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洞源,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陶铸同志的故乡,陶铸同志的故居就坐落在风景宜人的石洞源旅游区内陶铸故居在
祁阳市潘市镇石洞源陶家湾村。
1958年修建石洞源水库时,因水淹拆迁至西向的后山背高处,一正一横两栋,土砖墙,、门窗、青瓦大部为搬迁来的原物。房前有小坪,四周树木葱郁。1997年于其旁建陶铸故居陈列室,青瓦平房5间,计200平方米,前有约1500平方米的广场,可集会停车。山顶建有陶公亭、松风亭。俯瞰湖水,波映青山,松涛阵阵,去思悠悠。2003年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陶铸(1908 01.16 - 1969 11.30),又名陶际华,号剑寒,化名陶磊。1908年1月16日出生于
湖南省 衡永郴桂道
祁阳市石洞源
榔树村(今祁阳县石洞源陶家湾村)。早年当 过店员。1924年考入衡阳
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湖南三师),1926年入
黄埔军校第五期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参加
南昌起义,在叶挺部任连长。后到
国民革命军第四军警卫团工作,参加
广州起义。1928年春回湖南,任中共祁阳县委军事委员,曾在唐生智部从事兵运工作。1929年秋起,任
中国共产党福建省委员会秘书长、书记,漳州特委书记,省委组织部部长,福州中心市委书记等职。曾组织指挥厦门劫狱斗争,建立闽南工农红军游击总队和
宁德市地区人民
武装力量。1933年到
上海市,在中共中央机关工作。同年5月被
中国国民党当局逮捕并判无期徒刑,在狱中同敌人进行了斗争。1937年
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经组织营救出狱,被派往
武汉市任
中国共产党湖北省委员会常委兼宣传部长。1938年冬赴鄂中地区,组织抗日武装,参与开辟鄂中游击区。后任
新四军鄂豫挺进支队代理政委。1940年到
延安市,任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总政治部秘书长兼宣传部部长。1945年随
八路军南下支队南进,途中奉命转赴
东北地区。先后任中共辽宁、辽吉、辽北
省委书记兼
辽西地区、辽北军区政委组建
地方部队,领导
土地改革,参加建立巩固东北根据地的斗争。1947年8月兼任
东北民主联军第七纵队政委。辽沈战役后任中共沈阳市委书记。
平津战役中,他作为人民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司令员林彪、政委 罗荣桓元帅)的全权代表,参与了同傅作义将军的谈判,为和平解放
北平市作出了重要贡献。北平和平解放后,负责整编傅作义部,领导南下工作团工作。1949年3月任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5月兼华中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并任
中共中央华中局委员,负责
武汉三镇的接管工作,还曾赴
长沙市接收起义部队。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陶铸同志任第四野战军兼中南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常务委员,中南军政(行政)委员会委员,中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中南军区党委常委。1951年2月,担任中共广西省委代理书记,主持广西剿匪工作。他紧密依靠人民群众,正确执行党的政策,胜利完成任务,受到党中央嘉奖,使
广西壮族自治区顺利进入了全面
土地改革和
国民经济恢复的新时期。随后,陶铸同志奉调
广州市,于1951年11月出任直接领导
广东省工作的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四书记。1953年5月,任华南分局代理书记和
广东省人民政府代理主席。1955年7月起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第一书记,同年起兼任
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第一政委、军区党委第一书记,并曾兼任广东省省长。曾兼任
暨南大学校长、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列宁主义教研室教授。1956年9月在党的八大上,陶铸同志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1951年至1966年,陶铸主政广东15年期间,广东省的工农业生产和各项事业迅速发展,南粤大地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1960年10月至1966年8月陶铸同志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自1960-年担任中南局第一书记后,陶铸同志把更多精力放到了领导中南五省区的工作上。在他的支持下,
广东省一些地方较早地推行过农村生产责任制。陶铸同志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因地制宜的工作思路,使“大跃进”运动之后整个中南地区的经济社会得到了平稳恢复,并有所发展。他十分重视中南全区的水利建设和绿化工作,多次视察各地水库和林区,鼓励兴修水利,发展林业。他尊重知识,爱护人才,善于团结知识分子,关心他们的政治进步和工作生活困难,并多次指出,我国知识分子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广大知识分子是革命的,不要再用“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个名词了,“应该叫人民知识分子”。1965年,他领导组织了很有影响的
中南区戏剧观摩演出大会,推动了文学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1965年1月,在第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陶铸同志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开始直接参加中央的工作。他分管宣传和文教等方面事务,做了大量工作。1966年5月后,陶铸同志相继担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兼中央宣传部部长。
1966年8月在中共中央八届十一中全会上,陶铸被选为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常委,名列毛泽东、林彪、周恩来之后,成为中共中央第四号领导人。并同时兼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兼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央文化革命小组顾问等重要职务,协助周恩来同志处理党和国家日常工作。在“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全面动乱形势下,陶铸同志的工作异常艰难。但他坚持原则,刚直不阿,竭尽全力协助周恩来同志支撑大局,努力保护老干部、党外人士和受害群众,贯彻执行“抓革命、促生产”的方针,勉力维持全国工农业生产的运转和
交通运输的通畅,尽量减轻“文化大革命”对党和国家的冲击和影响。为此他于1967年1月遭到江青、陈伯达等人的陷害和打击,成为“文化大革命”中的一大冤案。1969年11月30日,陶铸同志在
合肥市含冤病逝。
1978年12月24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他平反昭雪。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为陶铸同志彻底平反,恢复名誉。中共中央副主席陈云致悼词,对陶铸同志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