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塘关,又名门,也叫江关、铁锁关,旧址位于
重庆市三峡
奉节县瞿塘峡夔门山麓,瞿塘峡西口,西扼巴蜀,东控荆楚,是古代东入蜀道的重要关隘,自
秦汉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是
长江从
四川盆地进入三峡的大门。因水势波涛汹涌,呼啸奔腾,令人
心悸病,素有“夔门天下雄”之称。
瞿塘关始建于公元前377年,巴楚相争,楚国就在四川奉节东长江北岸赤甲山上修筑了关,后来移至长江南岸,为
瞿塘峡南面的屏障,山岩上刻有“夔门天下雄”。
三峡大坝竣工后,瞿塘关遗址大部分被淹没于水下。位于长江三峡覆塘峡口左侧的
瞿塘关遗址博物馆于2003年落成,由古烽火台、古炮台、遗址厅、三峡堂、云根堂等主要部分组成。
瞿塘关所在的
奉节县位于东经109°1′、北纬30°29′,属
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1000-1400米的地方年平均温度为13.7℃-10.8℃。
瞿塘关以雄伟壮观而著称,享“中华山水之门”之美名,为第五套10元人民币背景图案。瞿塘关是瞿塘峡景区内“雄踞天下”的绝景,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获得中国旅游影响力年度文化景区的称号,被评为国家5A级景区。2023年,瞿塘关遗址博物馆以81895票获得网络人气投票2023“
重庆市最美文化空间”荣誉。
名称由来
瞿塘关古称江关,
郦道元《
水经注》:“
捍关,君浮夷水所置也。昔巴楚数相攻伐,藉险置关以相防捍也。”汉晋时别称扦关,《后汉书·公孙述传》中有这样的记载,“东拒扦关,于是尽有
益州之地。” 到唐末
五代十国至宋, 称谓有变化,唐谓之锁峡,宋呼为铁锁关,到
南宋时,铁锁关被称为瞿塘关, 从南宋至今称瞿塘关。
历史沿革
瞿塘关始建于公元前377年,巴楚相争,楚国就在四川奉节东长江北岸赤甲山上修筑了扦关,《
汉书》:“鱼复,江关都尉治。”都尉是郡一级仅次于太守的军事长官,可见江关当时在军事地理上的重要性。《后汉书·公孙述传》
李贤注:“江关旧在赤甲城,后移在江南岸,对
白帝城。”赤甲城在今
奉节县东江北岸赤甲山上。江关后移瞿塘峡口江南岸,江关在汉晋时也称扞关。
郦道元《
水经注》:“
捍关,廪君浮夷水所置也。昔巴楚数相攻伐,藉险置关以相防捍也。”又《
舆地广记》:“鱼复县有古扞关。”《后汉书·公孙述传》:“东拒扞关,于是尽有
益州之地。”江关到唐末
五代十国至宋,称谓又有变化。唐天佑元年,
王建将张武,请予夔东作铁纟亘绝中流,立栅于两端,谓之锁峡。宋代
景定五年,徐宗武于白帝城下岩穴设栏江锁七条,又为铁柱二,上书徐宗武字,后人呼为铁锁关。到
南宋时,铁锁关被称为瞿塘关了。
陆游《入蜀记》:“瞿塘关,唐故夔州也,与
白帝城相连。”元《一统志》:“瞿塘关去城八里,管锁水铁锁二条。”至南宋以后都称瞿塘关。到了近代,
三峡大坝竣工后,瞿塘关遗址大部分被淹没于水下。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瞿塘关,位于三峡
奉节县瞿塘峡夔门山麓瞿塘峡西口,南白盐山、北赤甲山,西扼巴蜀,东控荆楚。
地形地貌
瞿塘关,江岸两山对峙,南面是白盐山、北面是
赤甲山,海拔高度分别为1388米和1403米。
气候
奉节县县境瞿塘关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春早、夏热、秋凉、冬暖,四季分明,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年平均降水量1132毫米,常年日照时数为1639小时。年平均温度,1000-1400米的地区为13.7℃-10.8℃,高于1400米的地区, 低于10.8℃。
水文
瞿塘关,宽不及百米,位于
瞿塘峡入口处,是
长江三峡的西端入口,长江由瞿塘关进入三峡,由西向东,全长8公里,最宽不到一百米,江面最窄处不到50米,水位175米,峡中水深流急。
地质土壤
瞿塘关,两侧的高山,南名“白盐山”,北曰“
赤甲山”,白盐山系因粘附在岩石上的
水溶液,主要含钙质,色似白盐,赤甲山因含有
氧化铁的水溶液粘附在风化的岩层表面,此山土石呈红色,两座山都是
石灰岩。
生物多样性
瞿塘关面江迎风之绝壁陡岩,几乎寸草难生,北面赤甲山长有枫林橘树。2004年,
奉节县当地旅游部门从外地引进投放十多只猕猴,在野生环境下,现已有50多只。
相关景点
风景特色
瞿塘关雄踞瞿塘峡之首,亦是
长江三峡之首,夔门由两岸高山凌江夹峙,在巍峨壮丽的白帝城下,是长江从四川盆地进入三峡的大门。夔门两侧的高山,南名“白盐山”,北曰“
