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水师学堂
1881年建于天津的水师学堂
北洋政府水师学堂是1880年8月19日(清光绪六年七月十四日)经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奏请朝廷,于1881年8月(清光绪七年七月)正式落成的。校址选择在天津城东八里、大直沽街道东北的东机器局之旁。创办期由吴赞诚奉旨就任天津水师学堂的总办,因身体不佳,在学堂即将竣工时,李鸿章上奏推举吴仲翔接任天津水师学堂的总办。同年,著名启蒙思想家严复应李鸿章之招,自福州船政局调津任天津水师学堂总教习。
简介
学堂创设伊始,拟定了详细而严格的章程,对招考条件、学习期限、待遇奖惩等均做了具体规定。学堂开办一年后,学额未满,成效不很明显,招来的学生中也“少出色之才”。李鸿章将原定章程加以修改,告示于民。改后的章程重点有两条:一是提高待遇,将原定“学生月给赡银改为月给四两”。这意味着一旦谁家有学生入选学堂,即便是八口之家其生活也就有了保障。二是加重奖赏,“此间学生若果卓有成就,本大臣定当从优奏奖,破格录用。
章程修改后,学堂面貌逐渐改观,入学者增多。学制为5年,为给北洋水师培养海军人才,储备技术力量,学科主设驾驶和管轮两科,即轮船驾驶和轮机管理。学堂有中外籍教习授课,英文是主科,开设的课程有地理、代数、几何、水学、热学、天文学、气候学、绘图、测量及枪炮操演、鱼雷、机械仪器使用等。每星期两天学习中文经籍,目的是“教之经俾明大义,课以文俾知论人,沦其灵明,即以培养其根本。”课程修满后学生要上船实习,以期理论联系实际。
北洋水师学堂,是中国北方第一所海军学校。在此毕业的学生很多成为北洋政府海军的骨干,不少人在甲午海战中为国捐躯,有的成为后世名人。如现代女作家冰心之父谢葆璋、民国总统黎元洪,人们熟知的著名爱国教育家、南开大学创始人张伯苓先生,当年也就读于天津水师学堂。在校期间,张伯苓如饥似渴地学习近代科学知识,是该学堂驾驶科最好的学生。因受近代启蒙思想家、教育家,时任学堂总办严复影响,后来走上救亡图存、开办教育之路。
天津水师学堂给北洋水师充实了许多军事技术人才。李鸿章为此欣慰:“臣于天津市创设水师学堂,将以开北方风气之先,立中国兵船之本。”1884年12月21日(光绪十年十一月初五),李鸿章专上奏折,为天津水师学堂请奖。
历史沿革
1893年(光绪十九年),天津水师学堂学制改为7年,即课堂课4年,船课3年。加大了实践的比重,使学生书本知识和实践能力都得到提高。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侵天津。6月17日凌晨,侵略军攻陷了大沽口炮台遗址,接着将大批人马开进了天津。27日早晨,以俄军为主的一支部队,倾泻无数炮弹,创建于1868年的天津机器制造局随之成为战场,机器局城垣内的水师学堂连同其所在的机器局均毁于战火。至此,一座投资巨大、苦心经营30余年的机器局和经营20年的北洋水师学堂全部毁于外国列强之手。可叹这些洋务运动的成果,本来是为抗御外敌而创立的,但它终究还是被外敌毁灭,其所在之地丧失了中国主权。先是俄军占领;继又成为法军营盘;再后来被日军盘踞;日本降伏后,又由美海军陆战队接管;直到1947年7月美军撤离,这块土地才回到国人手中。如今,这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运输学院(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交通学院)的所在地。早年屈辱的一页已经成为绝不可以忘怀的历史。
失陷之际,有一位名叫宗永德的清军军官,表现了极其壮烈的牺牲精神。《天津县新志》卷十八“吏政”之四记载:候补千总宗永德“知不能守,恐发射药资敌,乃挥兵卫散去,自引火药焚其库,与敌同死”。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简介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