国家。《决定》为中国落实替代减排目标和引领世界替代减排构建了制度框架。未来,中国将通过制冷、消防、半导体等行业的绿色替代,对全球氢氟碳化物减排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