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炎,1933年1月出生于
上海市,古植物学和
地层古生物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1950年考入
浙江大学地理系,1952年院系调整到
南京大学地质系,195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1961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生毕业。
人物经历
1933年1月 11日,周志炎出生于上海,祖籍
海宁市,父亲周季无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工作,他上面有二个姐姐,在开始识字时,父亲就为周志炎买了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儿童文库》。
1937年,“芦沟桥事变”,
日寇大举入侵,不久
上海市沦陷。年仅5岁的周志炎和家人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一家人先逃避到浙江兰溪附近的甘溪乡下,半年后又绕道
温州市返回上海法租界。早期学业是在一个“弄堂小学”开始的。到小学二年级进了一个离家不远的私立学校。因遗传了父亲的近视眼,在天色较暗的日子里常常看不清黑板上的字。从三年级开始上英文课。当时的老师不重视发音和听、说等基础训练。才认得几个字就要读原版的“纳氏文法”,而且要求背诵文法规则。自己实在记不住,对英文毫无兴趣,继而害怕上课,成绩很差。在小学时,其它课程成绩也很一般。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比较幸运地考入了市立
上海市敬业中学。由于学校离家相当远,每天除了花费大量时间来回于家校之间,还沉湎于球类等活动,努力学习的主动性很差,复习功课和自学的时间很少。父母亲比较忙,还出于信任,也很少检查督促自己的作业。
高中二年级开始分班,由于英文程度差,被分到乙(文科)班。但自己并不喜欢
人文科学概论,尤其怕读论理和政论性的文章,不愿强记人名、地名和朝代等,觉得枯燥乏味。后来,
清华大学的一位老师,来学校举办自然地理讲座,丰富多彩的生物界和奥妙无穷的自然界一下地吸引了自己,引发了自己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从此喜爱上生动活泼的生物和自然地理。另外,有一次学校组织到
震旦博物馆参观,也给自己留下了持久难忘的印象。自己当年曾在公园里采集过花草叶片、种子和昆虫等作标本,在家胡乱地用瓶瓶罐罐做过简单的化学实验,还和同学远足到高昌庙去抓螃。这一切对后来的专业选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周志炎进入
浙江大学地理系学习。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转入
南京大学地质系。1954年1月从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周老告诉记者,他有幸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代大学生,在浙大和南大期间,得到
地球科学界的前辈
朱庭祜、
李春芬、
郭令智等老师们的教诲和指导,到古生物所后,又幸运地跟随了我国古植物学奠基人之一的
斯行健老师,当他的研究生,后来又长期在
李星学老师的领导下工作。这些前辈和老师们的教导和提携,将他引进了科学的殿堂。
1980年9月底,47岁的周志炎跨上舷梯,第一次飞出国门,飞向大洋彼岸,赴
英国访问进修,他的科学研究事业也随之起飞。当时,一种难以言说的情绪撞击着心扉,是责任,是期待,更多的是喜悦。
到英国后,周志炎得到古植物学一代宗师T. M. 哈里斯教授的倾心指导和W. G. 钱勒讷, K. 阿尔文, C. R. 希尔等前辈和同行们的无私帮助,使他了解并掌握了国际上古生物学研究的现状、潮流、发展趋势以及一些先进的理论和方法,为以后工作、研究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赶超国际学术前沿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1950年,考入
浙江大学地理系,1952年院系调整到
南京大学地质系。
195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
1961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生毕业。
1980年,在英国里丁大学等进修(-1982年)。
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主要成就
早年参加“
中原地区各纪
地层”与“中国各门类化石”综合性论著的编写,主持
东北地区、中南等地中生代含煤地层及古生物群的综合研究。首次系统研究我国南方早侏罗世早期植物群;阐明
满江红大孢子壁超微结构的方向性及其潜在分类意义;发现最古者的银杏和
罗汉松科植物并系统研究总结我国掌鳞杉科化石;对
南极洲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晚白垩世及早第三纪
真蕨纲和松柏类也进行了研究。关于中生代
