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极射线管,是一种能减少阴极
加热器耗电的阴极射线管。其中,旁热式阴极结构体,具备热
电子发射物质层的金属基底;在一端的部位上设有保持基底金属,在内部还设有收纳加热器
离域电子的管状
套筒扳手;加热器的主要部分筒径较大,加热器腿部一侧的筒径较小,而且也是支承套筒的异形支承体。
基本内容
阴极射线管(CRT)是由英国人
威廉·克鲁克斯首创,可以发出射线,这种阴极射线管被称为克鲁克斯管。
阴极射线管是将电信号转变为光学图像的一类电子束管,人们熟悉的电视机
显像管就是这样的一种电子束管。它主要由
电子枪、偏转系统、管壳和荧光屏构成。
阴极射线管能提供聚集在荧光屏上的一束
电子以便形成直径略小于1mm的光点。在电子束附近加上
磁场或
电场,电子束将会偏转,能显示出由
电压产生的静电场,或由电流产生的磁场。
一个阴极射线管,其特征在于,具有真空管壳,该真空管壳由下述构成:面板部分,具有在内面上涂敷了
荧光体的荧光面;管颈部分,收纳了具有具备旁热式
阴极构体和控制
电极和加速电极的电子束产生部分、和由聚焦电极和
阳极电极构成并使电子束聚焦和加速的主
透镜部分的
电子枪;以及锥体部分,连接上述面板部分和上述管颈部分,其中,上述旁热式阴极构体,具备具有热
电子发射物质层的基底金属;在一个端部上保持基底金属,在内部收纳
加热器的筒状的
套筒扳手;在加热器的加热器主要部分一侧具有大直径部分,在加热器的腿部一侧具有小直径部分,而且支承套筒的异形支承体;以及在加热器的腿部一侧具有大直径部分,在加热器的主要部分一侧具有小直径部分的
阴极盘,并使套筒的另一端部外面和支承体的小直径部分内面固定,使支承体的大直径部分外面和上述阴极盘的小直径部分内面固定。
实验室
实验室通常使用
静电偏转式示波管,它的旁热式阴极需要1A的电流、4或6.3V的电压。阴极被离得较远的顶部开孔的圆柱形金属筒罩着,圆筒相对于阴极加上负
电势,
电子受到它的排斥、形成通过小孔的电子束。这个圆筒
电极称为栅板或屏蔽栅,改变
栅极电位能控制阴极发射电子,于是就改变了光点的辉度。相应的控制旋钮标记为“辉度”。
从控制栅出来的电子束穿过第一、二、三
阳极,这三个阳极对于
阴极都处于正电位。这些电极之间的
电场,随所加的电势不同,可以使电子束汇聚或发散。它们的作用类似光学中的
透镜组。通常使第一、三阳极相对于阴极处于最高电位,第二阳极则处于较前两个低些的电位,但比阴极电位高。第二阳极的
电势可以改变。用这样的方法,能将光点聚焦在屏幕上。控制第二阳极电势的
分压器起着“聚焦”作用,见图38/1。屏面涂着一层硅化锌,当
电子轰击屏时,它会发出
绿光。
在最后一个阳极和屏之间安装了偏转板,X偏转板比Y偏转板离屏更近,X偏转板造成水平偏转,Y偏转板造成垂直偏转。在Y方向上有较高的灵敏度(单位为mm/V)。
因为电子束由电子组成,所以,加在X偏转板之间的
电压会引起电子束随X板的
极性由左向右、或由右向左移动。光点向着具有较高正
电势的电极板移动。加在Y偏转板上的电势差也以同样的方式引起电子束向上或向下移动。
注意
关于
电极电压有一点要特别注意:通常最后的
阳极要接地以使偏转板不会处于高压附近,错误的方法会引起光点
漂移,甚至在某些情况中导致危险。示波管
阴极末端处在相对于地几千伏的负电势上,它取决于示波管的
零点。因此,当示波管工作时,阴极、阴极加热装置,加热装置的电流
变压器线圈,以及聚焦阳极(A2)对于操作者而言是危险的。所以这些部件的相应旋钮中间都必须绝缘,始终保持与高压电源隔离。
显示材料
阴极射线管(CRT)显示材料是指能在电子束轰击下发光的一类发光材料,即阴极射线荧光粉。
阴极射线荧光粉有上百种,目前用于
彩色显像管的典型
发光粉是ZnS,Ag(蓝色)、Zn,Cu,Al(黄绿色)等。
若采用纳米发光材料则可提高CRT发光材料的发光率,有可提高CRT显示屏的
分辨率。ZnS,Mn是目前较好的一种纳米级发光材料,可用于高清晰度索维电视显示。
显示器
阴极射线管显示器(CRT),是实现最早、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显示技术,具有技术成熟、图像色彩丰富、还原性好、全彩色、高清晰度、较低成本和丰富的几何失真调整能力等优点,主要应用于电视、
计算机显示器、工业监视器、
投影器等终端显示设备。
阴极射线管显示器(CRT)是一种使用阴极射线管(
阴极 射线 Tube)的显示器,主要有五部分组成:
电子枪(
电子 Gun),偏转
电感线圈(Deflection coils),荫罩(Shadow mask),荧光粉层(
磷光体)及玻璃外壳。它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显示器之一,CRT
纯平显示器具有可视角度大、无
坏点、色彩还原度高、色度均匀、可调节的多分辨率模式、响应时间极短等LCD显示器难以超越的优点,而且现在的CRT显示器价格要比LCD显示器便宜不少。
历史
阴极射线是低压气体放电过程出现的一种奇特现象。早在1858年就由
德国物理学家普吕克尔在观察
放电管中的放电现象时发现。当时他看到正对
阴极的管壁发出绿色的
荧光。1876年,另一位德国物理学家哥尔茨坦认为这是从阴极发出的某种射线,并命名为阴极射线。他根据这一
射线会引起化学作用的性质,判断它是类似于紫外得以
以太波。这一观点后来得到了
赫兹等人的支持。赫兹在1887年曾发现
电磁波,就把阴极射线看成是
电磁辐射,实际上和哥尔茨担的主张是一样的。这样就形成了以说法说法。赞成以太说的大多是德国人。1871年,
英国物理学家瓦尔利从
阴极射线在
磁场中受到偏转的事实,提出这一射线是由带负电的物质微粒组成的设想。他的主张得到本国人
威廉·克鲁克斯和舒斯特的赞同。于是在19世纪的后30年,形成了两种对立的观点;
德国学派主张以太说,英国学派主张带电微粒说。双方争持不下,谁也说服不了谁。为了找到有利于自己观点的证据。双方都做了许多实验。
种类
1. 磁场偏向型:以磁场令电子束产生偏向,产生磁场的偏向
电感线圈附加在阴极射线管颈部外侧。电视机使用此种方式的
显像管。
2.
电场偏向型:以电场令电子束产生偏向,产生电场的偏向极板内建在阴极射线管内部。
示波器使用此种方式的显像管,以利应付不同的扫描频率,但此方式需要较长的管身。
3. 威廉士管:具有记忆保持功能的特殊阴极射线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