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头大鼓
桥头大鼓
桥头大鼓是一种源于文水县的传统民间锣鼓音乐,与当地的祭祀习俗和民间故事紧密相关。这种音乐形式的特点包括鼓大、声大、阵势大,被誉为“九龙浑天雷公鼓”。桥头大鼓被列入山西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沿革
桥头大鼓起源于文水县的农耕文化祈雨民俗活动,该县是中原地区最早发展农业的地方之一。桥头村是桥头大鼓的发源地,该村地理位置优越,历史上以农业为主。桥头大鼓最初是由一位技艺高超的鼓匠在唐朝末期制造的,目的是弘扬道教并振兴庙宇。据《文水县志》记载,明朝嘉靖年间遭遇严重旱灾时,桥头大鼓作为祈雨祭祀的一部分,发挥了重要作用。桥头大鼓在当地享有盛誉,被视为“神鼓”。
乐器特点
桥头大鼓采用杨木制成鼓身,水牛皮为鼓皮,鼓面直径达七尺,鼓面上绘制有阴阳太极图和九龙缠绕的图案。鼓身高五尺五寸,外壁雕刻有金色花纹。鼓框四周设有六个大铁环,便于搬运。鼓架由两根大杠支撑,共有三十二个人负责抬动。演奏时,两名鼓手坐在鼓上,身穿白色粗布马褂,头戴白羊肚手巾,手持三尺弯棰轮流击奏。鼓的周围还有其他乐器伴奏,形成了壮观的表演阵容。
表演内容
桥头大鼓的表演内容丰富多彩,鼓谱和阵式经过历代艺人的丰富和发展。表演分为四个乐章,每个乐章都有相应的队形阵势。通过不同的队形和鼓点的变化,展现了“天、地、人”合一的理念。
传承与保护
桥头大鼓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遭受冲击,但在1980年代得到恢复。2007年成立了“桥头大鼓艺术团”,确定了三位传承人。桥头大鼓不仅是文水文化的宝贵遗产,也是研究当地历史文化的资源。
参考资料
家乡非遗.美篇.2024-11-07
非物质文化遗产.美篇.2024-11-07
让桥头大鼓传得更远.中国文艺网.2024-11-07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乐器特点
表演内容
传承与保护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