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位于湖南省株洲市
荷塘区的职业技术学院,前身为株洲有色金属工业学校,成立于1960年。2002年2月,经过学院的申请,
湖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学院更名为“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然而,2006年2月,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与株洲工学院和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一起合并成立了
湖南工业大学,成为
株洲市的本科大学。
历史沿革
1962年,学校中专停止招生,技工部停办。1964年下学期,学校恢复招生,改为
半工半读学校。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停止招生,大部分教师下放601厂劳动,校舍变成了厂房仓库。1969年7月,冶金部下文将学校管理权下放
湖南省冶金局,仍由601厂代管。1971年6月,湖南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批准学校恢复办学,更名为株洲粉末冶金学校。
1978年8月,湖南省革命委员会《关于恢复、新办和调整十所中等专业学校的通知》(湘革发〔1978〕93号)规定株洲粉末冶金学校由601厂代管改为由湖南省冶金局和
株洲市委双重领导,以冶金局为主,行政业务管理工作由省局领导,党的关系在株洲市,学校更名为株洲冶金工业学校(县团级)。同年,学校部分专业开始开办大专班。
办学条件
院系概况
师资队伍
1994年全校教职工总数为487人,开设大专教学专业:工业与民用建筑、钢铁冶金、机电工程、压力加工、工业财务会计。同年10月,原国家教委批准学校为全国十所首批试办五年制高职学校之一,学校最初开设有色冶金、钢铁冶炼、冶金机械三个高职专业。
1998年3月,原国家教委教计〔1997〕95号批准同意湖南冶金职工大学迁至株洲冶金工业学校,在两校合并的基础上建立株洲职业技术学院,同时撤销原两校的建制。株洲职业技术学院系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学校,可适当承担部分成人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任务。学院由湖南省领导管理,实行省市共建。同年6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发文促成两校顺利合并,确定了学院由湖南省冶金企业集团公司与株洲市人民政府共建共管,以省冶金企业集团公司为主的管理体制。1998年7月9日,正式挂牌成立“株洲职业技术学院”。
2001年10月,
湖南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湘编〔2001〕20号文同意学院列入省普通院校(专科)事业机构编制序列,单列户头,机构规格与省管普通高等院校(专科)等同。为了充分体现学院的办学优势和突出的行业特色。
人才培养
专业课程
1980年,学校共设置冶金电气、冶金机械、粉末冶金、粉有金属冶炼、冶金财会、工民建6个专业,共有学生1237人。1984年,学校属湖南省冶金厅和
株洲市双层领导,以省冶金厅为主。1989年,学校由
湖南省冶金总公司和株洲市双层领导,党的关系在株洲市,干部配备、计划招生、经费拨付、劳动工资等行政管理由省冶金总公司主管。
积极推进教学改革,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达全国同类院校先进水平。①更新教育理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观,“全面发展”的人才质量观,“注重创新”的人才培养观,“学生主体”的教学管理观。②创新教学制度,实施完全学分制和选课制;适应高职教育改革发展和课程改革大趋势,与时俱进,革新、调整、优化课程体系。③大力推广现代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尽快建立教学信息化管理系统,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学院发展
制订规划
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
为推进高职教育的发展,增强我院“十五”期间至2005年建设发展规划的前瞻性、计划性和科学性,根据
湖南省高等教育“十五”发展规划,结合学院实际,特制订本规划。
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坚持
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促进发展为主题,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强化“高职”内涵,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养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而努力奋斗。
主要目标
学院发展定位
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
为适应21世纪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学院的发展定位是:依托行业,立足
湖南省,面向全国,以工科专业为主,兼有经、管、法、文等多科专业,力争到2005年把学院建设成为本省一流、全国有一定影响的高职学院;“十一.五”前期达到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水平,“十二.五”期间步入全国同类院校先进行列。
发展规模
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总体思路:以市场需求和各职业岗位(群)的调研分析和要求为基础,以培养适应21世纪国民经济和社会需要的高素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更新高职教育观念,调整专业结构和专业建设策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高职大类专业的知识平台、能力和素质结构,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形成“四位一体”的教学机制,有效促进产学研结合,努力突出面向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通过国家、省级教改试点专业建设,带动全院相关专业建设。
专业目标
在完成现有各专业资源优化重组的基础上,到2005年,高职专科专业达35个左右,同时办好国家、省级教改试点专业以及国家级精品专业;到2010年,高职专科业达45个左右,同时在举办专本沟通专业的基础上,力争独立举办2个高职本科专业。
主要措施:①按照“固基、强优、重交、扶新”的专业建设方针,以国家、省级教改试点专业为龙头,带动全院相关专业建设,着力提高专业建设的层次和水平。②加大专业建设投入,不断增加和更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③根据社会和企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确立与时俱进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优化构建素质教育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相互融合的“三体系”,精心设计人才培养计划。④积极推进课程建设。分批建设一批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加快教材建设步伐,积极推广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革新教学方法。
师资队伍
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专兼结合、队伍精干、特色突出、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建设具体规划
