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心伯,男,出生于1966年,教授、博士生导师,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
美国研究中心主任。
1992年吴心伯在
复旦大学获国际关系法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复旦大学
美国研究中心工作。1994年至1997年,在美国从事访问研究。2000年在
布鲁金斯学会任客座研究员。2005年3月在法国
巴黎政治学院任访问教授。2006年10月至2007年7月任美国和平研究所杰宁斯·兰朵夫高级研究员。2014年4月24日,吴心伯参加“新安全观:和平、稳定与合作的亚洲”学术研讨会。2015年,吴心伯参加2015年
世界经济论坛新领军者年会。于2017年11月升任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2019年12月31日吴心伯应聘担任外交部第四届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2020年10月,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续聘吴心伯担任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2024年2月27日,吴心伯与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司司长
艾哈迈德交流。2024年3月8日,吴心伯参加
东方卫视《今晚》
2017年全国两会特别报道《问政中国》,表示中美竞争不能挑战对方底线与核心利益。
吴心伯主要从事中国外交与安全政策、中美关系及亚太地区政治与安全问题的教学与研究。在从事学术研究的同时,还积极参加政府决策咨询,承担外交部委托研究课题,应邀参加外交部专家会议,率领外交部专家学者小组赴国外调研。吴心伯曾获得2008年度复旦大学复华奖教金文科科研成果个人奖等荣誉奖项。
个人经历
吴心伯,1966年出生于安徽省
岳西县,1992年在
复旦大学获国际关系法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复旦大学
美国研究中心工作。1994年,吴心伯赴美国
乔治·华盛顿大学从事访问研究,1997年在
斯坦福大学从事访问研究,2000年在
布鲁金斯学会任客座研究员。2005年3月在法国
巴黎政治学院任访问教授。2006年10月至2007年7月任美国和平研究所杰宁斯·兰朵夫高级研究员。先后数十次应邀赴美国、日本、新加坡、韩国、德国、法国等国家访问、参加学术会议及讲学。2014年4月24日,吴心伯参加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在京举行“新安全观:和平、稳定与合作的亚洲”学术研讨会。2015年,吴心伯在2015年
世界经济论坛新领军者年会期间接受新闻记者专访时称,丝路基金主要是中长期投资,投资量很大,因此必须要做好投资风险评估。吴心伯于2017年11月升任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2018年4月23日至25日,吴心伯应
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邀请,做了题为“管理中美竞争”的学术报告。2019年12月31日,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2019年年终形势
务虚会在外交部召开,吴心伯应聘担任外交部第四届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并参加务虚会。2020年10月,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续聘吴心伯担任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聘期至2024年。
2021年7月2日,吴心伯应邀参加举行的分论坛“数字时代的地缘政治”,并主持7月3日的“亚太安全合作与东盟的作用”小组讨论。2022年11月8日至14日,吴心伯作为
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代表团成员,赴美国
纽约参加中美前政府官员和工商界人士对话以及其他重要交流活动。2023年1月,吴心伯接受央视专访:中国为世界带来何种新机遇。2023年4月25日,吴心伯参加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专业学位“名家讲坛”第62期。
2023年6月吴心伯在接受新闻媒体专访时表示,
安东尼·布林肯此访是中美去年11月两国元首会晤期间达成的共识,是推进两国高层交往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其这次访问也想与中方确认接下来双方高层交往的“路线图”和“时间表”。2023年10月21至22日,吴心伯参加在复旦大学
美国研究中心举办的中国亚洲太平洋学会2023年年会暨“动荡变革中的亚太:机遇与挑战”学术研讨会。2023年11月,在与《中美观察》对话时,吴心伯表示,拜登政府对华政策的基调已经基本确定,短时间很难有太大变化。但我们可以做的是,给中美关系设定一个框架,以确保不会导致冲突的发生。而“合作、规则和危机管控”可以成为支撑这个框架的三根“支柱”。
2024年1月30日,吴心伯携家属回访母校。
安徽省岳西中学党总支书记、校长刘华柱等参加。2月27日,吴心伯与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司司长
艾哈迈德交流,对当前国际局势、中美关系、美国对华政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和交流。3月8日,吴心伯参加
东方卫视《今晚》
2017年全国两会特别报道《问政中国》,表示中美竞争不能挑战对方底线与核心利益。9月12日上午,吴心伯受邀参加第十一届
香山论坛“中美关系”主题高端访谈,表示2024年
复旦大学招收的留学生中,来自美国的学生很少,这并非因为中方对留学生的政策有任何区别,而是
美国国务院的旅行警告误导了美国学生,让他们以为中国很危险。
主要成果
在从事学术研究的同时,还积极参加政府决策咨询,承担外交部委托研究课题,应邀参加外交部专家会议,率领外交部专家学者小组赴国外调研。主要从事中国外交与安全政策、中美关系及亚太地区政治与安全问题的教学与研究。
以上参考:
人才培养
吴心伯教授研究生导学团队获得2023年复旦大学十佳“三好”研究生导学团队荣誉称号。
开设课程
以上参考:
学术论文
“美国国内政治生态变化如何重塑对华政策”,《
美国研究》,2022年第4期
“塑造中美战略竞争的新常态”,《
国际问题研究》,2022年第2期
“美国压力与盟国的对华经贸政策”,《
世界经济与政治》,2022年第1期
“特朗普对中美关系的冲击与美国对华政策剖析”,《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
“拜登执政与中美战略竞争走向”,《国际问题研究》2021年第2期
“The China Challenge: Competitor or Order transformer?,”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43:3, 99-114, DOI: 10.1080/0163660X.2020.1813402
“论中美战略竞争”,《世界经济与政治》,2020年第5期
“特朗普政府重构中美关系的抱负与局限”,《
国际问题研究》,2020年第2期
“Sino-U.S. Strategic Competition and Asia-Pacific Security”,CSCAP Regional Security Outlook 2020
“竞争导向的美国对华政策与中美关系转型”,《国际问题研究》,2019年第3期
“中美权力转移的第三种方式”,《东亚评论》,2019年第1辑
“后冷战时代中美关系研究范式变化及其含义——写在中美建交40周年之际”,《世界经济与政治》,2019年第1期
“中美亚太互动与地区共同体的构建”,《
美国问题研究》2018年第2期,总第二十七辑
