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萝卜头(1941年3月15日—1949年9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乃至世界上年龄最小的烈士。本名宋振中,乳名森森,革命烈士
宋绮云和
徐林侠的幼子。
宋振中的父亲宋绮云和母亲徐林侠是中共地下党西北特支的党员,1929年后被党组织派到
杨虎城处工作。在
西安事变中,宋绮云对杨虎城部做了大量的统战工作。之后他又担任国军第四
集团军少将参议兼总部干训班政治教官。1941年3月15日,宋振中在西安出生。9月16日,宋绮云被军统特务逮捕,秘密关押在西安小雁塔的军统看守所。两个月后,其妻子徐林侠和尚在襁褓中的宋振中也被诱捕入狱。1941年12月,宋振中一家三口由
西安市转押到重庆
白公馆监狱。1943年3月,又被转押至贵州
息烽集中营。
由于缺乏营养,没有正常的食品供应,宋振中的身体发育畸形,头大身小,模样令人怜爱,难友们都亲切地叫他小萝卜头。1946年7月,
息烽集中营撤销,小萝卜头随父母移押到重庆渣滓洞。1947年1月,小萝卜头被移押回白公馆。他在这里继续着学习生活,直到1949年2月。小萝卜头坚持每天上课,而他也由此可以在监狱里面自由走动。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小萝卜头在监狱里秘密地做了交通员,帮大人们输送报纸、机密等。1949年9月,小萝卜头在重庆歌乐山松林坡戴笠警卫室后被特务杀害。
重庆解放后,小萝卜头因在狱中参与革命工作,故与其父母一同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也因此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龄最小的革命烈士。为了纪念小萝卜头,
江苏省邳州市建立了
小萝卜头纪念馆;1989年6月,小萝卜头
雕像在上海诞生。
人物生平
出生和入狱
宋振中的父亲
宋绮云和母亲
徐林侠是中共地下党
西北特支的党员,1929年后被党组织派到
杨虎城处工作。宋绮云1931年任第十七路军机关报《
西北文化日报》副社长兼总编辑。1936年
西安事变前后,宋绮云对
杨虎城部作了大量的统战工作,为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作出了积极贡献。1939年他任第四
集团军少将参议兼总部干训班政治教官。
1941年3月15日,宋振中在西安出生。9月16日,其父亲宋绮云被军统特务逮捕,先是秘密关押在西安小雁塔的军统看守所。两个月后,其母亲
徐林侠也被诱捕入狱,尚在襁褓中的宋振中也被迫跟着母亲入狱。1941年12月,宋绮云一家三口由
西安市转押到重庆
白公馆监狱。1943年3月,又被转押至贵州
息烽集中营。
监狱生活
宋振中从小跟着母亲在女牢中长大,一直到四五岁还没有见过关在男牢中的父亲。由于终年住在阴暗、潮湿的牢房里,缺乏营养,没有正常的食品供应,宋振中的身体发育畸形,头大身小,模样令人怜爱,难友们都亲切地叫他小萝卜头。从此,小萝卜头这个名字越叫越响亮,以至真实的名字宋振中却不大被人提起。
小萝卜头还不到五岁的时候,当时还在贵州
息烽集中营,父母就觉得应该让他有机会上学读书了,便向狱方提出了这个要求,可是遭到了狱方的拒绝。父亲宋绮云联合难友向狱方开展斗争抗议。最后,狱方迫于压力,同意让小萝卜头学习,但规定不能外出学习,只能在狱中由难友来当老师。小萝卜头最早的老师是
罗世文和
车耀先。1946年7月,息烽监狱撤销,小萝卜头随父母移押到
渣滓洞集中营。8月,罗世文、车耀先同时遇难,此后,
黄显声担负着教小萝卜头读书学习的责任。
1947年1月,小萝卜头被移押回
白公馆。他在这里继续着学习生活,直到1949年2月。由于他年龄小,特务们对他的看管不是很严,就经常在牢房之间传递信息。
在狱中,小萝卜头想尽办法照顾别人,
胡春浦胃病复发,小萝卜头关切地问道“很难受吗?想吃点什么?告诉我!”胡春浦苦表示希望吃到
面条,一个多小时后,小萝卜头给他端来了面条。后来,胡春浦才知道,
煮面条的锅是女牢房里吃完东西后的空罐头盒子,用的燃料却是小萝卜头从过道的
油灯碗里一点一点“偷”的。原来,当时白公馆经常停电,特务就在油灯碗里装上菜油,放
灯草在里面点燃照明,在过道、牢房门口、转弯处安放了七八盏这样的油灯。小萝卜头便经常乘特务吃饭的时候,利用自己穿的衣服又长又大,悄悄地提起一盏油灯藏在衣服中,拿回牢房把油倒在妈妈煮饭用的铁皮罐里,又悄悄地把油灯放回原处。为了攒够可以煮一次面条的油,小萝卜头要在不被看守发现的情况下,十几次甚至几十次地从油灯碗里去“偷油”。好几个难友在生病的时候都得到过小萝卜头的照顾,享受过这狱中难得的“营养面”。
小萝卜头坚持每天上课,1948年新年时,他已经能够背诵和默写30多首古诗词和难友们在监狱里创作的诗作。而由于被允许上课,他也由此可以在监狱里面自由走动。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小萝卜头在监狱里秘密地做了很多大人们都做不到的事。
淮海战役胜利的消息传到监狱后,就是由他从男牢传到女牢,从楼上传到楼下的。每当大人商量事情,“小萝卜头”总是坐在门口放哨,还帮助大人了解入狱同志的情况,传递东西。在交通员“小萝卜头”的作用下,监狱里秘密办起了《挺进报》。被关押的
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爱国将领黄显声将军把报纸摘录在香烟盒纸上交给“小萝卜头”送给《挺进报》负责人
