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兴寺俗称
江南第一大佛,中国十大名寺之一,国内现存时代较早、规模较大且保存完整的
佛教寺院之一,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隆兴寺位于
河北省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正定县县城内中山东路北侧,距省会
石家庄市15 公里。
隆兴寺始建于隋开皇六年(586 年),初名龙藏寺,
唐朝改称龙兴寺,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
康熙帝赐“敕建隆兴寺”额,“隆兴寺”寺名沿用至今。
隆兴寺与历代封建王朝关系密切。
开宝二年(969年)
赵匡胤赵匡敕令在寺内铸造铜佛,并盖大悲阁。此后,该寺大兴土木,形成了以慈云阁为中心的宋代建筑群。金、元、明、清时期,
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1285-1320年)、
朱祁镇(1427-1464年)、清康熙(1662-1722年)等帝王均斥巨资或维修、增建;或增其寺产等等,该寺进入鼎盛时期。
爱新觉罗·颙琰之后,随着
清代逐渐衰落,隆兴寺也渐趋没落。
隆兴寺占地82500平方米。其布局东区为僧徒起居处,中间为佛事活动场所,西区为帝王行宫,三路并举。其建筑景点南北纵深,中轴线最南端为一字琉璃照壁,向北依次为天王殿、
摩尼殿、大悲阁等十几座殿阁,高低错落,主次分明,气势恢宏,是我国古代
佛教寺院建筑布局的典型实例。
隆兴寺寺存文物众多,荟萃了历代碑、瓷、画等艺术珍品。其中有六处文物,堪称全国之最,被称隆兴寺“六绝”:一是独特造型摩尼殿;二是被誉为“东方美神”的五彩悬塑观音;三是中国最古老且体量最大的宋代转轮藏;四是被推崇为“隋碑第一”“楷书之祖”的
龙藏寺碑;五是中国古代最高铜铸大佛;六是堪称中国一绝的铜铸千佛墩。
古建大师
梁思成先生曾赞誉:京外名刹当首推正定府隆兴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各级政府重视隆兴寺的保护。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国家屡拨巨款先后对寺内转轮藏阁、
摩尼殿、大悲阁等进行落架重修,使大多古建筑保持了较完整的历史风貌。江泽民、李鹏、李瑞环、钱其琛等70多位国家领导人先后视察隆兴寺,对寺院丰厚的文化内涵给予了高度评价,并题词留念。
1961年,隆兴寺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6月26日国家邮政局发行《正定隆兴寺》邮票一套两枚,分别为摩尼殿、大悲阁。
名称由来
杨坚崇佛,
开皇三年(583年)下诏修复所有
周朝废寺。此后经年,又敕令在各州建寺,在此背景下,隋开皇六年(586 年)恒州(今
正定县)
刺史王孝仙奉敕建成佛寺,取名“
龙藏寺”。
李显景龙元年(707年),诏令各州道观、佛寺均改称“
龙兴”,于是龙藏寺改额为
龙兴寺。
清代前期,
龙兴寺改额隆兴寺。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康熙帝赐“敕建隆兴寺”额,寺名沿用至今。
历史沿革
隆兴寺的发展历经龙藏寺、龙兴寺和隆兴寺三个历史阶段。
龙藏寺
隋开皇六年(586年),隆兴寺创基,取名龙藏寺。隋
仁寿二年(602年),恒州籍高僧灵达奉敕来寺安奉佛舍利,在龙藏寺内建了
舍利塔(已废),舍利塔是龙藏寺内第一个重要建筑。
龙兴寺
唐、宋统治者亦多崇佛。
李显景龙元年(707年),
