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1719-1795),清朝
爱新觉罗·弘历六部侍郎,文学家。他出生于
嘉善县枫泾镇(今
上海市金山区),字昆城,号金圃、丰甫、东墅,晚号西。谢墉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他的作品涵盖了诗、词、曲、文等多个领域。他的文学成就得到了当时文坛的高度评价,被誉为“
乾隆文坛第一人”。
个人介绍
乾隆十六年(1751),皇上南巡,谢墉以优贡生召试,赐
举人,授
内阁中书。十七年,成
进士,改
庶吉士,授
编修。因为连坐了撰写闽浙总督
喀尔吉善的碑文语失当,下部议,降调。二十四年,回部平,谢墉拟铙歌上,上命复官,直上书房。五迁
工部侍郎,督
江苏省学政。
四十三年,调
礼部。四十五年,调吏部。广西全州
知州彭曰龙坐纵革役复充,夺官,诣部请捐复。
大学士阿桂领吏部,将许之,谢墉以为不可。时有
商河县教谕侯华捐复,方议驳,谢墉援以例曰龙。
章佳·阿桂疑谢墉为华地,奏闻。上命讯,华力言无嘱,乃用谢墉议,不许曰龙捐复。四十八年,复督江苏学政。五十一年,任满,还京师。上问
洪泽湖运河水势,谢墉奏:“洪泽湖渐高,民间传说‘昔如釜,今如盘’,请加疏濬。”五十二年,上以
总督李世杰奏洪泽湖水注清口畅流,命谢墉往与世杰勘湖水浅深。寻奏湖水深至十丈,浅亦在一二丈间,墉自请议处。上以湖水前年较浅,谢墉得自传闻,据以入告,兹既已勘明,免其议处。谢墉两任
江苏省学政,士有不得志者,以偶语讥。
章佳·阿桂偶以闻,上命
巡抚闵鹗元访察。鹗元言谢墉初任声名平常,后任颇为谨饬。上命降授
内阁学士。五十四年,皇上察直上书房诸臣多旷班,谢墉七日未入直,复降
编修,在修书处效力。五十六年,复命直上书房。六十年,休致。寻卒。于77岁寿终。
谢墉在上书房久,仁宗(
爱新觉罗·颙琰)方典学,肄习诗文,高宗(
爱新觉罗·弘历)命谢墉讲授。嘉庆五年,加恩旧学,赠三品卿衔,赐祭葬。子
谢恭铭,
进士,改
庶吉士,散馆归班,是岁授
内阁中书。谢墉以督学蒙谤,然江南称其得士,尤赏
扬州市汪中,尝字之曰:“予上容甫,爵也;若以学,予於容甫北面矣!”
家庭成员
太祖父
谢应祥,明朝万历年间
江西省庐陵进士,
天启年间
嘉善县知县。
曾祖父
谢元一,明朝灭亡以后,没有出仕,在
枫泾镇务农,也开始教习儿孙读书,谢墉发达以后,自述说“墉家,世习耕读。”
祖父
父亲
谢煜,貤赠吏部左侍郎(貤赠,就是后代将本身和妻室封呈请朝廷移赠给先人)。
哥哥
长兄谢均(1712-1732),秀才,年轻有为,却不幸英年早逝,未婚妻是监生费士超的女儿,在病重的时候,父母不允许费氏去看望,费氏曰:“我不为烈妇,就做贞女。”谢均的噩耗传来以后,费氏竟然七天七夜不吃不喝,费氏要求去奔丧守节,父母不同意,怕女儿变成“望门寡”,费氏以死相逼,终于同意了,费氏才稍微吃一点东西,去谢家那天,天降
大雪,费氏穿着素,真个邻里为之感动,称苍天也为费氏是“冰雪之操所感。”,过继
谢垣的次子谢舒锦抚养,谢垣发达以后,申请朝廷貤赠谢均为奉政大夫、刑部山西司
员外郎。
次兄谢垣(1715-1788),字载东,号东君,又号漫叟,
乾隆十八年(1753)
举人,乾隆三十一年丙戌科(1766)
进士,官
刑部员外郎、刑部四川司郎中。
儿子
谢昌鉴(谢墉长子),字轩铸,1751年出生,天才少年,乾隆庚寅(1770)
浙江省“中式考”举人,年19岁。幼承家学,能全通经史百家,诗文学习汉魏六朝,壬辰(1772)礼闱报罢(进士科举落第),在北京遇疾而卒,年21岁。(阮文达《輶轩录》)。繁体字“鉴”有金字旁,属于金字辈。
谢恭铭(谢墉次子),字寿绅,号石农。
乾隆庚子浙江中式(1780)
举人、乾隆丁未科(1787)
进士,
庶吉士散馆改知县,官
内阁中书。以庶吉士,追赠三品京堂。恭铭赴阙谢恩,特授内阁中书、文渊阁检校。乞假旋里,博收名人遗迹,刻《望云楼法贴》,著有《明贤遗翰》。
谢扬镇(谢墉三子),字组,乾隆丙午(1786)钦赐举人,四库馆议叙、户部山西司郎中,
爱新觉罗·颙琰九年(1804)去世,留一孤女。
谢应锵(谢墉四子、谢宇澄父),候选州同,中年去世,其妻杜氏是魏塘镇人,自三十岁守寡到四十六岁,足不出户,抚养儿子谢宇澄,积劳成疾,谢应锵以子谢宇澄贵,赠直隶
宁晋县知县。
谢庆钟(谢墉五子)。
女儿
谢墉长女,适直隶
南通市运粮通判韦协梦,韦氏为
芜湖市望族。
谢墉次女,适贡生吴绍。(《嘉兴明清望族续记》记载)。
后代
个人作品
著作有《安雅堂诗文集》十二卷、《安雅堂诗集》十卷、《四书义》二卷、《六书正说》四卷、《南巡召试录》三卷、《荀子(杨倞注校)》二十卷(附《校勘补遗》一卷)、《食味杂咏》、《
风俗通义》等。
张之洞撰《
书目答问补正》提及谢墉是
清代的著名经学家,通《小学》。
大事年表
出处:《大清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实录》(简称《乾隆朝实录》)、《
清史稿》、《
嘉善县志》、《枫泾小志》、《
浙江通志》等的记载,辅以其它史料,简单勾勒出谢墉的年谱,以下的月份为农历。
以优行秀才,选拔为贡生,准备第二年送北京的太学深造。
1751年(乾隆十六年、辛未),32岁
三月,丙午日。
爱新觉罗·弘历第一次下江南,渡钱塘江,至
杭州市,录取谢墉为
举人。
三月,戊申日。皇上传谕:此次考中之谢墉、
陈鸿宝、王又曾,皆取其最精者,且人数亦不多,着加恩特赐举人,授为
内阁中书,“学习行走”(“学习行走”就是在皇宫书房自由出入的秘书),与考取候补人员,一体补用,并仍准其“会试”(全国
