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先生原是河北
安平县满字村的孩子,高中毕业时,由于成绩优秀,校方要保送其到
北京师范大学修读历史或中文,但范先生却对葡语发生了兴趣,第一志愿拟报读
中国传媒大学外语系。校方急了,班主任及教导主任均劝其要考虑学校的声望。范先生虽备受批评,但下了决心便怎么也不会放弃。班主任最后心软了,反而去帮其说服其他老师。
北广在六十年代开设的是中国首个葡语班,共有一个学生,所用参考书只是两寸见方的葡日小字典《葡和字典》。因学习条件太艰苦,有些同学读不下去,最后走了。但范先生却坚持了下来,那年他二十岁。
范先生的
葡萄牙语老师是一位从
莫斯科来的巴西女老师,三十多岁,精通葡英法意俄五种语言。女老师把学生当孩子一样教导、循循善诱。文革前一年,女老师返回了巴西。1981年,范先生访巴西,抽暇去看望她。在会面中,范先生的朋友对女老师说:“老师,您是在中国教授葡语的第一人,葡语事业如果在中国有所发展,这丰碑上将有您Mara的名字。”
Mara女士当年确是衔命来华教学,范先生的不少同学是因为服从安排才学习葡语。但范先生却是出于自己的兴趣,因想到当年
葡萄牙人乘帆船到澳门确实不简单,隐约感到
葡萄牙语对中西文化交流的意义。
1960年,中国开始了
三年困难时期,大家生活很苦,但这更砥砺着同学们刻苦求学的意志。在文革时,不准翻译小说,范先生为了练习,暗中译了就撕掉。
改革开放后,可以光明正大地翻译了,范先生便上了瘾,不停译小说。他最早译巴西若热·亚马多(Jorge Amado)的作品。1987年,亚马多应文化部邀请来京访问,在下榻的
香格里拉市饭店设宴,只邀请作家、翻译畅谈。知道范先生即将赴
里斯本大学进修,便问:“听说你要去
葡萄牙,你认识葡国的作家吗?”范先生答:“两眼一抹黑,一个也不认识呀!”亚马多便主动给他向葡萄牙十多位作家及评论家写推荐信,信内皆写上:“请像接待我一样接待我这位朋友!”
范维信先生先后担任的工作有: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译审、中国
西班牙、葡萄牙、拉丁美洲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葡文本定稿人。
1987年,范维信先生即将赴葡萄牙里斯本大学文学院进修。就在启程前不久,亚马多夫妇应我国文化部邀请来华访问。一个大雨滂沱的傍晚,他们在
香格里拉市饭店请几位朋友吃饭。席间,亚马多问范先生:“听说你要去
葡萄牙,你认识哪些葡萄牙作家?”范先生坦率地告诉他,对于葡萄牙文学及作家,像中国一句俗话所说,两眼一抹黑。他立即问范先生:“我给你写封介绍信,好吗?”这正是范先生求之不得的。
范先生在1988年认识若泽·萨拉马戈的。在亚马多先生的“介绍信”名单上就有1998年的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修道院纪事》和《
失明症漫记》的作者若泽·萨拉马戈,还有德高望重的
米格尔·托尔加,可惜后者已于1997年以90岁高龄去世。
1988年春,范先生到若泽·萨拉马戈当时在
里斯本的寓所拜访了这位作家。他送给范先生《修道院纪事》的英文版供翻译时参考。8年后的1996年,《修道院纪事》中文译本由
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1999年由
海南出版社再版。
“亲爱的范维信教授:得悉你获奖,特表示祝贺和高兴。双重祝贺,双重高兴,这是因为,由于你翻译的《
修道院纪事》一书,我得以带着尊敬和友好之情分享你一生着幸福的时刻。我相信,这不是最后一次,更多的幸福时刻在等待着你,这实是你的杰出工作使然。”
同年10月,瑞典皇家学院宣布把1998年
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萨拉马戈。得知这一消息,范先生立即给
若泽·萨拉马戈写了贺信:“得悉你获奖,我并不感到意外,因为你当之无愧,你的《修道院纪事》当之无愧,你的全部作品当之无愧。”
(以上资料参考《
失明症漫记》范维信先生的译后记,原文使用第一人称,编辑者在此做了第三人称的得当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