龙藏寺依诏改额
龙兴寺。宋
开宝二年(969年),太祖驻镇州,敕令在龙兴寺内铸造金铜大悲菩萨 像,盖大悲 阁。从此,龙兴寺大兴土木,
皇祐四年(1052年),新建摩尼殿。
元丰年间(1078-1085年),又建大觉六师殿。
崇宁二年(1103年),
宋徽宗赐大悲阁名 “天宁观音阁”,因此大悲阁又称天宁阁。慈云阁、摩尼殿和大觉六师殿是龙兴寺早期重要建筑。
金、元、明时期,龙兴寺屡次重修、增建。如:明正德五年(1510年) ,增建弥陀殿、净业堂、伽蓝殿、藏经阁、祖师殿、钟鼓楼。明嘉靖(1522-1566年)、
万历(1573-1620年)年间,多次重修慈云阁。
隆兴寺
清朝时期
清代前期,
龙兴寺改额隆兴寺。
康熙帝亲派大臣在寺
西北修建行宫,并于
康熙帝四十八年(1709年)全面建成。从此隆兴寺形成了东、中、西“三路并举”的建筑群格局。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 ,康熙巡幸
五台山回銮瞻礼
正定县大悲菩 萨,赐额“敕建隆兴寺”,自此,“龙 兴寺”定名“隆兴寺”。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应地方大吏屡请,决议重修隆兴寺。以大悲阁为主的四百余间殿阁均揭瓦粘修,抽换材料;以大悲菩萨为主的千余尊佛像皆重装重塑。 又在弥陀殿前建配廊,寺外两旁添建牌楼等。
爱新觉罗·颙琰后,随着
清代的逐渐衰落,隆兴寺也渐趋没落。清咸丰八年(公元 1858 年),咸丰皇帝将西路行宫赏赐给外国传教士,行宫遂被改建为天主教堂。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
爱新觉罗·载湉与
慈禧驻跸隆兴寺,是隆兴寺在封建社会末期的最后余辉。
民国时期
民国年间,政治腐败,战争频仍,经济凋敝,隆兴寺也随之颓败。
解放战争时期,隆兴寺僧侣或还俗,或远走他乡,寺院逐渐失去了佛教功能。
1947 年“正太战役”前,周恩来曾在作战方案上批示:“一定要设法保护正定隆兴寺等一批文物古迹。”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批示,隆兴寺这座名刹在战争中才得以保存完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隆兴寺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保护。 1953 年成立了文物保管机构;国家还多次拨付巨款对寺院进行维修,使古刹逐渐恢复其盛世风貌。1961 年,隆兴寺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 年,隆兴寺东院又开始进驻僧人,重新恢复为佛教活动场所。
寺院布局
三路并举
自
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奉
赵匡胤旨意铸造观音菩萨像并盖大悲宝阁以后,隆兴寺的建设就是以大悲阁为主体进行的。金、元、明之前,宋代建筑群便相继完成。金、元、明各代,对寺内建筑有不同程度的修和增建。清康熙、
乾隆,两次奉敕大规模重修,寺院形成了东为僧徒起居之处,中为佛事活动场所,西为帝王行宫三路并举的建筑格局。清咸丰八年(公元 1858 年),咸丰皇帝将帝王行宫赏赐给了外国传教士,帝王行宫遂成为天主教堂。
南北纵深
寺院单体建筑南北纵深,中轴线南端为高大的一字琉璃照壁,越过照壁,自三路单孔石桥向北依次为
天王殿、大觉六师殿(遗址)、
摩尼殿、牌楼门、戒坛、慈氏阁、转轮藏阁、大悲阁、御书楼、集庆阁、弥陀殿、毗卢殿、龙泉井亭等十几座殿阁,是我国古代
佛教寺院建筑布局之典型。
主要景点