进士统考)。
清代在内阁中设
中书,定额为满洲中书70人,蒙古中书16人,汉军八旗中书8人,
汉族中书30人,官阶为从七品,掌管撰拟、记载、翻译、缮写之事。谢墉作为一个举人,担任主要由进士出任的内阁中书,说明皇上还是很器重的他的才华的。而且批准谢墉可以直接参加第二年春天在北京的“会试”。
是年,谢墉顺利地考上了乾隆年壬申科进士,整个清朝入关后到废除科举制度,平均每年录取进士101名,所以这些
举人真可谓是天之骄子!然后,朝廷就要按照政策分配工作了,一般,科举
进士分为三等,一甲前三名(
秦大士、
范棫士、
卢文弨)授了修撰(从六品)、
编修(正七品)而直接进入翰林院,二等为
庶吉士,取得翰林院的预备资格,三等则委以地方基层官吏或其它职务。
谢墉被派去担任了翰林院庶吉士,“庶吉士”是一种荣誉称号,类似“第三梯队”、“人才库储备精英”的称号,不是官品,真正的官职其实是翰林院编修、修撰等,因为只有进士中一甲、以及二甲中最优秀人员经过考试才能有机会成为庶吉士。在官员们自我介绍时表明的身份,比如我是某某年
进士、某某年庶吉士。在明朝中后期只有庶吉士才能成为内阁大臣,而清朝虽然没有内阁,但
庶吉士基本上是今后做高官的保障,可以认为是高级干部培训班。
在翰林院,由特派的翰林官教习人员,对新近进士进行培训,一般三年后经考试,优等的人员,二甲进士授
编修(正七品),三甲进士授检讨(从七品);次者改任各部
主事或知县。翰林院学习期满,称“散馆”(毕业分配工作),其中留充编修、检讨者称“留馆”(留校工作)。
四月,辛酉日。“散馆,授
内阁中书邵嗣宗、陈齐绅、谢墉、张坦、
纪复亨、
钱载、陈荃、
王懿德、德保、博明,俱授为编修。”
翰林院可比之中央办公厅,是朝廷考议制度、详正文书、咨议政事的机构,翰林官的主要活动多为朝廷日常性工作,如从事诰敕起草、史书修、经筵侍讲等。历史上出现了“非
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奇怪现象,这种现象足以说明,翰林院既是通过科举考试汇集优秀人才之所,又是高层政治人物的输出之所。
能够直接进入翰林院的,实则仅科举进士名列前茅者,对于这样一批人才,朝廷高度重视,精心培植。翰林院的日常活动,既是履行其处理政事的职能,同时更具有锻炼能力、增长见识的意义。譬如,以皇帝名义颁发的各种诰敕,本应阁臣起草,但实际上一般性文件多由翰林代笔,这项工作有助于翰林官适应政务、加深阅历、加强对国家事务的熟悉。在经筵侍讲中,翰林官又因此而不断熟悉朝廷仪制和国家要政,同时由于经筵讲读而与皇上形成的亦君臣、亦师生的关系,成为翰林官在院期间或日后为官主政时,揣摩君心、对皇帝施加影响的重要条件。此外,翰林官有着更多的接近大儒、权要的机会,又能饱览史料邸报,参加某些重要会议,便于对政局时事获得具体而深入的了解。这些都使翰林学士不断积累政治学识和经验,为日后准备较好的政治素养。
由此可见,翰林院也作为国家重要的育才、储才之所,它在政治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钱穆先生在《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对翰林院的储才功能颇为赞许,认为
进士进入翰林院期间,一面读书修学,一面获得许多政治知识,静待政府的大用,翰林院成为一个储才养贤之所,许多大学问家、大政治家都是翰林出身,他们并不是只懂八股文章,其它方面也多有优长,而且多负有清望,是朝廷着意培植的人才。
爱新觉罗·弘历召集手下南书房行走的诸位官员,提出要为明代忠臣
史可法等人正名,表彰他们的忠节可风、一代完人,予史可法以“忠正”谥号,当时其他人都有些想不通,为前朝忠臣正名,不就是否定自己清朝。但谢墉很揣摸皇上的心意,皇上此举主要是为国家安定富强,为了全面贯彻儒学统治,强化纲常,重节义,明廉耻,用正负面史传来教育臣民。当时谢墉就大力支持朝廷这一主张,翌年,乾隆帝命朝野大面积搜前明朝与满清作战为国捐躯的将士,经筛选确证,赐其中史可法等最伟大的26人专谥,113人谥“忠烈”,108人谥“忠节”,576人谥“烈”,843人谥“节愍”。另一方面对投降清朝的明将官员,如
洪承畴、
尚可喜、
耿精忠、
吴三桂,视为异己,认为这些人大节有亏,实不足齿于人类,专编《
贰臣传》一书进行臭骂一通。
秋七月,戊戌日。皇上圣旨:翰林院谢墉、
蒋溥、德通三个人所撰《致仕大学士福敏碑文》,实属平庸浮夸。给朝廷写作,应当以典雅亲切为尚,如果沿袭旧文,虚词敷衍,那么墓志铭就更换一个姓名,皆可通用了。向来翰林文字,多有此病,如果是普通人,按照常规惯例给予抚恤,也就算了。至于
大学士富察·福敏,是朕的受业老师也,人品学问,巍然为国家的栋梁元老,朕还要亲自为老师撰写碑文,非常重视他的临终葬礼大典。翰林院的人怎么可以使用雷同肤浅之语,搪塞自己的职责呢?就算谢墉不是很熟悉墓志铭的体裁,而翰林院的掌院
蒋溥,难道也竟不留心审阅?满洲文字的翻译更是不成语句,翻译官德通在搞什么事情?蒋溥、德通、谢墉三个主要负责人,全部送交“部察议”(由中组部审查)。
正一品大学生福敏(1673-1756),
富察氏,满洲镶白旗人,当时
雍正帝尚未即位,少年
爱新觉罗·弘历方才就学,由福敏侍读。雍正帝登极后,
富察·福敏为
大学士、左都御史、翰林院
掌院学士、湖广
总督、六部尚书,
乾隆三年(1738),擢老师为
武英殿一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次年,加太保、太傅,乾隆二十一年(1756)福敏卒,年八十四。乾隆帝亲自祭奠,赐祭葬,祀