银杏目化石的系统研究被誉为在该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作。曾担任国际古植物协会中国地区副主席,国际植物分类委员会植物化石组委员,美国植物学会古植物学科组名誉成员。先后荣获
全国科学大会奖一项,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一项、
二等奖两项、重大
科技成果奖一项,中国科技进步奖
三等奖一项,印度Birbal-Savitri Sahni基金会1995年度Birbal Sahni百年纪念奖。出版了学术专著6本,发表论文80余篇。其研究成果,被国际同行誉为世界古生物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为国内外最新的古植物
教科书及专著多次引用。
在古生物学方面做的一些工作,取得的一点成绩,包含着许多野外现场工作的同行和合作者的劳动。
古生物学研究离不开实际的材料,1989年章伯乐工程师等发现了保存完美的侏罗纪银杏;2003年郑少林研究员等采集到了可以填补银杏演化中重大缺失链环的早
白垩纪的标本。这些材料揭示了银杏自中生代以来演化的线索,而我有幸参与了对这些宝贵材料的研究。如果没他们的辛勤劳动和热情帮助,也就谈不上我的许多研究成果。
代表论著
周志炎,1961. 江苏龙潭组植物群. [研究生毕业论文)]
斯行健, 周志炎1962. 中国中生代陆相
地层 北京:科学出版社. 1-180
周志炎1963. 真蕨、裸子植物和未分类的生殖器官等. 见:斯行健、
李星学等(主编)中国中生代植物
化石 科学出版社
周志炎,1974. (编著者之一)见: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编著)中国
古生代植物化石. 北京:科学出版社. 1-277, 130图版
周志炎、曹正尧,1977.
中原地区东部
白垩纪8种新的松柏类化石及其分类位置和演化关系. 古生物学报,16(2):165-181,5 图版
周志炎, 曹正尧,1979. 华南白垩纪几种松柏类化石及其
地层意义. 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编辑,
南雄市“华南白垩纪—早第三纪红层现场会议”论文选集. 北京:科学出版社. 218-222,3图版
周志炎, 厉宝贤,1979.
海南岛琼海市九曲江早三叠世植物的初步研究. 古生物学报,18(5),444-462,2图版
周志炎, 陈丕基, 厉宝贤, 文世宣, 黎文本, 张璐瑾, 叶美娜, 刘兆生, 李再平,杨学林, 1980.
吉林省东部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地区晚中生代陆相
地层。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丛刊,1:1-21
周志炎, 陈广雅, 伞文, 张川波, 张清波, 张武, 蒲荣干,1980.
黑龙江省鸡西、
穆棱市地区晚中生代地层及其植物组合基本面貌.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丛刊,1:56-74
陈金华, 周志炎, 潘华璋, 曹美珍, 林启彬,尚玉珂,许玉明, 1980. 湘西南中生代含煤地层及生物群.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丛刊,1:76-98
周志炎, 李佩娟,1980. 从古植物学观点讨论中国中生代陆相
地层的划分、对比和时代. 国际交流地质学术论文集(为二十六届国际地质大会撰写),(4)地层古生物. 北京:
地质出版社 82-91
周志炎,1981.
湖南省晚三叠世和早侏罗世几种
种子蕨 古生物学报,20(1),15-26,4图版
李星学, 周志炎, 郭双兴,1981. 植物界的发展和演化. 科学出版社,1-184
社会职务
周志炎先后任
中国古生物学会古植物学分会副主任、主任委员,国际古植物协会副主席,国际古植物协会中国地区代表,国际植物分类委员会植物化石组委员,美国植物学会古植物组名誉会员。
人才培养
讲座报告
2010年4月15日至18日,周志炎参加了在澳门渔人码头会展中心举行的“中国古生物化石和地质环境保护前沿论坛——澳门多元旅游文化建立的启思”,并在大会上作了《活化石银杏的启示》报告。2011年5月13日,他在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蒙民伟楼223室带来了主题为《地球环境演变和生物进化——活化石银杏的启示》的报告。
获得荣誉
个人生活
周志炎出生在上海一个富足的家庭。他是家中的第一个男孩,他的父亲在
证券交易所工作。他因为遗传了父亲的近视眼,所以在天色较暗的日子里,他连黑板上的字都看不清。
人物评价
周志炎有关银杏类的研究成果,被国际同行誉为该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作,为国内外最新的古植物
教科书及专著多次引用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评)
参考资料
周志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2024-08-14
周志炎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2021-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