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冯·拜农
荷兰指挥家
爱德华·冯·拜农(Eduard·Van·Beinum,1900年9月3日—1959年4月13日),荷兰著名指挥家。1926年至1931年,他在哈勒姆开始了他的指挥生涯。1931年至1938年,他担任阿姆斯特丹音乐厅乐团的第二指挥,并成为指挥大师门盖尔贝格的副手。1945年,在门盖尔贝格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表现而受到罢黜后,拜农接任为首席指挥,并常在伦敦爱乐乐团担任客座指挥。1956年至1959年,他担任洛杉矶爱乐乐团首席指挥。爱德华·冯·拜农追求自然、优雅、浪漫、色彩柔和地对作品进行中性诠释,是一位极具风格的指挥家。然而,自从他在阿姆斯特丹就任后,他的健康状况一直不佳,最终在一次排练中因心脏病突发而猝然去世。
人物评价
爱德华·范·拜农是连接威廉·门格尔贝格强烈的主观性和伯纳德·海廷克多种风格的桥梁。他既不像以前的指挥家一样有大批跟随者,也没有广泛的作品陈列。多亏LP和CD的发明,有一些作品保存下来。如今他的作品存留在CD上的很少。但是这并不能动摇他作为一个杰出的指挥家的地位。这批音乐与艺术公司新发行的唱片也证明了他是20世纪以来世界上伟大的指挥家之一。显然范·拜农是一位非常谦虚的指挥家,他经常将自己比喻成为“听众与作曲家之间的桥梁”,尽量避免作品被乐团夸张地理解和表现。他的艺术才能涉及也非常广泛,从巴洛克时代到今天这个时代的音乐。你可以在他的作品中感觉得到他与著名的指挥大师马勒安东·布鲁克纳一样出色。如果他也能够活到这样录音技术非常成熟的今天(他已经去世,与米特罗波罗斯一样死于一次排练),他的作品肯定也能家喻户晓。
人物经历
范·拜农相继为Decca、Telefunken、Polydor和飞利浦公司录过音。目前见到的一些版本都来自于1943年至1948年间的录音,由迪卡唱片和Polydor制作。当然所有版本都以78转盘的录音技术制作。音乐与艺术录制采用的也是这种技术。显然其中没有用到过滤和去噪技术,因为表面的噪杂声音还是对音质影响较大,也许很多听众能够忍受原来录音里的噪音。(噪音最明显的是Decca公司1946年录制制作的《春之祭》)然而,我很快就忘记了。这些唱片确实非常生动,而其音乐技巧足以弥补其录音时的音质缺憾,使其仍是最佳作品。虽然这些演奏是属于保守型的,但演奏效果一点也不令人乏味。艾克托尔·柏辽兹(Decca,1946)被诠释成为爱情的描绘者。范·拜农对作品每一处变化的情感非常敏感,而且诠释得恰到好处,结尾也清晰而不混乱。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录制于同一个月,也是由Decca公司制作。虽然其中有演唱方面的一些错误,但仍然是一篇非常好的作品。一年后《彼特·格里姆斯》由Decca公司录制,演奏非常的令人振奋。我推荐你去寻找更有力度的“风暴”。安东·布鲁克纳的第7交响曲也是在同一时期的录音。其中的人性和构造性力量是范·拜农诠释的布鲁克纳作品的典型特点。乐团演奏的沃尔夫冈·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贝拉·巴托克的协奏曲录制于1948年。巴托克的协奏曲是乐团的保留曲目。范·拜农是第二位为它录音的指挥(弗里茨·莱纳是第一位),而他的录音因精巧的节奏和幽默感而著名。两部雷格的作品完成于1943年5月,由Polydor公司制作,而范·拜农被当之无愧地认为是将此作品演奏得最为精美的指挥大师。
人物录音
唱片信息
EMI集团20世纪
大指挥家系列唱片品评-拜农专集
唱片号: EMI CLASSICS/ IMG ARTISTS 5 75941 2
指挥:爱德华·冯·拜农
录音地点:阿姆斯特丹音乐会堂(1,2,4,6);斯图加特足球俱乐部州立剧院(3,5);伦敦金斯威音乐厅(7)
时间:1956年4月10日(1,4);1957年5月22-25日(2);1955年9月16日(3,5);1956年5月29日(6),1949年5月13日(7),3和5是现场录音,首次发行
录音曲目
CD 1 托马斯(Ambroise THOMAS,1811-1896):迷娘:序曲(1)弗朗茨·舒伯特:第6交响曲(2)约翰内斯·勃拉姆斯:第2交响曲(3)
CD 2 奥托·尼可莱(1810-1849):温莎的风流娘儿们(Die lustigen Weiber von Windsor)序曲(4)理查德·施特劳斯:唐(5)尼古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天方夜谭(6)埃尔加:安乐乡(在伦敦)(7)
演奏:阿姆斯特丹音乐会堂管弦乐团(1-6)伦敦爱乐乐团(7)
详尽评述