赤甲山”,拔地而起,高耸入云。近江两岸则壁立如削,恰似天造地设的大门。白盐山系因粘附在岩石上的水溶液,主要含钙质,色似白盐而得名;赤甲山因含有氧化铁的水溶液粘附在风化的岩层表面,此山土石呈红色,如人袒背,故名赤甲山。隔江相望,一个红装,一个素裹,可谓奇景。两座山都是
石灰岩,长期的风剥雨蚀,使两岸岩壁好似刀削斧砍一般,形成十分秀丽的片段景观。面江迎风之绝壁陡岩,虽然寸草难生,而各现异彩,这些色调和晨曦、晚霞、明月交相辉映,形成了“赤甲晴晖”、“白盐曙色”和“夔门秋月”等胜景。冬日,寒意逐渐弥漫,夔门红叶却悄然苏醒,夔门红叶因其悠久的历史、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成为
长江三峡旅游一张靓丽的名片。红叶配上雄伟的夔门景观,呈现出轮廓分明、层次突出的画卷,夔门风景在红叶的映衬下更显秀丽。
遗址博物馆
三峡大坝竣工后,瞿塘关遗址大部分将被淹没。为留住三峡 历史与自然的记忆,抢救保护即将消逝的三峡文化自然遗产。曾经担任白帝城博物馆馆长的
魏靖宇,建立一座展示三峡地方文化的私人博物馆。博物馆位于长江三峡覆塘峡口左侧,由古烽火台、古炮台、遗址厅、三峡堂、云根堂等主要部分组成。其中的古烽火台利用天然突儿巨石,四周用规整的砂石垒砌而成,为目前三峡地区保存最完好的战争遗存之一。烽火台下的老关庙,当年发掘出一座巨大的保存完好的
汉墓群,出土的大批文物为研究三峡历史提供了重要佐证。夔门古象馆便建在这汉墓群旁边。馆内有一根巨型阴沉木堪称世界之最,令天叹为观止。这根巨型阴沉木是从淹没线下的江底河底艰难打捞起来的,巨型阴沉木直径达2.3米,高近20米,重约二三十吨,树龄2000年,埋藏了7000年以上。
开发和保护
瞿塘关地处于白帝城·
瞿塘峡景区内,1982年,白帝城·瞿塘峡景区被批准为
长江三峡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2022年7月,白帝城·瞿塘峡景区被评定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022年12月16日,重庆奉节白帝城·瞿塘峡景区正式授牌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相关文化
长江三峡被誉为“历史的峡谷”, 夔门作为雄奇三峡的最著名地标,两岸便是
新石器时代老关庙遗址、母系氏族晚期
大溪文化遗址以及巫山猿人遗址,这里深藏了中国2000万年的发展史,是江峡文化的源头之一。为此,在白帝城·瞿塘峡景区内打造了江峡文化馆,利用环幕电影展现源远流长的大溪文化,全面展示自强不息的江峡精神。修复老关庙信号塔,全面呈现悬棺、古象、号子、
航运等江峡内涵,将6300公里
长江魅力浓缩到了8公里瞿塘。
诗词
唐人李白过了一趟瞿塘关,作《荆州歌》,说:“白帝城边足风波,瞿塘五月谁敢过。”五月春潮初起,山花满峡,当是最好的季节,却不敢上下,皆因那个时候风波过于险恶。
文天祥就在《又二绝》中,说“瞿塘隘处真重险,勾漏坡前又一滩”,仿佛鬼卒,提着铁锁链等等,过门如过鬼门关。
杜甫数度上下,走过了夔门,实情如他在《长江两首》中说,“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
杨万里《过虎头矶》诗,说得好极了呀,比较型欣赏,“真阳峡袖君须记,个是瞿塘滟堆”;所以
苏轼在《巫山》一诗中,写
瞿塘峡东入口风光,即用了“瞿塘迤逦尽, 巫峡峥嵘起”。细细品来,他这话也是西上,西出当无故人。那里西去巴蜀,断有无数艰险,不那么容易接受,反而心生畏惧,却不得不去。同为宋人的
黄庭坚,在《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之一)》中颇为感慨,说的是:“投荒万死鬓毛斑, 生出瞿塘滟澦关。”这是被白居易《杂曲歌辞·竹枝》启发,有感而发,那位大恨“
长安居不易”的文学家,说到夔门,也是脚步虚浮,蹬踏不稳,说什么:“瞿塘峡口冷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似乎思想有些摇摆,过不去么,还是怕过去,几在两可之间。唯有
清代龚自珍,怀一身正气,写到夔门和
瞿塘峡,眼光别具,他在《己亥这门杂诗》中宣称:“寄语瞿塘江上贾,收帆好趁顺风时。”
三峡束
长江,欲令江流改。谁知破夔门,东流成大海”,陈毅元帅这首气势磅礴的诗,将瞿塘关的雄、奇、险、峻描述得淋漓尽致。
参考资料
地理环境.重庆市奉节县人民政府.2024-02-10
长江三峡.宜昌市西陵区人民政府.2024-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