贤良祠,谥文端。
蒋溥、德通、谢墉把皇上恩师的墓志铭敷衍了事,难怪龙颜大怒。
“部察议”结果:蒋溥、德通、谢墉三人从宽处理,留用察看。谁知道祸不单行,新年没有到,谢墉又出来一件麻烦事,还是墓志铭的问题。
十二月,辛未日。皇上圣旨:翰林院谢墉所进撰的《闽浙总督喀尔吉善碑文》稿,完全属于草率。已故的
喀尔吉善,历任内外职务,效力有年,在大臣中,实属老成练达,勤劳朴素,而为人亦内外如一,言行克制。对喀尔吉善的刻勒碑纪念,乃是国家的优恤盛典。撰稿自当慎重,但是谢墉的稿子里面把“弗胜”之“弗”字错写为“勿”,而“由闲散超登西掖”之句,尤为荒谬。作者谢墉刚刚起用于罢职之后,就马上在同样一个地方再次犯错误,必须究查,谢墉为什么担任这么重要职务,却能够滥散如此?谢墉的本意或以为是满洲大臣碑文,不必检点,而谢墉给汉大臣做墓志铭,却有写得如此美名完节,始终不懈,当不致轻忽若此。朕对于满汉臣工,从无歧视,考察品行,盖棺定论,务求真实。谢墉之前给
大学士富察·福敏碑文撰稿,敷衍潦草,已经送交“部察议”处理过了,如今又措词失当,虽属文学肤浅,未必出于有心,而这样轻率地写文章,以至于屡屡出现差错,则不得说是无意了。谢墉着交有关部门严加议处,该翰林院掌院的领导,另行改拟碑文进呈。
十月,庚子日,
爱新觉罗·弘历以平定新疆的回部首领大小和卓的起义,宣谕中外,历次战斗中有功官兵各封赏有差,阵亡者加以优恤。同时下令筹备西征将士返京凯旋及大阅八旗官兵事宜,下令立碑,勒石纪录平定回部之功,并撰写碑文。谢墉拟《平定回部铙歌》上,“铙歌”就是军乐,谢墉的歌词,演唱出来非常有人气,一炮走红,乾隆帝大喜,命谢墉复官。
十一月,己丑日。乾隆帝命
编修谢墉,担任“尚书房行走”,给皇子皇孙们教书。查阅清朝官员职称权威著作
张德泽所著的《
清代国家机关考略》一书,并无此“尚书房行走”职称,“尚书房行走”是皇帝赐给宠臣的一种荣誉,实际上就是清朝时候皇子师傅的副手。清朝人喜欢用“行走”这词儿,大约是就是“可以自由出入”的意思,例如提拔某人当
大学士,让他在军机处当差,皇上的谕旨一般会这么说:着赐某某阁大学士,赏一品顶戴,在军机处行走。
“尚书房”是满清皇子皇孙上学读书的地方。
爱新觉罗·旻宁之前,叫“尚书房”,道光年间奉旨改为“上书房”。
“尚书房”位于乾清门内东侧南廊,建于
雍正初,门向北开,共五间,凡皇子年届六龄,即入书房读书,一般派满汉大学士一人或二、三人为“尚书房”总师傅,教授满蒙
文言文和骑射。总师傅有事则来,不必日日入值。师傅们轮流入值,与皇子皇孙们相见,仅以捧手为礼而不下跪。每日寅时(凌晨3:00-5:00)来到书房早读,卯时(凌晨5:00-7:00)开课,午时(11:00-13:00)下学。各大节日放假一天,暑期上半课。
清人福格的笔记《
听雨丛谈》卷十一中《尚书房》一则有比较详细的说明:“尚书房”在
乾清宫东南廊北向,皇子读书之所也。皇子年六岁,入学拜师。由“尚书房”总师傅翰林
掌院学士,保荐品学兼至翰林官若干员引见,次日上殿,皇上察其品行端正者,钦点为某皇子授读师傅。又派一、二员副之。每日皇子散学后习步射,在
圆明园五日一习马射。寒暑无间,虽婚娶封爵后,读书不辍。皇子六岁入学读书,与师傅共席对坐,师傅读一句,皇子照读一句,如此反复上口后,再读百遍,周而复始,不有间断,每日功课,入学先学
蒙古语二句,挽竹板弓数开,读清文书二刻,惟
元旦、
端午节、
中秋节、万寿、自寿,共放五日,余日虽
除夕亦不辍也。
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壬午),43岁
闰五月,乙丑日。吏部(人事部)经过对北京的官员考察,保送一等之吏科三十八员,皇上全部批复了谢墉等“俱准其一等,加一级。”
九月间,谢墉与
倪承宽、皇八子
爱新觉罗·永璇等人,在热河扈从
爱新觉罗·弘历。
担任顺天乡试同考官。
1764年(乾隆二十九年、甲申),45岁
二月,辛亥日。升
编修谢墉为
侍讲学士,代理“日讲《
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讲学士,为从四品,该官职主要配置于
内阁或翰林院,可以直接接触皇上,主要任务为文史修撰。《乾隆起居注》记载:乾隆二十九年二月二十九日,“奉谕旨,
卢文弨署以原衔充补日讲《起居注》官,其所遗署日讲官缺,着谢墉署。”
五月,壬午日。“以侍讲谢墉,为翰林院
侍读学士,充日讲《起居注》官。”日讲《起居注》官是
清代“《起居注》馆”之专职记注官,掌记载皇帝言行及修《起居注》,以日讲官兼充《起居注》官,故名。因为日讲很少举行,日讲官遂为专职记注官,此后,日讲与《
起居注》合而为一,“日讲”仅成其例带之虚衔。凡皇帝御门听政、朝会宴享、大祭祀、大典礼、每年勾决重囚及常朝,皆以日讲《起居注》官侍班。凡陵、校猎、巡狩皆记注官皆轮班侍值,出行则请旨扈从,退而记载。编成之《起居注》每年底进呈,发下后送内阁存储,副本留翰林院。
五月,甲申日。吏部(人事部)经过对北京的官员考察,保送一等之翰林院五十七员,皇上全部批复了谢墉等“俱准其一等”、提拔谢墉兼为“右庶子”(皇帝的机要秘书、正五品)。
五月,庚寅日。朝廷以侍讲谢墉,为
福建省乡试(福建省
举人考试)正考官,
御史毛辉祖,为副考官。
考试完毕,谢墉由福建省回原籍休假,照顾父亲谢永辉。
1767年(乾隆三十二年、丁亥),48岁
冬十月,壬戌日。皇上以翰林院
侍读学士谢墉为
内阁学士、兼
礼部侍郎(从二品)。礼部侍郎是
礼部尚书的
