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恭铭
《望云楼法贴》创作人
谢恭铭,字寿绅,号若农,清代嘉善县枫泾镇人,出身于世代书香的官宦之家,父亲谢墉是清代著名儒学家,官至吏部左侍郎(大约相当于如今的中组部副部长)。在这种环境里浸润、成长的谢恭铭,自幼好读书,早慧而有才华,于1787 年科举考试中荣登进士庶吉士散馆改知县,官内阁中书、文渊阁检校等职。谢恭铭人极淡泊,厌倦官场的尔虞我诈,不久便乞假回到故里枫泾,博收名人遗迹,刻《望云楼法贴》,著有《明贤遗翰》。以庶吉士,追赠三品京堂。
书法作品
谢恭铭擅长书法,他曾摹刻历代书家墨宝,汇为《望云楼法帖》。该法帖刻法逼真精良,对传播古代书法艺术、保存书法文献具有重大意义,当时的相国曹振镛曾作诗以纪,可见谢氏的努力得到了时人的高度认可和赞佩。《枫泾小志》记载:谢恭铭每得书画,必给同乡施尚桓鉴定真伪。
谢恭铭人品高洁,子孙辈受他影响,都好学有成,或以文名著,或以军功显,不辱家风,其家族由此成为枫泾的名门望族。古人说:“积善云有报”,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藏书楼望云楼
谢恭铭尤其被读书人称颂,这是一个坐拥书城的藏书家。其藏书汗牛充栋,特筑“望云楼”以贮之。读书人的毛病是视书为命根子,要么秘不示人,要么概不外借,这既是吝啬也是率真,原本无可厚非!但谢恭铭却没有这毛病,他的藏书楼公开向本地士子开放,慷慨得令人不敢相信!话说有个浙江省平湖人叫朱为弼,在谢家当坐馆先生,教书之余,埋头阅读主人家的大量藏书,学识日益长进,最后竟在科考中考上了进士。谢恭铭的慷慨和藏书成就了一段书林佳话,当然其它受益的读书人还很多,他们记住了这个乡贤与众不同的地方。
望云楼在枫泾镇适园后,收藏古今碑帖处,同治二年,毁于太平军,石刻和“望云楼”碑牌为清军首领刘秉璋运回安徽省无为市珍藏。
殴打朝廷命官
谢墉托孤梁山舟
清代名人轶事》(清代葛虚存)之《梁山舟与阮芸台之谑对》:
谢临终时,虑妾及少子无依,乃以私房钱三千金寄托朋友梁山舟处,要他照顾娘儿俩,百岁老人梁山舟(1723-1825),比谢墉小4岁,大学士梁诗正之子,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乾隆壬申年(1752)恩科进士,因为性情倔强怪癖,父亲去世后便退隐。爱新觉罗·颙琰时赏侍讲学士衔。梁山舟书法在当时非常有名,只用许虚白的纸,夏歧山、潘岳南的笔,陈云杓、陈如冈、冯鸣和的石头。以至于他们也因此致富。梁山舟生活节俭到了吝啬,一件衣服一顶帽子常年不换,不宴客,不做佛事,不受馈赠。
谢墉想梁山舟应该可以信赖,而梁山舟信誓旦旦曰:“我不会用此,当为封藏之,不能用来做生意得利息也。”谢墉允诺,把梁山舟的收据放在箱子里面,亲手封识之,且梁山舟要求谢墉“书一存本,不收利之笔据。”谢墉去世不久,由于梁山舟没有接济,小子夭,妾亦死。谢恭铭从北京回家奔丧,检查遗物,发现了梁山舟的收条,乃往梁山舟家索讨,梁山舟就原封不动地交出了,并以其父谢墉的所书写笔据示之,谢恭铭看见梁山舟根本没有把钱花费给小弟弟,对梁山舟曰:“两家至好,年伯又有家父的收据,岂敢计较?”就毁就其据。待捡点钱款完毕,谢恭铭忽问曰:“利息钱何在?”梁山舟怒,然笔据已毁,又没有凭据。谢恭铭谩骂梁山舟根本没有按照父亲的嘱托,而是把钱私拿,想独吞,梁山舟拍案大骂,谢恭铭一挥手而老头子梁山舟倒地。
浙江巡抚阮元徇私枉法
由于两个人的行政级别很高,案子报去浙江省府衙,由浙江巡抚阮元处置,阮元知道梁山舟是一个老顽固,而且自己又是谢墉的门生,看看梁山舟没有周济谢墉的子妾,早就心里不满,故令副手、浙江省布政使袁秉直假装调解,就是不予立案。梁山舟看见这样的情形,知道在浙江省是没有机会讨说法的,也干脆学习上访户的精神,跑去北京告御状,并且怂谢墉病重在家的三子谢扬镇的老婆和女儿与谢恭铭争夺这笔三千金的遗产,谢恭铭认为谢扬镇没有儿子,女儿已经没有继承权了,梁山舟就给谢扬镇的妻女出主意、给路费,让娘俩与谢墉原来的书童谢升,跑去北京的吏部侍郎禄康府中找说法,一时闹得沸沸扬扬,最后经过中国抗日战争,终于有了一个说法,爱新觉罗·颙琰九年(1804)五月庚寅日,嘉庆帝派人去杭州市手谕阮元:
朕幼受谢东墅的教授,常感旧谊,是以补给三品封赠而葬礼。今谢恭铭在乡如此狂妄,毁打谢东墅的朋友、谢恭铭的年伯梁山舟,昔年,父不以谢恭铭为子,今日,弟不以谢恭铭为兄,况阮元你们受谢东墅之恩,宁忘之耶?当梁山舟禀告之时,即应具折上奏,明正谢恭铭其罪,方为正确的处理。而你阮元令袁秉直私下调停,何以服众?如果因为谢恭铭为谢东墅之儿子,你阮元如此顾惜,尚可谓因私废公,现在连私情亦废矣。何况你包庇如此逆子,即谢东墅在地下,恐亦不能瞑目。今谢扬镇病故,孤女无依,恐遭谢恭铭毒手,是以病至临危,差家人谢升,报奏至禄康东阁大学士加太子少保、谢墉的同事)处投交上访书,幸亏禄康代为陈奏,而谢扬镇也在不久前弃世。
朕披览上访书之余,伤心泪下,宽恕谢扬镇妻女其冒昧上访之咎,命你阮元办理,抚恤孤女寡母,锄恶安良,全在你阮元为之,即行,圣旨先缴回,寻阮元据实覆奏得旨,如此隐情,朕实不知,今既晓得,另降谕旨,遵照办理,谕军机大臣等,据阮元覆奏,查办谢恭铭。谢恭铭素性狂傲,于父子兄弟间,未能和睦,本属士林之污点。至于谢恭铭将梁山舟拔须拳殴一节,梁山舟系在籍的侍讲,若以殴辱朝廷命官拟罪,谢恭铭自应流放。但念事隔多年,梁山舟那时候也没有正式立案,业已调停和息。且谢墉之第三子谢扬镇,现又病故,并无子嗣,若再将谢恭铭问以充军边疆,则谢墉身后,门户更加凋零,那绝非朕眷念旧臣之意,我此时就对谢恭铭加恩,且不必究办,交浙江巡抚传知谢家家。毋庸为谢扬镇立嗣,并将谢恭铭严行管束,随时考察。将来谢扬镇妻女回籍,谢恭铭不得稍有欺凌,倘不知悔改,或仍有挟嫌凌虐、侵占财产事情,该浙江巡抚一有闻见,即据实参奏、惩办,毋得回护徇私。将此谕令知之。
皇上圣旨传到杭州市爱新觉罗·颙琰就是口头上批评谢恭铭一下,时阮元之父,乐西湖之胜,出家为僧,居某寺,或戏为对联曰:“公子挥拳,老学士斯文倒地;封翁削发,大中丞不孝通天。”时梁山舟为学士,阮元为中丞也。
家庭关系
大哥:谢昌鉴(谢墉长子,1751-1772),字轩铸,天才少年,乾隆庚寅(1770)浙江省“中式考”举人,年19岁。幼承家学,能全通经史百家,诗文学习汉魏六朝,壬辰(1772)礼闱报罢(进士科举落第),在北京遇疾而卒,年21岁。(阮文达《輶轩录》)。
三弟:谢扬镇(谢墉三子,1757-1804),字组,乾隆丙午(1786)钦赐举人,四库馆议叙、户部山西司郎中,爱新觉罗·颙琰九年(1804)去世,留一孤女。
四弟谢应锵(谢墉四子、1760-1793),候选州同,中年去世,其妻杜氏是魏塘镇人,自三十岁守寡到四十六岁,足不出户,抚养儿子谢宇澄,积劳成疾,谢应锵以子谢宇澄贵,赠直隶宁晋县知县。
五弟:谢庆钟(谢墉五子,1765-1828)。第六代(水字辈)
长子:谢汉,字皋佩,字广甫,爱新觉罗·旻宁乙酉(1825)浙江省“中式考”举人上虞区教谕。工诗文,著有《宗经集文稿》。
次子:谢江,字岷山,号树庭,秀才(贡生),侯选训导,工诗,精举业,应南、北举人考试十六次,卒不一第。仁宗(爱新觉罗·颙琰)东巡,尝献诗赋,邀睿赏,寡妻孙氏,在太平军战争中,投河死。
三子:谢沂,字一庵,号抑庵,道光乙酉年(1825)秀才(拔贡生),傲骨棱棱,绝不肯作谐媚语,文亦肖其为人。传说其梦见进入文昌阁,见书籍满架。
四子:谢洙,号菊人,秀才(廪生),好为诗,得晚唐风调,采入《灵芬馆诗话》,寡妻费氏,在太平军战争中,投河死。
人物墓葬
谢氏祖墓与谢氏宗祠在枫泾镇四中区。其中谢元一、谢春芳、谢永辉、谢墉、谢扬镇之墓在四中区的藏字圩;谢恭铭之墓在四中区的暑字圩。目前是一片农田,位于浙江省嘉善县城北面的化成塘北,藏字圩与暑字圩相隔一百米左右。谢垣、谢纯钰之墓在四中区的暑字圩之牛尾浜。枫泾镇谢氏支祠:在镇南罗神庙的桥东,光绪十二年(1886),谢丕烈等以兵毁之适园旧居改建。
浙江巡抚阮元作《吏部左侍郎谢公墓志铭》,阮元写完谢墉墓志铭以后,谢恭铭赠送其明朝书法家杨继盛墨迹一卷,一卷共五幅,久为墨林所重,乾隆间由谢墉收藏。谢墉病故后,因为阮元为恩师撰墓铭,谢恭铭即以杨继盛墨迹酬赠阮元。阮元虽竭力推却,然谢恭铭坚持不肯,故阮元珍藏有年,终在爱新觉罗·颙琰十二年,焦山(“京口三山”之一,另两个是金山和北固山)僧觉灯请改立杨继盛木主于焦隐庵后屋中。阮元主其事,将房屋修茸一新,重题”仰止轩”匾额悬于门楣。复奉杨继盛墨迹置轩中,一并珍藏的尚有宋、元《镇江府志》二部。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书法作品
藏书楼望云楼
殴打朝廷命官
家庭关系
人物墓葬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