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泡巨鼠为鼠科中较大的一种鼠类,体大粗壮,尾亦长而粗,末端多为灰白色。背毛棕褐色或略显淡
褐色,自头顶至尾基部毛色基本一致。
颅骨粗壮细长,棱嵴发达。
门齿背面为棕黄色,侧面和腹面为牙白色。其主要特征为背毛较柔软,体背毛色较深暗,主要分布于中国、
印度、
印度尼西亚、
老挝、
马来西亚、
缅甸、
泰国和
越南。生活于田野之中。
Rattus edwardsi milkt: Robinson \u0026
kloss, 1922
野外鉴别:鼠科中较大的一种鼠类,体形较
青毛鼠粗壮,尾亦长而粗,末端多为灰白色。吻及
眼眶周围暗褐色,耳壳大而薄,暗褐色,向前拉能遮住眼部。前足背中央区有一暗褐色斑块。
分布于中国、
印度、
印度尼西亚、老挝、
马来西亚、
缅甸、
泰国和
越南。在中国大陆,分布于
广西壮族自治区、
陕西省、
贵州省、
安徽省、
云南省、
四川省、
海南省、
广东省、
福建省、
浙江省、
湖南省等地,多见于林灌丛、田野。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福建西部山地,可能是挂墩。
小泡巨鼠指名亚种(
学名:Leopoldamys edwardsi edwardsi),Thomas于1882年命名。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广西、广东、安徽、福建、浙江、湖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福建西部山地(可能是挂墩)。
小泡巨鼠四川亚种(学名:Leopoldamys edwardsi gigas),Satunin于1903年命名。在中国大陆,分布于
陕西省、
贵州省、
云南省、
四川省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
四川省。
小泡巨鼠海南亚种(
学名:Leopoldamys edwardsi hainanensis),Wu et Yu于1985年命名。在中国大陆,分布于
海南省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海南坝王岭、吊罗山。
长250~300mm,尾长约320~340mm,后足长50~52mm,耳长3l~36mm。体背面毛暗褐色,腹面纯白色。前后足背面中间暗褐色,足侧及趾端白色。尾较体长,尾背面黑褐色,腹面白色,尾端有时全为白色。
乳头胸部2对,腹部2对。
颅骨狭长,脑盒较扁,鼻骨狭长,其后端略超过前颌骨后端或稍为被前颌骨所超过。鼻骨前端略为超出上
门齿前缘。眶上嵴甚为发达。门齿孔短,其长仅3.8mm。其后端远离
臼齿列前端水平线。腭骨后缘中间几乎与第3
臼齿后缘在同一水平线。听泡较小,长约为头骨的1/11。头骨后部枕骨几乎垂直。大的头骨其轭骨后下部往往有一小突起。
喜在近水源和小山路旁的斜坡挖洞,洞道具有1或3洞口,洞口直径约8~9cm。洞道有水平洞和垂直洞2种,水平洞长达400cm。垂直洞深达70cm,再向平面伸展。洞口周围因鼠经常活动,被磨得很光滑。洞口外的
禾本科杂草中,常见宽约10cm的跑道。
性凶猛,善攀登,多在夜间活动。杂食性,吃各种野生果实(如
栗子儿、茶子)、草的根、茎及种籽,也吃昆虫、蚯蚓及鼠类等。通过室内饲养观察,一只体重377g的雌鼠每昼夜吃鼠肉67g。体重670g的雌鼠每昼夜吃红薯181g。体重378g的雌鼠一昼夜吃红薯75.6g。一昼夜的食量约占体重的1/4。
小泡巨鼠是山区密林里的害鼠,窃食各种树林里的野果、嗜食嫩芽、破坏树林。山区的主要土产品竹笋、香、桐子、
栗子儿、茶子等常遭受其大量的窃食。春末夏初也常窜入田园,破坏稻谷和蔬菜。其皮张可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