副职,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掌嘉礼、军礼、吉礼、凶礼、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
管理学务、科举考试、饮食祭祀事务、掌铸造皇帝宝印及内外官员印信。从此,谢墉进入了中央政治局。
父亲谢永辉去世,年74岁,谢墉回籍守孝。
闰五月,辛酉日。朝廷“命服阕(守丧期满除服)内阁学士谢墉、仍在尚书房行走”。
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辛卯),52岁
十月,癸未日。皇上“命
大学士谢墉、教习
庶吉士”。做庶吉士(新考取的
进士)的老师,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啊。
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壬辰),53岁
四月,甲申日。朝廷“命内阁学士谢墉为殿试读卷官。”殿试读卷官就是替皇上在一等进士里面选拔状元。前三名是金榜、孙辰东、
俞大猷,金榜题名的状元金榜同学(1735-1801,他的这个名字起得好),字辅之,
歙县人,授翰林院修撰。
谢墉在上书房的一个时期,专
教皇十五子
爱新觉罗·颙琰(即后来的嘉庆皇帝)诗文。永琰的《味余书室全集序》回忆:“读书至壬辰年而五经毕,从师谢东墅先生,学今体诗。”可见,在谢墉的教育下,永琰慢慢地脱颖而出,获取
爱新觉罗·弘历的赏识,立为太子,谢墉也是功不可没的。嘉庆帝的师傅有:6岁时,从
礼部侍郎奉宽读书,开始启蒙教育,并通五经;13岁时起,从
吏部侍郎、经筵讲官谢墉学习今体诗;从翰林院
侍讲学士、文渊阁直阁事、曾任
福建省学政
朱圭学习古体诗;18岁时起,从翰林院
编修、
内阁侍读学士王尔烈学习诗、文、典章、书法,一直到即位登极。
二月,丁卯日。皇上谕曰:“李宗文,已补授礼部侍郎,现出学差,所有礼部侍郎事务,着谢墉代理。”李宗文,字郁斋,
安溪县人,乾隆十三年
进士。
五月,乙亥日。朝廷“以
内阁学士谢墉,为
工部侍郎”,工部为管理全国工程事务的机关,职掌“土木兴建之制,器物利用之式,渠堰疏降之法,陵寝供亿之典”。凡全国之土木、
水利工程、机器制造工程(包括军器、军火、军用器物等)、矿冶、纺织等业综理,并主管一部分金融货币和统一度量衡。
六月,丁酉日。又上谕:“今日迈拉逊、瑚世泰,俱来至热河谢恩。迈拉逊,由侍郎升授
都统,亲赴行在陈谢。与前此谢墉、
李友棠、
全魁等之趋赴谢恩者。”因为皇上夏天在热河办公,所以谢墉去了避暑山庄谢恩,感谢
皇帝给他担任了
工部侍郎之职务。
八月,乙巳日。朝廷“转工部右侍郎谢墉,为工部左侍郎,以
内阁学士李友棠,为工部右侍郎”,左侍郎排名靠前。
十二月,癸卯日。
爱新觉罗·弘历“以
大学士舒穆禄·舒赫德、
兵部尚书嵇璜、工部左侍郎谢墉、翰林院
侍读学士董诰俱充经筵讲官”。经筵讲官为皇帝进讲书史,由翰林出身大臣兼充,属于皇帝的心腹。
出任江苏学政(朝廷派
江苏省管理考试选拔的大臣),大力提拔江苏省的优秀学子。
1777年(乾隆四十二年、丁酉),58岁
二月,壬戌日。皇上“又议准江苏学政谢墉奏,请严格廪生出贡之例。应令不再重犯。在廪生内,如有官司诉讼牵连,经地方官审明,详细汇报总督
巡抚,发回学校训诫斥责。即将该生出贡之处,扣除注册,仍将原案报明查核。(朝廷)从之。”
秀才,亦称诸生、
生员,受本地教官(即教授、
学正、教谕、训导等)及学政监督考核。初入学为附生(附学之生员),根据岁考、科试成绩发奖学金(廪米),拿了廪米的叫做廪生,廪生中间特别优秀的叫增广生(亦名增生,因于廪生外增额,故名)。地方官挑选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意谓以人才贡献给祖国
清代。清代有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和例贡,清代贡生,别称“明经”,会试考中进士的贡生被称做“
贡士”。
正月,乙酉日。朝廷“改礼部左侍郎
范时纪为副都统,调工部左侍郎谢墉为
礼部左侍郎。”
三月,丙寅日。朝廷以礼部左侍郎谢墉,为会试“知贡举”、殿试读卷官。以
大学士于敏中,为正考官。吏部右侍郎
王杰、
内阁学士嵩贵,为副考官。”
清
赵翼《馀丛考·礼部知贡举》介绍:会试的主试者称为“知贡举”,就是“特命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一般以朝廷名望大臣担任。
清代会试的“知贡举”多在一、二品大臣中选派,不承担阅卷取士之责。《
红楼梦》第一一九回:“知贡举的将考中的卷子奏闻,皇上一一的披阅。”知贡举替皇上把握总体的
进士考试的,责任重大。
三月,己丑日。“知贡举”、侍郎谢墉奏:发榜之日,外帘
御史自“知贡举”、监试、提调,俱集“聚奎堂”,各项书吏匠役,一拥而入。一向未设有弹压之人员,请斥令原派之副都统二员,于发榜日,赴至公堂,会同外帘御史,将应入内帘人役,查验确实,同入“内龙门”。仍分两翼弹压巡查“内龙门”外,即责令所属将备二员巡逻。发榜时,并令将备等护送张挂,谢墉得旨,所办事情好了。(皇上)依议。由此可见,清朝的
进士考试批改工作非常混乱,一些达官贵人,企图进入阅卷办公室,施加影响。
夏四月,甲辰日。皇上又议覆“知贡举”、礼部左侍郎谢墉,所奏科场分卷事宜、及
