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1725年—1805年),字伟人,号惺国、惺园,别号畏掌,亦号畏堂,晚年号葆醇(又作葆淳),清
乾隆时期状元,
清代名臣,乾隆、嘉庆两朝军机大臣。
王杰于
雍正三年(1725年)十月出生在陕西韩城庙后村,年少聪慧,后因父亲从浙江石门县(今浙江崇德县)罢官归乡,家境衰落。
乾隆十二年(1747年),王杰进入
渭河平原学院,师从关中大儒孙景烈学习关闽之学。六年后拔贡选作教职,因父丧丁忧没能入仕。为维持生计,王杰相继在两江总督尹继善、
陕西省总督陈宏谋处为幕僚。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王杰因受乾隆赏识从殿试第三名被点作状元,之后五次升迁至
内阁学士。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起,王杰又先后在工部、刑部、
礼部、吏部任职,充任《
四库全书》馆和
国史馆副总裁,参与明史修撰,并选拔了江藩、朱文藻、洪亮吉、阮元、孙星衍等有才能之人。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王杰进入军机处议政,且因其在平定台湾、廓尔喀(今
尼泊尔)中立功,先后两次图形紫光阁,被加封太子(即
爱新觉罗·颙琰)太保。在嘉庆即位后,王杰积极建言,在其欲整饬和珅时担任主审官。嘉庆七年(1802年),王杰因老病自请致仕,临行前嘉庆赠诗相送。王杰八十寿辰时,嘉庆赐予寿礼。嘉庆十年(1805年)正月,王杰进京答谢嘉庆赐赏时在京城府邸离世,享年八十一岁。嘉庆赐金将其归葬陕西韩城,赐其享祀
贤良祠。
王杰以书文见长,又工于书法,有《葆淳阁集》24卷以及行书、楷书等多个书法作品留世。《
清史稿》认为,王杰虽曾遭
和珅一再排挤,却“卒不屈挠”,待和珅伏法,他又能“其忠诚,启沃新主”“可谓大臣矣”。 孙靖在《王杰传略》里认为,王杰以理学为养身基础,不自欺也不欺人,但其难以进入当时的主流学术圈,在学术成果和影响上是有局限的。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王杰祖籍
洪洞县,明万历年间其高祖王进顺迁至陕西
韩城市庙后村。
雍正三年(1725年)十月二十七日,王杰在庙后村出生,是其父
王廷诏的第三个儿子。在他四岁时,王廷诏就职石门县(今
浙江省崇德县)
主簿,王杰也随之迁至浙江居住。
王杰年少聪慧,八岁时就能书匾额大字。因父亲罢官,王杰又于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随家迁回陕西,家境日渐败落,但其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不曾荒废学业。十八岁时王杰入学为韩城县生员,次年娶韩城监生程普之女淑贤为妻。乾隆十二年(1747年),王杰进入颇具盛名的关中书院,师从武功县(今陕西咸阳武功县)大儒孙景烈,学习关闽之学,在孙景烈教导下,王杰性喜简朴、节身有制。
乾隆十八年(1753年),王杰拔贡,被选作教职(蓝田教谕),但因父亲离世,王杰并未入朝为官。在家中丁忧期间,他卖字为生奉养母亲,后因文名远播,于
爱新觉罗·弘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被时任陕甘总督的
章佳·尹继善聘为幕僚。尹继善内迁为
两江总督后,又介绍其去陕西巡抚
陈宏谋处为
幕府。陈宏谋为官清正,在理学上颇有造诣,王杰为
幕府期间,受其影响较大,加上苦研经书,学识渐长。
中第入仕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王杰考中进士后,又取得殿试第三的名次。但乾隆皇帝查阅试卷时,发现其字体和尹继善素日的奏疏字体相仿,了解到王杰的具体情况后,对他心生赏识,便将其点作状元。
