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人(
立陶宛语:Lietuvis;
俄语Литовцы;英语:Lithuanians),立陶宛的主体民族,又指具有立陶宛国籍的人。立陶宛族主要居住在立陶宛共和国境内,其余分布在
俄罗斯、
拉脱维亚、
白俄罗斯等地。
立陶宛语分南北两大方言,属印欧语系波罗的语族。文字采用拉丁字母。多信
天主教,少数信东正教。
立陶宛人的远祖可追溯为公元前2000年前后就已居住在涅曼河和道加瓦河流域的农牧部落立陶宛人、奥克什泰特人(俄罗斯文献中称利特瓦人)、热麦特人、日穆德人、斯卡尔瓦人等。
14~15世纪,曾长期抵抗日耳曼人的入侵。至19世纪初,整个立陶宛被
俄罗斯帝国兼并。
1940年重建苏维埃,同年8月加入
苏联。历史上虽先后遭受日耳曼人和沙俄帝国的强迫同化,却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习惯上,把奥克什泰特人称为“上立陶宛人”,称热麦特人为“下立陶宛人”。
立陶宛人过去主要从事农业,保持传统的三区轮作制,土地贫瘠。耕地主要用简陋的双齿木犁。农作物有
黑麦、小麦、
亚麻、
甜菜等。在畜牧业上素有“养马能手”之称。近些年来,电子工业、电器生产发展迅速,农民多在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工作。东部地区的农民多住用圆木柱架成的壁桁式单间房屋,西部地区住拥有前屋和
贮藏室的多间房屋。传统的民族服装是用粗麻布缝制的翻领长衬衫,女式衬衫在领子和袖口处绣有花纹。少女在衬衫外罩以束腰背心,下穿宽大
长裙。立陶宛人的民间创作十分丰富,尤以“达英”(Dain)即主要以反映家庭生活为题材的抒情诗歌最为流行,歌词通俗易懂,能巧妙地利用词尾变化来表达感情,多由妇女主唱。
立陶宛人属远古印欧语系的一支,于公元前即已来到
波罗的海沿岸定居。12世纪起受日耳曼人侵略。1240年
立陶宛大公国成立。1370年波兰王室绝嗣,1386年波兰公主海德维希嫁给立陶宛大公约盖拉,两国的结合使国力倍增,俨然成为
欧洲大国。1569年依据卢布林条约正式合并,成立
波兰立陶宛联邦。由于对外长期战争,加上国内动乱不止,国力迅速衰退,最终在1772年、1793年和1795年为
俄罗斯、
普鲁士王国及
奥地利的三次瓜分后灭亡。立陶宛大公国的领土,自此成为
俄罗斯帝国版图的一部份。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立陶宛被德意志帝国占领。1917年俄国接连爆发二月革命及
十月革命,最后由列宁主导成立苏维埃政权。1918年2月16日,立陶宛宣布独立。1939年德苏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立陶宛被划入
苏联势力范围,1940年6月14日,即
德军进入
巴黎的当天,苏联指责立陶宛政府破坏《苏立互助条约》,进行反苏活动,要求马上逮捕挑衅祸首,保证
苏联红军在立陶宛境内自由通行,在战略要地驻军。立陶宛应允,1940年6月15日,苏军占领立陶宛。1941年德苏战事爆发,德军跨出东普鲁士,迅速占领立陶宛。1990年3月立陶宛宣布脱离苏联独立,1991年9月6日苏联承认立陶宛独立。
2006年5月30日,阿达姆库斯总统对来自
朝鲜劳动党的两名涉嫌腐败的部长表示不信任,劳动党因此于5月31日宣布退出执政联盟。6月1日,总理
阿尔吉尔达斯·布拉藻斯卡斯向总统递交辞呈并获批准。担任财政部长的巴尔齐蒂斯被阿达姆库斯任命为代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