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涣的父亲王顺,任安定
知府,
安定郡位于今甘肃镇原一带。年轻时的王涣属于“官二代”,他喜欢与一些轻薄青年玩耍,还喜欢跟别人打架。长大后的王涣浪子回头,弃恶从善。认真学习儒学,还精心研习《
尚书》和律令,被史书称为“晚而改节”,而且他做官名声很好。
王涣身为
广汉市郡人,曾在广汉太守
陈宠属下担任功曹,随后在广汉郡太守陈宠的推举下,
刘肇任王涣为
南阳市温县(今
温县)县令。三年后,王涣很快被提拔为
兖州刺史。
东汉永元十五年(公元103年),王涣以
侍御史的身份,陪同汉和帝南下祖祭,回到京城后,和帝便任王涣为洛阳令。公元105年,王涣因病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在洛阳令的职位上任职不足三年。为纪念
洛阳市令王涣,老百姓还在洛阳安阳亭的西边修造了一座
聂氏宗祠。
其父王顺曾做过东汉安定郡太守。王涣自幼受
儒家思想的影响,成为一名深明大义、忠孝仁义之士,在广汉郡太守
陈宠的推举下,
刘肇任王涣为
南阳市温县(今
温县)县令。
任职期间,王涣针对社会治安混乱局面,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镇压了一批黑恶势力和奸猾豪强。一度动乱不安的温县,很快变得“境内清夷”,商人露宿街头,也不会遇到被抢的危险。温县从大乱到大治,王涣功不可没。三年后,王涣很快被提拔为
兖州刺史。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王涣开始声威大振。
东汉永元十五年(公元103年),王涣以
侍御史的身份,陪同汉和帝南下祖祭,回到京城后,和帝便任王涣为洛阳令。
洛阳市是东汉的京都所在,皇亲国戚、达官贵人多居于此。对这些权要的违法行为,洛阳的地方官感到棘手,很难处理。王涣刚刚上任,便遇到前任县令遗留下来的一大堆难题。王涣迎难而上,从容应对,不畏权贵,秉公办案。他采用宽严兼施的办法,将一些疑难问题逐一清查处理。
当王涣的遗体送回故乡,途经
弘农郡(今
河南省西部、
陕西省东部)一带时,当地不少百姓也同
洛阳市的老百姓一样,在路旁摆上祭品,祭奠王涣。当地地方官感到十分奇怪,便问为何要祭奠一位洛阳令呢?大伙回答说:“这是为了报答王涣县令的恩德呀!”过去他们经常到洛阳购买粮食等商品,一旦遇上洛阳官吏检查,一半的粮食将被白白拿走。而在王涣任县令的几年里,就不曾发生这样的事。
为纪念洛阳令王涣,老百姓还在洛阳安阳亭的西边修造了一座
聂氏宗祠。一日三餐前,总是要念叨几句,以德行告慰王涣之灵。
刘祜永初二年(公元108年),掌朝的邓太后,下诏称赞王涣“尽心奉公,务在惠民;功业未遂,不幸早逝。”“百姓追思,为之立祠,自非忠爱之至,孰能若斯者乎?”对王涣大加褒扬。
在
东汉乐府诗歌中,有一首歌颂王涣政绩的诗《雁门太守行》,全文如下:
孝和帝在时,洛阳令王君,本自益州广汉蜀民。少行宦,学通五经论。明知法令,历世衣冠。以温补洛阳令,治行致贤。拥护百姓,子养万民。外行猛政,内怀慈仁。文武备具,料民富贫。移恶
子姓,篇著里端。伤杀人,比伍同罪对门。禁矛八尺,捕轻薄少年。加笞决罪,诣马市论。无妄发赋,念在理冤。敕吏正狱,不得苛烦。财用钱三十,买绳礼竿。贤哉贤哉,我县王君。臣吏衣冠,奉事皇帝。功曹
主簿,皆得其人。临部居职,不敢行恩,清身苦体,夙夜劳勤。治有能名,远近所闻。天年不遂,早就奄昏。为君作祠,安阳亭西,欲令后世,莫不称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