礼部堂官议驳之处,臣等公同酌议。谢墉场内所造之册,“至”字几号,“公”字几号,止载某省若干卷,原非细注各卷红号,并无错误。惟欲裁去“内收掌”一节,必不可行。应照礼部所议办理,其各省均匀配搭,及各房回避卷。由“至公堂”(贡院)分为十八束,送内帘御史掣签分阅。上年奏准有案,自应遵照奉行。再,顺天乡试,人数较多,向止一人“收掌”,未免困难,请嗣后按照会试之例,添设“收掌”一员。(皇上)从之。谢墉已经发现了高考的阅卷问题,向皇上提出。
二月,丙辰日。上谕曰:皇八子
爱新觉罗·永璇、皇十一子
爱新觉罗·永瑆,着充《
四库全书》馆正总裁。谢墉、
周煌、
达椿、
汪廷玙、
钱载、
胡高望、
窦光鼐、
曹文埴、
金士松、李汪度、
朱圭、
倪承宽、
吉梦熊,着充《四库全书》馆总阅。书成时,与总裁一体列名。
三月,戊戌日。又上谕:
工部侍郎刘浩,着革职,留于
隆兴寺,管理庙工,效力赎罪。其工部侍郎员缺,着汪廷玙补授,汪廷玙在出差,
徐绩近复丁忧,工部汉侍郎乏人。徐绩百日未满之前。着谢墉暂行兼理。
六月,甲戌日。以吏部右侍郎谢墉,为江南乡试正考官。
编修翁方纲,为副考官。那一次,一榜取中的四个
举人,最后都是独占头:
钱棨状元、
石韫玉状元,顾钰会元、马有章会元。
十月,庚午日。举行增补册封
顺妃、诚嫔、循嫔。命
协办大学士程景伊,为正使,
礼部侍郎谢墉,为副使,持节册封贵人
钮祜禄氏为
诚嫔。《册文》曰:“朕惟紫庭列职,聿扬鸣之芬,丹褒封,宜备镌之典,特加命秩,丕焕彝章。尔贵人钮禄氏,禀质粹和,躬端谨,协芳型于兰,内则无违,奉介祉于璇闱,慈愉克荷,用贲龙光之锡,爰增翟服之辉。兹奉皇太后懿旨,封尔为诚嫔,尔其敬事弥昭,衍嘉之泽,荣称式副,倍彰淑慎之仪。钦哉。”《册文》里面全部是滥美之词,就是钮祜禄氏恪守宫规、温柔贤良,肃雍德茂、温婉贤淑、聪颖过人,晋封其为诚嫔,恩赐以金册宝。钦此。
三月,乙酉日。以礼部左侍郎谢墉,为恩科(特别增加的)会试知贡举、殿试读卷官。
礼部尚书德保、
曹秀先,为正考官。
兵部尚书周煌内阁学士胡高望,为副考官。
三月,癸巳日。“调
礼部侍郎谢墉,为
吏部侍郎”。吏部侍郎协助吏部尚书主管官吏任免、
考课、升降、调动等事。班列次序,在其它各部之上。
四月,己巳日。“以吏部侍郎谢墉,为
国史馆副总裁”。国史馆属翰林院,掌监
修史,有总裁、清文总校、提调、总纂、纂修、协修等官。
五月,庚辰日。又上谕:
章佳·阿桂等议覆,
索绰络·德保等奏会试分卷一折,请仍照旧例,只令“房考”(亦称“房官”,乡试、会试时分房阅卷的考官)回避本省。所有试卷,仍由“至公堂”(贡院)均分十八束,送进内帘分掣(抽签),不必将“至”字、“公”字区分两项等语,(皇上)已依议行矣。此折系
大学士九卿会议查阅、衔名
吏部侍郎谢墉亦经列衔具奏,但戊戌、庚子两科俱系谢墉“知贡举”,其办理分卷,均照“至”字、“公”字两项
分办,即系谢墉以为事属可行者,即当另行陈奏,不宜随同画诺,若以两项分办。究于多寡塔配不匀,必须仍循旧例,即应将从前办理未协之处,自行随折声请议处。乃谢墉既经两次分办于前,复随众改议附和于后,其中毫无定见,何前后模棱若此,着谢墉明白回奏。可以看出来,清朝在批改
进士考卷的过程中,已经出现了舞弊。朝廷制定了两项在古代科举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考场规则:一是糊名,二是誊录。糊名,是将试卷上考生的姓名、籍贯等项用纸糊盖起来,使批阅试卷的考官不知道手头的卷子是何人所做;誊录,则是在考生交卷后,另由考场专雇的誊录人员将考卷重抄一遍,然后再交考官评阅,这样,就连考生的笔迹,考官也无法认出了。可是,就在有了弥封糊名和誊录易书这两项防弊措施之后,又有了新的作弊“对策”,即订关节递条子。所谓关节,就是考生与考官串通作弊,挑选自己客户的考区的试卷,约好在试卷内诗文某处用什么字作为记号,其中多数是用“夫”、“也”、“矣”这一类虚词作暗示,大多用在某文开头、某段结尾。作弊者暗订关节的绝招,使弥封、誊录的防范作用大打折扣。谢墉向皇上指出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科考问题,被
爱新觉罗·弘历认为是前后矛盾。
五月,丁亥日。命
大学士公
章佳·阿桂、
协办大学士兼吏部尚书
嵇璜、内阁学士
纪昀、
吏部侍郎谢墉、
礼部侍郎阿肃、
兵部尚书蔡新、侍郎
曹文埴、左
都御史罗源汉,为殿试读卷官。录取的前三名是
汪如洋、
江德量、
程昌期。
二月,己酉日。举行仲春经筵,值讲官谢墉进讲《大学》“絜矩之道”一句。
三月,巳卯日。以礼部左侍郎
钱载,为会试知贡举
礼部尚书德保,吏部右侍郎谢墉为正考官、殿试读卷官,兵部右侍郎
沈初副都御史
吴玉纶、为副考官。
四月,癸亥日。命
大学士三宝、
协办大学士蔡新、内阁学士
钱士云、
吏部左侍郎谢墉、
户部尚书梁国治、兵部右侍郎沈初、刑部左侍郎
杜玉林、都察院左都御史
罗源汉,为殿试读卷官。录取的前三名是
钱棨、陈万青、
汪学金。探花汪学金,系戊辰探花汪廷屿之子。
二月,已已日。举行仲春经筵,值讲官谢墉,进讲《
尚书》“在知人,在安民”二句:
五月。谕曰:谢墉,着转补吏部左侍郎。
彭元瑞,着补授吏部右侍郎。
1783年(乾隆四十八年、癸卯),64岁
二月,甲子。举行仲春经筵,值讲官谢墉,进讲《
中庸》“悠久所以成物也”一句:
六月,壬午日。朝廷以
吏部侍郎谢墉为江南乡试正考官,修撰
戴衢亨为副考官。
六月,癸未日。上谕曰:谢墉在出差,所有行在吏部事务,着
董诰兼署(代理)。
八月,已卯日。上谕:江苏学政,着谢墉去。福建学政,着
吴玉纶去。俱着于试差事竣,即赴新任,不必来京请训。
乾隆帝南巡途经
江苏省省,赐