时值新疆重归版图,西疆边陲堪定,而王杰又是清朝建立百余年来西部的首个状元,乾隆将此视作吉兆,还特意作诗“西人魁榜西平后,可识天心偃武时”来记录此事。而王杰也于此后十年间先后充
湖南省乡试副考官、督学
福建省、侍读等职务,五迁至
内阁学士兼
礼部侍郎,充任日讲起居注官、南书房行走。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起,王杰又先后出任工部、刑部、礼部侍郎,之后调职吏部,充任《
四库全书》馆和
国史馆副总裁,参与明史修撰。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时又被授左
都御史。期间,王杰多次出任考官、执掌文衡,其秉承唯才是举的的荐才理念,选拔了
江藩、
朱文藻、
洪亮吉、阮元、
孙星衍等有才能之人。
位极人臣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三月,因境内时有叛乱发生,乾隆在做人事调整时将因母丧丁忧在家的王杰升任
兵部尚书,令其丁忧结束后进京任职,并充任三通馆总裁。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
福建省林爽文叛乱,进逼台湾,王杰被令进入军机处议事,并于次年拜
东阁大学士,总理
礼部。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林爽文之乱被平定,王杰作为平乱功臣之一,图像与
章佳·阿桂、
和珅等一起陈列入紫光阁。
爱新觉罗·弘历五十四年(1789年)三月,王杰又因在
廓尔喀之役(今
尼泊尔)之乱中有功,再次图形紫光阁,并于次年十一月,加封
太子太保,成为
爱新觉罗·颙琰(即嘉庆帝)老师。
乾隆禅位后,新帝嘉庆对其也较为倚重,王杰曾以足疾辞退两书房、军机、礼部事,但被嘉庆挽留,仍让其在军机处任职。王杰在军机处任职期间,和珅权势显赫,遇事擅专,朝臣多敢怒不敢言,但王杰“遇有不可,辄力争”,由于乾隆皇帝深知王杰为人,并对他进行庇护,和珅虽厌恶王杰却也无可奈何。
辅佐嘉庆
主审和珅
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太上皇
爱新觉罗·弘历病逝于
养心殿,嘉庆随即主政。为遏制清王朝的衰败趋势,
爱新觉罗·颙琰欲实施改革以改变
乾隆末年内政不修、军备废弛、战乱频仍的状况,而在乾隆朝备受宠信的权臣和绅成为其首个整饬对象。但鉴于和珅余威,诸官员互相推诿不愿做主审官,王杰却接受了嘉庆的任职,并很快查实了和珅及其党羽的罪名,助嘉庆将和珅归案治罪。
积极建言
和珅归案后,王杰被嘉庆任命为
大学士。在豫、陕、川暴发白莲教起义时,因病在家修整的王杰时时关注战况,指出白莲教起义的根源在于地方的吏治昏暗,上疏建议嘉庆帝实行怀柔政策、优待“归顺”的起义百姓,主张用募兵的方式把乡勇和起义人员改编为正式军队。
爱新觉罗·颙琰五年(1800年),年已七十六岁的王杰因病请辞,在嘉庆帝的再三挽留下,王杰留下继续辅佐嘉庆进行维新变革。
嘉庆七年(1802年),王杰因年老有疾再次请辞,且态度坚决,嘉庆帝遂答应了他的请求,并表示其致仕后仍可在籍食俸。王杰离京前向嘉庆进言,请求其清查亏空、整顿吏治、兴利除弊。嘉庆深受感动,在其临行前将
乾隆御用的玉鸠杖赐给他使用,还赋诗相送,其中有“名冠朝班四十年,清标直节
永贞坚”以及“直道一身立廊庙,清风两袖返韩城”的句子。王杰归乡之后,依旧心系政事,时常上疏陈奏。
寿终正寝
爱新觉罗·颙琰九年(1804年),王杰和妻子程氏并八十岁寿辰,嘉庆为表庆贺,命陕西巡抚
方维甸为他们准备诗、匾额等生日礼物。为此,王杰特意进京谢赏,却于次年正月,在京城的府邸离世,终年八十一岁。嘉庆特赐金为其治丧,追赠其为太子太师,令他享祀
贤良祠,加谥为文端。
主要作品
文学著作