琉璃照壁
琉璃照壁建于清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东西宽22.9米,高6.3米,厚1.2米。壁心国色天香、二龙戏珠图案由高浮雕琉璃砖拼砌而成,形象生动。照壁在大门之外,塑造了庄重和森严的环境氛围。
石桥与石狮
三路单孔石桥属于庙桥,是寺院的附属建筑。东西宽12.6米,南北长8.4米,桥栏板柱上有雕狮16只。桥下有水池,雨后些许积水。它的功能在于营造静穆之感,增强人们对宗教的虔诚。它与门前的
石狮和照壁把寺院衬托得更加庄严。
天王殿
始建于
北宋,是隆兴寺现存四座宋代建筑中最早的一座。清
乾隆有过大修,但主要梁架仍为原来形制。殿高12.2米,面积370平方米。现大门上端“敕建隆兴寺”和“天王殿”匾额均为
康熙帝手书。殿内供奉 “
弥勒佛”为
金朝木雕,距今已有八百余年。殿内两侧供护世四大天王。四大天王合称“风、调、雨、顺”,暗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1966年,四大天王
塑像被毁,1982年重塑。
大觉六师殿
大觉六师殿,俗称“七佛殿”,始建于
赵顼元丰年间,金、元、清均有过重修。原为寺内规模最大的殿,民国初年塌,现存遗址面积约1800多平方米,可见当年之壮观。《隆兴寺志》载:在大殿佛坛供七尊佛像,为
释迦牟尼及其之前的六位祖师,因而有此俗称。
摩尼殿
始建于
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大殿布局为在正方形殿身的四面正中各出一山花向前的歇山式抱厦,使平面形成十字形。檐下斗拱宏大,分布疏朗;柱子用材粗大,有明显的卷刹、侧角和生起,与宋《
营造法式》相近。古建专家
梁思成先生将这种布局编入《
中国建筑史》。
殿内佛坛上供奉五尊泥塑金装
佛像,均为宋代原塑。佛祖释迦牟尼正中,其弟子
摩诃迦叶和
阿难陀分立左右,两侧莲座供奉
文殊菩萨、普贤二菩萨。殿内各壁为佛教故事壁画,共有422平方米。
摩尼殿内槽北壁为泥塑五彩悬山,悬山正中的五彩
观世音菩萨像坐南朝北,俗称“倒座观音”。神态娴静,面容端庄,眼藏智慧与礼佛者形成感情交流。观音像原塑于
北宋,鲁迅先生非常欣赏,称赞是“将神人格化”,视为最美观音。
牌楼门
摩尼殿北侧木结构门,为隆兴寺前后两个院落之间的导入之门。元代所建,早年已废。1986年重建。
戒坛
戒坛为亭台式建筑,高17.7米,建筑面积302平方米。现存木结构部分系
清代重建。坛内供明代铜铸双面佛像,面南的是
接引佛,面北的是药师佛。这尊双面铜佛像有明显的明朝中期宫廷
造像风格,民间罕见。戒坛是佛教僧徒受戒时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小规模寺院没有资格设置戒坛,隆兴寺戒坛是我国北方三大坛场之一,其余两处分别在
清凉寺和
戒台寺。
慈氏阁
慈氏即
弥勒菩萨,慈氏阁是供奉弥勒的殿阁,建筑面积337平方米。阁内供奉五彩
弥勒佛一尊,高7.4米,为
北宋时的独木雕刻。弥勒菩萨又称为“
弥勒佛”。慈氏阁的梁架结构采用了减柱造作法,简洁明朗,便于游人观瞻礼佛。而檐柱采用的永定柱造法是我国现存宋代建筑中的孤例。
转轮藏阁
转轮藏阁始建于北宋,是北宋典型的二层楼阁式建筑。其梁架结构特殊,楼阁下层柱网布局采用了移柱造的做法,而檐柱则采用了插柱造法,这在我国古建筑中极为罕见。阁内的木制转轮藏(俗称藏经橱)是一个用于收藏经书的可转动大
书架,直径7米,由藏座、藏身、藏顶三部分组成,中间有一根10.8米的木轴上下贯穿,并承受书架的全部重量。转轮藏取佛教中法轮常转之意,建造于
北宋,是我国现存时代最早,体量较大的一个。
大悲阁
大悲阁是隆兴寺的主体建筑,阁高30米,建筑面积1184.7平方米。两侧配殿为御书楼和集庆阁,三殿均始建于北宋,但现存建筑为1999年重建。