礼部左侍郎、江苏学政臣谢墉《御制诗》“江浙均为文物乡,非宏博此任难当。虽然尚藻岂其,必也穷经以是。雅正清真兹已鲜,涂抹剿集亦应防。士风淳则民风顺,教化宁云虚设。”(蘉音茫:勤勉,努力)谢墉做《颂》四章。第一章:圣人敬天,自强不息。展义时巡,聿来南国。南国之人,稽首顺则。天无私覆,主有令德。于万斯年,与天无极。第二章:圣人法祖,不敢自康。六龙时迈,俾民近光。观风问俗,率由旧章。圣祖默相,锡纯常。吾皇游豫,彼此无疆。第三章:圣人孝亲,孝思是懋。御初巡,慈帏万寿。惠此南人,云瞻日就。锡类永言,介福斯受。大哉皇仁,唯天所佑。第四章:圣人爱民,省方申令。万物皆春,一人有庆。乃捐正供,恩膏斯盛。山拥兴龙,胡涵明圣。赓歌太平,乐于兆姓。
夏四月,乙酉日。又谕:前据萨载等奏报,
徐州市属
铜山区得雨四寸。昨谢墉奏,
徐州得雨前后约有七寸,与该督抚等奏报情形稍异。奇奏到,漕船过淮日期,折内称今岁天气久晴,各处湖河存水较少,虔诚祈祷,此后再得大沛甘霖,湖河水势加增,漕船可倍加快速等语。看来淮徐一带,得雨竟未沾足。谢墉所奏是否属实?日内曾否雨量充沛?上游水势,有无增加?并大江以南各属,情形若何?着传谕萨载、
闵鹗元、毓奇,一并查明,迅速据实覆奏,将此由四百里各谕令知之。寻萨载奏,铜山县于三月初十、十一日,得雨四寸,复于十七日得雨二寸。合之学臣谢墉奏,日期相同,惟所报七寸,系约略之词。是以与臣奏稍异,两旬以来,淮、徐、海,未据续报得雨,首进帮船自三月十二日渡黄后,尚未报入东境,日内大沛甘霖,不惟淮、徐、海,丰田沾足,湖河水势,渐次增长,粮船更可迅速速行。得旨,览。
四月,丁未日。兵部议准,
江苏省学政谢墉奏称:在营武生,傲慢滋事,一向都是扣除口粮,发回本学收管,这样不足以示惩,从而惩前毖后。遇有过犯,该营官即按营例责处。如所犯情节较重,各处理其上司,即行按法律办理,开除学籍。皇上从之。
十二月,丙子日。上谕军机大臣等:据谢墉奏,回空漕船,经借
黄河而浮送,衔尾南行,虽无停滞,惟是
积沙墓日多,未免河身渐高,淤积益增,所宜先事急筹,以利次年重运等语。此系再无别法之事,但期望今冬蓄清,明春足用,为无聊之极思,已于折内批示矣。前经
萨载、
李奉翰奏报回空粮艘,于十一月十八日,全行渡过黄河,衔尾南行,一旦驶出江口。即照从前阿桂在清口时,议定将黄河水筑坝煞住,挑渠放水各事宜,依次办理,以帮助来年重运等语。至无锡一带,运河淤浅之处,亦经
章佳·阿桂会同该督抚筹议,于粮艘过完丹徒,筑坝大挑时,一并兴工挑挖。回空粮船,俱已渡黄南下,清口是否已经筑霸?将黄水堵住,不令倒灌,通湖各
引河,是否已经一律挑挖宽深,并淤沙作何筹办?清水自筑坝收蓄后,筑高堰坝、标志桩柱,水位已陆续长高三尺五寸,是否已经继续增长?及无锡一带运河,是否已经勘估了挖泥之处?这些问题都没有该督抚奏到。朕心深为挂念,着传谕
萨载、
李奉翰、
闵鹗元,即各将办理情形,详悉查明,据实迅速覆奏。将此由四百里传谕萨载等,并谕谢墉知之,然后报告上来,回空漕船渡黄河后,已将各坝基速筑,酌留口门,等各船队全出江口,即启放清水,依次堵合,里河各处,并无浅滞,筑高堰坝、标志桩柱。水位四尺,通湖
引河五道,业经挑泥完工。得旨,览奏俱悉。
十一月,辛卯日。上谕:据谢墉“条奏”(密折)赈济、暨水势情形一折,朕详加披阅。内有碍难施行者,如所称赈济,请除去钱米,统用银两,按照户口,定为一次给发等语。自古救荒本无善策,惟平时于常平仓、社仓,详细讲求,务期积贮充盈,以备歉收赈济之用。盖荒年不济、收成失望,米粮价值,自必昂贵,小民嗷嗷待哺,非散给米谷,不足以充饥。朕关心穷人,每遇各省奏报偏灾,不惜千百万资金,加恩赈恤,仍恐各该省仓贮,不敷给赈。屡经降旨,截留漕粮,并谕各该督抚,于邻近丰收省份设法采买粮食,运往灾区源源接济。所以筹画民食者,无微不至。而银米兼放,原属不得已之计。若如谢墉所言,除去钱米,统用银两,则小民计口给银,所得无几。势必不能于谷贵之时,统一物价,有利于抚恤。且灾歉之区,米粮难购,是名为赈饥,而于小民生计,根本没有好处。又所称赈银在五十万两以上者,请派近信大臣一员,前往查察等语。地方办理赈务,原难保不肖官吏,侵吞中饱。惟在督、抚、司、道、督审查下属,层层周密稽查,自不致滋生弊端。若又拣派大臣前往,是该督抚皆不可信矣。如果派往之人,公正实心,于事不为无益。而一省这么大的州、县、村、乡,一个人亦必能分身亲历,假设其人于外省情形,不能熟悉,徒生枝节。转致牵制纷更,甚至徇顾私情,一味模棱,地方官白白增加酬应之繁,而于赈务究不能查出弊窦。是简派大臣,仍属有名无实,此皆可以揣测之事理,断难准行者。其余所言,或有可采,仍着
大学士九卿,详议具奏。当时朝野上下,贿赂公行、贪污成风、吏治日废、奢侈淫靡、贪赃枉法、腐化堕落。谢墉此举,发觉贪官污吏在分发接济粮的时候,没有记录,故要求按照人头发钱。而谢墉这样奉公守法、勤俭节约、清正廉明的正气人物反而日益孤立。
二月,辛丑日,
春分。朝日于东郊,遣肃亲王永锡行礼,举行仲春经筵,值讲官谢墉,进讲《易经·大畜卦》“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二句。
二月,辛亥日。谕曰:
朱圭现出学差。其礼部右侍郎,着谢墉兼署。
三月,庚寅日。谕:据谢墉条奏,
洪泽湖淤积日高,前之如釜者,今已如盘,请加疏浚一折。经
大学士九卿议驳在案,兹
李世杰等奏到,洪泽湖湖水下注,清口畅出。因将原折交与谢墉阅看,据称本人不谙习河工,前年在江宁接见王兆棠,言及洪泽湖日渐淤高,是以据传说之言具奏。王兆棠陛见来京,复与讲论,仍如前说等语。前年湖水甚少,清口不能畅出,屡训谕筹画,以期济运御黄,仍即以盈虚消息,事理之常。朕即虑及必有盛涨之事,亦预先下谕,命令该督等,加意防范。上年湖水大涨,果不出朕之所料,是前年清水短少,实是意中所知。谢墉既未亲至其地,目击情形,何以率行入告?