王杰是状元出身,以书文见长,又工于书法,有“文章三江,字冠中原”的称誉。王杰书作多辞藻绚烂、字句典雅,在遣词造句方面很有造诣。作为
乾隆、
爱新觉罗·颙琰两朝的重要政治人物,他始终秉承关学宗旨,有忧国忧民的思想。他的书作当中,即便是奉旨而成恭和之作,也不忘在歌颂帝王功绩的同时对其进行劝讽。
书法作品
王杰字体端正秀丽、刚健苍劲,自成一体,传世墨宝有楷书、行书等多种,其中楷书较为见长。比如
苏州市博物馆藏有其楷书七言十四句扇页,陕西安康历史博物馆藏有其书行书一卷,河南民俗博物馆藏有其所书“连步”匾。此外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王杰在福建为学政时,与武状元
马负书等出游赐恩岩时,在
泉州市东北的
清源山摩崖题字作诗,后刻石留存至今。
历史评价
爱新觉罗·弘历在《平定台湾二十功臣像赞》中对他的评语为:“典学七闽,肃正士风。台湾民俗,颇悉心中。山海险夷,参画具通。有佐樽,图貌纪功。”
爱新觉罗·颙琰在送其致仕回乡前,曾作诗称赞其为:“直道一身立廊庙,清风两袖返
韩城市。”
《
清史稿》认为,王杰是
乾隆所拔的“信任之臣”,即便
和珅一再排挤,他也“卒不屈挠”,待和珅伏法,他又能“摅其忠诚,启沃新主”“可谓大臣矣”。
其门生阮元在《王文端公年谱》里评价王杰,说他为官四十年“贫如为诸生时”,以此赞其清廉。清同治时期进士
陈康祺认为,王杰“忠贞亮直,相业有闻”,才赢得“两朝恩遇”。
清末小横香室主人在《清人轶事》中评价王杰,称他中等身高,头有白发,看上去“和蔼近情”,却“时露刚坚之气”。
近代清史学家
萧一山认为,王杰为人纯谨,在
爱新觉罗·颙琰朝能与之鼎力的,唯有名相之子
刘墉(即刘)以及
朱珪。孙靖在《王杰传略》里认为,王杰以理学为养身基础,不自欺也不欺人,但其虽在科考上出众,并被《
清儒学案》等当做学者收纳其中,但其难以进入当时的主流学术圈,在学术成果和影响上是有局限的。
家族成员
长辈
兄弟
妻儿
孙辈
墓葬与纪念
王杰离世后,被归葬故里。墓地在其家乡陕西韩城城郊安居寨东约一公里处,但王杰的墓没能保全,仅有基碑并基盖各一块,收藏于韩城博物馆内。相传韩城有条街名为状元街就是为了纪念王杰所设。
人物轶事
讥讽和珅
据《
清史稿》载,
乾隆执政中晚期,和珅在军机处势大,常擅权自专。王杰每天议政完毕后,总默然独坐不愿与和珅交谈。一天,和珅拉着王杰的手与之套近乎,夸赞他的手柔软。但王杰却讥讽道:“我这手虽好,却不能捞钱。”和珅闻言羞愧而退。
得赐寿礼
据《清人王杰年谱》载,王杰母丧丁忧次年,恰逢其六十寿辰。乾隆赐其“赞元锡嘏”木匾,以及“胪名芸馆魁多士,耆福台阶引大年”的对联作为寿礼。木匾长268厘米,宽136厘米,为金底蓝字,匾上方正中有
爱新觉罗·弘历“八徵念之宝”印一方,匾框上刻有镂空雕龙纹、海水、日出图案。现存韩城市博物官。
喜好藏书
据
清代史料笔记《
养吉斋丛录》载,王杰亦喜好藏书,
乾隆时期四库馆向天下广收书籍时,时任
吏部侍郎的王杰呈献了其所收藏的《
张丘建算经》三卷和唐王孝通所撰写的《
缉古算经》一卷。这两本书后均收入《
四库全书》当中。此外,王杰还收藏有清代
姚际恒所撰的《
诗经通论》十七卷,除王杰藏有该书抄本外,《诗经通论》在当时没有传世之本,王杰之孙王笃根据其藏书在蜀地刊发,《诗经通论》才继续流传。
呈献贡墨
康乾时期,因皇帝均喜欢舞文弄墨,书画也随之繁荣,朝臣和地方官常进献家藏的墨来博上司欢心。王杰亦好治墨,曾进呈“五色凤池云墨”,此墨椭圆形,长 8.6 厘米,宽 5.5 厘米,厚 1.1厘米,重 63 克。同式两锭,墨面绘祥云满天,一凤飞临云空中,四周有古树、石桥、流水。墨背有篆书“五色凤池云”,左下有“臣王杰”的印文,均为阳文涂金,寓意当朝的君主英明,国力强盛。现收藏在中国
历史博物馆藏。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影视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