大悲阁供奉的铜铸观音像,为奉太祖
赵匡胤之命铸造。像高21.3米,有42臂,现存观音像的身体和当胸合十的双手是宋代铜铸,其余两侧40只手全部为民国时期重装的木质手臂。据传每只手眼都有25种法力,40只手眼便成了千手千眼。因此这尊观音被称为“千手千眼观音”。铸像高大,用屯土法分七段接连铸造而成。它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古代铜铸佛像中最高大者。由此,隆兴寺也被称为“大佛寺”。
弥陀殿
弥陀殿建于明正德五年(1510年),面积416平方米。殿内正中供奉明代泥塑金装阿弥陀佛,西侧供石雕
十八罗汉。殿内有两方石刻,一方刻“絜矩”二字,展示儒家伦理思想,象征道德上的示范作用。另一方刻 “容膝”二字,为
南宋大理学家
朱熹所题,意思是“居室之窄陋,只能容得下两个膝盖。”
毗卢殿
毗卢殿原是正定崇因寺的主殿。始建于明
万历年间(1573—1620年),1959年因寺院残破,将其迁建于隆兴寺内保护。殿高16.7米,建筑面积529平方米。殿内供奉明代铜铸毗卢佛像(千佛墩),像高6.42米,由三层四身相连、面向四方的坐式毗卢遮那佛和三层莲座重叠而成,大小佛像共计1072尊。这尊佛像为明代万历皇帝与其生母御制。艺术、历史、科学价值高,被称海内孤例。
御碑亭
御碑亭为重檐歇山顶,黄色琉璃瓦盖顶。东侧碑亭为
康熙帝五十二年(1713年)皇帝用满、汉两种文字手书的《御制隆兴寺碑》,记述了康熙四十二至四十八年(1703—1710年)敕令对寺院进行大规模整修的情况。西侧碑亭为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手书的《重修正定隆兴大佛寺记》。记述乾隆四十四至四十五年(1779—1780年)对隆兴寺大规模重修的情况。碑文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书写。
龙藏寺碑
龙藏寺
碑刻立于隋开皇六年(586年)。碑文记述恒州
刺史鄂国公王孝仙奉命动员恒州百姓共建龙藏寺的情况,是研究隆兴寺历史的重要遗存。
龙藏寺碑的书法在
南北朝至唐书法艺术发展史上承前启后,是研究我国书法艺术发展史的珍贵实物资料。近代学者
康有为誉此碑“隋碑第一”,后人称其为“楷书之祖”。
寺内还有古碑四十余通,以翔实的资料记述了寺院的沧桑变化。
龙腾苑
龙腾苑位于隆兴寺东北侧,是文物展示、旅游休闲一体的明清式园林。占地40余亩,园内古迹多、风景美。有
北朝石造像、明代龙泉井亭、
金朝广惠大师经幢、“三世中丞”石牌坊、元代
壁画墓等文物景观。还有紫虚山、千秋鉴园等园林建筑。
隆兴寺六最
中国现存古建中的艺臻极品摩尼殿
摩尼殿,又名五花大阁殿,
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建,重檐歇山顶,正方形殿身四面正中各出一山花向前为歇山式抱厦,使大殿平面形成“十”字形。外观雄伟富变化。斗拱疏朗柱子大,卷刹、侧角和生起明显,是宋《
营造法式》典范,有科学、历史、艺术价值。古建专家
梁思成赞称:“这种布局,我平时除去北平故宫紫禁城角楼外,只有在宋画里见过。”“摩尼殿重叠雄伟,可以算是艺臻极品。”属早期建筑之孤例。当年,梁思成先生特意拍照收入《世界建筑史》。
世界上最高大的古代铜铸佛像
隆兴寺大悲阁内铜铸
千手观音菩萨菩萨立像,通高21.3米,
北宋开宝四年(971年)铸造,身高体大,比例协调,雕工细,是世界上最高大的古代铜铸佛像。
中国孤例:五彩悬塑自在观音像
隆兴寺摩尼殿内悬山中,端庄恬静的自在观世音菩萨