洪泽湖水势日长,清口畅出,已非如盘之明验。谢墉复称得之王兆棠所言,而王兆棠来京陛见,经朕面询该处情形,亦奏称清水畅顺,并未有淤垫如盘之说。谢墉身为“卿贰”(二品、三品的京官),王兆棠究系司员,体制所关,自不屑令其来京面加质对。但谢墉既有此说,不可不详查核办,着该侍郎自行前往洪泽湖,会同
李世杰等,周围履勘,测量湖中深浅,实在有无淤积,秉公据实具奏。
二月,己亥日。举行仲春经筵,值讲官谢墉,进讲《大学》“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二句。
秋七月,己巳日。皇上又谕:三、四月间,因诸臣“条奏”科场弊窦,曾令
大学士九卿议奏,并降旨通行申斥矣。彼时据
章佳·阿桂奏,外间传有谢墉“抽身便讨”、
吴玉纶“倒口即吞”之语。朕即以阿桂若仅奏谢墉声誉不好,伊二人前在吏部时,原有龃龉。而吴玉纶则并无芥蒂,则其言似非无据,即他臣虽未有明言其舆论平常,而他们俩在学差任内,不孚众情之处,闻知者亦复不少。学政为选才所关键,既闻有舞弊营私情事,安可置之不办?随降旨令
李侍尧、
闵鹗元,各将谢墉、吴玉纶在任声名,究竟如何之处,就近访查,据实具奏。前据闵鹗元奏,谢墉初任
江苏省学政,声名实属平常,其复任时,尚知悔过,颇为谨慎。而李侍尧则称
吴玉纶在学政任内,声名狼藉,至今闽省士子,犹怀忿恨。上年因吴玉纶条奏科场,该省之人,无不传为笑柄。以吴玉纶即系作弊之人。如何亦说防弊。但事来年久,实无凭据等语,适吴玉纶在热河扈从,随面加询问。据称因伊曾条奏西监应行补捐一事,是以为众所怨。昨谢墉带领引见,来至热河,亦面加询问。据奏伊因考试过严,未免取怨于人。及诘以因何有“抽身、倒口”之语,伊二人则皆奏系(
康熙朝)《
寄园寄所寄》小说所载
陈言,想系怨之者因而附会等语。办理科场,本当严密,如果恪遵成法,自我洁清,士心正当敬服。即或有
被落榜之人,为之散播谣言,亦何至憎恶多口。至
吴玉纶条奏捐监,系四十六年之事,而其简放福建学政,已在四十八年以后,相隔甚久,尤为两不相涉。若云出自《寄园寄所寄》,则古今书籍所载陈言甚多,何以不取而附会他人,独于谢墉、吴玉纶二人,曲加附会,不谋而合?但此事既经
闵鹗元、
李侍尧就近查奏,并非无因。即将伊二人革职交刑部审讯治罪,亦不为过,姑念阿桂所奏,究系传闻,且无人不知。而李侍尧等,亦因事来年久,查无确据。朕从来不会过分,何必随便兴大狱。但伊二人俱系大员,经朕特派做学政,乃声名致此平常,朕甚愧焉。谢墉、
吴玉纶,何以复胜卿贰之任?均着降调为
内阁学士,其职不过专司批本,并无应办紧要之件。伊二人学问尚可,是以特予从宽降补,此皆朕格外矜全。伊二人务当痛自愧悔,勉为洗涤错误。如再不知悛改,必加倍重治其罪,谢墉的
吏部侍郎空缺,着
朱圭调补。
梁韶壬《两般秋雨斋随笔》记《科场对》:谢金圃(谢墉)、吴玉伦、德定圃(德保)、沈云椒(
沈初),典试颇不满于众口。有人作对云:“谢金圃抽身便讨;吴玉伦倒口就吞。德定圃人旁呆立;沈云椒衣里藏刀。”双关拆字,巧不可谐,时谢侍郎墉督学
江苏省。阿桂是
满族,根本不知道汉字的奥妙,让手下罗织罪名,用
康熙朝的一本笔记,就把“谢”、“吴”的姓氏拆开,就作为证据。
二月,庚寅日。又谕:“京察”届期,吏部开列在京、各部院三品以上大臣,奏请甄别一本。其
内阁学士谢墉等人,声名平常,均着交部议处。“京察”考核京官的一种制度,三年举行一次,以“四格”、“八法”为升降标准。“四格”为:守、政、才、年。每格按其成绩列为称职、勤职、供职三等。列一等者记名,得有升任外官的优先权。“八法”为:贪、酷、
无为、不谨、年老、有疾、浮躁、才弱。分别给以提问、革职或降级调用的处分,年老和有疾者退休。“八法”后去掉贪、酷,改为“六法”。
二月,甲辰日。吏部提:遵旨甄别三品以上大臣,照例加级、降调、革任。得旨,谢墉学问较优,在尚书房行走多年,着革职从宽留任。没有一个月,三月初七,
爱新觉罗·弘历偶查上书房师傅入值门单,发现自二月三十日至三月初六共七天里,所有包括谢墉在内的师傅竟都没有到职。
三月,甲子日。又谕:朕阅“内左门”登载尚书房阿哥等师傅入值门单,自三十日、至初六日,所有皇子皇孙之师傅,竟全行未到,殊出情理之外。因召见皇十七子,同军机大臣,并
刘墉等,面加询问。如系阿哥等不到书房,以致师傅各自散去,则其咎在阿哥,自当立加惩责。今据皇十七子奏称:阿哥等每日俱到书房,师傅们往往有不到者,曾经阿哥们面嘱其入值,伊等连日仍未进内等语。皇子等年齿俱长,学问已成,或可无须按日督课。至皇孙、皇曾孙、皇元孙等,正在年幼勤学之时,岂可少有间断?师傅等俱由朕特派之人,自应各自勤慎,即使有本衙门有应办之事,亦当以书房为重。况师傅内,多系
内阁学士翰林,事务清简,并无不能兼顾者,何得旷职误功?松懈若此,皇子为皇孙辈之父叔行,与师傅等都有主宾之谊,师傅等如此怠玩,不能训其子侄,皇子等即当正词劝谕,如劝之不听。亦应奏闻,乃竟听伊等任意旷职,皇子等亦不能无咎。至书房设有总师傅,并没有上课的任务,其责专在稽查教师的考勤,与总“谙达”(
满语:头人)之与众“谙达”等无异,师傅内有怠惰不到者,总师傅自应随时纠劾,方为不辱没自己的职守。今该师傅等,竟相率不到,至七日之久,无一人入书房,其过甚大,而总师傅却置若罔闻,用你们来有什么用?这次不严加惩处,又怎么能够儆示?
