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
陈伟,男,江苏靖江人,1995年考入北京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现为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先后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讲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政治哲学、汉娜·阿伦特社会主义、宋代中国社会政治及思想的转型。
人物经历
教育经历
工作经历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著作
陈伟:《阿伦特与政治的复归》,约24万字,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
论文
1、《理念世界中哲学与政治的结合——柏拉图哲学王思想初探》,《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
2、《两种理论特质——毛泽东、邓小平政治理论特质比较分析》,《浙江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3、《人类知识确切性的怀疑——从知识论的角度理解休谟的因果观》,《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4、《道德与国家:市场经济的两个前提——对亚当·斯密思想的新解读》,《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5、《在文化多元中谋求政治一致——罗尔斯公共理性观析论》,载于高航编:《跨世纪的公共管理》,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1年9月。
6、《东西方近代化比较视野中的王安石变法——以国家问题为中心的新考察》,《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8期。
7、《政治哲学视野观照中的小康社会——试论中国小康社会的政治前提和道德预设》,《人文杂志》,2003年,第2期。
8、《精英主义的逻辑》,《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03年6月20日。
9、《城市与西方现代资本主义的兴起——马克斯·韦伯的城市观论析》,《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10、《阿伦特的极权主义研究》,《学海》,2004年,第2期。
11、《共和主义的自由观念——试论昆廷·斯金纳的共和主义思想史研究》,《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7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政治学》(2004年10月),全文转载。
12、《西方古典共和主义政治哲学的基本理念》,《复旦学报》,2004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政治学》(2004年12月),全文转载。
13、《从戏曲〈珍珠塔〉故事看传统中国社会政治的特点》,《民主与科学》,2005年,第1期。
14、《汉娜·阿伦特的“政治”概念剖析》,《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9期。
15、《黑暗时代的希望之光——阿伦特及其〈黑暗时代的人们〉》,《中华读书报》,2006年9月13日,第10版。
16、《阿伦特的精神共和国》,《财经》,2006年,第24期。
17、《政治思想家阿伦特的当下意义》,《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06年12月26日,第5版。
18、《“手指伸进历史车轮”的知识分子》,《解放日报》,2007年1月26日,第15版。
19、《政治及其存在之理——试论汉娜·阿伦特的政治观》,载于李强主编:《新政治科学评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7年。
译作
1、(美)奥里森·马登:《成功无捷径》(励志畅销书),第一译者,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2年。
2、(德)赫尔穆特·沃尔曼:《德国地方政府》(专著),第一译者,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3、(美)汉娜·皮特金:《Freedom 与Liberty是孪生子吗》(论文),合译,载于应奇、刘训练编:《第三种自由》,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年。
4、(美)皮尤·布莱斯林:《阿兰·布鲁德纳:〈宪政诸善〉》(书评),载于江平主编:《洪范评论》,2005年,第2卷,第3辑。
5、(美)裴文睿:《卡瑞·西格尔:〈法治的亚洲话语:亚洲12国、法国和美国法治的理论与实践〉》(书评),载于江平主编:《洪范评论》,2006年,第3卷,第1辑。
6、(美)伊丽莎白·扬布鲁尔:《汉娜·阿伦特传》(思想传记),第一译者,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人物事件
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副教授陈伟2011年10月4日在微博上表示:“大学的团委和学生会,已成为高校的藏污纳垢之地。”引起多方争论。有网友要求陈伟公开道歉。对此,陈伟表示仍会坚持自己的看法,不会道歉。
陈伟:我得意识到我错了,我才去道歉。这是我严肃认真思考的结果,道什么歉呢?
人物评价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评价:“人大的学生会并不像陈伟所说,即使存在问题也只是个例,多数学生都很能干。”贾雷曾经担任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与主持学院学生会主席,他认为学生组织的具体发展应该由学校主管部门引导。
参考资料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陈伟.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20-12-05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教育经历
工作经历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人物事件
人物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