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长江河豚
江苏省南通市特产的淡水鱼类
南通长江河豚,江苏省南通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南通长江河豚种质特征明显,色泽鲜艳,体型丰满;背部暗褐色横纹明显,体侧桔黄色带清晰,腹部白色;性腺轮廓明显,鳍条完整;游动快速,反应敏捷。南通长江河豚种质纯正、健康无毒、口味纯正。
2007年2月14日,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对“南通长江河豚”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生产环境
南通长江河豚产自江苏省南通市,南通属中纬度地带,北亚热带海洋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东濒黄海、南临长江,正好位于江海交汇之处,称江海之门户,境内江、海、河贯通,有丰富、肥美的水域资源,温和、宜人的气候条件,咸淡适宜的水环境,鱼虾、蟹、螺、水生昆虫、水草、枝角目桡足类水生资源丰富,为洄游产卵的河豚繁衍生息创造了生存条件,适宜养殖长江河豚。
历史溯源
河豚被食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距今有两千多年了。古时,南通市西周东周周元王三年(前473年)属吴国,后越国灭吴国,于是属越国。当时这里就有品尝河豚的习俗,当时食河豚之风盛行。
民间流传:吴王夫差大胜越国之后,越王勾践奉上美女西施,一日,夫差拥西施于怀,正逢品尝一条河豚,其精巢洁白如乳、丰腴鲜美、入口即化、美妙绝伦的感觉,不知该如何形容,随口说道:“爱姬玉乳可比之!”
生产情况
2010年,南通市行政区域内拥有世界最大的长江河豚养殖基地、获得标志使用权的主要养殖企业——江苏中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其养殖水面近200公顷,河豚年养殖量达到650万尾,年产量2000吨,产值达2.3亿元,市场占有率达到85%以上。
产品荣誉
2007年2月14日,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对“南通长江河豚(养殖)”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南通长江河豚(养殖)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江苏省《南通市人民政府关于划定南通长江河豚(养殖)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报告》(通政发【2005】62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江苏省南通市现辖行政区域。
质量技术要求
一、品种。
二、自然种质保护区域。
北纬31°41'~32°43'、东经120°12'~121°55'之间为南通长江河豚种质保护区。
三、种苗。
在国家级河豚鱼良种场繁育合格种苗。
⒈人工繁殖:3月初选择纯种体质健壮的亲鱼,模拟自然产卵洄游环境,水体由海水环境逐步调节为江水环境,饵料以贝类、杂鱼、虾等鲜活饵料为主,同时辅以水流刺激性腺发育。4月下旬采用两针注射法催产。采用干法或湿法授精受精卵用孵化桶进行流水孵化。
⒉鱼苗培育:仔鱼孵出后用本地淡水轮虫开口,一周后移入鱼苗培育池进行鱼苗培育。鱼苗培育池面积1000米~3000米,水深1.2米~1.5米。池内轮虫等饵料生物丰富,随鱼苗长大逐步增投糠虾水蚯蚓、鱼、蚌等肉糜及河豚鱼苗专用饲料。
⒊鱼种培育:模拟自然生长的江水环境进行全淡水培育。饲料选用专用配合饲料。配合饲料粗蛋白含量48%~50%,粗脂肪含量4%~5%,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3%~5%,每天分早、中、晚3次投喂,投喂做到定时、定点、定量。
四、养殖。
⒈养殖模式:模拟南通长江河豚江海洄游生物学特性,采用“江-海-江”三段式养殖法。
⒉养殖环境:养殖区域处长江入海口,江海交汇处,江、海、河三种水源丰富,同区域地下同时具备江水和海水资源,水生生物资源丰富独特。
⒊温室培育:11月份~次年4月份,在温室进行模拟海水培育。鱼池为室内泥砂底水泥池,使用地下浅层咸水将池水盐度逐步调到10‰~15‰,水温18℃~25℃。适当增加饲料中脂肪含量。严格消毒水体,切断产毒食物链。
⒋野化驯养:5~10月份在池塘进行野化驯养。野化驯养时间不少于6个月。池塘面积6000米~10000米,水深2米~3米。pH7.4~8.5,气温20℃~35℃,水温18℃~33℃,水中溶解氧在5毫克/升以上,透明度要求20厘米~25厘米。饲料以配合饲料为主,适当添加背角无齿蚌、小杂鱼虾、淡水螺蛳等动物性饲料。。
⒌生态防治:通过优选鱼种、改善环境、强化营养、分级分疏等措施进行健康养殖。通过鱼虾混养、使用微生态制剂和中草药等进行生态防病。
五、质量技术要求。
⒈感官特征:种质特征明显,色泽鲜艳,体形丰满;背部暗褐色横纹明显,体侧桔黄色带清晰,腹部白色;性腺轮廓明显,鳍条完整;游动快速,反应敏捷。
物理化学特征:蛋白质≥17.50%,0.55%≤脂肪≤0.70%,总氨基酸≥17.00%。
⒊安全性:经急性毒性试验,达无毒级。
⒋利用河豚控毒与健康养殖技术养殖。
⒌利用南通长江河豚专用饲料配方。
⒍具有规范的连锁经营系统,产品采用连锁经营方式销售。
专用标志使用
南通长江河豚(养殖)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江苏省南通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
目录
概述
生产环境
历史溯源
生产情况
产品荣誉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质量技术要求
专用标志使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