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育鱼
鲇形目海鲶科动物
口育鱼,是用口腔进行孵卵、繁育幼鱼的鱼。大部分天竺鲷雄性口腔孵卵。雄性后颌鱼为了保护鱼卵不受掠食者的伤害,会一直含着鱼卵,直到它们孵化。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海域,大多集中在珊瑚礁等浅海区,少数在深海、沙泥底或河口水域,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澳洲有一些纯淡水或可进入河川下游的种类。
简介
【中文名】:口育鱼
【英文名】:mouthbreeder
用口腔繁育幼仔的鱼。雄性的海鮎科(Ariidae)鱼Galeichthys felis在口内含有50多个受精卵,直到幼鱼孵出并发育到2周或2周以上。天竺鲷科鱼Apogon imberbis在咽部孵卵。Symphysodon discus则雌性雄性轮流用口腔孵卵。
分类
天竺鲷科(Apogonidae)鱼
体延长,长椭圆形,体稍侧扁。头大。眼大。口大,斜裂;颌齿细小,或具犬齿,锄骨和腭骨通常具齿,舌上无齿。前鳃盖骨边缘光滑或具锯齿,鳃盖骨后缘棘不发达。体被弱栉鳞圆鳞,裸天竺属(Gymnapogon)则裸露无鳞,颊部及鳃盖均被鳞;侧线完全或不完全。背鳍有二个,第一背鳍有VI—VIII棘,第二背鳍具I棘及8—14软条;臀鳍具II棘及8—18枚软条;尾鳍圆形、截形或叉形。天竺鲷属夜行性动物,白天栖息于觅食区附近的洞穴或珊瑚礁旁,夜间则出外捕食,除了具有强硬犬齿之大齿天竺鲷属(Cheilodipterus)鱼种可能以较大型无脊椎动物或小鱼为食外,大部份之天竺鲷均以小型底栖无脊椎或浮游动物为主要食物。本科鱼类口孵行为也是学者们研究的焦点,除了西部大西洋产之褶竺鲷(Phaeoptyx affinis),雌雄均有口孵记录(Smith et al.,1971)外,其余均为雄性鱼口孵。如果它的下颌部突出或当鱼张口时可看到鱼卵时即可知此鱼正在进行口孵工作。广泛分布于世界三大洋之暖热水域,某些生活于河口区,偶有进入淡水者。
天竺鲷科鱼类是珊瑚礁区最大的夜猫族,和大眼鲷一样,它们也拥有一双适于夜间活动的大眼,因此有「大目侧仔」的俗称。天竺鲷的行踪隐密,体型袖珍,体长通常小于10公分,却长著一张大嘴,稍侧扁的长椭圆形鱼体上,有两枚分离且直立的背鳍。天竺鲷广泛分布于全球热带亚热带海域,大多集中在珊瑚礁浅海区,少数在深海、沙泥或河口域,在新几内亚岛或澳洲也有一些纯淡水或可进入河川下游的种类。它们以浮游动物、小型底栖动物或小鱼为食。大部分的种类均有「口孵行为」,是海水鱼中极少见的例子。此外,不少天竺鲷还有发光器的构造。
后颌鱼
后颌鱼是一种口育鱼(在口中孵化鱼卵,并在口中养育幼鱼),雄性为了保护鱼卵不受掠食者的伤害而一直含着鱼卵到它们孵化。对于后颌鱼来说这是一种非常平常的本能,它们大约会口含鱼卵5到7天。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简介
分类
天竺鲷科(Apogonidae)鱼
后颌鱼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