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星(1926年2月15日-2008年4月12日),山东莱阳人,出生于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敖汉旗,毕业于
华北联合大学政治系,
中国共产党党员,
中原地区经济学家,曾任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届委员,第八届常务委员、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
1950年,苏星在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任教。1953年,苏星在中国人民大学科学讨论会上宣读论文《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法则在我国过渡时期的作用问题》,这篇论文引起全国范围内长达三年的关于过渡时期经济规律的大讨论,1956年,苏星被评为副教授。次年,苏星经过调查研究写成《论房租和住宅问题》一文并发表于《学习》杂志,1959年起,苏星历任中共北京市委《
前线》杂志编辑部副主任,《红旗》杂志社经济组副组长、组长、副总编辑,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兼《
求是》杂志总编辑。1961年与
于光远共同主编的著作《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被众多高等学校选用为教材。
改革开放以后,苏星又陆续发表了若干关于住宅问题的论文。其中发表于《
红旗》杂志1980年第2期的《怎样使住宅问题解决得快些?》一文,获得1984年首届
孙冶方经济科学奖。1982年-1993年间,发布了《中国的计划经济和市场》《我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等多篇
经济学论文。1994年出版《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书,这部著作荣获1994年度中共中央宣传部
五个一工程奖。1999年,苏星完成50余万字的《
新中国经济史》,在中国建国50年之际出版。2001年,这部著作获国家图书奖和中共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2008年4月12日9时47分,苏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苏星1926年出生于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敖汉旗。1946年考入华北联合大学政治系,1948年毕业后留校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工作经历
1950年,苏星在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任教。1953年,苏星在中国人民大学科学讨论会上宣读论文《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法则在我国过渡时期的作用问题》,这篇论文先在《
教学与研究》发表,1954年被《学习》杂志刊登,由此引起全国范围内长达三年的关于过渡时期经济规律的大讨论。1955年,参加由薛暮桥主持的《中国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1959年出版)一书的写作。1956年被评为副教授。
1957年下半年经过调查研究,苏星写成《论房租和住宅问题》一文并发表于《学习》杂志,在我国最早提出社会主义社会中住宅也具有商品属性,主张改革租金和住宅可以归个人所有、出租或出售。1959年起历任中共北京市委《
前线》杂志编辑部副主任,《
红旗》杂志社经济组副组长、组长、副总编辑,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兼《
求是》杂志总编辑。苏星一直重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计划与市场问题的研究,在1959年发表的《全民所有制经济内部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一文中,认为
生产资料也是商品,利润是扩大再生产和提高劳动者生活水平的源泉。1961年出版与
于光远共同主编的《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在数十年间,这部书曾多次再版,被许多高等学校选用为教材,对于传播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理论起到了积极作用。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苏星被停职,受“批判”和“审查”;1969年至1973年在《红旗》杂志社“五七”干校劳动。劳动之余,他仍致力于农业合作经济的研究,并于1972年完成《我国农业的社会主义道路》一书的初稿,1976年初由
人民出版社出版。1980年对全书做了比较大的修改,删去人民公社部分,书名也改为《我国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重新出版。
改革开放以后,又陆续发表了若干关于住宅问题的论文。其中发表于《红旗》杂志1980年第2期的《怎样使住宅问题解决得快些?》一文,获得1984年首届
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1982年发表《中国的计划经济和市场》一文,认为把
社会主义经济称之为计划经济,把资本主义经济称之为
市场经济,没有反映出两种经济制度的本质,并认为社会主义经济不排斥市场和利用市场机制,资本主义经济也不完全排斥计划。1985年,其著作《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论及其发展》出版,1987年其著作《我国城市的住宅问题》由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同年,出版了《社会主义再生产的理论与实践》等专著和文集。在此期间,还参加了
许涤新主编的《政治经济学辞典》和《简明政治经济学辞典》的编写工作,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学卷)》
社会主义部分的主编。
1990年后,他又发表《劳动价值论一元论》、《再谈劳动价值论一元论》等论文。1993 年发表《我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一文,指出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必然发展。1994年出版《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书,运用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作了系统论述,这部著作荣获1994年度中共中央宣传部
五个一工程奖。1999年,苏星完成50余万字的《
新中国经济史》,在建国50年之际出版。2001年,这部著作获国家图书奖和中共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
苏星在先后从事教学、编辑工作并担任领导职务的四十余年中,一直致力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研究工作,长年不辍。基于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客观过程的分析和认识,他认为,探索社会主义
商品经济的运动规律,是全面认识社会主义经济的关键。
逝世
2008年4月12日9时47分,苏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个人作品
论文
著作
参考资料:
社会职务
苏星曾先后任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政治经济学教研室主任;《
前线》杂志编辑部副主任;《
红旗》杂志经济组组长经济部主任、副总编辑;《
求是》杂志总编辑;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曾任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届委员,第八届常务委员、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
相关事件
苏星曾经对实际调查的作用给予高度的肯定,他在一篇文章中回忆说:“1980年,我到安徽省调查‘包产到户’时,路过
皖南的一个小镇,想找饭铺吃午饭,先到国营饭店,只剩下
锅巴了;再到生产大队办的饭店,关门了;最后到一家个体小饭铺,
馄饨刚开锅,一大群顾客在排队等候。这件事使我感触颇深。看来,不实行多种经济成份并存,不仅市场不能繁荣,公有经济也难以搞好。1985年4、5月间,我对放开猪肉、蔬菜购销以后的
湖南省、
江西省、
福建省三省作过调查。当时处境最困难的是国营商业。有些干部很担忧,认为‘放开一块阵地,就丢掉一块阵地’。我对他们说:这是从国营商业独家经营的旧体制转向多渠道经营的新体制所产生的暂时的困难,是一件好事。从此,国营商业面对
多种经济成分的商业并存的市场,就只能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竞争中求发展了。沿途我看到一种可喜的现象,竞争在逼着国营商业改进经营作风。现在已经看得很清楚,没有其他经济成分的商业的竞争,决不会有今天国营商业的崭新面貌。”
人物评价
苏星同志的学术生涯,是伴随着新中国经济发展和制度变迁过程展开的。50多年来,不仅
中原地区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急剧的变革,人们的认识水平也经历了多次反复,
经济学呈现出极为曲折的演进过程。因此,在不同时期,受政治环境的影响和主流理论的浸润以及自己认识能力的局限,就会提出一些事后看起来不正确的理论、观点和结论,这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但是苏星同志从来不忌讳承认自己过去论著中的不足和失误,这可以从他关于农村经营体制认识的变化和勇于承认自己
改革开放前的认识失误看出来,其实,那些失误主要不是他个人的责任,在这方面苏星同志表现出坦荡的胸襟和真正大家的风范。(国史网评)