China in search of a liberal partnership international order, International Affairs, 94:5(2018), pp. 995-1018
“特朗普执政与美国对华政策的新阶段”,《
国际问题研究》, 2018年第3期
“ Constructive Engagement: China's Handling of Trump,”Global Asia, Vol.12, No. 4, Winter 2017(ISSN:1976-068X)
“论亚太大变局”,《世界经济与政治》,2017年第6期
“特朗普执政与中美关系走向”,《国际问题研究》,2017年第2期
“我的博士论文是这样写成的——纪念恩师汪熙先生”,《美国研究》,2017年第1期
“Cooperation, competition and shaping the outlook: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s neighbourhood diplomacy,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ume 92, No. 4, July 2016, pp.849-867.
“新常态下中美关系发展的特征与趋势”,《
国际问题研究》,2016年第2期
“冷战后中美互动模式的演变”,《美国研究》,2015年第6期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美国问题研究》特辑
“论中美关系的新常态”,《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评估与建议”,《复旦学报》,2014年第4期
“美国引以为豪的发展模式面临挑战”,《
红旗文稿》,2014年第12期
“Agenda for a New Great Power Relationship,”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Winter 2013/2014, pp.65-78.
“奥巴马政府与亚太地区秩序”,《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年第8期
“中美在亚太的利益与战略”,载袁鹏主编:《中美亚太共处之道》,
时事出版社,2013年版
“美国的亚太战略”,
周方银主编:《
大国的亚太战略》(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二章
“建构中国外交的‘和力’”,《国际问题研究》,2013年第2期
“中美在亚太的利益与战略”,袁鹏主编:《中美亚太共处之道》(
时事出版社2013年版)第一章
“Beijing's Wish List: A Wiser China Policy in President Obama's Second Term, ”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December 2012
“Chinese Visions of the Future of U.S.-China Relations, ” in David Shambaugh ed., Tangled Titans: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Rowman \u0026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2012.
“The Spillover Effect of the ASEAN-Plus-Three Process on East Asian Security, ” in Avery Goldstein and Edward D. Mansfield eds., The Nexus of Economics, Securit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East As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Forging Sino–US Partnership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Volume 21, Issue 75, 2012
“论奥巴马政府的亚太战略”,《
国际问题研究》,2012年第2期
“促进中美在亚太地区的良性互动”,《国际问题研究》,2011年第5期。
“Building Closer Ties: Economic Regionalism's Impact on Security,”Global Asia, Volume 6, No. 2, Summer 2011.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Core Interests, Common Interests, and Partnership,” Special Report 277, June 2011, United States Institute of Peace
“Understanding the Geopolit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华盛顿季刊》,October 2010,Volume 33,Number 4
“新中国对美外交60年”,载马振岗主编:《新中国外交辉煌60年文集》,
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
“国际形势巨变下中国的国际取向”,《
国际问题研究》,2010年第1期
“A New Landscape in China-U.S. Relations,”China International Studies, January/February 2009
“中美关系的重新国际化”,《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年第8期
“Facilitating China's Rise as a Responsible Stakeholder through Constructive Interactions, in Powers and Principle-International Leadership in a Shrinking World, Rowman \u0026 Littlefield Publishers,2009年5月出版
“Chinese Perspectives on Building an East Asian Communit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n Asia's New Multilateralism,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9年2月出版
“世事如棋局局新——纪念中美建交30周年”,《
国际问题研究》,2009年第1期
“A
前锋Looking Partner in a Changing East Asia,”《华盛顿季刊》,2008年年秋季号
“美国对台湾事务的影响:现状与走向”,《
现代国际关系》,2008年第6期
“中美间的危机管理与和平维持”,Peaceworks(美国和平研究所),2008年4月
“试论布什政府对华安全政策的核心概念”,《美国研究》,2007年第4期
“理解中国和美国的危机行为”,《华盛顿季刊》,2007-2008年冬季号
“美国与东亚一体化”,《
国际问题研究》,2007年第5期
“怎样处理台湾的政治地位?”presentation made the conference on “Building Cross-Strait Strategic Understanding,” organized by The
Atlantic Council, Airlie House, Warrenton, Virginia. Feb. 2-4, 2007
“中美经贸关系的新格局及其对双边关系的影响”,《复旦学报》,2007年第1期
“台湾问题:中美互动的新态势”,《
国际问题研究》,2006年第5期
“台湾问题: 中美相互作用的新模式”,International Studies, No.5, 2006.