塑像,重塑于明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观音像左足踏莲,右腿踞起,双手抱膝,身体稍向前倾,面容恬静,其智慧的眼睛俯视,与礼佛者能形成感情上的交流。其人格化的仪表,使宗教偶像不再呆板。当年,鲁迅先生非常欣赏该
造像,视为珍宝,赞为“东方美神”,摆于书案陈列。
中国古代最精美的铜铸毗卢佛
隆兴寺中由崇因寺迁来的毗卢遮那佛,为
朱翊钧与母后御制,高6.72米,自下而上渐收似一座宝塔,表层鎏金。共三层。每层有四尊毗卢遮那佛,头戴五佛冠,手作毗卢印,结坐。三层莲座的一千个莲瓣上都铸造有小佛像,形成千佛绕毗卢遮那佛的格局。整塔共1072尊佛像,佛像比例适度,衣裙所镶花边都精雕细琢,一丝不苟,具极高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古建专家
祁英涛先生称“千佛绕毗卢铜铸
造像,是国内同类造像中最精美的一座,是明代艺术的珍品”。
中国现存最早的楷书碑刻
隆兴寺内的隋龙藏寺碑,为国内现存楷书碑刻鼻祖。此碑刻于隋开皇六年(586年)十二月初五,碑首高82厘米,阴刻楷书“恒州
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
龙藏寺碑”。碑高164厘米,宽90.5厘米,正面阴刻楷书30行,每行50字,共1447字。碑文书法方整、朴拙、清秀,庄重,露魏隶遗韵,是研究魏隶向楷书过渡时期书法艺术的重要碑刻,为中华名碑之一。
欧阳修《集古录》中首录此碑,近代
康有为称其为“隋碑第一”,后人称楷书第一碑。
中国最古老、最大的转轮藏
隆兴寺转轮藏阁内安放的宋代转轮藏(俗称藏经橱),小木制作,八角形,直径七米,正中立轴。经橱最上重檐,下檐八角,斗拱式样为八铺作(即斗拱外出五跳),是我国早期斗拱出跳最多的实例。上檐圆,出飞檐,是典型的宋《
营造法式》作法,为国内最古老、体量最大的藏经橱。
寺院价值
1961年,隆兴寺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以来,隆兴寺的历史、建筑、 壁画、
碑刻等方面得到学界的持续关注,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隆兴寺历经千年,见证了唐宋以来中国北方佛教文化的发展变化;其主要建筑为宋初遗迹,是研究宋代
佛教寺院建筑布局的重要实例,寺院建筑还汇集了唐、宋、元、明、清历代风格;寺院保存着隋唐以来大量的壁画、雕塑、 碑碣等艺术珍品,被称为我国“古代建筑的博物馆”。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世界之最
隆兴寺大悲阁内铜铸
千手观音菩萨菩萨立像,通高21.3米,
北宋开宝四年(971年)铸造,是世界上最高大的古代铜铸佛像。
中国之最
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宋代佛教寺院
隋开皇六年(586年)始建的隆兴寺,在宋代初具规模。金、元、明各代多次维修增建。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 ,
康熙帝赐额“敕建隆兴寺”,隆兴寺由此定名。寺院目前占地82500平方米,其布局、主要建筑、部分寺存文物保留了宋代特色,是国内现存规模最大的宋代
佛教寺院。
中国现存最完美的隶楷过渡的楷书碑刻
隋龙藏寺碑,为魏隶向楷书过渡时期书法艺术的重要碑刻,中华名碑。
欧阳修《集古录》首录此碑。
康有为称其为“隋碑第一”,后人称楷书第一碑。
中国现存古代建筑中的艺臻极品摩尼殿
古建专家
梁思成赞誉摩尼殿,称其属早期建筑之孤例并拍照收入《世界建筑史》。
中国孤例——五彩悬塑自在观音像
隆兴寺摩尼殿内的自在观世音菩萨