嵇璜年已衰迈,
王杰兼军机处行走,情尚可原,着从宽交部议处。
刘墉、
胡高望、谢墉、
吉梦熊、茅元铭、
钱棨、
钱樾、严福、
程昌期、
秦承业、邵玉清、
万承风,俱着交部严加议处。至阿肃、达椿,身系满洲,且现为
内阁学士,毫无所事,其咎更重,均着革职,仍各责四十板,留在尚书房效力行走,以赎前,以观后效。上书房师傅挨板子,
清代历史仅此一次。
三月,乙丑日。谕:昨因尚书房阿哥等师傅,自二月三十、至三月初六,七日之久,无一人入书房,殊出情理之外。谢墉在学政任内,声名平常,本系获咎之人,前“京察”议处时,经吏部议以革职。念其学问尚优,是以从宽留任,仍令在尚书房效力。谢墉他更当知过感奋,但是仍旧偷懒,七日不到,更属有玩忽职守之嫌疑。谢墉着降为
编修,革职留任,不必复在尚书房行走,着在
武英殿修书处,效力赎罪。
为什么
爱新觉罗·弘历对
满族师父要从严惩处呢,而对
汉族师父网开一面?满洲侵略者以武力统一中国,入主中原,天长日久,有被先进的汉文化同化的危险。
乾隆帝对此深怀戒心,乾隆二十年三月十七日“上谕”即说:“满洲风俗素以尊君亲上,朴诚忠敬为根本,自骑射之外,一切玩物丧志之事皆无所渐染。乃近来多效汉人习气,往往稍解章句,即妄为诗歌,动以浮夸相尚,遂至古风日远,语言诞慢,渐成恶习。”五月十七日“上谕”又说:“近日满洲熏染汉习,每思以文墨风长,并有与汉人较论同年行辈往来者,殊属恶习。”又说,“嗣后八旗满洲,须以
满语、骑射为务,如能学习精娴,朕自加录用,初不在其学文否也。”为了维持满洲贵族对全国人民的统治,
乾隆可谓处心积虑了。也就是这个原因,谢墉等
汉族师父对小阿哥们的汉语功课,也就不甚重视了。
1791年(乾隆五十六年、辛亥),72岁
二月,戊午日。又谕:此次考试翰、詹各官,按其文字优劣,分为四等。一等十一员。三等谢墉等七十四员,担任尚书房行走。
四月,乙卯日。新科进士散馆,儿子
谢恭铭著归进士原班选(审查合格后授官)。
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壬子),73岁
二月,癸丑日。吏部带领“京察”二、三等、年六十五岁以上之
内阁侍读学士等五十八员,引见,得旨。谢墉等准其留任,谢墉终于通过了组织对自己的审查。
1795年(乾隆六十年、乙卯年),76岁。
谢墉病重,不得不进行休假式治疗,不久在北京去世。《
清稗类钞》是关于
清代掌故遗闻的汇编,从清人、近人的文集、笔记、札记、报章、说部中,广搜博采。其中《仁宗存问谢墉疾》记载了是少年嘉庆关心谢墉的病情:偶病
类风湿性关节炎,上(乾隆帝)犹遣太医院的堂官上门诊治。乙卯,休致,时已疾笃,
赵祯(
爱新觉罗·颙琰)方在青宫(太子宫),与诸皇子皇孙遣中使慰问,天天去,无虚日。
谢墉故居
谢墉故居“金圃宅第”位于
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亭枫公路8588弄10号,原为三进三天井的院落,解放前属于谢氏家族的私宅,还包括有东西厢房。解放后,作为上海市金山标准件厂的厂址,2007年,
上海市旅游局为了建设枫泾古镇旅游区入口广场及旅游接待中心,将污染比较严重的上海市金山标准件厂搬迁,恢复了清朝的古建筑的原貌。从现存的两进房屋不难想象,当年的宅院也是很气派的。宅院的天井四周门窗的
浮雕很是精美,值得一看。宅第已作为枫泾历史文化陈列馆开放,在正堂和两侧的回廊里展示了
枫泾镇的历史。
谢墉墓
谢墉墓在枫泾镇四中区(今
嘉善县境内)的藏字圩,与
曾祖父赠
光禄大夫谢元一、祖父赠光禄大夫谢春芳、父亲赠光禄大夫谢永辉的墓在一起。
墓志铭
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清史馆珍藏的传稿《续碑传集补》,其中记载了浙江巡抚阮元作《吏部左侍郎谢公墓志铭》:
公姓谢讳墉,字昆城,号金圃,嘉善枫泾人。高宗南巡,公以优贡生召试,得赐
举人,隔年壬申恩科
进士,改庶吉士,授
编修,累官吏部侍郎授
内阁中书,南书房行走、
国史馆副总裁、四库全书馆总阅。屡充乡、会同考官。乙酉,以庶子典福建试,升
侍读学士,擢
内阁学士兼
礼部侍郎衔,迁工部左侍郎,入侍经筵。寻督学江苏,任满,调礼部。戊戌会试,知贡举。己亥,典江南乡试。庚子,复知贡举,调礼部。辛丑,会试正总栽,殿试读卷官。是科状元
钱棨,乡、会榜首,出公门下,艺林传为盛事。癸卯,复典江南乡试,留视江苏学政。恭遇圣驾南巡,于途次召对称旨,御制诗章,宸翰以赐。躬典人教,中怀坦白,无所瞻顾,致以浮言被议,降官
编修,未几,仍命上书房行走,年七十七卒。
(阮元是谢墉的得意门生,对老师的生平事迹如数家珍。)
公九掌文衡,而江南典试者再,督学者再,论文不拘一格,皆衷于典雅,经义策问,尤急甄拔。拔元为解经第一人,复以诗文冠一邑。公曰:“余前任督学得
汪中,此任得阮元皆学人也。”公之取士也其学识高深,足以涵盖诸生,故诸生之所长,公皆能知之,知即拔之,无少遗。如
兴化市顾文子、
仪征市江秋史、
高邮市李成裕、
淮安市汪瑟庵、嘉定钱溉亭诸子,皆学深而不易测者,公悉识之,公好学爱才,至今通人名士有余慕焉。
(阮元不忘老师提拔自己和其他学子的知遇之恩。)
庚申年二月庚戌,仁宗圣谕:原任侍郎谢墉,在上书房行走有年,勤慎供职。朕自幼诵习经书,系原任侍郎加赠
太师尚书衔奉宽授读,及长而肄习诗文。蒙皇考特派谢墉讲论,颇资其益,嗣因谢墉在学政任内,声名平常,是以皇考将伊降为
编修。但念谢墉究系内廷旧臣,学问优长,且在书房供职时,并无过失。著加恩追赠三品卿衔,该部照例给予恤典,以示朕眷念施恩至意。四月戊戌日,追赠三品卿衔编修谢墉,祭如例。
(阮元也歌颂一下皇恩浩荡,也暗示自己与
爱新觉罗·颙琰算是同学啦!)
呜呼!直省督学十八人,越三年一更易,殿试数且倍之,怜才爱士如公,今何人哉!秀才初出贡,许其才学,足为侍郎,学政师,虽自知素明者,恐未毅然出诸口,公于是乎不负所职矣。士之名,公有二,人品与家世而已,公并皆有之,此其所以为名世也。公祖为晋太傅,公祖封康乐公,公祖封望蔡公,公祖某帝嘉为凤毛,公祖某帝叹为芳兰。金圃芝兰,江拖银练秋波淡。清风玉树,峰峭芙蓉翠嶂环。
(“金圃芝兰,清风玉树”的对句绝对是天然佳作,清风亦指
枫泾镇的古名清风泾。“江拖银练秋波淡,峰峭芙蓉翠嶂环”选自
南宋陆游《东山国庆寺》的两句,那年陆游访问
谢安在
浙江省上虞区的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