主要措施:①将师资队伍建设摆在学院发展的核心地位,内培骨干,外引贤才,按照学院制订的文件的要求,加大内培外引力度,不断改善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和学历结构。②提高双师型教师在专任教师中的比例;一方面:在调入或引进人才时,主要考虑企事业单位中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另一方面:为尚未具备双型素质的教师提供或创造培训机会,主要途径是安排刚参加工作的本科毕业生到
实训中心或企业指导学生实验、实习,并按计划每年送一部分优秀教师去高校、工厂、科研院所参加专业实践或从事科研工作。③设立师资队伍建设专项资金,“十.五”期间师资队伍建设经费每年安排150万元左右。④实施名师工程,重点培养一批具有科研潜力和社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
基地建设
(1)实验室建设
(2)实训基地建设
院内实训基地建设:①新建机械拆装实训场。安装车、铣、磨等机床,用于机械类
专业学生机械拆装与修理实训和电类专业机床控制技术实训。②新建电子产品实训检测.生产自动线.有针对性的为电子产品大厂上岗前的职工培训或作专业实践提供教学场所和培训考试场所。③新建建筑电气设备和安装检修训场。④新建工民建专业的建筑施工实训工场和建筑施工装饰实训工场。⑤进一步完善和扩大数控加工中心。在现有的设备基础上,根据教学的需要,有计划地增加数控加工中心、生产型数控车床、铣床、磨床等数控设备。⑥新建冶金实训场,用于学生实训、实习、科研和新产品开发。
院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在现有35个院外学生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再增加12~20个院外实习基地。
校园发展
建设资金主要来源:省、市共建资金0.12亿元,省政府专项资金0.35亿元,教育基建拨款0.15亿元,学院事业费投入0.95亿元,银行贷款1.3亿元;后勤社会化筹资1.38亿元,新增建设用地由株洲市人民政府行政划拨,并通过优惠征地和收费以及水、电、气、网、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方式支持学院0.35亿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五”期间计划投资0.45亿元(另市政府政策性支持0.1亿元),基础设施0.25亿元;教学和行政用房建设1.2亿元,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购置0.78亿元,专业建设0.25亿元,体育场馆建设0.36亿元。
科学研究
积极探索高职教育发展的新路子,进一步保持和发挥学院高职教育研究领先的优势,拓宽市、厅级以上课题立项的途径,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科研氛围,大力加强科学研究,提高科研水平,积极开展科技服务,到2005年科研进院经费达100万,2010年达250万元,2015年争取达到500万元。①根据以科研为先导、以教学为中心的思路,加强产学研结合,以科研带动教育教学改革,使产学研结合成为培养高职人才的重要途径。②建立一支科研能力较强的队伍,并建立五个左右的研究所。③发挥学院背靠行业的优势,与省内外冶金企业建立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大力发展横向课题研究。④继续实施教研、科研项目扶持政策和科研成果奖励政策,重点奖励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设立院科研基金,纵向课题经费继续实行1:1配套;对引进人才提供相应的科研启动费。⑤加强校际间的联系与合作,对重点课题开展联合攻关。
主要措施
1.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全面加强各级领导班子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促进班子团结协作,艰苦创业,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树立全院“一盘棋”的思想,服从和服务于学院改革、发展的大局,维护政令畅通,做到令行禁止,严禁各行其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强调查研究,善于倾听师生员工特别是专家、学者的意见,做到
决策科学,富有实效。
2.转变教育观念。变传统的知识质量观和片面的能力质量观为全面素质质量观,注重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从知识能力、非智力因素等各个层面展开,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精神”的整合。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出发,设计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科学的
教育内容和课程体系,推行现代教育技术,改革落后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坚持“一体两翼”的办学方针
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体,以成人教育和对外联合办学为两翼,坚持多条腿走路,积极推进学院的发展。设法拓宽成人教育的路子,办好各种岗位培训班。创造条件,积极开展对外联合办学,加速与国际教育接轨。
4.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师生员工的头脑,努力加强职工队伍特别是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每一个职工都应按照岗位职责的要求,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积极发展院办产业,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学院发展积聚资金。
5.发挥学院董事会的作用。为充分发挥董事会对学院建设与发展的推动作用,根据“十五”计划,商请董事会成员对学院的发展计划、专业建设提供咨询,评估学院的教学、科研活动,帮助学院筹集发展基金,促进学院工作的全面发展。
体制改革
进一步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努力提高
办学效益。精减和调整学院内部党政管理机构,改革和调整教学、科研组织方式,精兵简政,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加快编制制度改革,提高生员比和生师比,提高用人效益。积极推行后勤社会化改革,建立符合本院特点的新型的后勤服务体系..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积极推行教师聘任制和全员聘用合同制,建立适合高校特点的工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全面提高办学效益和整体水平。
地理位置
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位于
株洲市荷塘区,前身为株洲有色金属工业学校。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社会主义建设紧锣密鼓,冶金系统技术人才紧缺,为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1960年2月,经原国家冶金部批准创办株洲
有色金属工业学校,由
株洲硬质合金厂(以下简称601厂)代管,为部属厂管学校,校址在601厂内。创办之初,学校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迎难而上,被冶金部评为“大庆式学校”。2006年合并为
湖南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