塑像,为形神兼备的古代女子形象。鲁迅先生视其为佛教美学的代表作而珍藏其照片,至今仍
陈放于北京阜城门内鲁迅故居的书案上,被视为最美的观音。
中国最古老、最大的转轮藏
隆兴寺的宋代转轮藏,为我国早期斗拱出跳最多的实例。是国内最古老、最大的藏经橱。
中国现在最早的、唯一的永定柱造法的建筑
正定县隆兴寺慈氏阁,建于
北宋,单檐歇山顶的二层楼阁。其梁架结构采用减柱造法,檐柱采用永定柱造法。古建专家
祁英涛称:“此处的永定柱结构是国内现存此种结构最早的实物例证。”同时也是我国现存宋代建筑中仅有的一例。
中国古代最精美的铜铸毗卢佛
著名古建专家祁英涛先生称“千佛绕毗卢铜铸
造像,是国内同类造像中最精美的一座,是明代艺术的珍品”。
开发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各级政府对正定古城墙文物保护工作十分重视。1953年,中央古物保管所
正定县分所(现改为
正定县文物保管所)成立,是中国第一个县级文物保管单位,统筹规划管理全县范围内的古建筑、古文物。国家屡拨巨款先后对寺内转轮藏阁、慈氏阁、
摩尼殿、龙泉井亭、大悲阁等进行落架重修,使大多古建筑保持了较完整的历史风貌。
1956年,转轮藏阁落架重修,拆除明代修葺时所添腰檐,恢复宋代原貌;1958年,慈氏阁落架重修,删除了明代修葺时添加的部分木结构,保留了原建筑的永定柱造和减柱造,恢复了宋代形制;1977-1980年,摩尼殿落架重修(殿内泥塑未修),去除明代改建时增加的天花板,恢复了宋代面貌;1999年,隆兴寺大悲阁落架重修工程竣工。工程投资很大,成为当时除
布达拉宫外国内投资最大的单体文物修缮工程;2016年4月,隆兴寺
摩尼殿壁画保护工程开始施工,对摩尼殿檐墙、扇面墙壁画出现的颜料层起甲、污染、裂缝、酥碱、拼接缝开裂等病害进行修复,并对五彩悬塑
倒坐观音进行了加固,2017年10月竣工。2018年11月通过竣工验收
2009年11月,
河北省石家庄市突降
暴雪娱乐,隆兴寺损失严重。300余株古树名木,或被压断树枝,或被连根拔起倒地。灾情发生后,
正定县县文保所立即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及70余名地方官兵扫雪自救,想尽一切办法挽救每一棵古树,将损失降到了最低;2011年,隆兴寺对寺院建筑的大木构架进行除尘,并对寺内佛像进行除尘工作。这种全面除尘是隆兴寺的首次。
2014年,隆兴寺对方丈院进行了修缮,并打造成梁思成事迹陈列馆,展示古建大师为正定以及中国古建筑所作的贡献。1933年4月,
梁思成暂居方丈院东厢房,对正定古建筑进行了深入调查,写成《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一书,为
正定县文物保护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1933年11月、1963年3月梁思成又两赴正定考察古建。
1961年,隆兴寺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初,国家文物局下发了文物保函〔2014〕3026号“关于隆兴寺保护规划的批复”,原则同意了河北省文物局所报的隆兴寺文物保护规划,并对保护规划提出修改意见。
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了规划并提出了贯彻要求。要求地方政府把《隆兴寺保护规划》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城乡建设总体规划,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合理利用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保护隆兴寺文物本体及环境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文化活动