当我开始收集录音唱片的时候,当时的廉价唱片依然仅仅是单声道的。迪卡唱片公司的Ace of Clubs系列唱片收录了由爱德华·冯·拜农(Eduard van Beinum)指挥的大量作品,这也是LP出现以来他们唱片目录中的主要曲目。在Decca公司试图将其中的一些录音转成“立体声”,并用“Eclipse”命名该系列后,整个这批录音却变成了一场灾难——与现代录音相比它们显得太陈旧,但是又不够古老得称为“历史”录音。冯·拜农接手威廉·门格尔贝格指挥阿姆斯特丹音乐会堂,直到他过早的去世。他也是伦敦爱乐乐团(1949-1951,后来海汀克也与乐团有过一段愉快的时光)和洛杉矶爱乐乐团(1956-1957)的首席指挥。尽管在“20世纪伟大指挥家”系列中收录的阿尔图罗·托斯卡尼尼威尔海姆·富特文格勒布鲁诺·瓦尔特、斯托科夫斯基以及其他一些指挥家并没有引起太多的疑义,其他一些收录(和未收录)的指挥家却已经产生了激烈的争论。公平地说,不论好坏拜农指挥的风格与后来的海汀克相似,具有“稳重而不兴奋”的特征。对于这些争议,这辑唱片的发行也期望能够给出一些自身的观点。在这两张唱片中,冯·拜农是如何表现的呢?在一些乐章——第一乐章的结尾部分或者是第二乐章中渐强的那部分——虽然我必须承认我并不是非常欣赏,但是弗朗茨·舒伯特的交响曲却有一种强健的活力来吸引听众。还有一点,第一乐章中的附点节奏并没有仔细的斟酌,在谐谑曲中演奏者似乎没有超过90%,并且情绪也不正常,以致不能掩盖这些不足。仔细聆听这些伴奏音,你会发现每次四小节的第一个音符都死气沉沉,远不是早期舒伯特所创作的那样,这样的演奏导致了力度显得很肤浅,速度也不够轻盈。令人费解?可能,但是我并没有被要求宣布是否这张唱片是舒伯特《第6交响曲》一个值得购买的版本(总体来看,如果你不介意50年代的单声道)。我被要求来评判这张唱片是否证明爱德华·冯·拜农应当在“20世纪伟大指挥家”之列。我不得不说,考虑到与之合作的非常优秀的乐团,从这个曲目来看,他并未显得是一位特别杰出的指挥家。幸运的是,约翰内斯·勃拉姆斯的作品就要好很多,有力而快速,并且对乐曲的结构有着可靠的把握。但是,如果聆听一下拜农的前任威廉·门格尔贝格指挥同一乐团在1940年的版本,你就会发现(尽管声音上的局限)冯·拜农的演绎似乎在细节的刻画上显得不够清晰,在弦乐的一致性方面老门也要比冯·拜农的来得优秀。那确实是杰出的指挥。当然,门格尔贝格的名声并不太好,但是他的“变化”并没有过多地影响对这首特定的交响曲的指挥,在终乐章中那种逐渐加速的“变化”显得有些粗俗,这在拜农的演绎中没有出现。如果你期望听到比门格尔贝格更为富有条理的演绎,那么鲍尔特就比较好些,他既有冯·拜农的急速,对乐段的处理又有着很宽的动态。第2张CD表明冯·拜农对于浪漫音乐的处理更为得心应手,他有着清楚的头脑,而且并不拘谨。与约翰内斯·勃拉姆斯在同一次音乐会上演奏的施特劳斯的作品,有着强烈的兴奋感和细致入微的处理。尼古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作品也很不错。我是听着托马斯·比彻姆指挥这首曲目的LP长大的,而冯·拜农的指挥与我听过的很接近,他也同样重视乐团的音响效果所带来的音乐魅力。速度稍慢的第一乐章表现了海洋的波涛汹涌的力度。在第二乐章,冯·拜农在处理多次的速度变化时非常优秀,使得音乐显得很生动,并且有着很多自由和自发的效果。第三乐章的开始部分缺乏比彻姆独特的自由速度的处理,但是乐章令人轻松愉悦。在终乐章的处理上,通过音乐速度清晰的刻画,使音乐显得有力而灿烂,而最后的海上风暴和沉船非常令人兴奋。我对爱德华·埃尔加的了解是从Ace of Clubs系列中的LP开始的,其中包括《安乐乡》和大提琴协奏曲,这些都是冯·拜农指挥的。我还没有听过更好的,因此这不是一个“感兴趣的局外人的观点”。序曲的演奏自然而充满活力,在乐章中有着在家般的感受,而在情人的主题中又有着孤独的情绪。很难想象冯·拜农让这支在1949年才重建起来的乐团演奏出了爱德华时代伦敦正午的感受。但是,可能我们并不应该认为是埃尔加“试图”创作爱德华时代的英格兰。他只是用了一种普遍的语言,任何一位想要去理解的“局外人”都可以弄懂他。对于这两首序曲,我还没有说任何的评论。公平地说,我对这辑唱片总体的不满在于编辑者只是试图用一些不重要的曲目来浪费唱片空间,而对于我们去了解指挥家并无益处。《迷娘》和《温莎的风流娘儿们》序曲并不是优秀和生动的演绎(前者缺乏高卢人的优雅,后者缺乏维也纳人的多变)。如果是让托马斯·比彻姆来指挥同样的曲目,他会给我们带来更多。比彻姆、鲍尔特、门格尔贝格……阿兰·桑德斯在他的评注中认为冯·拜农声望的下滑可能是因为他只有很少的立体声录音。我却认为是他那范围很广的并且没有人能超越的杰出录音作品并没有被收录。比彻姆、鲍尔特和威廉·门格尔贝格(仅仅将范围限制在我这篇品评中所比较的指挥家)都有着这样的录音。有没有冯·拜农的录音,哪怕只有一张,可以作为参照,或者是整个时代的里程碑?如果有,那就是没有在此被收录。桑德斯指出,拜农指挥的贝拉·巴托克的《为弦乐器、打击乐和钢片琴的音乐》有着“不可比拟的张力和节奏上的动力”,那为什么我们不能听到它呢?也许冯·拜农确实属于“20世纪伟大指挥家”,但是这辑唱片并没有给我们带来例证。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人物评价
人物经历
人物录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