陈然,再由“小萝卜头”送达各牢房。他替狱中的革命志士传递了很多监狱外的形势,人民解放军胜利的消息不断鼓励着难友继续斗争。黄将军把一个叠得很小的纸块塞进小萝卜头袖内暗袋,要他送给狱中的秘密党支部书记
许晓轩,小萝卜头也顺利完成了任务。
被害经过
1949年8月
蒋介石飞往
重庆市,下达了将
杨虎城和其秘书
宋绮云两家六人解回重庆,秘密杀害的命令。9月6日夜晚,小萝卜头和他的父母,被
中国国民党特务从
贵州省骗到重庆,最终在戴笠警务室后被特务杀害。
小萝卜头和爸爸、妈妈一起被敌人杀害后,就地被埋在小屋里,并在地面浇灌了水泥。重庆解放后,他们的遗体才被移往西安郊区的
杨虎城将军烈士陵园。牺牲时,“小萝卜头”甚至不满9岁。他牺牲24天后,新中国成立,他渴望的光明终于到来。重庆解放后,当“小萝卜头”的遗骸被发现时,他的两只小手死死地握在胸前,里面握着的是狱中的老师送给他的那一小截舍不得用的铅笔。重庆解放后,鉴于宋振中虽然年幼,但曾经在狱中参与革命工作,故与其父母一同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也因此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龄最小的革命烈士。
人物评价
小萝卜头没能迎接到向往的新生,却用坚强乐观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北京日报评)
小萝卜头在狱中,同样表现出为正义而不屈服的气概,同样以各种方式开展对敌斗争,他最终也遭到敌人的残酷杀害。而他与其他
红岩英雄最大的一个不同点就是:他牺牲时还是个孩子!(
共产党员网评)
为狱中的难友送
面条,散发“狱中挺进报”,让革命之火在狱中燎原……小萝卜头他们一家三口不仅用生命捍卫革命理想,也为新中国的成立贡献了力量。(重庆日报评)
后世纪念
纪念馆
小萝卜头纪念馆位于
江苏省邳州市八路镇岠山脚下是国家AA级旅游景区。该馆由我国著名建筑大师
齐康的弟子——
东南大学张宏教授设计,占地90余亩,总投资800余万元,
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局部三层,设6个展室。一层为主展厅,二层为放映厅和图书室,主展厅分别展示小萝卜头宋振中和父亲
宋绮云、母亲
徐林侠被捕后关押在重庆“
白公馆”、“
渣滓洞集中营”、贵州息烽集中营、贵阳麒麟洞秘密监狱惨遭迫害的图片200余幅和部分实物。
纪念雕像
1986年,宋振镛还和小说《
红岩》中人物
华子良的原型
韩子栋及“白公馆”脱险志士共同发起成立“中华小萝卜头基金会”,先后在北京、上海、重庆、西安、贵阳、承德,以及“小萝卜头”的家乡立起“小萝卜头”烈士
塑像。
1989年6月,新
中原地区成立40周年前夕,上海首座“小萝卜头”宋振中雕像在海伦路上当时的儿童公园(现为爱思公园)诞生。21世纪初,因市政规划此地将建造轨道交通四号线,且爱思公园需要进行改造,“小萝卜头”宋振中
雕像,暂迁至昆山公园,现落成在欧阳路67号虹口区青少年活动中心。
1989年,由
莲湖区委老干局牵头,
西安市文物园林局、西安市培育儿童协会、莲湖区关心下一代协会等单位发起,十多个单位共同筹资,在园内建成了革命烈士宋振中——“小萝卜头”
塑像广场。广场面积约300平方米,中间是烈士塑像,两侧分别是烈士生平简介碑和康克清同志题词“向小英雄宋振中学习”纪念碑。
上世纪50年代,以“红领巾”命名的少年儿童
主题公园建成于北京。公园南门广场区西侧是“红领巾之歌”主题广场,广场北侧一幅巨大半圆型的
浮雕上是一群朝气蓬勃的少年儿童,而广场两侧依次矗立着小萝卜头等八组英烈塑像。
1992年
清明节前夕落成,由《红岩》小说中疯老头华子良的原型韩子栋倡导修建在
铜罐驿镇实验学校修建小萝卜头雕像,这是中国第一尊塑在校园内的‘小萝卜头’雕像。
在北京市
西城区官园公园中国儿童少年活动中心纪念“小萝卜头”塑像揭幕仪式上,曾与“小萝卜头”在一个牢房度过了近一年的时间见证人
李碧涛进行了发言。
纪念作品
纪录片《小萝卜头》
2018年5月30日,由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出品,南京电影制片厂、邳州市委宣传部等联合承制的3集电视纪录片《小萝卜头》在央视四套《
国家记忆》晚8点播出,每集30分钟。该片经过近一年的前期拍摄和后期精心制作打磨,全片系统还原小萝卜头一家的革命踪迹和坚定的革命意志,在
六一国际儿童节之际,纪念这位“永远的小朋友”。
音乐剧《小萝卜头》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由
云南艺术学院出品,云南艺术学院艺术实践中心和元动剧团联合创作打造的大型音乐剧作品《小萝卜头》于2019年9月28日晚8点在云南艺术学院实验剧场拉开帷幕。该剧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小的烈士宋振中为人物原型,围绕着他“孤独成长”“狱中求学”“栽种石榴树”“帮疯老头越狱”和“诀别”等事件串联起了一组组拥有着崇高精神信仰和不屈灵魂的共产主义革命者群像,引领着观众在剧场中见证并重温了英雄先辈们的感人事迹,同时也收获了“
红岩精神”的洗礼。
文艺影视
文学作品
影视形象
人物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