观赏牡丹
隆兴寺培植牡丹花由来已久。
国际劳动节期间正是牡丹花盛开的时节。寺内上万株牡丹花、几十个花色品种争奇斗艳,蔚为壮观。春日在隆兴寺赏牡丹已成为盛事。市民百姓尽赏“天上人间华夏牡丹”的绝代风姿。
帝王礼佛表演
隆兴寺与皇家关系密切,不少帝王驾临寺院并拨款修缮。2011年底
正定县文保所根据史料记载,编排了“帝王礼佛盛典”,再现了
康熙帝驾临隆兴寺,地方官员迎接圣驾,皇帝御赐匾额、礼佛上香的历史场景。这精彩的表演在“五一”“十一”和
春节期间市民百姓均能观赏。
千手观音表演
以大悲阁内供奉的铜铸千手千眼观音为原形,还编排了千手千眼观音表演。旋律优美,舞蹈动人,充分演绎了千手千眼观音的神韵。表演的时间为“
国际劳动节”“十一”和春节期间。
春节大庙会
庙会文化在正定闻名遐迩。是古城正定的一大文化品牌,影响大、辐射广,为广大市民百姓所喜爱。隆兴寺是春节大庙会主会场之一。庙会有民俗表演,有帝王礼佛盛典,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等等。
城隍庙会
城隍神是备受百姓爱戴的历史人物。
正定县的城隍神传说是
隋炀帝的三女儿(即
三皇姑)。她在正定出家,五月十七成道,隆兴寺的大佛(
千手观音)就是皇帝下令铸造的三皇姑。大佛灵验,有求必应。所以,历代帝王还有百姓纷纷参拜。从而形成了每年的五月十五、十六、十七庙会。庙会期间,隆兴寺里百姓汇集,静坐打禅、念佛、唱颂礼敬大佛,祈求丰收、安康。
《正定隆兴寺》特种邮票
2016年,
中国邮政发行《正定隆兴寺》特种邮票,隆兴寺举行了特种邮票首发仪式。该套邮票1套2枚,图案分别为
摩尼殿、大悲阁。
相关文创
《隋龙藏寺碑》
此书为拓片书法书籍,对书法爱好者有积极意义。隆兴寺隋龙藏寺碑的碑文记述了修建龙藏寺的经过,寺院规模、景观及环境,是研究隆兴寺历史的重要资料。隋龙藏寺碑最重要的价值在于书法,其碑文笔法在从隶书到楷书演变过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正定隆兴寺壁画》
《正定隆兴寺壁画》,
河北省正定县文物保管所编著,
文物出版社出版。隆兴寺壁画位于摩尼殿内,分别绘于大殿檐墙内壁,四抱厦内壁、内槽扇面墙内外壁及内槽北壁。隆兴寺壁画的艺术特色是:1、构思巧妙,布局严谨;2、色彩鲜明,技艺精湛;3、主次分明,人物生动。
《正定隆兴寺》
《正定隆兴寺》,张秀生 、刘友恒、 聂连顺、 樊子林编著,文物出版社出版。详细介绍了隆兴寺的建筑、雕塑、壁画、碑碣等历史文化精粹。对这座千年古刹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展示,资料详实、图文并茂,具科研和收藏价值。
相关文化
千年隆兴寺,寄托了古人对国泰民安的祈愿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厚的
文化遗产。
宗教
隆兴寺在历史上屡有瑞应,具有宗教神秘色彩。
杨雄《庆舍利感应表》记载,
隋朝仁寿二年(602年),
龙兴寺建
舍利塔以安奉舍利时,建塔之日,天降异香;塔内埋下舍利之日,天降金花、塔萦异气、
丹顶鹤飞旋;修筑塔基完成时,又降宝屑天花,收起来盛有一升。
北宋开宝二年(969年),
赵匡胤听
龙兴寺僧介绍,大悲菩萨像在
后周显德年间被毁 之 际,于莲花之中显字 “遇显即毁,遇宋即兴”。宋太祖感慨,“无乃前定之数乎?”于是下旨在龙兴寺内修铸大悲菩萨像及大悲阁。二年之后,龙兴寺僧从菜园挖出金铜,