“论美国亚太安全战略的走向”,载《美国问题研究》(第五辑),
时事出版社,2006年版
“一线希望的终结——中国视角下的日美同盟”,Washington Quarterly,Winter 2005-06.
“论美国亚太安全战略的走向”,《复旦学报》,2005年第2期
“中美伙伴关系的前景与局限”,Washington Quarterly, Autumn 2004, Vol.27, No.4
“反应与调整:1996年台海危机与美国对台政策”,《复旦学报》,2004年第2期
“日本与东北亚战区导弹防御”,《
国际问题研究》,2003年第5期。
“论克林顿政府亚太安全战略的形成”,《国际政治研究》,2003年第2期。
“从美国亚太安全战略看布什政府对台政策”,载《美国问题研究》(第二辑),
时事出版社,2002年版
“从美国亚太安全战略看布什政府对台政策”,《现代国际关系》,2002年第5期。
“
美苏冷战结束之初美国亚太安全战略的调整”,《美国研究》,2002年第3期。
“论克林顿政府亚太安全战略的形成”,载《
美国问题研究》(第三辑),时事出版社,2004年版
“四个矛盾制约中国的对外行为”,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2001), 10(27)
“做一个开化的超级大国”,Washington Quarterly, Summer 2001,Vol.24, No.3
“东北亚的抉择: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
国际经济评论》,2001年第5期
“对
托马斯·摩尔的回应: 美国之下和平的危险”,Asian Affairs, Fall 2001, Vol.28, No.3
“美国的亚洲安全政策: 对中美关系的启示”,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vol. 22, No. 3, December 2000.
“试论中美两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共识”,《
太平洋学报》,2000年第2期
“世界之交:美国亚太安全战略新态势”,《
国际展望》,2000年第2期
“谋求中日美三边关系的平衡发展”,《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年第2期
“评美国对华政策调整”,《复旦学报》,1997年第2期
“作为合作性大国的中国”,《蓝色地平线:美-中-日三角关系》,美国国防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
“迎接国际关系学的第二次飞跃”,《复旦学报》,1997年第1期
“论克林顿政府的对华政策”,《复旦学报》,1996年第4期
“十字路口的美国对华政策,”《中国与世界》(香港),1996年6月号
“冷战后韩国的安全政策”,《
当代亚太》,1996年第2期
“中国:建立周边安全”,Peace Initiative(
新德里),1996年第1期
“变换的角色:东亚安全中的中国和美国”,Journal of Northeast Asian Studies,1996年春季号
“论变动中的亚太政治与安全格局”,《
国际观察》,1995年第5期
“东亚合作安全的现状与前景”,《
和平与发展》,1995年第4期
“日本垂涎常任理事国宝座”,《决策咨询》,1995年第2期
“西雅图会晤与中美关系牌局推断”,《决策咨询》,1994年第3期
“转换中的中美关系”,《复旦学报》,1993年第4期
“司戴德与美国对华‘金元外交’(下)”,《复旦学报》,1991年第1期
“司戴德与美国对华‘金元外交’(上)”,《复旦学报》,1990年第6期
咨询报告
以上参考:
主要作品
书籍作品
以上参考:
社会任职
以上为部分内容,参考:
荣誉奖项
相关事件
2024年3月8日,吴心伯参加
东方卫视《今晚》
2017年全国两会特别报道《问政中国》,表示中美竞争不能挑战对方底线与核心利益。在吴心伯看来,为确保竞争的良性,必须确立一个彼此都接受的规则,确保竞争不会滑向恶性,导致冲突的发生,“当然,确立竞争规则会是一个长期互动的过程,双方要继续讨论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深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双方要信守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