五台山又恰在其时漂来巨木。金铜铸成了大悲菩萨像,巨木盖成了大悲阁。因此,隆兴寺吸引了更多的信众,增强了它在传播过程中的吸引力。
政治
隆兴寺与历代皇室关系密切,浸染了浓厚的政治色彩。 龙藏寺及龙藏寺之
舍利塔都系
杨坚敕令建造;
赵匡胤敕令在
龙兴寺内铸金铜大悲菩萨像,并盖大悲阁。
元代,隆兴寺和皇室关系尤为密切,关键人物是两位国师。
印度高僧那摩,到
中原地区弘法,得到
孛儿只斤·窝阔台、定宗、宪宗三代君主礼遇,后来被龙兴寺礼请为龙兴寺
住持。那摩住持
龙兴寺后,龙兴寺受到了元皇室的眷遇和赏赐,提升了龙兴寺的地位和声望;
藏族高僧
胆巴,是武宗皇帝、皇伯晋王、成宗皇帝、皇太后的入门师傅。龙兴寺礼请胆巴为“首住持”。胆巴任住持后,皇家赐田、赐钱,不仅进一步提升了龙兴寺的地位,更为它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保障。
明朝历代皇帝也都对隆兴寺很关心,
朱祁镇三次赐银;神宗和慈圣皇太后赐银并派官修补大悲阁。
清代康熙帝在隆兴寺西侧兴建行宫,又厚赐御书经文、银两、器物及御书匾额等。
爱新觉罗·弘历数次驾幸隆兴寺并瞻礼大悲菩萨。
乾隆四十三 年(1777年)乾隆帝下令重修隆兴寺。康乾之后,
爱新觉罗·颙琰、
爱新觉罗·载湉和
慈禧也曾经驾临过隆兴寺。
文学艺术
隆兴寺的建筑、壁画、
碑刻和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科学和艺术价值。
寺院建筑保存了许多宋代遗构,对于宋代建筑研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建筑学家
梁思成说:
摩尼殿“在立体布局上,可以算是艺臻极品;”转轮藏为宋代建筑, “无一不与《
营造法式》相吻合,是木构建筑之杰作,建筑中罕有的珍品”。大悲阁也是罕见的建筑遗物。”
摩尼殿壁画的艺术价值高,殿内佛传故事画内容丰富完整,国内少见;寺中保存的碑刻四十余通,记录了隆兴寺一千多年的历史。尤其是《龙藏寺碑》,承前启后,上集六朝诸碑之大成,下导唐初楷书之源。其书法艺术价值得到了古今各派书家的一致肯定。
隆兴寺还衍生了丰富的文学遗产。元明清时期,隆兴寺地处要冲,文人墨客往来较多。元代文学家
郝经、诗人
刘因,明代诗人刘余泽、明代后七子之首
李攀龙、明代公安派诗人
袁宏道,清金石学家
王昶等都对隆兴寺有题咏,或怀古,或赞美,为隆兴寺增添了优雅的人文气息。
历代高僧
隆兴寺地处交通要道,与皇室关系密切,历史上高僧云集、佛事繁盛,不少高僧大德在此弘法。据记载,隆兴寺
住持僧就有四十多人,比较著名的有:
唐朝头陀,宋代守千,
金朝广惠,元代那摩、
胆巴、弘教,明代梦堂及
清代意定,他们在中国佛教史上都产生过一定影响。
隆兴寺的传说
山门的传说
隆兴寺没有山门。相传,当年
李世民命大将
尉迟敬德监修隆兴寺,工程快结束时,传来皇帝要斩
秦琼的消息,
尉迟敬德为救好友秦琼,火速回朝。行至
开封市附近,被工程施工官员追上,请示他山门修在何处。
尉迟敬德正心急如焚,随意用
钢鞭就地一指:“就修在这里。”于是钢鞭所指处便修建了一座山门,至今
正定县人还在说:“寺大山门远,山门在
河南省。”
八角井的传说
隆兴寺龙腾苑有龙泉井亭(龙泉井又称琉璃井、八角井)。相传,当年新建隆兴寺时,急需大量木料,工匠们很是发愁。有一天,街边走来一个穷和尚,边走边唱:“要修寺,别发愁,要木头井里有。要木头,跟我走,保你修寺用个够。”说完,领着工匠们来到寺院东北角琉璃井边。向里一看,见有一根木料,取上来后还有一根,再取再来,取上了9999根。工匠们脱口说:“够了,够了。”结果,还有一根木料再也拉不上来,至今还横在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